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言慎行是當今社會應該提倡的一種低調態度。每個人在自己的位置上一定要積極做事,而說話卻要小心,講究分寸。一個人如果在話語中少了指責、不滿、抱怨,在行為中少了讓自己後悔的經曆,這個人做事就能夠獲得成功。
韜光是隱藏自己的光芒,養晦是使自己處在一個相對不顯眼的位置。
韜光養晦和低調的意思基本相同,是中國人做人處世中最具特色、最有價值的一大亮點,是做人的一種優秀策略,它的意義博大精深。
人生在世,總會受到強勢者的壓迫,韜光養晦便是奮發圖強的內在動力。麵對冷遇或者強勢而不能馬上作出反抗或者回擊時,不妨先收起自己的武器,積蓄力量,等待時機。在時機尚未成熟的時候,做事很難成功。所以,凡能成大事者,無一不是伺機而動的。曆史上,因為成功運用韜光養晦的謀略而勝,因為不懂得韜光養晦的道理而敗的事例比比皆是,不勝枚舉。
明代時,丞相嚴嵩父子專權,當時官員紛紛上疏揭發他們的罪行。因嚴嵩得到嘉靖皇帝的信任,所以不但無法製止他們的惡行,反而使正派勢力受到多次的打擊。如楊繼盛、沈煉等人,都被迫害致死。徐階就在嚴嵩炙手可熱的時候,進入了內閣,他“肩隨嵩者且十年”,從不敢與嚴嵩平起平坐,隻是追隨在他的後邊謹慎從事。同時,他在嘉靖皇帝齋醮所用的青瓷上格外用心製作,以此親近皇帝。一方麵防備嚴嵩對自己下手,另一方麵伺機“倒嚴”。
嘉靖四十年,明世宗所居住的永壽宮發生了火災,隻得徙居別殿。徐階勸帝重修永壽宮,第二年改名萬壽宮。相比之下,皇帝對勸他居住南城的嚴嵩,已有幾分不悅。而這時徐階又指使道士藍道行借著扶乩來昭示嚴嵩的奸行。嘉靖皇帝素來迷信方術,寵幸道士,聽了道士所言,不免心動。
徐階見此情況,認為時機趨於成熟,他就暗中支持禦史鄒應龍上疏彈劾嚴嵩父子的不法之事。雖是如此,徐階仍然把自己的“倒嚴”之心藏得很深,即使等到鄒應龍的奏疏呈給皇上之後,徐階又特地到嚴嵩府中去拜謁嚴嵩,對他講了許多安慰的話。
嚴嵩聽了以後,很是高興,頓首拜謝徐階,並且讓嚴世蕃把全家妻兒老小都帶到徐階麵前,托付給他。徐階一回家,他的兒子就暗示他說:“您平時被嚴嵩父子侮辱到極點,現在正是報仇雪恥的時候。”徐階假意斥責他說:“我不是因為嚴家就不會有今天,虧負良心與他作對,別人會怎麼看我?”不久後,嘉靖皇帝把嚴嵩罷免回鄉,嚴嵩去後,徐階仍是“書問不絕”。
回到家鄉江西宜春的嚴嵩,並沒有吸取教訓,稍加收斂,而他的兒子嚴世蕃被充軍到廣東,卻也隻在那裏待了兩個月,就悄悄逃回了原籍。在家鄉,父子二人繼續怙惡不悛。袁川府推官郭諫臣因公事到嚴府去,嚴府惡仆正監督千餘名工匠在幹活。他們不但戲弄郭諫臣,而且還用瓦塊投擲他。郭諫臣一怒之下,就上疏給巡江禦史林潤,揭發嚴府強暴侵占的罪行,告發他們聚眾謀反。林潤馬上上疏奏報朝廷。皇上立即下令將嚴世蕃等逮至京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