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電腦之父——王安
王安1920年出生於中國上海。父親王龍孫,號隱廬,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王安就讀於上海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係。1940年畢業,獲理學學士學位。1944年,王安受重慶資源委員會選派,官費赴美國留學,進入哈佛大學研究院攻讀應用物理,專門研究磁芯記憶係統。在學習期間,他勤於思考,善於探索,發明了磁芯,並於1946年研製出第一台計算機。1948年,王安獲得哈佛大學應用物理學博士學位。畢業後,王安留在該校研究所進行了3年電腦設計和應用的專題研究。
1951年,30歲的王安研製出一種名叫“磁性脈衝控製儀”的初級組件。它是一項革命性重大發明,它使電腦的體積大大縮小,為今天的微型電腦奠定了基礎,因而王安在美國工業界名聲大振。不久,王安將磁線記憶圈的專利權賣給了美國國際商業機械公司(IBM)。這種“磁線記憶圈”後來成為電腦的心髒,在電腦界用了20多年,直到70年代才被體積微小的矽晶所取代。
“磁線記憶圈”的專利,為王安帶來了50萬美元的巨額收入。1951年他離開了哈佛大學,以這筆錢作資本,在波士頓南郊他自己的私人住宅裏創辦了一家電腦工廠——王安實驗室,專門研製辦公用電腦設備,並為一些工廠設計各種自動控製設備和試驗零件。以此為開端,王安踏上了自強自立的風雨創業之路。不久他就把實驗室擴展為王安電腦公司。第一年的利潤僅為15000美元。但是王安堅韌不拔,越過了一道道風險,使他的事業得到飛速發展。
1971年王安首先推出小型計算機,從此王安公司開始騰飛。由於王安的不懈努力,其事業不斷發展。1981年,王安公司的營業額從1971年的3600萬美元增加到8.56億美元,增加22倍,利潤從372萬美元提高到7800萬美元,增加了20倍,名列美國電腦同行業的第9位。1983年的營業額達到15億美元,在美國電腦公司中名列第7位;1984年的營業額達22億美元。在《幸福》雜誌的500家最大的公司名單上,王安公司被列為第264名。
1982年9月13日,美國《福布斯》雜誌公布了當時美國400名超級富豪排行榜,王安名列十分顯赫的位置。據該雜誌估計,當時王安擁有16億美元,在美國前15名大富翁中名列第5位。兩年後,1984年9月的《福布斯》發表了連續3年的“美國400名最富有的人物”名單,王安家族以其雄厚的財產成為美國80萬華裔中的首富,並且擠進了美國著名的超級富豪杜邦家族、汽車大王福特家族、旅店業大王希爾頓家族、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家族、石油與白銀富豪亨特家族、肯尼迪家族、梅隆家族及出版業大王赫斯特家族等的行列中,名列全美400位巨富中的第8名。“華人第一,全美第八”奠定了王安當今在美國的地位。
王安的夫人邱文藹,兩人於1948年結合,共有兩子一女。長子王列後任王安電腦公司總裁。
1990年,美國《商業周刊》收王安列為美國1000家最大企業負責人之一。1994年,王安病逝於癌症。
一、將中國人的穩健與美國人的冒險精神融彙在一起
