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浦區境地浦西部分,開埠前是上海縣城北郊,在吳凇江、黃浦江一帶已有少量農村集市。開埠後,辟為租界,洋行興起,出現為洋商采辦內地土特產,推銷洋貨的買辦商人。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租界當局開始築路,在南京路拋球場及廣東路東段,為洋商供應日用品的小商鋪和銷售洋布、呢羽、洋燭、洋油等洋廣雜貨鋪先後出現。清鹹豐三年(1853年)小刀會起義等因素,城內及江浙等地大批民眾湧入租界,其中不乏巨賈富紳。由於租界內社會環境相對安寧,經濟活躍,擁有資金實力的商賈紛紛投資經商,資本主義性質的近代商業開始興起。自鹹豐十年至光緒六年(1860一1880年)的20年中,隨著城市化規模的擴展和洋貨輸入增多,為商業提供了發展的條件,商店日增,行業出現細分化,形成批零分工、專業分工和集聚成市的專業街。各地商幫大批湧入,在旅店或街坊裏弄內開設的“申莊”或“辦莊”,溝通城鄉貿易。伴隨經濟發展,酒樓、旅社、茶館等各類服務行業以及色情場所應運而生。至光緒十六年(1890年)前後,上海的商業重心“北移”。在《滬江商業市景詞》中就有“南北分開兩市忙,南為華界北洋場,有城不若無城富,第一繁華讓北方”的描述。其時,南京路、福州路、洋涇浜兩側(今延安東路)、公館馬路(今金陵東路)、河南路已形成相當繁榮的商業街,江西路、四川路、外灘已建有相當數量的歐式近代建築,聚集了眾多的洋行、銀行、酒店等華洋企業,基本確立了區境浦西部分在上海的商貿中心地位。
民國3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區境浦西商業又獲新的發展契機,投資者‘紛至遝來,地價日漲,商業開始向公司型、高檔化發展。民國6—25年,先施、水安、新新、大新等四大公司相繼建立。這些具有世界水平商業開張,以及彙中、金門、國際飯店,沙遜、哈同、慈淑大樓等一批近代高級商住、辦公大樓相繼投入商業運行,增強了境內商業集散和輻射功能,並向高層次國際化方向發展,進一步鞏固中心地位。時有“十裏洋場”、“世界商業之巨擎”、“聲光電化之都”的稱譽。民國26年日本侵華戰爭爆發,租界成為“孤島”,一度出現畸形繁榮,上海淪陷,浦西商業呆滯。民國34年抗戰勝利後,洋貨充斥市場,燈紅灑綠場所增多,商業出現畸形繁華。解放前夕,物價飛漲,百業蕭條,商業趨於萎縮。
上海解放後,人民政府重視發揮老商業基地的作用,在大力發展國營商業的同時,對私營商業貫徹利用、限製、改造的政策。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在國營經濟領導下,大規模。進行商業經濟改組工作,按照當時的消費水平,撤銷一批“過剩”網點;支援外省市輸送一批商店;通過撤並遷組擴大部分名特商店。經過經濟改組,境內商業戶數總量大幅度減少,部分名特商店的規模有所擴大,南京路商業街的商業門類和陣容得到了充實,終年購銷兩旺。1960年後,隨著浦西區境的幾次調整擴大和浦東部分地域的劃入,劃進了一些商業網點。“文化大革命”中境內商業受到衝擊,商品單調,服務質量下降。
1978年改革開放後,城鄉經濟活躍,多渠道流通,多層次發展,使境內商業又獲得新的生機。至1992年底境內商業已發展到11372戶,比1979年的2818戶增加8554戶,增長達303.5%。1992年全境社會商品銷售總額為504.25億元,其中零售額119.94億元、批發額359.01億元、其他25.30億元。至此,境內大街小巷商業網點鱗次彬比的景象再次出現,被稱為“購物天堂”。
區境的商業重心在浦西。以南京路商業街為中心,以北京路、福州路、金陵路、西藏路等專業街為副中心,並向各支路延伸擴展,形成縱橫交錯、貫通全境、聯結鄰區、幅射海內外、大進大出、購銷兩便的商貿網絡。
區境商業在長期的競爭發展中形成鮮明特色。其主要標誌:商業覆蓋率高,全境沿街門
