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浦商業簡史(2)(2 / 3)

1916年,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在上海百老彙路(今長治路)設立分廠,並先後在上海、北京、天津及南洋等地設立分公司。1918年,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由香港遷至上海(南京路12號),改上海廠為總廠。在簡氏兄弟主持下,公司製定組織章程,規定計件與月薪結合的分配製度,產生較好的經濟效益。1922年,簡照南發起創辦東亞銀行,被推為董事。他還先後擔任廣東實業團副團長、上海總商會會董和上海華僑聯合會董事等社會公職。

簡照南於1923年去世。公司總經理由簡玉階繼任。1925年“五卅”運動爆發,掀起提倡國貨、抵製外貨的浪潮,英美煙草公司因此而業務下降。簡玉階趁機在浦東和漢口設立分廠,擴大生產。他還決定公司向其他企業投資,增設附屬企業,為卷煙生產服務。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卷煙產量曾占全國總產量的20%,成為最大的民族煙草企業。為擴大企業影響,他從公司提出巨款,1926年向武昌大學(今武漢大學)等校提供留學生經費。1931年向遭受水災的蘇皖一帶賑濟。從1937年起,南洋兄弟煙草公司為宋子文官僚資本集團所控製,簡玉階失去了權力。抗日戰爭期間,日偽對他多方拉攏,但道到拒絕。

1949年,簡玉階作為15名工商界代表中的一員,參加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擔任政務院財經委員會委員、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等職,並被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公私合營後,簡任副董事長。

連宏生

連宏生(1889—1942)上海川沙縣人。連長記體育用品商店(1967年易名上海體育用品商店)創始人。連13歲學木匠,滿師後在寧波路自設木匠鋪。由於一個偶然機會,他用國產羊腸線替洋人修好一隻網球拍而揚名。此後前來修理球拍的人逐漸增多,遂改行專門承接網球架、網球拍修理業務。1910年在原址正式開設連長記球拍號,前店後工場,產銷球網、球拍,兼營修理。1912年擴大店麵,更名為連長記體育用品號,擴大經營各種球類、田徑用品、體育器材、場地設備、運動服裝等體育專業用品,並兼接修理業務。上海解放前,“連長記牌”網球、網拍曾遠銷泰國、印度和南洋群島等地區,還獨家經銷英國史雷成廠網球、網拍。1935年於霞飛路(今淮海中路)開設分店,定名為全國體育用品號。1942年在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合夥開設三元運動器具公司。

王熾開

王熾開(1888—1972)又名王秩忠,王開。廣東省南海縣人。王15歲進上海躍華照相館當學徒,後入同生、美利豐照相館任攝影。1933年在南京東路獨資開設王開照相館,素以設備好、技藝精、服務上乘聞名全市。王熾開在業務經營上獨具一格,以“人無我有、人有我精、顧客至上、質量第一”為宗旨。王經常半夜(早年宿於店樓)至漂洗池翻閱照片,力求洗淨藥液。故而王開照片能長期不泛黃變色,深為客戶稱道。他還不斷擴大經營規模,更新照相設備,堅持優質服務取信於社會。為謀求企業之發展,王在滬寧、滬杭鐵路沿線廣立路牌廣告,在電影院放映幻燈廣告,提高企業聲譽,擴大社會影響。1927年為“遠東運動會”和1929年孫中山“奉安大典”而製作清晰的新聞相片上都加印“王開”標誌,供各報刊載,以此顯示王開的產品質量,擴大企業的影響。1946年王自備發電機,首家安裝冷氣,以舒適的環境吸引顧客。1948年又率先開拍天然五彩照相,以優質的產品取悅顧客。因此,王開照相館自開業以來,盛況不衰,始終名列全市照相業之冠,他重金聘用擅長人像和靜物攝影的名師姚國榮主掌技術,為生產和科研單位解決了不少疑難問題,也為發揚王開照相館的經營特色起了重要作用。公私合營以後,王熾開仍擔任王開照相館經理,於1958年退休。1962年去香港,1972年病逝美國洛杉磯,享年84歲。