中國人推崇穩健、謹慎,美國人崇尚冒險。如將這水火不相融的二者結合在一起,那將是商戰中所向無敵的武器。王安正是手持這樣的武器的經營家,因此,他的經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王安是一位信心十足的人,他的信心自他入學以來,便如影子一般忠實地追隨著他,使他能若幹次大難不死,能一次次取得令人羨慕的成績。而今,王安又以必勝的信心,邁上了開創自己事業的道路。
1951年6月30日,“王安實驗室”正式開業了。
王安開業時唯一的資本,就是600美元的積蓄,沒有訂貨,沒有合同,辦公室空空如也,公司總裁和職員隻有一個,那就是王安。
在哥倫布大道296號,王安租到了一間麵積約為200平方英尺、沒有任何陳設、徒有四壁的空房,作為他的實驗室的營業總部。他買了一張桌子,一把椅子,安了一部電話,就算布置就緒,開始正式營業了。
沒有客戶怎麼辦?王安苦苦思索著如何打開局麵。他想起了自己在搞存儲磁芯研究時所結識的那些電子計算機界的同行,於是首先給他們打電話。從他們那裏,他了解到,許多大學和研究中心都很想用存儲磁芯來存儲信息。這個消息令王安十分振奮,他估計他們會向他訂貨,便買些磁芯作為樣品,在實驗中使用。
為了讓人了解“王安實驗室”,同那些可能願意購買存儲磁芯的人聯係,王安從哈佛大學圖書館借來一本書,這本書不但搜集了美國政府和工業部門辦的研究實驗室地址,而且還開列了美國所有主要研究機構的地址和這些機構的重要人物的姓名。王安開始一一給他們打電話,並寄去一份廣告書。廣告書是王安在一家小型印刷廠印製的,主要內容是宣布“王安實驗室”已經開業,介紹生產的產品和自己的專門技能。同時,他又給商業部寫信,索取了一張被稱作RFP的招標項目表。美國政府的一些招標合同都列在表上,政府便通過這個方法對各種合同進行招標,他仔細地查閱招標項目表,尋找可能投下賭注的機會。
緊接著,王安開始生產存儲磁芯。生產所需要的東西隻有兩樣:原材料和工具。所需要的原材料是“德爾塔邁克斯”,由於王安在哈佛時因工作關係和阿裏根尼一勒德蘭姆鋼鐵公司打過交道,所以“德爾塔邁克斯”合金可以隨時得到供應。製造磁芯需要在合金上纏繞線圈,隻要有一把烙鐵便足夠了。由於創業之初全部是手工勞動,所以生產效率不高,後來,王安研製了一種自動繞線機,大大減少了磁芯生產時間。
根據原材料和人工成本,王安將每個磁芯的售價定為4美元。這個價錢,現在看起來是比較貴的,因為每個磁芯的信息存儲量隻有一比特,按照這個標準計算,今天售價為75美分的64K半導體集成電路,當時就該賣到256000美元一塊。產品一個個地生產出來,堆放在他的營業總部。
一個星期過去了,王安沒有收到訂單。
3個星期過去了,王安實驗室仍然沒有人光顧,電話也像壞了一樣,從來不呻吟一聲。王安實驗室似乎已經被人們遺忘了。
妻子文藹有點沉不住氣了。要知道,王安辭掉工作,不但沒有給家裏帶回收入,反而將600美元的老本都陷了進去,萬一這一跤跌下去,一家人怎麼過日子啊。她試探著問道:“今天怎麼樣?”王安淡淡一笑,說:“沒有接到訂貨。”他頓了頓,又繼續說:“不要著急,要有耐心。機會未到,急是急不來的,機會到了,要想擋也是擋不住的。”然後,他又埋頭去看他的技術書。
就在這時,電話響了,叮鈴鈴的聲音使王安的心為之一震。他奔過去,抓起電話,聽到了對方的聲音:“我要兩個磁芯,明天送到好嗎?”王安忙不迭地答應著,仿佛客戶就站在麵前。太好了。
從此之後,訂單陸陸續續地傳來,最多的時候,訂貨可以達到4個。
文藹回憶當時的情況時說:“哪一天要是接到4個磁芯的訂貨,他就會高興得像一個孩子似的。他進門的第一句話就是:‘我們今天接到了4個磁芯的訂貨!’然後,他會特別倒上兩杯可樂,遞一杯給我說:‘來,為4個磁芯幹杯,為16美元幹杯!’”
