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浦商業簡史(2)(1 / 3)

朱博群

朱博群(1899—1964)江蘇省江都縣人。大光明理發公司經理。朱15歲隨父學理發,為求提高發式梳理技術,1923年進一家德商理發店重當學徒。1925年被聘任綺華理發店經理。1928年電燙頭發由歐美傳入我國,朱用高薪聘請法國技師傳授燙發技藝,使自己成為上海第一個掌握電燙技術的華人理發師。為了掌握國外新穎發式信息和梳理技巧,他能從外國畫報和刊物中尋找資料,精心設計,不斷向社會推出新穎別致的新發型。經他梳理的頭發,波浪起伏,發紋蓬鬆,給人以美的感受,深受顧客歡迎同業好評。1932年為謀求理發業的發展,他在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集資開設大型、高檔的大光明理發公司。朱以發型設計上的新穎、美觀、高雅和藝術化吸引顧客,每次理發收費15元大洋,仍然顧客盈門,生意興隆,在理發行業中獨占鱉頭。大光明理發公司為了吸引外國顧客登門與洋商開設的美發廳、美容院競爭,他出資讓職工補習英語。爾後,大光明以在與外商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而聞名全市。1939年朱博群從希臘商人苔斯達吉斯那裏學會了電燙藥水配製技術,在大沽路創辦了散花化學工業社,專門生產“散花牌”電燙藥水。從而結束了我國燙發藥水依賴進口的曆史,對推動市內外普及燙發,美化人民生活起了積極作用。

曹永金

曹永金(1898—1946)江蘇常州入。老日升織補店店主。19歲開始跟師傅李文慶學織補手藝,他聰敏好學,肯鑽研織補技藝,尤其是對毛料的織補技藝更為高超,無論哪個國家生產的花呢毛料,不論什麼原因造成的破損,他都能認真探索,一絲不差地將它織補好。早在20世紀30年代,曹永金織補的聲譽已經傳到國外。1933年他曾接受僑居日本從事織補的同行李鬆林的求援,將一件薄如蟬翼衣服上的銀元大的一個洞,織補得“天衣無縫”,在日本被傳為佳話。1938年曹水金在雲南路58號開設老日升織補分店,隨後將東長治路的老日升總店遷入黃浦區境內。1946年病故。

郭琳爽郭琳爽(1896一1974)又名郭啟棠。廣東香山(今中山)人。父郭泉和伯父郭樂都是澳洲華僑,永安資本集團創始人。郭琳爽於1921年畢業於廣州嶺南大學,1922年任香港永安公司署監督,1929年調任上海水安公司(今華聯商廈的前身)副司理(即副總經理),1933年擢升總經理。在30年代全國範圍的抵製日貨運動中,他在公司內擴大國貨銷售比重,從而使永安公司成為全國最大的百貨公司。

抗戰期間,他支持公司職工參加抗日救亡運動,並捐獻現金和實物,支持抗戰。日本投降後,他想以擴大資本、大量經售美貨來振興企業,但由於美國對華侵略和國民黨官僚資本壓迫的加深,他的設想漸趨破滅。1948年國民黨政府發行“金圓券”,強行限製物價,使永安公司損失了80%的流動資金。郭琳爽對國民黨政府感到絕望,上海解放前夕,經過中共地下黨組織的幫助,他退掉已買好的去香港的飛機票,決心留下,同公司職工一起,保衛企業,迎接上海解放。

1954年,郭琳爽當選為老閘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在此前後,並當選為上海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市政協第三屆委員和常務委員、全國政協委員以及全國工商聯執行委員、上海市工商聯副主任委員。在社會主義改造高潮到來時,他主持召開永安公司的董、監事聯席會議,討論申請公私合營問題,當天即送上申請書。1956年1月14日,永安公司正式宣布公私合營,郭琳爽親自放鞭炮,還在慶祝聯歡會上興致勃勃地演出兩場粵劇折子戲。水安公司公私合營後,他繼續擔任公司總經理,為改善企業的經營管理發揮了積極作用。

