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萬物都不能超越“過猶不及”這一道理,那我們個人的處世方法就更是如此了!
論語中記載了這樣一則小故事:
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孔子:“老師,您認為子張和子夏這兩個弟子哪個更好一些呢?”
孔子回答道:“師也過,商也不及。”這裏的師是子張的名字,商是子夏的名字。這句話的意思是,師這個人做事老是過頭,商這個人做事總是欠點火候。
子貢接著問:“那就是子張更好一些了?”
孔子搖搖頭說:“過猶不及。”意思是說,這兩個人差不多,誰也不比誰更強。
很多人都能明白做事做得火候不夠不可取,卻常常忽略火候過了同樣會失去最佳效果。
世人常說“多多益善”,認為隻要是好的東西一定是越多越好,少有人懂得過猶不及的中庸之道:事情辦得過火,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好的。舉個最通俗的例子:
有一個人,到朋友家去做客,主人請他吃飯。飯菜端上桌來,客人品嚐後感覺食之無味,毫無食欲。主人也感到菜的鹹味不足,於是趕忙命仆人在飯菜中加入了少許的鹽。
客人一嚐,頓時感覺滿口溢香。他想:“一點點的鹽就可以讓原本那麼難吃的東西變得如此味美,那麼多放一些豈不更好吃?”於是他要求主人放更多鹽,主人莫名其妙,但又礙於麵子,隻好將更多的鹽放入菜中。客人美滋滋地一嚐,表情立刻僵住了,其味道可想而知了。
其實,凡事皆是這個道理,再好的東西也要控製在恰當的比例之內,超出了一定的限度,事情就會向相反的方麵發展。這個合適的比例就是“度”,既不能過,也不能不及。
能明白這一道理,往往就能把許多事情做好;能用這個道理去為人處世,也就是我們所謂的高人了。
孔子的弟子子夏曾問老師:“您認為顏回這人怎麼樣啊?”
孔子說:“顏回比我誠信。”
子夏又問:“子貢這人怎麼樣啊?”
孔子說:“子貢比我敏捷。”
子夏再問:“子路這人怎麼樣啊?”
孔子說:“子路比我勇敢。”
子夏問:“子張這人怎麼樣啊?”
孔子說:“子張比我莊重。”
子夏很是疑惑,問老師:“那麼他們四個為什麼都拜您做老師呢?”
孔子笑笑說:“這其中的道理我慢慢給你講,顏回雖然誠信,卻不知道還有不能講真話的時候;子貢雖然敏捷,卻不知道還有說話不能太伶牙俐齒的時候;子路雖然勇敢,卻不知道還有應該膽怯退讓的時候;子張雖然莊重,卻不知道還有應該詼諧親密的時候。所以他們才認我做老師啊!”
孔子的話道出了中庸之道的精髓:凡事都要恰到好處,過猶不及。就像孔子的這四個學生:誠信過了頭,就容易變成迂腐;敏捷過了頭,就容易變成圓滑;勇敢過了頭,就容易魯莽行事;莊重過了頭,就不免會有些呆板。
明太祖朱元璋在立了朱允炆為他的繼承人後,很擔心儒雅仁柔的朱允炆管不了手下的大臣,難以擔負起治理國家的重任,於是便想在孫子繼位之前把一些位高權重、有可能威脅到他江山的大臣都“處理掉”。於是朱元璋大開殺戒,誅殺開國有功之臣。然而,朱允炆並不領情,這讓朱元璋非常苦惱。
朱元璋為了給他講明道理,就準備了一個滿帶荊棘的木杖,扔到地上,叫朱允炆去拿。朱允炆顯得很為難,朱元璋借機教訓道:“你拿不了吧?等我把刺兒先替你修剪幹淨,你就能拿了。皇位也是如此,我現在之所以殺掉一些重臣,就是想傳給你一個穩穩當當的江山。”
可是沒想到,等到朱允炆繼位後,滿朝的能人都已被斬盡殺絕,實在找不出“帶荊棘”的人來對付燕王朱棣的“靖難之師”了。
朱元璋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自己機關算盡卻做過了頭,因而沒能真正如願以償,這足以給我們留下“萬事不可過”的教訓。
宋代洪邁的《容齋隨筆》裏是這樣談論“萬事不可過”的,給今人留下了不小的啟示:
天下萬事不可過,豈特此也?雖造化陰陽亦然。雨澤所以膏潤四海,然過則為霖淫;陽舒所以發育萬物,然過則為燠亢。賞以勸善,過則為僭;刑以懲惡,過則為濫。仁之過,則為兼愛無父;義之過,則為為我無君。執禮之過,反鄰於諂;尚信之過,至於證父。是皆偏而不舉之弊,所謂過猶不及者。
這段文章寫得頗為精彩,告訴人們:雨露滋潤,陽光溫暖,賞善懲惡,仁義禮信,都是好事。可是一切好事之過頭,皆可變成壞事。可見世間萬物都不能超越“過猶不及”這一道理,至於我們個人的處世方法就更是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