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傳播方式對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啟示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
作者:洪麗婷
[摘 要]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傳統文化,其注重外在規範與自律慎獨相統一,注重傳播內容和方式貼近人的心靈情感,注重在日常生活場景中開展教育,這對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啟示意義。
[關鍵詞]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傳統文化 傳播內容和方式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以“三個倡導”為基本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離不開我們民族的精神基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統文化不僅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提供諸多方法上的啟示。例如,傳統文化在教育上既注重外在約束的力量,也強調道德自覺;教育活動和內容貼近心靈情感,注重生活化、細節化,注重道德認知和道德踐行相結合。傳統文化有效的傳播方法是其能夠深入人心、經久不衰的重要原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傳統文化是一脈相承的,傳統文化的傳播方法對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啟示意義。
一、傳統文化重視外在規範與自律慎獨相統一
中國傳統文化曆來高度重視外在規範與自律慎獨相統一。外在規範主要是通過規約、引導和熏染,自律慎獨指的是發揮人的自覺性,提升自己的內在修養。
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家思想為代表。儒家以“性本善”的人性假設為前提,認為人有“四心”,人的價值及其實現必須依靠自我力量。因此加強自身修養是完全可能且必要的。孔子強調“吾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認為道德的養成主要依靠個體自身的努力。孟子也反複強調反求諸己,弘揚“舍我其誰”的曆史擔當意識。無論是成仁取義,還是讚天地之化育,自先秦儒學至明清理學,高揚個人道德實踐的自覺性是一以貫之的傳統,而其最高境界即是慎獨。中國有“四知堂”的千古美談,正是自律慎獨的典範。楊震一言“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充分體現古人對自身道德修養的嚴格要求。
傳統社會還通過法律、家法、族規等強製規範推行傳統倫理道德觀念。儒家認為“百善孝為先”,與這一道德觀念相對應的有“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的法律意識,不孝是最大的罪行。在商朝,“刑三百,罪莫大於不孝”,這是比較典型的倫理法律化現象。違背了“孝”這一道德要求,不僅要麵對輿論的譴責,而且要受到嚴厲的刑罰。道德的法律化,使其在社會生活中具有更強的規範性。除了國家法律,鄉約、族規、家法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私法的作用,具有很強的震懾力。這種禮法高度融合的做法,一方麵使道德價值具有普遍的社會文化意義,鞏固了道德價值在社會意識形態中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麵,通過法律、規範守住了道德的底線,為道德價值的培育創造了較好的社會環境條件。
實現道德教化的另一重要步驟是樹立道德標準,發揮榜樣的作用。孔子提出“克己複禮”的道德原則,把“周禮”視為人們道德行為的標準和規範。他把堯舜禹湯文周等聖賢君子作為人民恭敬效仿的榜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認為統治者以身作則教化百姓比嚴酷的法令更加有效。
外在規範與自律慎獨相結合的道德養成路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方法借鑒意義。一方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弘揚離不開統一的規範和參照。這些規範要求不僅為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明確的標準,而且能夠約束社會成員的行為,保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和踐行。比如加強法製建設,實行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中共中央號召學雷鋒活動常態化,大力弘揚焦裕祿精神,等等。同時,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下,各個行業根據時代要求和自身特點製定相應的職業道德規範和具體行為準則,以滿足不同群體的生活實際和心理需求,讓人們在具體的工作和生活中自覺遵守道德準則,從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另一方麵,在重視外在規範、道德標準、榜樣力量的同時,當代中國人在利益多元、文化思潮相互碰撞的時代背景下,必須加強自我約束,完善自身人格,提升道德修養,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轉變為個人自覺的追求。這也是社會文明化的必經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