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浦商業簡史(2)(3 / 3)

魯叔琴名裕炳,是曹素功十一世孫。學校畢業後,曾任奉天稅務員,並在上海、太倉等地從事稅務工作,故深通經商之道。約1926年接管曹素功墨莊後,頗有作為,曾為當時政府軍政要員和名畫家定版製墨,深得好評,被譽為“藝林之寶”,擴大了墨莊聲譽,使業務有較大發展。此外,還將所製墨錠到日本、歐美等地展銷,獲得日本、美國的獎狀,擴大了出口業務。

創名牌企業家,解放前為企業獲得二次國際獎。

張水雲

張水雲(1877一1955)浙江鎮海人。出身子製醬世家。清光緒年間,張繼承父業,接辦了南市小九華街(今王家碼頭路)江萬興酒坊。由於經營得法,積累了資金,於1904年獨資盤進宋萬康醬坊(今華聯商廈地塊),改名為萬康宏記醬園,同年又在浦東25堡(今東昌路)頂進順記酒坊,作為另一釀酒場地,生產酷、酒兩作。1915年萬康宏記醬園場地為粵商郭氏高價租地建造永安公司。他就在澳門路1號和勞勃生路(今長壽路)12號購地建房,創設萬康新棧。翌年,又在西藏路(今西藏中路)596號建立萬康宏總店,並在廈門路、長沙路、白克路(今風陽路)、汕頭路、浙江路等處先後開設分店14家,所有場店都屬總店管轄。

1923年,他為了改革製醬工藝,投資10萬元,向日本購進自動製曲裝置“丫”型速釀法專利權以及全套釀製醬油的機器設備。新廠建成後,生產“機製字醬油”、“重耐醬油”,其風味bl日法醬油濃厚醇美,產品遠銷舊金山、新加坡、南洋各地,在國外享有聲譽。嗣後,各地同業相繼效法,促進了營業的技術改造。

此外,張還擁有“張鼎新醬園”和“老萬慎糟坊”及新閘路醬園弄房屋多處。

陳英

陳英(1876—1964)女,浙江紹興人。陳出身製扇世家,從小隨父學就一手鏟貼、泥金花式扇技藝,是王星記扇莊的製扇能手。她的丈夫王星齋也是製扇名匠,夫妻珠聯壁合,精工細作的高級泥金花式扇,曾作“貢扇”選入宮廷。王星記扇莊出產的衝金、真金全滿半花式扇珍品多出於陳英之手,譽滿海內外。1937年王星記扇莊由杭州遷入本境九江路、雲南路口營業。1941年又遷至南京東路727號。企業由其子王子清(1896—1983)執掌經營,引進了日本、法國製扇款式,創製了檀香絹扇、白骨絹扇、烏竹絹扇和戲曲、舞蹈用扇、名人書畫雕刻扇等多種品種。其時陳英雖年逾花甲,但技藝仍不減當年。抗戰勝利後,京劇大師梅蘭芳演出“貴紀醉酒”時,使用的泥金花扇,亦係陳英之傑作,頗受曲藝家、收藏家青睞。產品遠銷香港,在國際博覽會上屢次獲獎,在國際貿易業中占有一定地位。