洗冠生

洗冠生(1887一1952)又名洗炳成。廣東南海佛山入。自幼喪父,家境清貧,中途輟學。1901年,14歲的洗冠生單身來到上海,投靠舅舅舒竹生,在其開設的“竹生屋”小吃店裏當學徒。七八年後洗省吃儉用積蓄了一些小本錢,立誌要自己創業。1908年洗在舊城區九畝地露香園路新舞台附近,因陋就簡開起一家“小雅園”家庭點心店,供售廣東餛飩、魚生粥、芝麻糊。1912年,洗冠生本人湊合股本500元,又在九畝地大境路租了一問店麵,取名“冠生園”,在1g15年正式開業,經營“陳皮梅”、“果汁牛肉”的零售、批發生意。1918年為了適應事業的發展,增資3000元,在河南路盤進了一家藥材店,設立冠生園總店,後又盤了南京東路445—449號,原金城銀行舊地房屋,設立冠生園支店。同時在南市局門路租地10餘畝建造廠房,生產麵包、糕點、糖果、餅幹、梅果等食品,又並進盧民製罐廠,製造罐頭食品。後因河南路總店房屋翻造,將總店遷到南京路現址,供應自產自銷的各種食品。並在上海各個鬧市區,先後設立了10個分店和5個特約經銷店,在武漢、南京、杭州、天津等地設立了分店、分廠10餘處,使冠生園初步形成一個產品門類齊全,具有相當規模的中型企業。

王才運

王才運(1887—1931)浙江奉化人。他13歲來滬在雜貨店當學徒。其父在上海開設裁縫鋪,專做來料加工西服。王才運聰明勤勞,為人機靈,見來滬洋人日漸增多,銀行、洋行高級職員和富家子弟、紳士都穿西裝,認為西服業是一個新興行業,有發展前途,於是跟其父學做西服。在他24歲那年得到浙江慈溪泮瑞章的資助,與同鄉王汝功、黑炭阿九3人合夥於1910年在南京路西藏路口(現中百一店轉角處)開設了八開間門麵的榮昌祥洋服商店。由於王才運技藝高超和豐富的經營管理水平,發展較快,到1916年榮昌祥全部資產已達10萬元之巨,是當時上海商界中頗有名氣的商店之一。王才運深知“功以才成,業由才廣”的道理,他的門生大多數是同鄉的子侄晚輩,他以長輩的身分,嚴加教育,親切培養,除了親自傳授西服專業知識外,還在業餘時間聘請教師授以國文、外語、珠算、記帳等有關業務需要知識。凡是學徒進店,都要經過一段時間到工場學藝,掌握服裝工藝基本功和學會專業管理各項基本知識,再視以學藝期間的表現,安排其合乎個人專長的工作。因此,榮昌祥出身的學徒,不僅技藝精湛,在經營管理上也有一套過硬本領。王才運看到中國受帝國主義欺淩,心中十分氣憤,積極響應“五四”運動,後被推為南京路商界聯會會長,在“五冊”慘案鬥爭中,領導南京路商界參加罷市鬥爭。以後為了抵製日貨,振興中華民族工業,又領導同業起來抵製洋貨運動。為了實現他本人不買不賣洋貨的諾言,棄商歸裏,以表愛國之心,並將他經營數十年的榮昌祥交給外甥女婿王宏卿接管經營。他回鄉後,為家鄉辦了不少公益事業,深得當地鄉民的愛戴。

陳萬運

陳萬運(1885—1950)又名陳遇宏。浙江慈溪人。1912年和同鄉沈九成、沈啟湧等3人,集資在本市北四川路橫浜橋士慶路鼎興裏創辦三友實業社。首創金星牌燭芯,以產品質優價廉取勝,打破了日商壟斷。1915年三友社增資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陳為振興實業,進一步與日商競爭,就著手籌建引翔港三友總廠。

