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理論分析(1 / 3)

市場經濟理論分析

一、市場經濟中的價值理論

1、市場經濟中的價值理論

價值理論是經濟理論中的一個基本問題。價值理論不同,經濟理論不同(或說,經濟理論不同,價值理論不同)。雖然我們國的改革確立了市場經濟的發展道路,但是,對於什麼是市場經濟,市場經濟的基礎是什麼,人們的認識上還不同。有些人認為,市場經濟是自由經濟,或認為市場經濟是法製經濟,這些觀點所反映的隻是市場經濟的一個方麵。我們要實行市場經濟,必須要搞清市場經濟的價值基礎(市場經濟中的價值理論)是什麼,市場經濟的合理性所在。隻有在搞清楚上述問題的基礎上,我們才真正理解市場經濟,真正認識市場經濟,更為重要的是我們能夠更好地駕馭市場,充分地發揮市場的作用,使市場經濟健康地發展。

計劃經濟的基礎是勞動經濟,它以勞動為一切經濟活動的出發點,以勞動量為基礎確定產品的生產、交換和分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認為,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按照價值量進行等價交換。用馬克思的話說就是:"社會必要勞動量,或生產使用價值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該使用價值的價值量","一種商品的價值同其他任何一種商品的價值的比例,就是生產前者的必要勞動時間同生產後者的必要勞動時間的比例"(同上書上頁)。所謂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製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時間"(《資本論》P52)。社會主義經濟學家認為,社會主義製度下,勞動者的工資是勞動者所創造的必要產品的貨幣表現。

這就是所謂的勞動價值說,所謂勞動價值簡單講就是,產品的價值是由產品中所包含的勞動量決定。所謂勞動價值說就是,產品或服務是由勞動創造,交換以產品中所包含的勞動量為基礎實行等價值交換,收入分配以勞動者在生產中付出的必要勞動為基礎。勞動價值說,簡單講就是,以勞動為生產、交換、分配的基礎,以勞動價值確定產品的生產、交換和分配。

市場經濟以人們追求自身的欲望的滿足為經濟的出發點,將一切生產活動建立在效用的基礎上,允許人們自主地自願地追求效用,追求自身需要的滿足。市場經濟是自由經濟,是建立在效用基礎上的自由經濟。與計劃經濟相對,我們稱之為效用經濟。所謂效用經濟是指,以效用作為經濟活動的出發點,以效用作為基本要素確定產品的生產、交換、分配,經濟分析是建立在效用分析(效用價值)之上。所謂效用價值就是,以效用作為價值基礎,確定產品的生產、交換和分配。

效用價值包含下麵幾個方麵的內容:

生產活動是創造效用的過程,是用較少的效用量創造較多的效用量的活動。生產活動簡單講就是,創生效用的活動。

-效用是交換的基礎,交換不是產品中所包含的勞動量的交換,而是效用的交換,交換的實現意味著交換雙方均獲得淨增的效用量;

分配以效用為基礎。分配原則是:向社會(他人)提供的效用量多的人,獲得的收入高;向社會(他人)提供的效用量少的人,獲得的收入低。收入差別或生活水平的高低,隻要與其對社會的貢獻(向社會提供的效用量)相一致就是合理的差別。

市場經濟之比計劃經濟更具效率,其根源就在於它是建立在效用這一人類生產生活的基本要素之上,就在於它是建立在效用價值之上。我們知道,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滿足自身的需要。創造效用,滿足需要是人類一切經濟活動的出發點,同時,也是人類一切經濟活動的歸宿。人的需要是客觀存在的,追求需要的滿足是人類的天性。人類要能夠滿足自身的需要,就必須不斷的創造效用,通過創造自然界並不存在(直接存在)的效用來滿足自身的需要。以效用為基礎人認識、分析人類的經濟活動正是抓住了人類的經濟活動的本質,是將經濟學建立在了科學的基礎之上。