李景海

李景海(1876—1947)廣東番禺人。本境杏花樓創業經理。李幼年父母雙亡,13歲(1888)入杏花樓廚房間當學徒,後成為該店廚房的當家名師,杏花樓創建於清同治二年(1863),原是一家經營臘味飯、五香粥等廣東風味的小吃店。至本世紀20年代,由該店店主無心經營,遂由李景海集資接盤。以後李又收盤隔壁一家小旅館,興土木翻建加層,擴大杏花樓營業麵積。1927年春新店落成後,杏花樓已具有七開問門麵,四層樓麵,備有電梯上下,經營“中西大菜、喜慶筵席、龍鳳禮餅、回禮茶盒”的著名酒樓而聞名於市,也吸引了大批社會名人、商賈、軍政官員光顧。由此生意興隆,聲譽日高。1928年,李見廣式月餅在上海市場暢銷而且銷量大,利潤又高,於是李又從原來單位生產龍鳳禮餅的基礎上,聘請了月餅名師,試製廣式月餅。他為使杏花樓月餅能在市場上站穩腳跟,就著眼於提高質量和創製本店特色,從1928年中秋節開始,就借鑒錦芳餅家和冠生園的月餅,進行逐隻解剖,精心研究,然後定出自己的用料和配方,試製了5—6擔(每擔50千克)月餅,贈送老顧客品嚐,廣泛聽取意見。以後又經過兩年試銷,反複改進,不斷提高,其產品有了自己的特色,受到許多顧客的讚揚。並在此基礎上,他堅持選用優質原料,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如選用的玫瑰花必須儲存兩年以上。他用這種玫瑰花取代高粱酒作香料,創製了玫瑰豆沙月餅,頗受顧客歡迎。李還借用神話傳說和名勝古跡,先後創製了定名為嫦娥奔月、月中丹桂、銀河夜月、三潭印月等30多種杏花樓高質量的特色月餅。此外,他還特請著名畫家杭樨英精心繪畫了一幅優美動人的彩色國畫嫦娥奔月配貼盒麵,精製了一隻質地堅硬的餅盒。由於杏花樓月餅質量好,定名優美,裝潢又精致,因此,倍受顧客歡迎。其產品問世不久,其產量、質量均躍居全市同業之冠,至今仍盛銷不衰。

黃楚九

黃楚九(1872—1931)又名黃承乾,字磋玖,晚年自署知足廬主人。浙江餘姚人。黃幼年隨父行醫,學習家傳中醫眼科。1887年父去世,隨母來滬,入清心書院讀書,不久留學。常設攤於城隍廟得意樓茶樓門前叫賣眼藥。後在南市設“頤壽室”診所,掛牌“祖傳眼科”醫生,兼營發售眼藥。光緒十六年(1890)放棄中醫,改營西藥。在法大馬路(今金陵東路)創設中法藥房,後又遷址三馬路(今漢口路)營業。

黃早期著重製銷“象牌”成藥,本微利厚。1904年開始製銷“艾羅補腦汁”磷質補劑,宣稱美國艾羅醫生處方,大做廣告,提高知名度,使商品供不應求,成為中法藥房的發家產品。另以艾羅療肺藥、精神丸、日光丸等產品行銷各地及香港、南洋。1906年盤進“民國茶樓”(今漢口路、湖北路口)店基,擴大中法藥房為八開間門麵。1908年在原基礎上翻建西式樓房後,中法藥房規模在同業中已絕無僅有了。1915年黃又聯絡商界名流入股,將中法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長。又於1927年在北京東路85l號租地建造五層大樓,1929年新廈落成,中法藥房總公司遷入新樓辦公;此時,中法藥房在市內外已擁有12爿分店,資金總額達50萬元。黃楚九還致力於我國醫藥工業和醫療事業的發展。曾於1911年創設龍虎公司,用“諸葛行軍散”古方,改製國產“龍虎牌”仁丹,與當時侵銷我國城鄉的日貨“翹胡子仁丹”相抗衡。龍虎公司曾一度盤給中華書局,改名為中華製藥公司,但在1915年又複歸中法藥房,是我國第一家獨立形式的民族製藥工廠。1923年在愛多亞路(今延安東路)創設九福公司,1927年九福公司擴展為股份有限公司後,選址派克路(今黃河路)自建廠房,生產“補力多”、“樂口福”等營養補品。此外,黃還擁有萬國藥房、五洲大藥房、中西藥房、中法製藥廠、黃九芝堂國藥店、急救時疫醫院、明濟眼科醫院等合資和獨資醫藥工商企業、醫療單位多處。