1917年總廠落成。翌年起又陸續增設嘉定、川沙等地共17個織巾工場,用為商標(三角表示三友合作,圓圈象征行銷全球),生產優質毛巾和印花被單、浴巾等新產品。由於產品質地精良,尤以織花絲光毛巾,圖案新穎美觀,產品上市後供不應求,很快行銷全國及香港南洋諸島。由此,日商瑞和毛巾廠生產的曾經暢銷我國的鐵錨牌毛巾被迫停產。

1922年他又選址本境南京東路587號增設三友實業社總發行所。總發行所專銷本社產品及經銷國產針、棉織品,共有職工20多人。為了發展業務,陳又登報招聘人才,擇優重用30多名大學生主持各部工作。在經營上,他尊顧客為衣食父母,製訂服務規範,並鑄困懸掛店堂。1928年又在杭州拱良橋開設三友杭州分廠,生產二.二製服呢、西湖毛巾、印花被單、布匹,均獲成功,載譽各界。

“九.一八”事變後,為了抵製日本侵略,他在企業內部組織抗日義勇軍,自任大隊長。因操練時高呼反日口號,引起日方注意,派日僧尋釁擾事,道到工人反擊。日本軍方就以此為借口,挑起了“一·二八”凇滬戰爭。戰爭中三友社總廠毀於日軍炮火。1938年杭州分廠陷入敵手後,陳萬運拒與日方合作,因此,上海總發行所貨源斷絕,依靠發售存貨,經銷國產針、棉織品及生產三友補丸等中成藥,賴以維持。1944年他辭去該社總經理職務,以後一直寓於本境新昌路金椿裏職工宿舍。他生平儉樸自廉,死後身無長物。

孫梅堂

孫梅堂(1884—1959)又名孫鵬。浙江鄧縣人。上海聖約翰大學肄業。上海美華利鍾表總行總經理。光緒二年(1876)其父孫庭源在上海河南路、三馬路口(今河南中路、漢口路口)開設美華利鍾表行。1902年美華利由孫梅堂接任後,改變鍾表行兼營其他洋貨的方式,裝修門麵,擴大專營鍾表,並倡導“貨真價實、精工保修、重視信譽”而著稱。故其發展之迅速,為同業所不及。1917年孫梅堂接盤洋商亨達利(今南京東路、河南中路口)後,將美華利總行遷移至亨達利二樓辦公。底層仍沿用“亨達利”招牌,廢棄原亨達利兼營洋灑、雜物等項目,專營鍾表業務。孫又將美華利經營方針引入亨達利,使亨達利鍾表店之聲譽日益提高。1905—1925年是美華利經營的鼎盛時期,孫先後在上海、寧波、南京、天津、漢口、杭州、北京、濟南、武昌等11個城市,分別使用美華利、亨達利、時中、惠林登、太平洋、華盛頓等6塊招牌開設分店25家,形成美華利總行為主體的企業群體,共有職工600餘人,素有“鍾表大王”之稱。孫梅堂為了發展我國的鍾表工業,於1905年在寧波創設製鍾工場,用手工製造各式時鍾。1915年為了擴大規模,更新設備,選址上海閘北天通用鎮建立美華利製鍾廠,以機器代替手工,產品日益精良。美華利製造的各式時鍾曾11次獲得國際、國內展覽會獎憑、獎證和獎狀,為發展我國製鍾工業起了先導作用。孫還熱心公益,在家鄉鄧縣創辦北渡啟賢小學,捐款成立北渡救火會,出資修造北渡渡口渡船,並築“聽泉”、“樂安”、“還金”三橋和一座涼亭,迄今仍屹立於北渡鄉間。