姚國榮

姚國榮(1896—1976)上海市人。1908一1916年在日本東京讀書,1916—1921年在上海寶記照相館任攝影師。1922一1940年在上海自設滬江照相館。1941—1945年在上海茶行、木炭廠任職員。1945—1946年在南京國際照相信任攝影師。1947—1976年任王開照相館攝影師。

姚國榮1962年是中國攝影家協會上海分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是商業部在1963年首次命名的高級攝影技師,同時是商業部委托上海舉辦的首次全國攝影進修班老師。

他為減少國家外彙支出,在50年代首創“濾色鏡”,解決照相行業急需,為國家填補空白,並首創用製版鏡頭研攝唱片紋路(頻率)成功。

他在1965年為石油公司一張原稿要縮成4.6厘米的微型標尺,必須用玻璃濕片,而市場上無貨供應,他用土設備自己製作,拍攝時不能有一點點微動,他帶回家到深夜12點後,等馬路上沒有車輛震動時再拍攝,終於拍攝成功,類似事例不勝枚舉。為工業、農業生產、科學文化事業發展作出了貢獻。

他寫的以攝影實踐為基礎的教材,為曆屆全國攝影班等所用,同時為本市、外地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照相人材。

在70年代,聞名全國照相行業的有兩大名師,那就是南方攝影名師姚國榮,北方攝影名師陸希峰。

王子清

王子清(1896—1980)王星記扇莊第二代傳人。幼年失父,在其母陳英的扶育下,15歲即開始管理店務,在經營上頗有膽識。1929年,在杭州太平坊大街著名老店舒蓮記扇莊對麵,開設四間店麵、裝演新式的王星記扇莊,用霓虹燈、報刊廣告、回扣優惠等手段與久霸扇壇的舒蓮記者店相抗衡,終於壓倒對方,並逼使對方歇業而成杭州的唯一名扇莊。1937年王星記遷滬。王子清研究調查上海各階層用扇情況,相應設計生產檀香絹麵女扇,業務大好,並打開了外銷業務,以檀香扇遠銷香港,換回檀香木,發展再生產。同時,研製出各種戲曲、舞蹈用扇、名人書畫、雕刻扇,為曲藝界和收藏家所青睞,被譽為“扇子大王”。1948年王赴香港定居。

張國梁

張國梁(1895—1970)上海嘉定縣南翔鎮人。幼時家境貧寒,早年失怙,靠其母為人縫

補漿洗度日。13歲來滬當學徒,受老板重用得以發展。

1931年自行開業為鼎豐桂圓店經理,他有獨特經營之道,故鼎豐店生意興隆,聲名遠

揚,在同業中別樹一幟,號稱“鼎豐桂圓大王”。1938年首創“人參百補桂圓膏”,用多種名貴中藥精製而成,分男、女服用兩種,具有強身滋補功效。後在此基礎上加以改良完善的“鼎豐牌桂圓膏”延續至今,成為聞名市內外的營養佳品。他十分重視廣告宣傳,經常在《申報》、《新聞日報》上刊登廣告,並借助無線廣播電台介紹產品,在每晚8—10點黃金時間播放汪秀英、筱文濱、石筱英等藝人演唱的節目中插入廣告,使“鼎豐桂圓大王”、“張國梁先生桂圓膏”家喻戶曉。他要求店內職員統一穿桂圓色黃長衫,在商店門口張燈結彩,將一隻特大木製的桂圓置放店堂門口,並點上檀香,招徠顧客,所有這些起到了很好的促銷作用,為同業所不及。他對內注重管理,要求每個職員懂商品、會做帳,還采取足秤加兩等手法,取悅顧客,招襪生意。