2效用、邊際效用、效用量的概念

從定性的角度講,效用是指物或服務所具有的滿足人們需要的性質。一個物(產品)或服務是否具有效用,要看其是否能夠滿足人們的需要,是否為人們所需求。隻要一物或服務能夠滿足人們的需要,人們對它就會有需求,我們就說該物或服務對人具有效用。效用和需要是一個現象的兩個方麵,二者是一致的。當一個物或服務對人們具有效用時,人們對它必有需要;同樣,當人們需要一物或服務時,則該物或服務對人們必有效用。一個物或服務,滿足人們需要的能力越強,人們對它的需求程度就越高,其效用也就越高。相反,一個物或服務所具有的滿足人們需要的能力低,人們對它的需要程度就差,其效用就低。反過來說一樣,如果人們對一物或服務的需求程度高,則該物所具有的滿足人們的需要的能力高,其效用就高;人們對一物或服務的需求程度越低,則該物滿足人們需要的能力就越低,其效用也就越低。所謂人們為對物或服務的需求程度可以用人們為獲得該物或服務所付出的利益(效用或勞動)或由此所獲得的負效用的大小相對表示。如果人們為獲得一物或服務所願意付出的效用大或勞動多或因此所得到的負效用大,則表明其對該物或服務的需求程度高;如果一個人不願意為獲得一物或服務付出一定的效用或勞動或忍受一定的負效用,則該人對該物或服務的需求程度低。

物或服務的效用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物或服務本身所具有的性質、功能;二是人們對物或服務的性質、功能的認知。前者決定效用的內容(具有怎樣的效用),後者決定效用的有無(認識上的有無)。

效用之成為經濟學中的一個要素是從邊際學派開始。邊際學派通過邊際分析的方法使人們對效用乃至經濟學的認識產生了質的飛躍,對經濟學的發展產生了革命性的變革。由此,邊際分析方法也成為經濟分析的一個重要工具。所謂邊際效用,用著名經濟學家薩繆爾遜的話講就是"添增最後一單位物品所增加的效用"。

物的邊際效用的大小,一方麵取決於物本身所具有的效用,另一方麵取決於物的稀缺程度或稱物的稀缺性。所謂物的稀缺性是指人們獲取物的難以程度。物的獲取越難,則物的稀缺性就高,其邊際效用也就越高;相反,物的獲取越容易,則物的稀缺程度相對就低,物的邊際效用就低。

物的效用量即物的效用的大小,是指一定量的物所具有效用的多少,所反映的是一定量的物所具有的滿足人們需要的能力,表現為人們對一定量的物的需求程度。一定量的物的效用量大,則該量物所具有的滿足人們的需要的能力強,人們對其的需求程度就高;相反,一定量的物的效用量低,則該量物所具有的滿足人們需要的能力就弱,人們對它的需求程度就低。一定量的物的效用量等於該量物所具有的邊際效用與物的量的乘積。即:

需要說明,由於效用是一個相對概念,同一物或服務對不同的人的效用(邊際效用)是不同的,一定量的物的效用量也是相對而言的,是對具體人而言。所以,當我們說一定量的物的效用量時,一定是和具體的人相聯係的,當文中未指出具體人時,實際上是指不確定的某人而言。

3、勞動

這裏強調效用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並不等於忽視或排斥任何經濟製度下,任何形式的人類經濟活動都不可缺少的人類經濟活動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勞動。從根本上講,任何財富,除了自然賦予給人類的自然資源外,都是勞動創造的,沒有勞動就不會有任何財富的產生,這也是人類社會的一個基本事實。

勞動需要勞動者付出(消耗)一定的體力和腦力及時間,它常常表現為一定的具體形式的人的活動。當一個人體力、腦力和時間的付出是為了創生效用時,這種勞動就是生產勞動。一般講,勞動對於人是負效用(注4)。人們付出勞動,創造產品或提供服務,從而創生效用,滿足需要。人們付出勞動的目的就是為了要滿足需要,產品的創造、服務的提供不過是人們滿足需要的手段,而這裏勞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勞動的效用)--沒有勞動,就沒有效用的創生,也就沒有需要的滿足。

當一個人將勞動看作是正效用,即當他將勞動看作是本身的一種需要,是一種快樂的事情時,對於他來說,勞動不是付出而是取得(直接獲取效用),勞動本身就是在享受效用,就是在滿足需要。當他通過勞動獲得其他的效用時,勞動的回報是雙重的,所獲得的效用是無成本(勞動成本)的。

