正文 四大搖籃:統一戰線的生動體現(3 / 3)

3.推行民主。井岡山時期,毛澤東等懂得運用各種形式,宣傳革命主張,讓勞苦大眾當家作主,團結各種力量參與革命鬥爭,形成廣泛的統一戰線。成立體現軍隊民主的士兵委員會,實行“政治民主”和“經濟民主”,陳毅曾經擔任過士兵委員會主任,部隊中出現了一種官兵一致、上下平等的新型官兵關係,凝聚力和戰鬥力大大增強。

紅四軍離開井岡山轉戰贛南途中,發布《紅四軍布告》和《告綠林弟兄書》,起到積極作用。當時,井岡山流傳著不少歌謠和口號,例如“打土豪好比砍大樹,砍倒了大樹有柴燒,打倒了土豪就有飯吃,有衣穿”,吸引了大批農民參加紅軍。

依靠最主要、最可靠的同盟軍——農民來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重要的是滿足廣大農民對土地的迫切要求。在1928年上半年,毛澤東三到永新塘邊調查研究,領導分田,總結分田經驗,親自起草《分田臨時綱領十七條》,開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土地革命。《遂川工農縣政府臨時政綱》明確規定:“凡從事勞動及不剝削他人以為生活的男人和女人,如工人、農民、士兵和其他貧民,都有參與政治的權利”;“凡工農兵平民有集會、結社、言論、出版、居住、罷工的絕對自由”。這些規定,集中反映了工農貧苦階級的根本利益,代表了根據地創建初期的政權主張,激發了大家當家做主人的責任感,深受工農貧苦群眾的擁護。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在全黨為挽救革命,尋找革命新道路的艱苦鬥爭中……逐步找到了一條推動中國革命走向複興和勝利的道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一大批共產黨人,經過創建、發展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利用各種條件開展統一戰線,保護同盟者的利益,不斷壯大革命的隊伍的實踐,為我們提供了許多鮮活的統戰經驗。

四、紅色故都瑞金:共和國從這裏走來

1.立足國情。曆經從工農武裝暴動到工農武裝割據、從軍事反“圍剿”勝利到建立紅色政權,紅軍在江西贛南發展了新的地盤。

1931年11月7日,“一蘇大會”在瑞金召開,毛澤東當選為主席,朱德當選為軍委主席。主席台前橫匾:“工農堡壘,民主專政。”毛澤東題詞:“蘇維埃是工農勞苦群眾自己管理自己生活的機關,是革命戰爭的組織者和管理者。”蘇維埃政府紅色政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有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參加的,具有統一戰線性質的革命政權組織。

在中央蘇區,“左”傾教條主義者忽視統一戰線,不要朋友,甚至排擠毛澤東,剝奪毛澤東的軍事指揮權,推行以教條主義為特征的“左”傾機會主義、冒險主義,在革命隊伍內部大搞“肅反”,導致“肅反”嚴重擴大化,使大批幹部受到打擊,廣大革命群眾受到傷害。

麵對“左”傾思想的泛濫,毛澤東總結了土地革命和根據地經濟建設的經驗,提出要“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親自帶領大家挖井、修橋、鋪路等,贏得了群眾的歡迎和支持。一大批領導同誌為了製止蘇區“肅反”擴大化,團結蘇區老百姓,也做了許多糾錯的工作。

2.化敵為友。1931年2月,蔣介石調第二十六路軍前往江西“進剿”紅軍。到江西後,該軍被迫參加了第二、第三次軍事“圍剿”。

1931年,共產黨員袁血卒等潛入第二十六路軍,與地下黨員劉振亞取得聯係,積極開展工作,先後秘密發展20餘名黨員,並擯棄“要兵不要官”的“左”傾兵運路線,發展了趙博生入黨。1931年11月,軍參謀長趙博生,旅長董振堂、季振同,團長黃中嶽等高級將領聯名通電蔣介石,強烈要求北上抗日,而蔣命令第二十六路軍“死守寧都”。12月14日晚,該軍舉行起義,1.7萬餘名官兵掉轉槍口加入了工農紅軍,浩浩蕩蕩開進蘇區,大大壯大了紅軍力量。

寧都起義是國民黨軍中具有較強戰鬥力的正規軍第一次大部隊在戰場上起義,對後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也為我黨在國民黨軍隊中開展統一戰線與兵運工作提供了許多寶貴經驗,是中國現代史上革命統一戰線的光輝典範。毛澤東在延安時期,為寧都起義題詞:“以寧都起義的精神用於反對日本帝國主義,我們是戰無不勝的。”

3.同中存異。周恩來於1931年底到瑞金,既看到蘇區洋溢著濃烈的革命氣氛,也發現幹部群眾不願多說話,當地老表見了“公家人”唯恐避之不及。了解情況後,周恩來主持召開蘇區中央局會議,專題討論蘇區肅反工作,通過了《關於蘇區肅反工作決議案》,有效製止了蘇區“肅反”擴大化,受到大家的由衷稱讚。

1931年8月,鄧小平來到瑞金,由於當時中共瑞金縣委書記李添富在瑞金縣大肅所謂的“社會民主黨”,濫殺無辜,已使全縣城鄉處於一片恐慌和人人自危之中。新任瑞金縣委書記鄧小平立即製止亂殺“社黨分子”的錯誤行為,發動群眾揭穿李添富的罪行,此後主辦全縣土地革命幹部訓練班,開展土地革命鬥爭和蘇維埃政權建設。

張聞天1933年1月進入瑞金,發現蘇區普遍貫徹的《勞動法》,是依照城市工人運動狀況來製訂的,完全套用到以農村為主的蘇區不切實際。成人每日工作8小時,青工6小時,童工4小時,周日不做工,大幅度縮短勞動時間,工資過高,使得一些雇主承受不起,師傅不願帶徒,店鋪關門,經濟蕭條。後來,張聞天建議中央政府結合蘇區實際,對《勞動法》進行了較大修改。

1933年,“左”傾教條主義者在查田運動上推行“從經濟上消滅富農,在肉體上消滅地主”政策,中間階級受到巨大打擊,部分小地主、富農、工商業者被打成階級敵人,部分革命爭取的對象被逼上了對抗革命的道路,給紅色政權帶來極大危害,統一戰線遭到極大破壞。處於困難境地的毛澤東,隻有采取迂回策略,一方麵克己相忍,一方麵堅持正確路線,做好各個方麵的工作,極力扭轉局麵,使危害減少到最低程度。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成立,對各根據地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加強中樞指揮的作用,在政治上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對於鼓舞革命群眾的鬥誌,推動革命鬥爭的進程,有著積極的作用。”但是,中央蘇區時期的經驗教訓也極其深刻,尤其在建立統一戰線方麵,應當做到立足國情,同中存異,善於化敵為友,壯大自己的力量。後來,毛澤東曾經提到: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瑞金時期搞清一色,革命隊伍搞清而又純,結果革命遭到失敗。他還風趣地以打麻將作比喻:混一色好打,清一色難“和”。

江西早期革命鬥爭的生動實踐,在統戰方麵,給我們既留下豐富經驗,也留下深刻教訓。從此,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統一戰線拉開了新的帷幕,譜寫了一章又章威武雄壯的勝利詩篇。1939年,毛澤東深情地說,“十八年的經驗,已使我們懂得: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三個主要的法寶”。革命烈火熔鑄的“三大法寶”,在中國共產黨的輝煌曆史上,一直閃耀著燦爛的光芒。

責任編輯 張榮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