在40年代末和50年代,開辦與計算機技術有關的公司很多,各自的經營規模和範圍都各不相同。
IBM公司是美國財大氣粗、技術人員陣容整齊的老牌企業,從1946年9月推出IBM603電子乘法計算機開始,正式步入電子行業,一直致力於大型計算機的研製。它在1947年推出的“程序選擇式電子計算機”,耗費了100萬美元的資金和IBM技術精英們8個月的全部心血。稍後,IBM研製的“國防計算機”,它的費用是“程序選擇式電子計算機”的10倍,而“國防計算機”的誕生又使IBM公司不得不忍著內心的疼痛把老托馬斯·沃森引以為自豪的那台被稱為“計算器之王”的“程序選擇式計算機”拆掉,而這台“程序選擇式計算機”僅僅使用了5年。
早期計算機公司研製計算機的費用都很嚇人,所用的部件和人工成本動不動就達數百萬美元,而且需要大批的電子計算機專業科技人才。王安以600美元起家,而且又是一個人,簡直是計算機創始領域內一個矮小得微不足道的小不點,所以,他不敢有什麼勃勃的野心,而且即使他有野心,也難以籌措到巨額的資金。因此,王安決定避實就虛,著重研製生產那些小規模的實用的數字電子裝置,對大規模的通用計算機從不問津。
對此,王安有他獨特的見解:“不是說條條道路通羅馬嗎?他們從大路走,我可以抄小徑。走小路或許更近一些。成功的路有許多條,關鍵的是要考慮自己的實力和能力。我不想重蹈埃克特和莫克利的覆轍,也不想樹大招風,碰得滿身傷痕。”
所以,當那些計算機廠家醉心於提高他們那些盲目啃數字的機器的能力,並為之而你追我趕、拚得死去活來的時候,他潛心於研製那些解決特定問題的、用戶一眼就能看清其用途的實用計算裝置。
這是一個被計算機廠家們遺忘的角落,而王安獨具慧眼,清楚地發現了它。
很快,王安用存儲磁芯、移位寄存器、邏輯電路和顯示器,研製出了各種實用裝置,可將各種輸入信號轉變成為電能形式,然後進行計數或者用這種電子技術進行其他操作,如可用數字形式直接顯示每分鍾轉速的轉速計,適用於實驗室用於在測定各種核元素的衰變率時進行大量計算的數字式計數裝置等等。
這年年底,王安終於有機會在展覽會上公開展示他與眾不同的發明創造了。他和鮑勃一起,將一些“德爾塔邁克斯”合金存儲磁芯和各種數字式實用計算裝置裝上畢克汽車,驅車來到紐約市,參加無線電工程學院的展覽大會。
在展室的一張展桌上,王安展出了他的所有產品。參觀者眼界大開,立刻蜂擁而至,將王安的展桌圍得水泄不通。鮑勃忙前忙後,有條不紊地安排參觀者與王安進行交談。
王安實驗室立刻聲譽鵲起,王安產品轟動了展覽會,震驚了紐約。
展覽會後,訂貨單如雪片一般飛向王安實驗室。
王安產品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喜人情勢。
文藹成了王安實驗室的又一個幫手。
不久,王安又雇用了東北大學的一個半工半讀的學生大衛·米勒。
到1952年繳納所得稅時,王安驚奇地計算出,從開業到當年年底,僅6個月的時間,他就淨賺了3253.60美元!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數字,它超過了同年上半年王安在計算實驗室領取的2700美元的薪水。
真是開業大吉,王安的信心更足了。
第二年,他投入了自己全部的積蓄,進行擴大再生產和新產品的開發。此時的王安,就像一個在賭場上嚐到了甜頭的賭徒,投下了更大的籌碼,誌在一搏;又像是一位旗開得勝的將軍,揚鞭策馬,揮戈向前,想在更大的戰役中取得更輝煌的戰功。
隨著時間的推移,王安獲得的設計專用數字設備的谘詢合同越來越多,其中不少是各種各樣的政府津貼項目的分包合同。在研製這些項目的過程中,王安不斷想起運用電子學進行數學計算所產生的種種問題,這為王安後來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有一次,王安在設計自動測遠儀時遇到了一個乘法計算問題,後來,他采用對數相加解決了這個問題。10年之後,他又根據這種辦法研製出了一種計算器。恰好是這種計算器,成了王安公司的第一個暢銷產品。
1952年秋天,王安又獲得了一份合同,為坎布裏奇電子實驗室提供研究與服務,為該實驗室研製一台脈衝協調計數裝置。這份合同使王安每星期獲得了300美元的穩定收入。
王安,用他的耐心和求實創新精神,使他的公司穩步地向前發展。