從生理的角度講,無論是體力的付出還是腦力的付出,都表現為一定的體能消耗。體力或腦力付出的越多,體能消耗的就越大。我們用勞動所消耗的體能來表示勞動付出的大小,即勞動的量。體能消耗越大,則勞動量越大;體能消耗越小,則勞動量就小。由於勞動所消耗的體能與勞動的時間密切相關,當勞動的形式、方式一定的情況下,勞動時間越長,則體能的消耗就越大,勞動時間越短,體能的消耗越少。所以,我們可以用勞動在單位時間內所消耗的體能乘以勞動時間來表示勞動的量。我們稱勞動在單位時間內消耗的體能為勞動強度,則勞動量就可以表示為勞動強度乘以勞動時間。

與勞動(生產勞動)相對應的是人的消費活動。所謂消費活動是人類享受效用,滿足需要的活動,如:吃、喝、休閑、娛樂等。人們的消費也是人的一種活動,也是要付出(消耗)一定的體能。不過消費活動不是為了創造效用而是為了享受效用,是消耗(消費)效用的活動。

人類的活動隻有這兩種活動:生產活動和消費活動。生產活動是為了滿足自身的需要而創造效用的活動;消費活動是滿足自身需要而享用效用的活動。二者都是要付出一定的體能和時間。

4、勞動和效用的關係,價值的決定因素

一切生產活動都離不開勞動這一事實,並不否認、排斥人類生產活動的另一個基本事實,即人類的一切生產活動都是為了創生效用的,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人類不是為了勞動而勞動,人類的生產活動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滿足自身需要。

勞動是人類創造活動(生產活動)的基礎,沒有勞動就沒有效用的創生。一切效用,除了大自然所賦予人類的自然因素所具有的效用(自然資源的效用)外,一切效用都是人類的勞動所創生。人類社會所擁有、所享用的一切效用的來源隻有兩個,一個是自然所提供,一個是人的勞動所創生。而人類的一切生產活動都是為了創生效用,沒有效用的創生就談不上生產活動(注8)。創造產品和提供服務從而創生效用是一切人類生產活動的直接地目的。這裏勞動和效用得到了統一的,它們統一於產品或服務中--產品或服務具有一定效用,它是人們的勞動創造,統一於生產活動中--生產活動的目的是創生效用,而勞動是生產活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

注意這裏講的是"一切生產活動都是為了創生效用"、"為了滿足需要"。強調"為了"是因為,隻要是"為了"創生效用而進行的活動就是生產活動,而不管結果是否創生出效用。如果生產活動沒有創生出效用(生產活動所實現的淨效用為零,或為負值,並不表明生產活動沒有創生效用,或不是為了創生效用,它隻表明生產活動所實現的淨增效用為零或為負值。

勞動和效用共存於產品或服務之中,共存於生產活動中。產品或服務是勞動的結果,是效用的載體。勞動形式上是創造產品或提供服務,實質上是創生效用。生產活動一方麵是效用的創生過程,另一方麵也是勞動的付出(消耗)的過程。沒有效用的創生就沒有生產活動,沒有勞動同樣也沒有生產活動。生產離不開勞動,也離不開效用。

生產活動創造的產品或提供的服務能夠較大程度地滿足人們的需要,其效用就高;相反,生產活動創造的產品或提供的服務滿足人們需要的能力差,其效用就低。一般講,生產活動中勞動者付出的勞動量大,或說產品中所包含的勞動量大,產品的效用高。但這隻是"一般情況",在很多的情況下,產品中所包含的勞動量或為生產產品所付出的勞動量(產品的生產過程中所消耗的勞動量)與產品的效用沒有確定的直接的必然的關係。產品中包含的勞動量多,或說,生產者為產品的生產付出的勞動多,產品的效用並不一定高;產品中包含的勞動量小,產品生產中付出的勞動少,創造出的產品的效用並不一定低。這是因為決定二者的因素是不一樣的,其中也沒有明確的確定的必然的聯係。前麵已講,物或服務的效用取決於物或服務本身的性質、功能以及人們對物或服務的性質、功能的認知。而產品中所包含的效用量取決於產品的生產的複雜程度和生產者的生產工藝、技術、熟練程度和生產的組織管理等。