黃楚九以中法藥房為基業,於1912年創辦新新舞台,1913年創設“樓外樓”屋頂花園。同時又合資成立新業公司,租地建造“新世界”遊樂場(今南京西路、西藏中路口),“新世界”拆股後,又於1917年集資創辦中國最大的“大世界”遊樂場(今延安東路、西藏南路口)。1918年又獨資創辦中華電影公司,1919年開辦日夜銀行,1920年合夥開辦“上海日夜物券交易所”等文化、金融企業。此外,黃還投資三星地產公司、福昌煙公司、九星煙公司、大昌煙廠、溫泉浴室、浴德池、蘿春閣茶館、黃隆泰茶葉店、九福堂箋扇莊、九福南貨店、麥司凱糖果店等大小工商企業100多家。資金總額達700一800萬元之巨。是上海實業界的著名人物。

葉澄衷

葉澄衷(1840一1899)原名葉成忠。浙江鎮海人。少年時來上海充當商店學徒,後自駕小舟於黃浦江中,向外輪供應雜貨。同治元年(1862年),在虹口開設“老順記”商店,經營金屬製品,並為美商美孚石油公司代銷火油。1870年在今山東中路附近開設“南順記五金洋雜貨店”,是境內最早五金店。以後又走向外地,在各大商埠遍設分店。前後不到10年,已成巨富。後又廣泛投資於上海和外地的金融業、房地產業、航運業、工業,如升大錢莊、中國通商銀行、樹德地產公司、纓昌火柴廠、綸華繅絲廠等。

晚年捐地出資,在虹口創辦“澄衷蒙學堂”(今澄衷中學),未見落成而病故。

徐孟園

徐孟園(1871—71953)江蘇無錫人。徐從小隨父學手藝。1900年來滬,以做漆匠、鞋幫謀生。1910年徐用點滴積蓄在福建路開設了“吉升客棧”。1912年在湖北路、九江路口合股創辦孟淵旅社,任董事長兼經理。盂淵旅社陳設高雅,頗具規模。客房安裝水汀、浴缸,配以全套紅木家具,供應中、西客萊,是當時市內首屈一指的高級中型旅社。由此,吸引了一些達官要人慕名光顧。“五卅”運動示威遊行時,中共地下組織秘密指揮部曾設在孟淵三樓14號房間。徐為人精明,處事踏實,能勤儉理財,吃苦耐勞,曾親自上屋築漏,下廚燒菜。因此,企業發展迅速。他曾多次積錢、拉股,先後開設了上海新旅社、東方旅社,並在蘇州、無錫兩地創辦中國飯店和新世界飯店。抗戰初,又在本市西藏中路合資創辦東方飯店(解放後改為上海工人文化宮)。東方飯店是幢七層高樓,規模宏大,設備豪華,設有兩門電梯,安裝暖氣水汀,衛生設備齊全,書場、滬劇場、彈子房、中西餐廳一應俱全,是具有綜合服務設施配套的大飯店,全市享有盛名。徐孟園艱苦創業40餘年,他從經營小旅店發展到創辦大飯店,對旅館行業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在同業中享有較高威望,曾被推舉為上海市旅社業同業公會理事長。

曹裕衡

曹裕衡(1870—1920)字麟伯。安徽歙縣人。徽歙曹素功墨莊十一世孫。曹出身製墨世家,自幼喜愛製墨。曾師從張小齋習畫,後拜著名雕刻藝人胡國賓為師,學得一手雕刻墨模好技藝。他從墨麵題材設計、書法、繪畫、雕刻均能一手完成,成為曹氏製墨史上掌握技術、繼續創新的一代。清鹹豐末年(1861)曹素功墨莊因太平天國戰火,由曹素功九世孫曹端友舉家離歙,於清同治三年(1864)轉輾到滬,設輔於南市小東門馬姚弄繼續製墨,營業漸興。曹裕衡於清末民初繼承祖業,主持店務,後移址河南中路167號繼續自產名優徽墨。其產品掭筆不膠、入紙不暈,香氣濃鬱,防腐防蛀。用於書法,色澤黝潤;用於作畫,濃而不滯、淡而不灰、層次清晰,能充分表現物象和意境,深受書畫家歡迎。其墨名遠播中外,在日本、東南亞一帶享有很高聲譽,被譽為“唐墨”。1914年曹裕衡選製“西湖景”、“街園圖”、“紫玉光”、“百壽圖”、“大好山水”、“金殿餘香”等幾種集景仿古書畫墨錠參加日本東京博覽會,由於產品造型古樸、圖文高雅、雕刻精細,獲得了博覽會金質獎章和獎狀。同年,日本著名書畫家富岡鐵齋向曹素功墨莊定版刻製“鐵齋翁書畫家墨”,成為日本市場上暢銷墨品之一,年銷量達10噸左右。