人們敏感地發現,一個電子計算機的巨人正在慢慢站起來,雖然沒有咄咄逼人之勢,但也讓他們感到了一種潛在的威脅。
1955年6月30日,王安實驗室改組完畢,新的王安股份有限公司正式誕生了。
新的公司由王安任總裁兼司庫,王安、邱文藹、馬蒂組成了第一個董事會,公司資產為2500美元。公司發行的股票包括15000股優先股,15000美元的無擔保品債券以及100股普通股。
就這樣,1955年,王安實驗公司在波士頓一家水電行樓上開張了。隨著業績的不斷拓展,1964年,王安在現址——離波士頓不遠的杜思泊市市郊購地80餘英畝建廠,同年其案頭電子計算機發展成功,立即轟動市場,產品十分搶手。1967年王安公司公開發售股票時,立刻就造成了搶購的狂潮。而這些成就,無不與王安具有拓荒者眼光,走在時代前頭的經營策略有關,從王安公司的產品及其發展的曆史看,成功是他努力奮鬥、獨立經營的結果。
1978年,美國第一流的小型計算機製造公司——王安公司接管了洛維爾市另一家製造公司早已放棄、因而關了很長時間的一幢大樓。洛維爾位於馬薩諸塞州波士頓市以北48公裏,早期曾是新英格蘭地區工業中心之一,到了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這個城市開始衰落。王安公司的到來是洛維爾城市複興方麵最大的突破,如果洛維爾要想在未來重新繁榮,創造性地利用各種技術必定會使這個城市再次發揮重要作用。在這以前,王安公司正在附近的波士頓地區進行試探性的擴展,尋找未來建廠的地點。盡管王安不需要洛維爾提供的全部空地,但售價低廉的廠址以及未來發展的潛力吸引了他。後來,王安公司決定把總公司遷到洛維爾來,利用聯邦政府“城市發展行動計劃”的贈予,在洛維爾市區建造了一幢14層的辦公大樓,這幢樓成為洛維爾複興中最為光彩奪目的標誌。
不久,王安公司又建造了第二幢辦公大樓,這兩幢樓總投資大約為4000萬美元。王安公司還在工廠區獲得了土地,建立起一個最現代化的計算機製造廠,雇用了5000名洛維爾人。盡管1982年總的來說,算不上美國計算機工業成績最好的一年,王安公司卻增加雇用了4000名新工人,公司的產品遠銷世界各地,總收入增加到10億美元。
王安的身上既有美國人富於冒險的性格,又具有中國人的穩重謹慎的素質。
王安在進行創造時,通常采取各種小步驟,並以所有可能的方法使試驗繼續進行,直至取得成功。發明家都懂得,不能處罰在發明創造中犯錯誤的人;而王安則更進一步,他鼓勵犯錯誤的人。他認為,在實施各種小步驟的過程中,要以把錯誤作為發現正確的方向而有意引入的幹擾,以使經過幹擾後試驗能引發出大踏步的飛躍。
但是王安同時又告誡人們:最後的成功是由為達到目的而進行的全部努力來決定的。因此,偏離指導方麵的幹擾,是必要的試驗過程,即使這種偏離本身就是一個錯誤,但是仍能減少重蹈大失誤。所以,對於每一個想法,王安都要用管理流程圖和創新流程圖來迅速地加以判斷。
要想成功就要不怕失敗,就要不怕去冒風險,但冒險並不等於盲目莽撞地亂闖一氣。王安喜歡打網球,他每星期都要到網球雙打賽中揮拍拚殺一番,左右逢源,得心應手,而且他總是留在後場打出一個個漂亮的旋球,他的副手則配合他去奔跑。他說:“我是個穩打穩紮的人,我總留在後麵而不去扣殺。”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王安性格中穩重的一麵。
王安性格中還有極為重要的一麵——富於冒險精神。沒有這種冒險精神,也許就沒有後來擁有億萬家產、威震美國的電腦大王王安博士。
30歲時,王安發明了磁線記憶圈,並賣給了美國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獲得了50萬美元的收入。50萬美元,這是一筆相當可觀的數目,王安完全可以坐享其成,買金子、買房地產或者放在銀行裏生利息,做一個依靠利息舒舒服服過一輩子的寓公,這對王安來說再容易不過了。
但是王安並未滿足於現狀,他打算把這50萬美元作為資本,去冒一次風險,賺到更多的錢。於是,他作出了決定:“我要拿這筆錢去自己開公司。”經過一番拚搏,王安終於取得了成功。1981年6月,王安公司在香港推出了一款最新式而售價最便宜的文字處理係統——王安電腦打字機(WangWriter),馬上引起市場的轟動。這一年,王安公司的營業額從1971年的3600萬美元增加到8.56億美元,增加了22倍;同期內,利潤從372萬美元提高到7800萬美元,增加了20倍。1983年的營業額達到15億美元,在美國電腦公司中名列第7。