從勞動的角度看,生產活動是勞動付出的過程;從效用的角度看,生產活動是效用創生的過程,或說出效用轉化的過程。所謂效用創生是使原來沒有效用或效用低的物(產品)使之具有效用或具有較高的效用,即產生出新的效用(產生效用增量)。效用的創造過程也可以看作是效用的轉化過程。所謂效用的轉化就是將勞動的過程看作是勞動的效用發揮的過程或是勞動發揮其效用的過程,把生產過程看作是原料、機器等的效用與勞動的效用相結合產生出新的效用的過程。此時將勞動看作是生產過程中的一個因素,其效用就是將原料、機器等的效用結合起來,產生新的更高的效用。所以,生產活動可以說是勞動創生財富(效用)的過程,也可以說是效用轉化的過程--勞動的效用、原料機器等的效用轉化成產品的效用的過程或勞動的效用和原料、機器的效用相互結合形成新的效用的過程。從這個的角度看,生產活動就是效用的重新組合的過程,是原有的物的效用在勞動的效用的作用下形成新的效用的過程。但無論把生產活動看作是效用的創生還是效用的轉化,其都離不開勞動,勞動在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勞動在創生,在轉化效用。因此,我們說,勞動和效用--生產活動所依賴的效用即生產資料所具有的效用和生產活動所創造的效用--是生產活動兩個最基本的因素。勞動和生產活動所依賴的效用是生產活動實現的基礎,生產活動所創生的效用是生產活動的目的所在。

盡管生產活動離不開勞動,效用的創生離不開勞動,但是,這並不一定意味著勞動決定財富的價值(效用的大小)。產品的價值即產品的效用取決於它能夠給人們所帶來的滿足程度,取決於人們對它的效用的認識。生產活動是由勞動實現的,但生產活動所創造的產品所具有的滿足人們需要的能力,即產品的效用,則不是取決於人們用多少勞動來創造這個產品,即不是取決於勞動本身,而是取決於勞動的結果,即取決於生產活動所創生出的產品或服務所具有的滿足人們需要的能力。也就是說,雖然生產活動創生效用,生產活動也離不開人的勞動,但生產活動的結果,則不是取決於勞動本身,不取決於勞動者在創造產品的過程中所付出的勞動量或說產品中所包含的勞動量,而是取決於勞動所創生出的產品或服務本身所具有的滿足人們需要的能力,即取決於產品的效用。這是因為,人們所需要的是產品的效用,而不是產品中所包含的勞動。滿足人們需要的是產品的效用,不是產品中所包含的勞動。

二、生產活動

1、狹義的生產活動(狹義的勞動)

所謂狹義的生產活動是指產品的創造和服務的提供的行為。生產活動簡單講就是創生效用的活動,這是從本來的意義上理解生產活動,是對生產活動的本質認識,但這是狹義的生產的概念。所謂創生效用是將沒有一定效用的物,使之具有一定效用。廣義的生產概念,不僅僅包括效用的創生,也包括效用實現。我們知道,生產的終極目的不是效用的創生,而是人們需要的滿足。產品生產出來了,如果其效用沒有發揮出來,即產品的效用沒有實現,產品沒有用來滿足人們的需要,則產品是毫無作用的,生產活動是沒有意義的。比如,產品的生產者自己並不需要該產品,而同時也沒有將產品交換給需求者,則雖然該產品從其性能上講具有某種效用,但由於產品的生產者不需要其效用(對於生產者而言,其效用是零,但對其他的人其具有一定的效用),他隻是占有該產品而並不享用該產品,則該產品的效用就沒有發揮出來,其效用沒有實現。而當產品的生產者將產品提供給需要該產品的效用的人時,他所做的是實現產品的效用,從而增加了人們能夠實際享用的效用量,結果是更好地滿足人們的需要。如果產品的生產者並不需要其所生產的產品,同時,也不將其提供給需求者,則該產品的效用就不能實現,社會就不會因為擁有該產品而使社會成員的需要得到更好地滿足。此時,產品的效用在實際上是沒有意義的,其實際上的效用是零。因為,人們不會因為該物的存在而使實際所享有的效用量增加,人們的需要滿足程度也不會因為該物的存在而增加。特別是當登錄產品的效用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後,則由於該產品對社會、對人們就沒有發揮任何作用,效用就是零。從生產的終極目的--滿足人們需要--上講,由於物的效用沒有實現,人們的需要就不能得到滿足,則生產(該物的生產)也就沒有意義,沒有實現效用的創生,雖然他生產是了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