麵約70%設商鋪,構成商業繁華的景象。境內商業門類齊全,自然行業達150多種,包羅了吃、穿、用、玩(所有經營門類)、高、中、低(各種檔次)。專業特色街較多,有綜合性商業街、生產資料專業街、文化用品街、時裝街、美食街、裝潢材料街等。名特商店集中,大批商業飲食業長期在全市樹名牌、創特色,形成了各自的經營風格,造就了一大批名特大企業。近幾年經過考核認定境內有名特商店265戶,其中有百年老店、近代商業保留下來的名店,還有現代商業中湧現的大型購物中心。
區境商業設施曆來在全市具有領先地位。尤其南京路商業街,早於1882年首例使用電話。至1936年前,電燈、電梯、自動扶梯、機械收銀機、冷暖氣等商業設施均在這裏首先應用。改革開放後,商業改造規模擴大,購物環境和商業設施日趨現代化,應用空調設備、安裝自動扶梯、使用電子收銀機、實行電腦管理、應用條形碼計價的商店逐日增多。同時普遍改善櫥窗陳設和燈光照明,相應地在南京路、金陵路、西藏路、外灘等地建設燈光夜市,使境內這一商業中心,在設施上開始與國際接軌,成為體現上海改革開放、繁榮振興的重要窗口。
黃浦商業起源
區境浦西部分位於吳湘江下遊與黃浦江會合處,運輸暢通,清康熙、雍正年間(1662—1735年),先後於吳凇江上修築老閘和新閘,鄰縣船隻多取道於此,以後閘地附近客商彙聚經營土特產,形成浦西境內最早市集。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開埠,區境浦西地區辟為“租界”,洋商即來外灘一帶設洋行,修建倉庫和運貨碼頭,建築幹道。至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英租界內已開設洋行24家,旅館1家,華商在境內華界開設藥材店和綢緞莊。鹹豐三年(1853年)後,上海縣城及鄰近地區受小刀會起義影響,城內和蘇浙皖等地的富商、富紳,攜資逃入租界,還有許多平民百姓也湧入境內謀生,原來租界內“華洋分居”的格局被衝破,租界內人口由500餘人驟增至兩萬餘人,大部分聚居於廣東路、福州路、洋涇浜地段。出現由華人開設的洋布店、京廣雜貨店、照相館、茶館、飲食店和洋商經營的西藥、鍾表店,其中很多洋布店都由洋行買辦開設,規模大、資金多,批發和零售兼營,運銷上海、寶山、南彙、鬆江等地區及長江中下遊的農村及市鎮,其管理仿效西式,從而誕生一批近代資本主義企業和資本家。進入19世紀60—70年代,是境內浦西地區近代商業發展旺盛期。長江航道被迫對外開放後,區境成為長江流域及浙、閩等地的土特產出口的轉運口岸。進口的洋貨也經境內運銷沿海及內地城鄉。國內主要商埠的大商號為方便經營,先後在境內設“申莊”、“辦莊”,不少洋行至內地及沿海商埠開設分行,形成廣泛的購銷網絡。其時l境內縱橫交錯的道路已築成60餘條,沿路兩側樓宇、民宅相繼落成,行、號、店、鋪也日益增多,商業規模隨之擴展,並開始“聚店成市”的現象。南京路已從外灘築至西藏路,沿路兩側店鋪林立。公館馬路已築至西藏路。東段(至天主堂街)聚集眾多的法式菜館、酒店和旅館;西段(從河南路至西藏路)開設許多南北地貨、海味、雜洋貨和布店。廣東路、福州路已次第繁榮。其時集中在廣東路、福州路的戲院、書場等娛樂場所已有30多處,茶樓和風月場所應運而生。洋涇浜(後被填沒)從外灘至福建路沿岸,店鋪攤檔密集,交易興旺。晝錦裏(即山西路)一帶則聚集眾多的粉局(即香粉店)和絲線店。在外灘永安路、四川路、山東路等地段開設許多為內外貿服務的堆棧、報關行和印字房。19世紀70年代新開商號1500餘戶。至19世紀90年代前後境內浦西地區在形成商業中心地位上已初具規模。
黃浦商業現狀
“撤二建一”以來,黃浦商業各項經濟指標增長良好。2001年,區屬商、飲、服銷售(營業)完成302.99億元,同比增長8.6%;利潤完成5.82億元,同比增長30.4%;增加值完成31.91億元,同比增長13.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20億元,同比增長3.3%。結構調整穩步推進,南京路步行街調整布局,拓展了功能;豫園商城發展方向明確,旅遊業比重上升;北京東路注入高科技含量,經營能級提高,舉辦一係列商業營銷活動,確保市場繁榮興旺,實施品牌戰略,連鎖向外拓展。燈光透亮延伸工程如期完成,為南京路、豫園增添光彩。