二、推陳出新:以領先同行的產品奉獻顧客
在商戰中脫穎而出的決竅之一,就是不斷推陳出新,推出領先於同行的高質量產品,王安為此而嘔心瀝血,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堅持從機芯到整機的係統創新,以領先同行的產品奉獻顧客,成為企業高高昂起的龍頭。
作為一個精明的企業家,王安懂得,要想在競爭激烈的世界電腦業立於不敗之地,就要跟上世界經濟不斷變化的形勢,時刻走在同行的前麵,使產品日新月異。作為電腦專家,他又清楚地意識到,要實現產品的不斷更新,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不行。因此,他對科研工作十分重視,把它視為企業成功與否的關鍵,他親自掛帥,主持科研工作,促使產品不斷創新。他的公司,除電子計算機外,各種專用附屬設備亦層出不窮。從60年代開始,他先後推出了30多項高科技產品,包括第一部電腦排版機,第一座電子計分器。
60年代初期,王安實驗室便開始著手於一種對數計算器的開發,這種對數計算器簡稱LOCI。LOCI的基本原理是人人都知道的一種運算方法,即對數。王安想把對數的計算方式引進電子計算機,希望電子計算機運用對數的運算過程改變過去那種繁雜、耗時的運算步驟。由於王安在數學方麵的非凡造詣,幾年的潛心研究,他終於找出了一種對數的方法:他利用計算機的儲存功能,經由幾個常數的運算公式,一下子就可以產生任何數字的對數。由於這種運算方式的突破,王安實驗室生產的計算機在運算方麵比其他公司生產的同類產品要快捷和方便許多。在使用這種LOCI的時候,隻需要按下一個鍵,在1/100秒內就可以得到計算答案。更讓一般用戶感到方便的就是LOCI機可以放在自己的辦公桌上。
王安的預見是完全正確的,LOCI機一出現便徹底改變了王安的命運。蒼天終不負苦心人。1965年LOCI機剛剛上市,每台的平均價格是6500美元。在1966年王安的公司平均每個月可以賣出10台LOCI機,這樣每月王安公司至少就有6.5萬美元的收入。更難得的是,LOCI的出現引起了工程和科學界的極大興趣。從此結束了王安公司10多年來貧乏無味的經營。在1967年的會計年度表中,王安公司的計算機銷售額達425萬美元,竟是上年度的8倍。此時,計算機銷售額占王安銷售總額的62%。為滿足生產和銷售的需要,王安實驗室的人員增加到400多人,實驗室的設備擴充了15%。公司已成為60年代末上市股票炒得最熱的公司之一(王安公司的股票第一天上市時開盤為12.5美元,收盤為40美元)。
LOCI機的開發經營給王安公司帶來的巨大經濟利益,使王安喜出望外。他更強烈地感覺到進一步推出新產品是推動公司發展的主要源泉。
此外,在60年代,王安公司還推出卡片辯認機、自動打字機、無線電打字印刷機、記錄帶辨認機等。新產品的不斷問世,使王氏公司在同業激烈的競爭中,得以確保它不可動搖的領導地位。1969年,王氏公司兼並了規模巨大的菲利浦·韓金士公司。這一年,王氏公司本身的分號已遍布美國50個州和世界上26個國家。後來,王氏公司在美國136個城市設了經銷店,形成了一個銷售網。這些經銷店雇用員工2000名,顧客一踏進經銷店,他們的第一要務就是教育顧客,使他們首先對電腦有所認識,再認識電腦的好處。此後,王氏公司在台灣、愛爾蘭、波多黎各都設有分公司和工廠,生產電子產品,他在台灣的工廠以生產終端機熒幕為主。
1967年,考布勞與王安共同開發了“700計算器”(單成一廂);70年代中期,王安實驗室的兩大骨幹考布勞和莫若斯開始了文字處理機的研究設計。他們走訪了當時美國最先進的文字處理機公司和用戶,找出了這些文字處理機的優點和缺點。考布勞和莫若斯準備集中力量消滅這些缺點。他們針對文字處理機的缺點,用6個月時間設計了一份“完美”的使用手冊。在使用手冊的基礎上,他們再考慮讓技術如何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後來王安、考布勞、莫若斯三人通力合作,他們認清了過去的文字處理機都是由若幹個終端組成,這些終端又都連接在一台計算機上,計算機一次隻能處理來自一台終端的信息,在這台終端的信息沒有處理完之前,其他準備輸入信息的終端隻能等待。針對這些弱點,王安等3人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使每台文字處理機都裝上自己的微機處理。通過反複的實驗,1976年,王安的新一代文字處理機問世了,它又把公司推向另一個高峰。
