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哭諫高祖李淵
情到深處,方可有意長這說,如果能充分利用這種特殊的情感關係來感化說服的對象,再曉之以理,則說服他人並不是不可能的。
隋朝氣數已盡,太宗(指李世民)暗地裏籌劃起義,常常禮賢下士,將家財散給下人和賓客,俠客和強盜全都願意為他效命。
等到各地義軍蜂起,他便舉兵奪取了河西。起義軍又西上賈胡堡,隋朝將領宋老生率領兩萬精兵屯駐於霍邑,阻擋義軍。正遇上連綿陰雨,義軍軍糧吃完,高祖(李淵,李世民之父)同將領們商議,想率軍返回太原再作打算。
太宗便勸諫說:
“原來我們大舉義兵是為了拯救百姓苦難,我認為應當先攻進鹹陽,這樣才可號令天下;今天,遇到小股敵人阻攔就退兵,恐怕隨從我們起義的人,一聽見這個消息就會頃刻解體、一哄而散。那麼我們回去堅守太原一座城池,又有何用?說不定連保全自己生命的方法,都沒有了。”
高祖不采納他的意見,令他帶兵返回太原。
太宗於是便在軍營外號陶大哭,聲音傳入營帳內。
高祖召喚太宗進來,詢問緣由,太宗答道:
“現在軍隊憑藉正義的目的進軍,進攻、戰鬥必定勝利;如果不戰就退了兵,大家一定要散夥,一散夥,敵人就要趁機追擊。敵人在後追擊,我們卻無力加以抵抗,敗亡是必然之事。因此,我悲傷而哭。”
高祖猛然醒悟,便立即下令停止退兵。
自古以來,男兒有淚不輕彈。但是,人是有感情的動物,大丈夫用情至急也會流下英雄淚。唐高祖李淵從太原起兵,目的是推翻隋朝,建立王霸之業。統帥軍隊的是智勇雙全的李世民,當時二十歲不到,可在戰鬥中“常身先士卒,輕騎深入”,深受將士們信任。李淵素質平常,應變能力差,遇到敵人阻攔和軍糧用完的問題就想退兵,李世民第一次勸阻,陳述退兵的弊端,李淵執迷不悟;緊急之際,李世民哭諫,情理並茂,尤其是講到退兵關係到起義軍及李氏身家性命的命運時,李淵才猛然醒悟,認識到:起義軍是四方會集之師,氣可鼓而不可泄,初戰失利勢必頃刻解體,於是停止退兵這一錯誤之舉。
世民哭諫的成功,表明了情感在勸說中有著多麼重要的作用。
情感是口才藝術的眼睛。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不難遇到默默無聞而且異常呆板的人,他們並非才疏學淺,有的甚至是滿腹經綸,但就是“茶壺裏煮餃子——有嘴倒不出”,和他們談話,如同麵對一台會說話的電腦,你問什麼,他答什麼,一句多餘的話也沒有;而且麵無表情,死氣沉沉。這種情況之所以會出現,歸根到底是因為他們缺少說話的欲望與熱情。
熱情、活力,這是口才的血流,有了他們,語言才會有生命力,人們之所以需要語言,就是因為人類需要憑借語言進行情感上的溝通與交流。當人們因為聽了你的說話而激動得熱淚盈眶的時候,並不僅僅因為你的言辭如何美妙動聽,而是因為你的語言中包含的真情實感激發了他們的共鳴,幾乎所有演講中的經典名篇都離不開這一條標準。那麼,現在你所要了解的必然是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劇界有一句名言:“要想使台下觀眾流淚,台上的學員必須先流淚。”要感動別人,首先要感動自己。要真誠地麵對他人,去體會他們的處境,感受他們的心情,同時,把你的真實感受告訴他們,當你不得不麵對無話可說的尷尬的時候,不要以“我對他就是提不起精神”,或者“我實在是沒有說話的情緒”來為自己開脫。試著按下麵的方法去做,它會幫助你打開情感的閘門。