徐芝萱

徐芝萱(1895一1973)醫名徐重道。浙江慈溪縣人。徐幼年入塾3年,後進國藥店當學徒。1921年在上海派克路(今黃河路)租店麵2問,創設徐重道國藥店,兼做中醫。徐重道國藥號從創設始,發展迅速,先後設分店17戶,遍及市區鬧市區要道,曾以“範圍最大、分店最多、藥品最好、價鈿最巧”著稱於滬上,與胡慶餘、蔡同德、童涵春、雷允上等四大國藥號爭衡。徐芝營首創“代客煎藥、送藥上門”,深受病家歡迎,藥號專門雇傭30多名工人,穿著徐重道國藥號標誌服,背袋攜箱騎車飛馳收方、送藥,將煎好的湯藥裝入專用保暖瓶送到病家手中。在徐重道的總、分店中,都聘用了1—2名著名中醫師坐堂門診,以此吸引病家就診、抓藥。徐本人也以“徐重道”醫名親自坐堂為病家看病,且不計診金。他還聯絡各方名醫,通過名醫之手向病家發放配方優惠券,吸引顧客來店配方,並隨藥奉送“濾藥器”、“過藥糖”,以此招襪顧客,增加營業收入。徐還聘請藥劑師、化驗師從中藥中提取有效成分,配製潤肺杏仁露、哈士蟆糖漿等製劑和糖衣潤腸丸、胃痛片等中成藥。還按時令季節分別用金銀花製成夏令清涼飲料和用銀耳、燕窩製成“銀耳羹”/燕窩茶”等冬令營養補品上市供應。

沈萊舟

沈萊舟(1894—1987)江蘇洞庭東山人。高中文化。l910年進“久康西洋雜貨號”學生意。1925年到英商德記洋行當推銷員,同時掛“沈萊記”牌子做掮客生意。

1927年在福州路上創設“恒源祥人造絲絨線號”,l935年遷址金陵東路139一141號,改脾“恒源祥公記絨線號”,沈自任經理,專營絨線。1939年開設“恒源祥染織有限公司”,同年與人合夥開設“裕民毛絨線廠”,生產“雙洋”、“地球”牌絨線,使貨源有了充分保證。至1946年,資金達50萬元,有兩家支店,職工50人。1947年開設南京絨線公司。1948年開設源興祥羊毛號,1949年開設恒豐毛絨廠,沈均自任總經理。至此,沈成為掌管10個企業的企業家

1936年上海毛線同業公會成立,沈任主任委員。1946年同業公會改組為市毛絨線商業同業公會,沈被推選為理事長。1951年同業公會改組,1956年又改組為上海市呢絨線商業同業公會,沈任主任委員。

1949年,沈萊舟當選為市各界人民代表大會工商界代表。同年,市工商業聯合會成立,沈被選為執行委員。1950年沈加入中國民主建國會。

沈萊舟於1965年退休,任上海市毛麻工業公司顧問。

丁方鎮

丁方鎮(1894一1972)浙江省鎮海縣人。寶大樣綢緞呢絨棉布莊總經理。幼小就讀於私塾,1908年進協大祥棉布號為學徒,後任總出納。1922年在浙江路和樂坊合夥開設和豐棉布號任經理。1924年與協大祥老股東柴寶懷、丁五陵等人集資24萬兩銀子,在小東門大街(今方浜路)創設寶大祥洋貨號,任經理。以後又在同一地段開設寶大祥南號、西號、新南號和寶大樣協記等分店多處。1937年八仙橋(今金陵中路16號)寶大祥新號開業後,其管理中心也隨之遷移於此。抗戰勝利後,寶大祥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丁繼任董事長兼總經理。1950年又在南京東路開設了第二支公司(即今寶大祥商廈)。丁方鎮自寶大祥開業以後,積極開展零售兼批發業務。他為了擴大業務範圍,又由原來單純經營棉布逐步發展經銷各種綾羅綢緞、呢絨、棉布、土布、夏布、床上用品、絲棉、駝毛、繡品、花邊、鈕扣等商品,曾與協大祥、信大祥鼎足而峙。他為了方便顧客,還專門設立了成衣部、顧繡部、送貨部、郵寄部、代客定製、加工各式服裝和手工刺繡各種用品,由於備貨充足,花色繁多,服務周全,吸引了不少顧客。人們曾以“嫁女要到寶大祥,備嫁妝、送新娘,床上身上都買齊”這一美言相傳。從而,遠近顧客慕名光顧,聞名於市內外。1955年丁方鎮為了迎接公私合營,毅然決定將38000元個人墊款歸並入帳,充實企業資金。為此,陳毅市長曾親臨寶大祥,對丁方鎮進行鼓勵,丁情緒激動,即興吟詩:“布業公私慶合營,個人前途更光明。聲聲爆竹連天響,鼓舞歡欣愜眾情。”陳毅市長聽後,高興地稱讚道:“你不僅是商人,還是詩人。”1955年丁任公私合營上海市綢布業零售商店聯合董事會董事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海市委員會委員。1956年1月去北京列席全國政協第二屆第二次全體會議,受到毛澤東主席、劉少奇委員長和周恩來總理的接見,並合影留念。