繼續發展電子商務,用信息化帶動傳統產業改造,南京路步行街建成多功能電子服務亭,豫園商城地區的觸摸屏實施局域網連機。完善銀行信用卡、電子支付係統建設;加強市場管理和監督,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工作取得成效。建立主副食品安全網絡,保障消費者身體健康。深化改革,落實區企業工作會議6項任務,企業進行各種形式改製,加快減員分流步伐,完成減少虧損戶和虧損額等指標,做好清欠職工醫療費工作。加強規劃和調研,編製《黃浦區商貿業“十五”發展計劃綱要》,完成北京路專業街結構調整、社區商業發展、專業市場發展、中草藥業扶持和行業協會作用等近10個調研課題。
2000年9月30日至10月8日,由區經濟貿易委員會主辦、新世界集團和豫園集團協辦的2000年國慶新黃浦商旅文大型展示活動,實現區內外、省內外、國內外的經濟大聯動。借助南京路步行街、豫園商城等商業載體,發揮市區商業聯手的合力,充分反映黃浦區、上海市乃至全國的優秀商業品牌、服務品牌,達到商文結合、興旅促商的目的,實現較好銷售成績。10月1—7日,區經貿係統累計實現商業銷售額2.53億元,同比上升5.17%;南京路步行街沿線區屬和社會商業企業實現銷售1.01億元,同比上升5.15%。
2000年12月23日至2001年2月10日,開展“攜手邁進新世紀—黃浦商業營銷係列活動”。係列活動在新世界城開幕,副市長馮國勤和市商委副主任蔡鴻生、陳海剛以及區領導出席開幕式。在曆時50天的活動中,各企業抓住聖誕、12月31日世紀交替之夜、元旦、春節、元宵等有利時機,趁節興市,相繼推出“聖誕歡樂夜”、“世紀大巡遊”、“世紀不夜天”、“世紀商之彩”、“民俗文化情”、“世紀櫥窗秀”等六大板塊主題活動,吸引人流,黃浦消費市場呈現繁榮興旺景象。2000年12月30日至2001年1月1日,全區商業銷售同比增長10.88%;南京路步行街商業銷售同比增長31.73%;豫園商城銷售同比增長15%。春節七天假日中,全區商業銷售同比上升12.41%;南京路步行街沿街商業銷售同比增長41.79%;豫園商城銷售同比增長10.91%。
開展商業專題係列調查研究。新黃浦區建立後,區經貿委先後組織開展3次大型專題調研活動:《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在新一輪發展中做強黃浦商業》課題、《適應現代商業發展趨勢,完善南京路步行街商業功能》課題和《關於北京路生產資料專業特色街結構調整的調研報告》。
黃浦商業改造調整
上海解放後,人民政府在大力發展國營經濟的同時,為實現所有製的社會主義改造,運用國家資本主義的形式,采取利用、限製、改造的政策。對保留下來的14800多戶私營商業企業分步驟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53年後,國營商業實行統購包銷,對私營商業實行代批、代銷,把私營企業的經營活動初步納入國營經濟軌道,並以此維持企業生機。1954年第三季度起至1955年末,先後對棉布、土布、華洋雜貨、煤、糖、煙葉、鹽、木材、雜糧油餅、豬、儀器文具、國際貿易、五金、新藥、海北桂、鋼鐵等30個大行業1482戶私營批發商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對其財產進行清估,經清估的資產總值為5316.71萬元,作為私股並入國營企業,按政策向業主支付定息,場地交國營商業重新安排用途。從業人員9247人(其中職工6514人),除退休等因素以外,均被國營企業吸收錄用。當時私營零售商業企業繼續實行計劃批購或代理經銷業務。1956年1月起,原黃浦、老閘兩區私營商店8127戶,按行業申請公私合營。經過審定,對已無經營條件的企業作歇業處理;對部分企業按行業劃區歸口;對部分小商店列入合作形式改造;其餘5114戶私營零售商業企業,實行全行業公私合營,分歸98個自然行業。經清產核資,核定私方投資為6262.62萬元,根據國家贖買政策,按年向私方付給定息。33240名從業人員,除退休等因素以外,均作為合營企業的職工或私方從業人員,繼續在企業內供職。