1976年6月,王安實驗室第一次把該機帶去SYNTOPICAN計算機交易會參加展示。SYNTOPICAN計算機交易會是當時紐約最主要的交易會之一,所有計算機公司都要把他們最新的技術和新型的產品拿到交易會上展示,而所有的用戶也都要到交易會上尋找和檢驗這些最新的技術和產品,所以這次交易會對各個電子計算機公司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王安在交易會上展示了4台新的文字處理機,出人預料的是交易會開始不到幾小時,王安實驗室的這4台文字處理機竟成了這次交易會上用戶談論最多的新技術。在王安實驗室的展示台前,人們迅速排起長隊,等待參觀新機器表演的隊伍排到了其他展台的前麵。王安實驗室展台旁邊的一個展台的工作人員見有這麼多人,問了一句:“先生,你是否要看一下我們的產品?”然而得到的回答卻是:“不,謝謝,我們在等待著看王安的新機器。”
新型的文字處理機確實給王安帶來了豐厚的利潤:王安實驗室的文字處理機的銷售額從1975年的7580萬美元增加到1982年的3.216億美元,公司股票每股的利潤從1971年的16美分增加到1982年的1.17美元,增加了近8倍。《華盛頓郵報》在一篇文章中說:“現在我們經常聽人們說美國的企業遇到了麻煩,美國落在新技術的後麵,美國的競爭精神越來越差。但這一切與王安實驗室無關。可能有的美國公司還在為生存奮鬥,而王安公司麵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防止公司業務發展太快等管理難題。
是的,王安公司發展太快,在短短的幾年內崛起並迅速壯大。王安內心有抑製不住的興奮,他還有一個願望就是讓王安公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腦公司。這樣,擺在他麵前的就是一條別無選擇的路:與自己唯一的、也是最強大的敵人IBM競爭,並打垮它。其實,早在王安組建公司時就看準了IBM公司,他把這家世界計算機工業的領頭人作為自己的競爭對手。IBM公司也即國際商用機器公司,是當今世界上規模最大,最具勢力的計算機製造公司。從50年代老托馬斯·沃森時代開始,IBM公司就開始生產電子計算機,1956年該公司提出晶體管大型計算機的開發計劃,1964年,它又用集成電路製造IBM360型商用計算機,由此開創了第三代電子計算機的曆史,使計算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也使IBM公司咄咄逼人。也正是由於IBM公司的壟斷地位,以致在經營業務上,它顯得有點過於“橫行霸道”,該家公司的驕氣使它竟作出這樣不盡合理的規定:凡是購買IBM公司的主機,則必須購買該公司的軟件係統。這樣一來,軟件不能單獨定價,它從屬於硬件,就不可能產生出一個新的軟件工業部門。為此,美國聯邦政府一再向它施加壓力,使它不得不把軟件和硬件分開,並單獨定價,這樣就為軟件的開發創造了一個有利的前景。這個重大的改革措施所帶來的機遇,使王安欣喜若狂,因為這是他等待已久的,他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放棄。他緊緊抓住這個機會,利用他當程序編譯員時所掌握的超凡編譯本領,很快編出CA類程序係統,與IBM搶軟件市場,一較高下。由於王安的CA分類程序係統運算速度超過了IBM的分類係統(CA比IBM的要快大約1/4),並且CA分類機器的磁道小,隻有IBM的1/2,因此CA分類機一投放市場就供不應求,以致凡是IBM的硬件用戶都不買IBM軟件,而更願買王安的分類機。這次軟件市場爭奪戰使王安大獲全勝,這不僅鼓舞了王安公司職員的士氣,而且使王安的國際計算機同人公司聲譽大振,打出了自己的知名度,在軟件市場上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