程用六

程用六(1867—1947)安徽休寧人。1900年程和李燦石、姚應生等3人合夥接盤於1860年由福建籍祝氏兄弟開設的介福綢緞鋪(地址在河南中路、九江路口),改名為老介福綢緞呢絨店,由程用六任經理。1935年,他擴大投資,租下哈同大樓底層鋪麵(南京東路、河南中路口),翌年遷入新址營業。在經營上,程用六除了經銷國產高檔絲綢外,還從英、美、日等國進口呢絨、絲綢等,供應品種多達四五百種。店內設有成衣部,顧客選料後,可以當場定製各式中西服裝。程還根據市場變化情況,收集世界各國精美花型圖案,聘請高級設計技師,自行設計絲綢新品種,並專備圖樣,供顧客挑選,直接交綢廠印織、定製。沙遜、錦江兩家大飯店向老介福定製一批窗簾、沙發套、床單和裝飾品,程用六請設計師畫出各色繡花圖案後,發往蘇州用高檔絲緞織物精工監製。成品交付使用後,深受客戶滿意。以後程又在滬、杭兩地創設光華絲織廠和安華印染廠,專織緞麵真絲織物,專印各類新穎絲綢。其首創的真絲格子碧縐,深受顧客歡迎,一度風靡市場。30年代電影大師卓別林來滬時,曾慕名向老介福定製60打真絲格子碧縐襯衫,製成後受到卓的高度讚賞。

程對營業員的服務工作十分嚴格,要求營業員接待顧客要恭而敬之,為顧客服務要無微

不至。顧客一進店堂,主動招呼入座,倒茶敬煙;顧客選料,由營業員送料到手,讓顧客坐著,靜心挑選,做到不嫌其煩。對一批外僑、外商和殷實大戶允許賒銷記帳,送貨上門。每當外輪泊岸,他又派人帶綢緞樣本和現成晚禮服、睡衣上船推銷。因此,老介福營業日益興旺。

王綏之

王綏之(1864—1924)又名王福、王天福,字綏之。安徽涇縣厚岸人。生於清同治三年。先天性啞巴,天資聰慧,從小喜歡臨摹繪畫及木刻。幼隨聾啞教師就讀,兩三年後就能看書寫字。12歲(1876年)進休寧胡開文墨莊當雕刻墨模學徒。平素刻苦勤學,很快成為出類拔萃的雕刻家。胡開文保存的墨模中,西湖園、黃山圖、梅花圖等都是王綏之精品之作,在明、清兩代的墨模中堪稱上品。光緒末年,王受曹麟伯聘請來滬,曹待之師禮。王綏之感其知遇之情,悉心為曹素功培育了一批青年雕刻藝人,如汪新五、葉雨生、葉天壽、王壽雲等人深得王親授,技藝非凡。

顧鬆泉

顧鬆泉(1857一1926)字征錫。上海浦東人。顧幼習西文,20歲左右進英商大英醫院(藥房)老鋪,任配方工作。在10餘年實踐中,學得西藥調配和業務經營經驗,認為上海隻有外商藥房而無國人開設,如果自己開設藥房,營業前途可操勝券,遂辭去大英職務,開始籌備工作,並在1887年《申報》登載聲明。《申報》1888年1月29日“論西藥漸行於中土”中說:“顧鬆泉向在大英醫院(藥房)司刀圭之事,十有餘年,於製藥之法,無不明曉,更能以泰西之精心,而參以靈芝之妙訣,於斯遣誠不愧為三折肱矣”。