餘華龍

餘華龍(1894一?)浙江省奉化縣人。中華皮鞋公司(現中華皮鞋店)創始人。“民國”初年為商務印書館職員,1916年進美商華革和皮鞋行任職。1917年秋在南京東路252號集資創設上海第一家由華人開設的皮鞋店——中華皮鞋股份有限公司,任總經理,設前店後工

場,自產自銷“人鞋牌”男女高級皮鞋。餘為了提高皮鞋質量,招聘高級技工,使用優質麵料、底料、輔料,采用進口彈簧鋼條,鋼板底楦型,並從國外進口樣鞋、樣本進行解剖分析,劃樣設計、精心製作,故使中華公司生產的男女皮鞋造型美觀、線條清晰、輕軟堅韌、高雅舒適、款式新穎,頗受中外顧客青睞,在與外商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餘華龍在皮鞋設計和管理上有一套科學、比較完善的製度。他將同一種尺碼的鞋楦分為7種型號,根據各種植型,定製不同腳型皮鞋,並按客戶姓名建立定製皮鞋檔案,凡在該店定製皮鞋者、,若10年後再行定製,毋須重劃腳樣。對定製的皮鞋實行包修、包退、包換。1919年起,餘曆任南京路商界聯合會代表;副會長,1925年起連任第七屆、第八屆會長及各路商界聯合總會會長。“五卅”慘案發生後;他為帝國主義槍殺華工而義憤填膺,組織和領導南京路商界總罷市達26天,後因軍閥政府下令通緝,遂被迫離滬至杭,任臨安縣縣官,頗有政績。後曾任上海中華織呢廠經理、上海租界納稅華人會常務委員。

金鴻翔

金鴻翔(1894一1969)原名金毛國。上海川沙縣人。金出身清貧,13歲進中式裁縫店學徒,一年後轉店改學西服。滿師後精通車工、縫工、裁剪手藝,善於服式設計。1917年集資在南京西路開設西式裁縫店——鴻翔。1928年在南京西路863號擴大門麵改名鴻翔時裝公司,1934年在南京東路750號分設鴻翔公司支店。它是上海開埠以後由國人創辦的第一家西式女子時裝商店。金鴻翔則是女式時裝的創始人。鴻翔公司素以做工講究、款式新穎、質量優、檔次高而領先於時裝行業。最初多為外國人承接來料加工。為了適應時代,金以高價訂購法國、美國時裝月刊,1935年起又重金聘請猶太設計師,引進國外流行新款式,使鴻翔女裝不斷推陳出新,開創了新一代中國婦女時新別致的新服飾。鴻翔公司還創有一種立體裁剪法,成衣貼體不走樣,有“天衣無縫”的美稱。由此,吸引了講究服裝式樣的上層女性和活躍於交際場所的婦女競向定製,使鴻翔公司成為經營女式時裝的權威。鴻翔公司的門市服務也很有特色,金鴻翔曾要求營業員接待外國顧客講英語,用英文開發票,為此曾動員全體營業員到業餘學校學英語,學雜費用由公司支付。他還從工場中物色口齒伶俐、態度和藹、懂行的工人充當營業員,作顧客製衣、選衣的參謀,提高成交率。故其業務之興旺,居全市同業之冠。