真誠地麵對聽眾,把自己的真實感受告訴他們。人們在生活中總會遇到相似的處境,在這種處境中產生的心理感受是互相理解的基礎。不要隱藏自己的經曆,或者害怕它們過於樸素而拚命堆砌華麗的詞藻,名人軼事或者格言警句,那樣隻會適得其反,讓別人懷疑你的誠實。例如,林肯在和道格拉斯進行競選辯論時就是以真誠贏得了勝利。據說,在那場辯論接近尾聲時,所有跡象都表明他已失敗。最後一次輪到他演說時,他突然停頓下來,默默站了一分鍾。望著他麵前那些半是朋友半是旁觀者的群眾的臉孔,他那深陷下去的憂鬱的眼睛和平常一樣,似乎滿含未曾流下來的淚水。他把自己的雙手緊緊並在一起,偏偏它們已經太疲倦了,然後,他以他獨特的單調聲音說:“朋友們,不管是道格拉期法官或我自己被選入美國參議院,那是無關緊要的,一點關係也沒有。我們今天提出的這個重大問題才是最重要的,遠勝過任何個人利益和任何個人的政治前途。”說到這兒,他停下了,聽眾們屏息以待,惟恐漏掉一個字,“即使在道格拉斯法官和我自己的那根可憐、脆弱、無用的舌頭已經安息在墳墓中時,這個問題仍將繼續存在,呼吸和燃燒。”替他寫傳記的一位作者指出:“這些簡單的話,以及當時他真誠的態度,深深打動了每個人的內心。”
表現熱烈。當你開口說話之前,應是滿心企盼的神態,而不是像個要登上行刑架的人。直截了當,明白無誤地告訴別人你要說什麼,不要遮遮掩掩,羞羞答答,那樣隻會給你自己增加不必要的負擔,或者讓人家看起來覺得你在忸怩作態。隻要是你內心深處情感的表達,總會激起別人的共鳴。丘吉爾在當他當選英國首相後的施政演說中說道:“……我要向下院說:‘我沒有什麼可以奉獻,有的隻是熱血、辛勞、眼淚和汗水。……’你們問:‘我們的目標是什麼?’我可以用一個詞來回答:‘勝利’——不惜一切代價,去贏得勝利;無論多麼可怕也要贏得勝利。’……此時此刻,我覺得我有權利要求大家支持,我要說:‘來吧,讓我們同心協力一道前進!’”丘吉爾的強烈情感激發了英國人民的鬥誌,他的聲音也響徹了整個世界,其演說也成為經典的名篇。
記住:真誠、熱烈的情感要比空洞的大道理更具有說服力與生命力,當別人因為聽了你的說話而情緒激昂甚至痛哭流涕時,他們不是被你說服了,而是被你感動了。
*煸情動感郭舍人智救奶娘
利用他人的情感上的弱點,在關鍵的時刻出言以激,同樣也可以達到一定的效果。
漢武帝奶娘的家人在長安街道施暴於人犯了法,主管的官員請求武帝下令將奶娘的家室全都流放到邊疆去,武帝隻得批準。
奶娘將要入朝麵見武帝辭行。她先去見受武帝寵愛的宮廷演員郭舍人,向他哭泣求救。
郭舍人說:“這樣吧,你入朝拜見皇上後馬上就告辭離去,走得快一些,並且要屢次回頭看皇上。”
奶娘便按照郭舍人的吩咐,麵見武帝告辭後很快離開,並且屢次回頭看武帝。這時,郭舍人突然大聲斥罵奶娘道:“喂,老太婆,為什麼還不快點走,陛下已經長大了,難道還需要吃你的奶過活嗎?為什麼還不住地回頭看!”
於是,漢武帝動了惻隱之心,可憐奶娘,就格外下旨不要流放、遷徙奶娘。
郭舍人跟優旃一樣,都是古代宮廷禦用戲子中善良而具有幽默口才的仁人。他們“舌諫”的巧妙高明幾乎如出一轍,相比之下,郭舍人似乎更勝一籌,因為他看透並抓住了武帝從小受乳娘養之恩而不忍看她被流放的深層微妙心理,成功地導演了這一出連奶娘也蒙在鼓裏的激發皇上憐閔感情的“好戲”,使得武帝終於下決心赦免了奶娘。其實,說到底。郭舍人的“舌諫”對象不是武帝,而是主管奶娘家人案子、依法判罪的官員,郭舍人的“舌辯”不過是教唆皇帝以情徇法罷了,可發一笑!但其中所用的手法,卻值得借鑒。
*動之以情,泣諫君王
古人勸諫君王的時候,方式多種多樣,其中惟歌唱的形式較為有特點,而且再加上真情實感的淚水,可以使對方被你的感情所動,再適時說之以道理,就可達到勸諫的目的。請看下麵幾個例子:
景公修築長舍、正要美飾它,便刮起大風下起大雨來了。景公與晏子一起進入裏邊坐下來飲酒,將宮裏的樂工招來助興。酒興正濃,晏子唱起歌來:“禾苗有穗啊不得收獲,秋風吹來啊全部飄落。風雨吹拂搖散它啊,上天凋敝生民啊!”唱完歌,回頭看看而淚水直流,又舒展雙手向上揮舞。景公靠近晏子而勸止他說:“今天先生因我賜酒而告誡於我,是我的罪過。”於是廢棄飲酒,停止工程,最終沒有美飾長舍。
以唱歌的形式進諫是古人的一種發明,齊國宰相晏子曾幾次運用此法勸說君王,效果都很好。雖然,歌詞並未直言所諫內容,但它運用比喻或隱語的手法,加入忠君之情營造一種獨特的氣氛,使對方感悟,糾正錯誤。
