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不可“居功自傲”,不能隻顧下棋不分對手,不能沒有眼色。一句話,居功要能忍自傲。
居功自傲對於自己和別人來說,都不是一件好事,因為居功自傲,會成為別人的眼中釘,肉中刺,讓嫉妒眼紅的人看了心不順,那麼這些人總會找碴來整治居功者;另外,居功者,會停滯不前,傲慢而有偏見,對於領導或者周圍的人不屑一顧,固執己見,這樣,會影響周圍人的工作。無論從哪一方麵說,居功自傲者都罪過不小。
西晉名將王溶於公元280年巧用火燒鐵索之計,滅掉了東吳。三國鼎立的局麵至此宣告結束,國家又重新歸於一統,王溶的功勳是不可埋沒的。不料王溶克敵製勝之日,竟是受讒遭誣之時。安東將軍王渾以不服從指揮為由,要求將他交司法部門論罪,又誣告王溶攻入建康之後,大量搶劫吳宮的珍寶。
想當年,消滅蜀國,收降後主劉禪的大功臣鄧艾,就是在獲勝之日被讒言構陷而死,這不能不令功勳卓著的王溶感到畏懼,他擔心重蹈鄧艾的覆轍,便一再上書,陳述戰場的實際狀況,辯白自己的無辜,而晉武帝司馬炎也力排眾議,沒有治他的罪。
平心而論,為國家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卻受到豪強大臣如此的傾軋彈劾,王溶自然憤憤不平。他仗著皇帝的恩寵,每次覲見時,都一再陳述自己伐吳之戰中的種種辛苦以及被人冤枉的悲憤,有時感情激動,也不向皇帝辭別,便憤憤離開朝廷。如此一來,皇帝心中自然不悅。
王溶對此竟毫無察覺,幸虧他的一個親戚範通對他說:“足下的功勞可謂大了,可惜足下居功自傲,未能做到盡善盡美!”
王溶不解,問:“這話什麼意思?”
範通說:“當足下凱旋歸來之日,應當退居家中,再也不要提伐吳之事,如果有人問起來,你就說:‘是皇上的聖明,諸位將帥的努力,我有什麼功勞可誇的!’這樣,王渾能不慚愧嗎?”
王溶按照他的話去做了,讒言果然不止自息,而皇帝也變得十分和悅。
嚴格說來,王溶不算是居功自傲,他隻是害怕自己的戰功被埋沒,害怕自己被別人誣陷,才不斷地闡述自己的功勞,但是如此闡述的功效卻與居功自傲一般無二。
還有一個人的事恰與王溶的自傲相反,即使立了功依然平和以對。
漢宣帝時期,有一名叫龔遂的官吏,他精明強幹,忠於職守。當時渤海一帶災害連年,百姓不堪忍受饑餓,紛紛聚眾反抗,當地官員鎮壓無效,束手無策,漢宣帝於是派龔遂去任渤海太守。
龔遂輕車簡從到任,安撫百姓,與民休息,鼓勵農民墾田種桑,規定農家每口種一株榆樹,100棵菱白,50棵蔥,一畦韭菜,養兩口母豬,5隻雞,對於那些心存戒備的帶劍人,他勸道:“幹嗎不把劍賣了去買頭牛?”經過幾年治理,渤海一帶社會安定,百姓定居樂業,龔遂名聲大振。
任務完成,漢宣帝便召龔遂還朝。這時,一個屬吏王先生請求隨龔遂一同去長安,說:“我對你會有好處的!”其他屬吏卻不同意,說:“這個人,一天到晚喝得醉醺醺的,又好說大話,還是別帶他去為好!”龔遂力排眾議,說:“他想去就讓他去吧!”
到了長安後,屢次有人來報告說,這位王先生終日沉溺在醉鄉之中,也不來見龔遂。龔遂隻是一笑置之。
一天,皇帝要召見龔遂,王先生卻派看門人過來請龔遂,龔遂也不計較他一副醉漢狂徒的嘴臉,真來了。王先生問:“天子如果問大人如何治理渤海,大人當如何回答?”
龔遂說:“我就說任用賢才,使人各其能,嚴格執法,賞罰分明。”
王先生連連擺頭道:“不好!不好!這麼說豈不是自誇其功嗎?請大人這麼回答:‘這不是微臣的功勞,而是天子的神靈威武所感化!’”
龔遂接受了他的建議,按他的話回答了漢宣帝,宣帝果然十分高興,便將龔遂留在身邊,任以顯要而又輕閑的官職。
“這不是微臣的功勞,而是天子的神靈威武所感化”一句雖然讓人覺得酸腐,浸透著封建王朝帝製下人們的無奈,但是卻也是千百年來的人們在皇權下處事的智慧總結,我們今天固然不必為了某人的權勢而對其卑躬屈膝,但是對於這種忍耐性還是有必要學一學的。龔遂的忍耐體現了他高尚的道德修養,對於一個門客的無理他能忍,對於居功他也能忍,因此,他才會得到門客推心置腹的諫言,也會得到皇帝的欣賞和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