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處世要懂得進退,不可一味地前進,也不可一味地後退。要把握好“進退規則”,該進時不妨進一尺,該退時何妨退一丈。
所謂“進退規則”,講的不是空洞的人生大道理,而是為了處世、立身於社會、功成名就、圓潤通達的種種方法與技巧。
人的成就永遠取決於他做人的“火候”。一個人的成就會有多大,隻要看他做人的水平!做事先做人,隻有先學會做人的進退規則,才能在做事上進退自如。
縱觀人類曆史,大凡成就偉業者,無不是深諳進退規則之人。他們能夠洞察世事的變化,審視自己的處境,適時改變自己的位置,從而進退自如,將勝券牢牢掌握。
《三國演義》裏有這樣一句話說:“處世不分輕重,非丈夫也。”從中可以看出古人對立身處世的重視,同時也說明處世對一個人的重要。處世要懂得應對進退,懂得分寸拿捏,就好比“跳探戈”,能進的,向前跨進一步,不能進的,就要後退一步。總之,你要避免踩到別人的腳,否則這支舞就跳不下去了。處世的進退之道是什麼呢?有四點:
第一,處治世立威望。身處太平盛世、社會安定時,就要樹立道德威望。所謂:“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有威望的人自能受人尊重,給人信賴,也是創造意義價值的關鍵。
第二,處亂世用圓通。當社會秩序混亂,人我倫理關係失常時,就不能一味守成不變,必須圓通一點。圓通不是沒有原則,而是不要太過計較細節,不要太過死守成規。觀世音菩薩因為耳根圓通,所以能循聲救苦;金山寺妙善禪師因為善巧度化,解決眾生苦難,所以被稱為“活佛”。在亂世時,有一點圓融方便,才能通達人情,於己於人都有利。
第三,居高處要謙恭。所謂“高處不勝寒”,當你興旺發達、春風得意的時候,就愈要懂得“低頭”的哲學。一位著名企業家曾說:“我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是向多少人彎腰鞠躬後才有的。”慈航法師也說過:“如果要人討厭你,你盡可挺胸昂頭!”謙虛恭敬不是客氣,也不是虛偽,它是發自內心的柔軟,是對人的尊敬、接受。處高位者能謙恭,就像金字塔一樣,穩重而厚實。一個人愈懂得謙虛恭敬,愈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和認可。
第四,居低處勤用功。處在人生、事業低潮的時候,不要著急,也不要失望,隻要你養深積厚,做好“蓄勢待發”的準備,一旦時機成熟,自然會蓬勃發展、迅速壯大。所以,一個人“不患無位,患所以立”,隻要自己有實力,不愁不成功。
古人說:“夫乾坤覆載,以人為貴,立身處世,以禮儀為本。”進退得宜,出入有序,是做人處世的基本條件。尤其,在進退間恭敬,在往來時寬厚,更是立身處世之道。
當你在狹窄的路上行走時,要給別人留一點餘地。羊腸小道兩個人互相通過時,如果爭先恐後,各不相讓,那麼兩個人都有墜入深穀的危險,在這種情況下先停住腳步讓對方先過去,不僅是種禮貌,更是安全的體現。
所謂“事隨時宜,事有時勢,時有緩緊,勢有進退”,智者處世,當明辨時勢,可圓通自如,盡得事之體要,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唯智者擇之。曾國藩領悟到了“於名利之外須存退讓之心”的做人真諦,並參透了“進退之機”等處世哲學。修煉出一整套“能屈能伸”的做人處世之道,成為中國近代史上響當當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