徐翔孫

徐翔孫(1884—1950)字國鈞。江蘇嘉定縣人。徐父業中醫,家境清寒,童年在私塾讀書,後來滬依兄謀業。初入上海華洋藥房學生意,拜店主黃德馨為師。華洋兩次火災,於1917年歇業,徐由黃德馨介紹進中英藥房工作。

徐對牙科業務有所承,而於藥品經營則較生疏。進中英藥房後眼界大開,自奉甚儉,工作努力,又善於應付,得經理陳立卿器重,升為營業主任。徐在業務中結識亨大西藥行老板孫宏達(又名阿高),阿高專做毒品生意,乃慫恿徐同盤華美藥房,想作為轉銷毒品機構。

華美藥房由黃雲華、陳夢飛合夥創建於公元1907年,後因黃無意經營,陳又合夥開設太和藥房,就將華美出盤給徐翔孫、孫宏達、吳耀庭。1918年6月議立受盤合同,盤價包括愛根生公司名下童妹牌化妝品貼費,共計15471元。華美招牌不變,僅將“協記”改為“餘記”,重定資金為l。60萬元,分為16股,孫、吳各7股,徐得2股。徐當時僅有資金500元(差額由孫代墊),而且被推為華美藥房經理。

徐翔孫就任經理後,調換孫安插的主要人員,任用自己親信,獨掌大權。而孫妻妾眾多,自己煙癮又大,常有虧欠。1921年華美實際資產已達5.60萬元,徐以低估存貨價,使利潤與開支人為軋平,隻發股息不發紅利,把累積資金控製在自己手裏。1923年孫宏達病故,徐慫恿孫妻拆股,議定孫股作價1萬元,加紅利l幹元,扣除賒帳,孫妻實得無幾。孫股轉給徐翔孫,徐在華美公積金中支付,至年末又使吳耀庭退股。由此,華美藥房從合夥轉變為徐翔孫獨資經營,資金增至5萬兩。

徐翔孫善於用人,能全麵發展業務,至1936年,華美營業僅亞於五洲,居同業中第2位,淨利達157萬元,被稱為“暴發戶”,徐成為嘉定縣首富。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徐翔孫攜全家去台灣。1950年10月在台灣病故。

盛丕華

盛丕華(1882—1961)原名盛沛華。浙江寧波人。早年來滬,曾在寶成銀樓當過學徒。

1912年負責“四大”(餘大、瑞大、誌大、承大)錢店清理工作,因債務問題與加入葡萄牙國籍的葉某訴訟。在當時葡萄牙擁有領事裁判權的情況下,他據理力爭,屢次敗訴也末氣餒,最後上訴到裏斯本法院,終於取得了勝利。此事在當時商界引起了轟動。1920年,參與組建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任常務理事。後在上海、漢口等地創建多種工商業,任上海商會會董。

抗日戰爭時期,在上海創辦紅棉酒家(今延安東路廣西路口),任董事長,並創設開美針‘藥廠1L上元企業公司、東南信托公司等企業。日軍進占租界後,與愛國人士一起參加抗日救亡.運動。抗戰勝利後,加入中國民主建國會,任常務理事,投身愛國民主運動。紅棉酒家成為進步人士隱蔽活動的場所。1946年6月23日,參加以馬敘倫為團長的上海人民和平請願團赴南京請願,在南京下關遭到國民黨特務圍攻毆打。

1949年上海解放後,任上海市副市長。同年9月,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參與建國工作,並被推選為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曆任民主建國會中央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委員會主任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任委員、上海市工商聯主任委員等職,並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