許達昌

許達昌(1894一1991)浙江省定海縣人。培羅蒙西服店創始人。他出身清貧,從小在境內王榮昌西服店當學徒。他學習刻苦,全麵掌握了量、算、試、裁、縫等技藝。1924年開設小型工場,承接西服加工業務。1928年在四川北路開設許達昌西服店。1932年搬到南京西路“新世界”二樓,以後遷到南京西路284號,改名“培羅蒙西服公司”以後,專營男式服裝。許達昌創建培羅蒙西服公司,其成功的經驗,把提高質量作為企業之本。他不惜以高薪聘請當時號稱上海西服業“四大名旦”的王阿福、沈雪海、鮑公海、莊誌龍等工藝大師,並配備上等技師,使培羅蒙以精湛的技藝,統製各種流派西服。其技藝特點:一是,做工講究,采取量體裁衣,兩次試樣,統製一件西服上裝需時60小時;二是,精心熨燙,使襯頭定型不走祥;三是,選用輔料要經過熱縮、水縮二次,確保產品不殼不裂,使其產品質量達到久穿不走樣的地步。許還親自在店堂內參與裁剪或接待客戶,規定營業員個個站立服務,凡顧客進門,主動迎客,以茶相待,笑容可掬,吸引各方來客。由此,培羅蒙聲譽大振,聞名全國。1948年在香港開設培羅蒙分店。1950年在日本東京開設第二分店。

費祖壽

費祖壽(1889—1969)字名賢。浙江省慈溪縣人。老鳳祥銀樓經理。1902年他進者西門寶成銀樓當學徒,1915年升任副經理。1919年繼承父業任老鳳祥銀樓經理。老鳳祥創建於1848年,原址在小東門方漢中路,1908年遷入望平街(山東中路),1930年遷入南京東路現址。費接任經理以後,他精於事業,發兌加烙壬字天足赤金,精製時款金銀首飾、中西器皿、寶星徽章、珠翠鑽石、玲瓏鑲嵌、法藍鍍金以及精製禮器而聞名遐邇。他聘用的能工巧匠,善雕鑿、精鑲嵌,其製作的禮器飾品,花式品種繁多,加工精致細巧。如黃金飾品中,僅金項鏈一項,就有銼平鏈、鉸棒鏈、竹節鏈、如意鏈等10餘種。其製作的銀器精雕細刻,高雅華麗,富有特色,受顧客青睞。費的經營之道就是千方百計適應顧客心理,並滿足其需要。夏天女子短袖露劈,製作外粗中空的手臂鐲供應於市,秋冬季則以花式細梗的手腕鐲任客挑選,顧客定製金腳鐲也隨客所需,予以滿足。因此,老鳳祥金飾產品深受顧客歡迎。出售的銀製禮品,以吉利口彩取悅顧客,如造房禮品大銀盾上刻上“金玉滿堂”,送出生禮品銀麒麟上刻上“麒麟送於“,送婚禮品銀屏風上刻上“百年好合”,祝壽禮品銀質大壽桃上刻上“壽比南山”等吉利口彩,倍受顧客歡迎。1931年杜家相堂落成典禮時,杜月經的徒子徒孫送了一隻類同中型水缸大小的大銀鼎,也是老鳳祥銀樓所獨創,實為同業所不及。

簡照南

簡照南(1870一1923)原名簡耀登,字肇章。廣東南海人。年輕時與其弟簡玉階(1875一1957)在日本及香港經營商業和航運業。1905年,他們在香港創辦“南洋煙草公司”,後因虧本歇業。1909年再度集資開業,改名為“南洋兄弟煙草公司”,簡照南任總理,簡玉階為協理。他們提出“中國人吸中國煙”口號,與當時壟斷中國卷煙產銷的外商英美煙草公司相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