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調行事是明哲保身的一種手段。
“擬態”和“保護色”是生物進化的結果,是很多生物賴以生存的法寶。“弱者”有,“強者”也有。“弱者”是為了保護自身安全,“強者”是為了不讓“弱者”發覺進而捕獲對方。做人也是一樣,在嚴峻的生存壓力下,很多人在不知情之中就可能得罪了別人,招來橫禍。所以,人生最佳的策略就是低調,因為低調者從不招惹是非,從不在別人麵前顯耀自己。低調行事是明哲保身的一種手段。低調行事的例子不妨看看劉備父子是怎麼做的。
三國初期,劉備早已有奪取天下的抱負,隻是當時力量太弱,根本無法與曹操抗衡,而且還處在曹操控製之下。劉備裝作每日隻是飲酒種菜,不問世事。一日曹操請他喝酒,席上曹操問劉備誰是天下英雄,劉備列了幾個名字,都被曹操否定了。忽然,曹操說道:“天下的英雄,隻有我和你兩個人!”一句話說得劉備驚慌失措,深怕曹操了解自己的政治抱負,嚇得手中的筷子掉在地下。
幸好此時一陣炸雷,劉備急忙遮掩,說自己被雷聲嚇掉了筷子。曹操見狀,大笑不止,認為劉備連打雷都害怕,成不了大事,對劉備放鬆了警覺。後來劉備擺脫了曹操的控製,終於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下。
劉備的兒子劉禪也繼承了父親低調行事的衣缽。在蜀國滅亡之後,作為一個亡國之君,處處小心謹慎,最後平平安安地度過了餘生。
三國後期,蜀國後主劉禪因“無能”而成為曆史上很有名的人物,其實後主劉禪為人並非十分愚鈍和無能。單從示弱自保的角度而言,在當時人人自危的曆史背景下,他的行為可謂是明智之舉了。
當三國統一已成定局時,魏大舉攻蜀,劉禪被迫投降。由於劉禪主動投降,因而受到了皇帝的優待。後來,劉禪被遷移,北上洛陽。在居住洛陽的日子裏,劉禪發現剛剛自封為晉王的司馬昭對他心懷戒備,為了生存,後主劉禪采取“愚鈍”低調姿態來自保。
一次,司馬昭設宴招待劉禪。席間特地請人演出蜀地技藝,這都是司馬昭故意安排的。劉禪的隨身之臣中,有人觸景生情,暗暗抽泣。劉禪內心也是非常哀傷,但他看見坐在身旁的司馬昭那張陰晴不定的臉,卻隻好強充笑臉,裝出一副嬉笑自若的樣子。司馬昭見他如此愚鈍,就對他放下了戒心,悄悄對他的親信賈充說:“人之無情,乃至於此。即使諸葛亮在,也不能輔之久安,況薑維邪?”賈充湊趣地說:“不如此,主公何由得之!”戲藝結束後,司馬昭又試探劉禪:“頗思蜀否?”劉禪驚訝之後,回答道:“此間樂,不思蜀也。”
有個劉禪的隨身之臣認為他回答得不好。宴會之後,對劉禪說:“主公方才回答的話有些不妥,如果以後司馬公再問您這類話,您應該流著眼淚,回答說‘祖先的墳墓都在蜀地,我怎能不想念呢?’”劉禪聽到此話記在心裏,點了點頭。
幾天以後,司馬昭又一次問起劉禪是否想念故國,劉禪按照那個隨身之臣的話作答,裝作一副悲傷的樣子,並且盡力擠出眼淚。司馬昭早知道了後主劉禪與隨身之臣的談話內容,他故意不動聲色地說:“此話怎麼像××的腔調呢?”劉禪心裏一驚,但又馬上做出一副天真的表情說:“先生您怎麼知道?這正是××教我的!”司馬昭聽了,哈哈大笑,竟然笑死過去!
無論什麼時候,低調行事總是一件好事,尤其不要狂妄自大。要知道強中自有強中手。爭強好勝、狂妄自大可能會一時得勝,但是一定不會長久。這樣的人,遲早會自食其果,招來諸多事端,以致身敗名裂,不能自保。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現實生活是殘酷的,當碰到不利的環境,千萬別逞血氣之勇,更別用雞蛋碰石頭,也不要認為“士可殺不可辱”才是男子漢的作風,要學會保全自己,做一個能“低調行事”的人。
如果放低姿態做人,能夠換取偉大的事業或者寶貴的生命,那麼暫時的低頭又何足掛齒呢?低調行事,明哲保身,實乃高明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