項鬆茂

項鬆茂(1880—1932)又名項世澄,別號渭川。浙江鄧縣人。上海五洲藥房總經理。

五洲藥房創建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原址在福州路、廣西路口。1911年項鬆茂任總經理,他以勤儉創業為本,曾變賣華麗陳設,移充經營資金白銀1.5萬兩。1912年五洲藥房遷址福州路、河南路口,擴大生產“人造自來血”。1915年五洲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以“地球”為商標、店徽。他為發展國際貿易業務,親赴日本等地考察,又派人赴歐、美各國為五洲藥房爭得歐美藥械遠東經理權。項從1920年起,先後籌資收盤德商固本皂廠、鎔商耐爾生氏亞林製藥廠、中華興記香皂廠、南洋木塞廠,合並定名為五洲固本皂藥廠,分設製皂、製藥兩部。他還聯合林德興工廠仿製德國“蛇牌”外科手術器械和醫療設備,為我國醫療器械工業起了先導作用。一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上海抗日救國會通過組織民眾義勇軍決議。項鬆茂在廠內編組抗日義勇軍第一營,自任營長,聘請交通大學軍事教官阮曉軍來廠,每日工後訓練一小時,為抗戰作準備。1932年1月28日日本發動凇滬戰爭。當日下午,日軍傷兵車輛駛過北四川路、老靶子路(今武進路)口的五洲第二支店時,受到我愛國誌士槍擊。次日上午日軍闖入店中搜查,在三樓發現藏有義勇軍製服,就把11名店員押上卡車疾駛而去。項聞訊後,於當天下午即前往支店,準備營救,但一去不返。後經各方調查,凶訊證實:項鬆茂於1月30日被日軍綁縛,劫往日軍俱樂部,次日清晨押解江灣日軍軍營。日軍審問,項抗爭辱罵,威武不屈,隨後即被殺害。蔣邦毓、虞耕豐、童永才、戚德江、徐和傑、丁兆年、陳漢坤、吳定良、陶賦、李生才、周瑞龍等11名店員也同時遇難。在項的遺物中得其手書聯語一副,聯雲:“乎居宜寡欲養身,臨大節則達生委命,治家須量入為出,徇大義當芥視幹金。”國民黨政府褒揚他“抗日不屈,死事壯烈”。蔣介石題贈“精神不死”四字。一一.二八”抗戰十五周年時,黃炎培在《文彙報》、《大公報》撰文紀念。項鬆茂遇難50周年,胡原文、許德珩、周穀城、張承宗、劉路基;趙祖康等也為他題詞緬懷。

蔡窿卿

蔡窿卿(1880一1951)廣東南海人。本境新雅粵萊館創始人。蔡早年畢業於香港皇後書院,曾在港經商多年,後來在漢口鹽務處任職。1926年在上海虯江路開設新雅茶室。1931年集資15萬銀元,在南京東路719號創設新雅粵菜館。新雅是一家具有樓下三開間、樓上三層八開間樓麵、供應廣州風味特色的大型菜館,居全市同業之冠。蔡講究大店氣派,並以優良服務吸引顧客。飯店設有總服務台,配備3名精通英、日、法語的服務員任總招待,配以懂外語並經過考試錄用的服務員,並製訂服務規範上台服務。二三層樓麵分設大小高級房間,全都安裝電話、冷暖氣設備,配備專門定製的餐桌坐椅,使用全套銀質餐具,氣派豪華,是當時社會名人、豪紳巨賈、官僚政客和外國旅遊者設宴請客的理想場所。蔡還注意飯店萊看特色,用重金從廣州聘請著名廚師。為了吸收國內外各幫烹調經驗,還特聘西菜、蘇幫、京幫、川幫名師,博采眾長,使菜看中西結合,品種繁多,新穎奇特,別具一格。蔡還十分重視飯店聲譽,經常在電影院放映幻燈廣告,派懂外語的服務員上泊岸的各國郵船,向外國旅遊者介紹店情,分發英文萊譜,邀請惠顧品嚐。在餐廳中廣泛贈送印有新雅店名的筷子、茶壺、煙缸等紀念品,擴大影響。由此,新雅粵萊館聞名遐邇,揚聲國外。

魯叔琴

魯叔琴(1879—1949)安徽省歙縣人。187979年出生於上海。1926年開始主持曹素功墨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