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才華顯露要適可而止(1 / 1)

鋒芒畢露,就要得罪人,得罪人,阻力就大。露才要適時、適當。

老子曰: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聰明的人要懂得在最恰當的時候示弱隱強,做出暫時的退讓。這是一種自我保護、自我實現價值的生存之道。

《三國演義》中曹操的著名謀士荀攸,智慧超人,謀略過人,他輔佐曹操征張繡、擒呂布、戰袁紹、定烏桓,為曹氏集團統一北方、建立功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在朝20餘年,能夠從容自如地處理政治旋渦中上下左右的複雜關係,在極其殘酷的人事傾軋中,始終地位穩定,立於不敗之地,就在於他能謹以安身,避招風雨。曹操有一段話形象而又精辟地反映了荀攸的這一特別的謀略:“公達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寧武不能過也。”可見荀攸平時十分注意周圍的環境,對內對外,對敵對己,迥然不同。參與軍機,他智慧過人,連出妙策;迎戰敵軍,他奮勇當先,不屈不撓。但對曹操、對同僚,卻不爭高下,表現得總是很謙卑、文弱、愚鈍、怯懦。

有一次,他的姑表兄弟辛韜曾問及他當年為曹操謀取袁紹冀州的情況,他卻極力否認自己的謀略貢獻,說自己什麼也沒有做。他為曹操“前後凡劃奇策十二”,史家稱讚他是“張良、陳平第二”,但他本人對自己的卓著功勳卻是守口如瓶,諱莫如深,從不對他人說起。他與曹操相處20多年,關係融洽,深受寵信,從來不見有人到曹操那裏進讒言加害於他,也沒有一處得罪過曹操,使曹操不悅。

建安十九年(214年),荀攸在從征途中善終而死,曹操知道後痛哭流涕,說:“孤與荀公達周遊二十餘年,無毫毛可非者。”並讚譽他為謙虛的君子和完美的賢人。這都是荀攸避招風雨,精於應變的結果。

這裏所說的藏鋒露拙,並不是要人埋沒自己的才能,而是為了保護自己,不招致禍端,從而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和專長。追求卓越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但如果一味孤芳自賞,無視周圍環境,就會顯得格格不入,招人厭惡,千方百計跟你過不去。古往今來,有不少智者、仁人,因為其行為脫俗而招來別人的嫉妒、誣陷,甚至丟了性命。

戰國末期韓國貴族韓非(約前286—前233年)與吳起、商鞅的政治思想一致,著書立說,鼓吹社會變革。他的著作流傳到秦國,被秦王嬴政(即後來的秦始皇)看到,極為讚賞,設法邀請他到秦國。但才高招忌,入秦後,還未受到重用,就被李斯等人誣陷,屈死獄中。宏圖未展身先死,這樣縱使有滿腹經綸又有何用?如果韓非不是招搖才華,而是謙卑抱樸,等待時機,或另待明主,或婉轉上奏,使自己的政治抱負得以施展,相信他並非僅僅就是一個思想家,一個悲劇人物,有可能會成為一代名臣巨相。

《菜根譚》有雲:“矜名不若逃名趣,練事何如省事閑。”這句意思是說:一個喜歡誇耀自己名聲的人,倒不如避諱自己的名聲顯得更高明;一個潛心研究事物的人,倒不如什麼也不做來得更安閑。

藏鋒露拙的應變策略,初看起來好像比較消極。其實,它並不是委曲求全,窩窩囊囊地做人。而是通過少惹是非,少生麻煩的方式,給自己展現才華提供更好的平台和寬鬆的環境,然後使自己的才華和特長得到更好的發揮。

玩“醉拳”的,是“形醉而神不醉”,“醉”隻是迷惑對手的手段。人生也是這樣,要學會裝醉。所謂“花要半開,酒要半醉”就是這個道理。不然,當你誌得意滿,目空一切的時候,別人已經把你當成了槍靶子、眼中釘。

作為一個有才華的人,要做到不露鋒芒,既有效地保護自我,又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不僅要說服、戰勝盲目驕傲自大的病態心理,更要養成謙虛讓人的美德。做人切忌恃才自傲,不知饒人。鋒芒太露易遭嫉恨,更容易樹敵。當今社會,此理仍然行得通。你不露鋒芒,可能永遠得不到重任;你鋒芒太露卻又易招人陷害。鋒芒太露的人雖容易取得暫時成功,卻為自己埋下了危機的種子。所以才華顯露要適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