在國營商業各專業公司的領導下,分別建立30個區店,從事合營企業的管理工作,並按社會主義經濟管理方式,采取大部分不動,小部分調整,以大帶小,以先進帶落後的原則,在發展經濟,保障供給,方便群眾和保持經營特色的前提下,按行業調整商業網點。對不適應需要,無法維持生計的企業進行撤網並點。同時,為支援內地經濟建設,向蘭州、洛陽、北京等地,遷移一批著名商店,如信大祥等名店,輸送職工4665人。至1956年底,境內原黃浦、老閘兩區共有合營商業零售企業3574戶,從業人員28420人。小商小販的社會主義改造,是過渡時期總路線頒布後逐步進行的,主要是走合作化道路。1952年,境內出現第一個攤販合作商店。1957年起,對個體小商小販也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按國家政策對分散在各個路段,從事勞務經營的8970戶小商小販12000餘名從業人員,采取共負盈虧的高級合作社形式,組織他們走合作化道路,其中97%的攤販參加了各類合作企業(社)。
1959—1961年國家經濟困難時期,有2%從業人員支援農業生產。170餘戶特色商店的商品特色、技術特色、服務特色、地段特色因統一配料,原料匱乏,特技失傳和價格限製而無法維持。1960年後,隨著浦西區境的幾次調整擴大,和浦東部分地域的劃入,劃進了一些商業網點。1962年區財貿係統商業零售額為3.4億元,比1961年下降17.4%。1963年後,部分小商品和特色商品恢複供應,營業逐年回升,1966年5月一1976年“文化大革命”中,高檔菜肴、理發、照相等被大眾化代替,檔次降低,營業時間縮短,特色商店、特色商品幾乎全部消失。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商業特色和服務特色重新開始恢複。1976年區財貿係統商業銷售額8.26億元,比1966年增長83%,利潤O.96億元,比1966年增長113%。
黃浦商業中心
19世紀末20世紀初,區境浦西地區商業開始向更高層次發展。隨著進出口貿易的品種、數量的不斷增加,市場日益繁盛,新商品、新專業隨之發展,行業出現細分化。五金業進一步細分化為五金零件、五金工具、自行車、電料、汽車配件、船舶、紡織五金等行業。百貨業分化為絨線、皮件、日用百貨、文具用品、鍾表眼鏡等業。紙業分為土紙、機紙等。酒菜業又分蘇、廣、寧、徽、京、揚、閩、川、本幫、清真、素菜、西菜、西咖業等。其時,南京路商業街向綜合性、高檔次、公司化發展,聚集在南京路銀樓有16戶,占全市銀樓30%,且均屬大同行(即大戶),並形成參茸、環球百貨等大批大型商店。除洋商的惠羅公司外,華商的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四大公司和麗華、國貨、華新、中華、三友實業社等相繼開業,更促進全境繁榮。南京路周圍各條街上“專業成街”的景況更明顯,逐漸形成專業店相對集中,著名的近20餘條專業街和綜合性商業街。其中有專售五金器材用品的北京路,聚集錢莊銀號的天津路、寧波路,聚集書店、酒樓、戲院的福州路,聚集玉器古玩、糖行、汽油燈、戲劇服裝、中式鞋帽的廣東路,聚集眾多華資外資銀行、保險公司、進出口行的外灘、四川路、江西路(其時概稱上海華爾街)。還有金陵路的棉布、百貨批發,西藏路的戲院、小吃,興聖街(今永勝路)的絨線、顏料,棋盤街的呢絨,河南路的筆、墨、紙、硯,紫來街的紅木家具,石路(今福建路)的估衣、南北山貨,大新街(今湖北路)的服裝,寧興街(今寧海東路)的禽蛋地貨,山西路的香粉、絲線,漢口路的禮品照相,山東路的印字,平望街的報刊批發,交通路(今昭通路)的化工原料、舊書舊報,老閘橋的竹木柴炭、土布夏布,新開河(今人民路新開河路)的南北山海土產等等。這些專業街的出現,其本身體現了區境的經濟特色,更確立了境內浦西地區在全市的商業中心地位。此外,境內主要商業街還先後開設許多茶樓市場,和紗布、麵粉、雜糧油餅、鋼鐵、黃金、毛皮等各類交易所,其交易輻射全國城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