顧鬆泉於1888年7月9日(清光緒十四年六月初一日)在四馬路中市轉角(今福州路河南路口),創建上海第一家華商藥房——中西大藥房。外文招牌GreatChinaDispensary。中西藥房係顧與徐亦莊、程堯臣等人合夥,資金僅有幾千元。藥房初擬名為“中國大藥房”,合夥人認為“中國”兩字不能表示經營西藥性質,又擬改“申西”,又覺得不夠響亮,最後定名中西。1906年後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在本外埠分設支店聯號,增資至4—5萬元,從業人員30人左右,年台業約20萬元。中西藥房雖也是販售外國藥品,但它畢竟打破30多年來上海西藥市場被外商獨占局麵,為發展華商的西藥行業開辟了道路。當時有人評價說:“華人之出洋習醫考到上等者如黃寬、顏永京皆是也,華人之賣西藥者則以顧鬆泉為之首倡。”

雷子純

雷子純(1827—1864)又名雷純子,字錫甫;江蘇吳縣人。雷允上六神丸創製人。清鹹豐十年(1860)其祖在蘇州閶門內穿珠巷開設雷允上誦芬堂藥鋪,毀於太平軍炮火,雷氏五世孫雷子純為重振祖業,在上海興聖街(令人民路、永勝路口)集資開設雷允上誦芬堂藥鋪。他沿襲雷氏傳統經營方法,按祖傳古方、秘方,特別偏重於治療性較強的麝香、牛黃、珍珠、犀角、蟾酥等細料藥材的應用,精心修合丸、散、膏、丹。其生產的諸葛行軍散、痧氣蟾酥丸、臥龍丹、飛龍奪命丹、紅靈丹等,均能不同程度地搶救垂危生命。聲譽卓著,門庭若市,素有南方最老中藥總庫之稱。同治初年,雷子純的顧姓鄰居,因仰慕其先祖雷允上的醫術、醫道,將一張製合六神丸的家藏秘方贈於雷子純。雷得方後,嚴格按照秘方配料,選派經驗豐富的老藥工購名貴藥材,精心修合,使生產出來的六神丸粒子均勻,質鬆不碎,光澤發亮,芳香撲鼻,久存不變,它對喉、外科疾息,有特殊功效,不但國內婦孺皆知,且在東南亞華僑中視為家庭常備的“神藥”。解放後雷氏後代將六神丸秘方獻給國家。

黃煥南

黃煥南(1856—1936),又名黃珠。廣東香山(今中山)人。17歲時去澳大利亞謀生。1913年回國,應在香港和廣州開設先施公司的澳大利亞歸僑馬應彪之邀,任廣州先施公司司理(即經理)。1914年被委派來上海籌建上海先施公司,1917年先施開張,任董事兼首任正司理(馬應彪為董事長兼監督),1922年升任監督。

先施公司是國人在上海創辦經營環球百貨的第一家大型公司,在黃煥南主持下,首創商品標價、不二價和售貨一律開發票的規章。他還製訂銷售記錄表冊和會計製度,實施嚴格管理。先施公司除百貨部外,還有東亞旅館、先施樂園。黃煥南還籌建附屬工廠,由單一的百貨公司,逐漸發展為資金雄厚的先施集團。

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黃煥南決定先施公司停業1月,參加罷市鬥爭,後又減少西方各國商品的進貨量,增加國產商品銷售的百分比。

黃煥南經營先施公司達20餘年。在此期間,他還兼任香港國民銀行、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新華銀行、先施人壽保險公司等單位的董事職務。

沈炳根

沈炳根(1835一1917)又名沈如珊,綽號沈賴皮。上海川沙田泥塘人。沈8歲喪父,9歲亡母。鄉鄰吳姓鞋匠在本境鄭家木橋(今延安東路、福建路口)設鞋攤,將其收為徒弟,製作皮釘鞋及修理皮鞋。沈從修理洋皮鞋時研究其款式和製作方法,於1876年試製成上海第一雙皮鞋。後在朱葆三路(今溪口路)開設沈永興皮鞋作,收徒弟10餘名,生產皮鞋,這些人後都成為上海皮鞋行業中有名的技工,故後人尊奉沈炳根為皮鞋師的“祖師”。1917年沈因承接洋商出口皮鞋失敗,無法償還貸款而吞金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