無獨有偶,歌諫的效果不錯,泣的力量也不小。
《左傳》載:吳軍伐楚,楚昭王出逃。楚臣申包胥為了複楚大業,前往秦國去求救兵。秦哀公認為,秦僻在西陲,兵微將寡,自保不暇,安能為人?申包胥說,楚、秦連界,楚國受兵而秦國不去救援,吳消滅楚後,必來進攻秦。如果你去幫助楚國,亦是固秦也,你救了楚國,楚國一定會情願世世代代貢獻於秦。哀公意猶未決,安排申包胥在館驛住下。申包胥認為,楚昭王逃亡在外,我不能安心住驛站,請秦王速派兵。但是哀公仍不肯發兵。於是包胥不脫衣冠,立於秦庭之中,晝夜號哭,不絕其聲。如此七天七夜,勺飲不入口。秦哀公被他愛國忠誠所感動,為之賦《無衣》之詩。秦王認為,楚國有此賢臣,吳國還要滅它,秦國無有此賢君,吳豈能相容?於是秦國接受包胥的說服,派兵去援楚。
泣諫,蘊含其真情感人。悲情慟人,揣情激人,因而被許多朝代的大臣用以諫君。
重耳是晉獻公的兒子,因晉獻公聽信受妾驪姬的讒言,逼迫太子申生自縊而死,立幼子奚齊為嗣,重耳曾出奔在外19年。後來由秦國送回即位,是為晉文公。
當初晉文公進入晉國到達黃河邊,命令臣下拋棄隨身帶的竹筐、木盤、墊席之類的器物,讓臉色青黑,手腳長繭的人走在最後。隨行的朝廷重臣、文公舅父咎犯聽到這個命令,在半夜放聲痛哭。晉文公問:“我出逃19年,現在回國了,你不高興而痛哭,是為什麼呢?”咎犯抹著淚說:“竹筐、木盤、墊席之類那是途中用來供吃飯和休息的東西,您卻要拋棄它;臉色青黑,手腳長繭的人,那是用來操勞服役的,您卻讓他們走在最後邊。我聽說國君摒棄賢士,無論什麼忠良也不會任用;大王摒棄交遊,無論什麼忠直的朋友也不會結交;現在回到了晉國,我就在被摒棄之列了,因為承受不了這種哀痛,所以哭泣。”
晉文公解下身上的玉壁,對著滔滔黃河禱告:“禍福利害,如果不與舅父共同承受,有河水為證。”說完將玉壁沉入河中。表示盟誓。
楚文王攻打鄧國,途中宿營,命王子革和靈一起去采摘野菜。革、靈二人見有位老人背著一隻筐路過,便向老人乞討,老人不給他們,於是就毆打老人奪下筐子。楚文王知道了,命令將兩人拘押起米,將要殺掉他們,大夫進言罪不當死。那老人就到軍門說:“鄧國幹出些無道的事,所以你們才攻打它。現在君王的兒子毆打我,還搶奪了我的筐子,這比鄧國還要不講道義。”說完呼天搶天地嚎哭起來。軍士將老人的那番話傳告楚文王,文王召見老人說:“討伐有罪的人自己卻要蠻橫地搶奪,這不是禁止暴行的辦法,仗恃力氣虐待老人,這不是教育年輕人的辦法,愛自己的兒子卻放棄法令,這不是保住國家的辦法,對這兩個兒子徇私情,毀滅以上三種德行,這不是治理國政的辦法。”於是在軍門外斬殺二子,來向老人賠罪。
《反經》載,西漢時,梁孝王把朝廷通緝的羊勝等罪人隱藏在自己的王宮裏。內史韓安國哭泣著勸說孝王道:“大王你自己思量,和當今皇帝的關係與太上皇的關係,以及當今皇帝與臨江王的關係相比,哪種關係更親呢?”孝王說:“我與當今皇帝的關係是兄弟關係,所以比不上太上皇與高祖皇帝。”韓安國泣不成聲說:“當今皇帝與臨江王是親父子關係,然而高祖皇帝都說,手提三尺寶劍,奪取天下的是朕,所以太上皇最終不能當政治理天下,隻能閑居櫟陽(今陝西臨潼)的宮殿裏。臨江王是當今皇帝的嫡親長子,由於說話謹慎,再由於宮廷內部的家事而在中尉府中自殺,這是為什麼?治理天下的君王,不因家事妨害國家的根本利益,所以才有這樣的古語:雖有親兒郎,怎麼知道他不是凶殘的猛虎?雖有親哥哥,怎麼知道他不是狠毒的豺狼?如今大王你位列諸侯王,喜歡聽奸佞之臣的讒言,冒犯皇帝,違背法度。當今皇帝因為你有太後寵愛的緣故,不忍動用法律手段製服你,而太後日夜哭泣,盼望你能悔過自新,可是你卻毫不覺醒,假如有一天太後去世,你又能依賴誰呢?”話還沒說完,梁孝王便把羊勝等人交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