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三:以“硬”服帝王
“硬”——或氣勢如虹,咄咄逼人:或一語驚人,設問促思;或先聲奪人,針鋒相對……正直的人格,無私的心地,正是“硬”氣地關鍵。
*據理力爭裏革以“硬”所服人
在說話中能夠抓住道理並據理力爭,使自己有“底氣”使用“硬”氣的方法說服他人,即使是冒著危險,這樣的話常會令人信服。
春秋時期,莒國太子仆,因失寵於其父紀公,竟然殺死其父,偷了莒國的寶物投奔魯國。莒與魯本積有怨仇,現在,魯宣公見太子仆殺父來投,當然非常高興。
魯宣公寫了一道旨意,叫仆人立即送給執政大臣季文子。
旨意是這樣寫的:“莒國太子因為要與我重修舊好,甘犯天下之大不諱,殺死自己的父王,並攜寶前來投奔,他對我的熱愛,真是極為深厚。所以,我一定要獎勵他。現在,我命你立即替我授予他一田邑,不得延誤。此命令誰也不得違抗。”
魯國太史裏革在路上遇到了宣公的仆人,看見了宣公的那道旨意,很是氣憤,便自行更改了那道旨意的內容。旨意改成:莒太子殺死他的父王,偷了國寶,投奔我國,自己不知自己已是到了窮途末路之境,還妄想與我們討親近。對這種罪大惡極、弑君弑父的亂臣賊子,馬上將他流放到東夷去!今日,此事一定要辦成,任何人也不得違抗此令。”
隔日,辦理此事的主管向宣公彙報處理結果,宣公大吃一驚,忙問是誰竟如此大膽,違抗君命,仆人說是裏革,宣公大怒,命把裏革捉了來,問他:“違抗君命,你知道會有什麼後果嗎?”
裏革回答說:“我冒死奮筆更改君命,隻是不想損傷君德,哪裏還會去考慮什麼後果。我隻聽說過:毀壞國法的人是‘賊子’,而藏匿‘賊子’的人和賊子同罪,偷竊國寶的人是奸邪,而亨用奸邪之財的人是奸人。如今,如果您要封賞莒國太子仆,那君上不就成了藏奸者了嗎?所以您的那道命令不可不改,莒太子仆也不可不流放啊。我違抗君上的命令,大逆不道,也不可不殺啊!”
宣公聽完了,怒氣漸消。最後不得不說道:“寡人實在太貪心了,這件事不是你的錯。”於是,赦免了裏革。
裏革敢篡改君命,簡直是膽大包天。不過,裏革的理由也是光明正大的,可見,據理而行,說話才有“硬”氣,才能服人
*鍾旗直說而治服秦昭王的驕傲
人常犯驕傲自滿的毛病,尤其是在自己條件比他人好的時候,說服這種人,就應該用居安思危的原則,將其自身的情況和周圍的環境與其他類似的人與事相比,從而說服其改變驕傲的態度,請看春秋時期中旗說服秦照王的例子:
一天,秦昭王對左右說:“如今韓國與魏國的國力與他們開國時相比如何?”
左右答道:“現在不如開始時強大。”
秦昭王又問:“如今如耳、魏齊與孟嚐、芒卯相比較,誰更能幹?”
左右答道:“前兩位不如後兩位能幹。”
秦昭王得意地說:“嘿,當年孟嚐、芒卯率領韓國、魏國的精兵強將進攻秦國,也對我們奈何不得,何況今天以如耳、魏齊無能之輩率領弱小的韓國、魏國軍隊來進攻秦國?我們更不把他們放在眼裏。”
左右笑迎道:“對,對。”
一個叫中旗的臣子正在彈琴,聽後將琴推開,應聲道:“大王這樣評估天下大事真欠妥當。請大王想一想,當年晉國有六個大臣,其中知氏最為強大,他消滅了範中行,又率韓、魏的部隊將趙襄子包圍於晉陽,還開決晉水來淹灌晉陽城,水已經快要漲到城頭上了。當時,知氏行舟於水上,魏將魏桓子和韓將韓康子站在他旁邊作陪。知氏得意地說:‘我起先並不知道開決河水可以滅亡別國,而今明白了。’魏桓子和韓康子聽了心驚膽戰:今後,知氏如果滅了趙,豈非也要開決汾水來淹灌魏的都城安邑、開決絳水來淹灌韓的都城平陽嗎?於是,魏桓子用手肘推了推韓康子,韓康子用腳踢了踢魏桓子,他倆已經達成默契:不能讓知氏的稱霸陰謀得逞。結果,知氏不但沒有滅掉趙,自己的領土反被魏、韓、趙給瓜分了,本人身死,為天下人所恥笑。如今秦國雖然強大,但還不能超過當年的知氏,韓國與魏國眼下雖然弱小,可是比當年的實力要強。現在正是他們做手腳對付您的時候,希望大王不要太看輕他們!”
秦王聽了十分害怕,再也不敢說輕敵的大話。
人貴有知人和自知之明。秦昭王過高估計自己、過低估計別人,不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中旗以曆史為鑒,同樣是比較,看法卻比他高出一籌,而且直言不諱,正氣逼人,從而使得秦昭王一改驕橫之態。
*海瑞剛直不阿,說服明世宗
正直忠實的人,在勸說他人時能夠以自身的品德,正直誠實地說服對方,從而達到良好的目的。
明世宗做皇帝已有很長的日子了,可他老是不上朝,老是住在西苑,一心一意齋戒打醮。總督、巡撫等封疆大臣爭著向他進貢符錄和吉祥的物品,負責禮儀的官員動不動就上表祝賀。朝臣自從楊最、楊爵等因勸告世宗而受到懲罰後,再沒有人敢於議論朝政了。
嘉靖四十五年(一五六六年)二月,戶部主事海瑞冒死上奏,批評世宗長期不理朝政、持齋建醮祈求長生的迷信錯誤,希望他幡然悔悟。世宗看到奏疏後,大發雷霆,將奏章扔到地上、對左右說:“趕快捉住他,不要讓他跑了。”
宦官黃錦正在旁邊陪侍,便道:“此人一向有憨癡的名聲。聽說他上疏的時候,自己早就知道這樣會觸犯君主之尊而有殺頭的危險,就預先購置了一口棺材,並和妻子訣別,在朝中等候朝廷發落。他的僮仆家奴也都逃走了,沒有留下來的。可見,這個人是不會逃走的。”
世家聽了,不再說話。過了一會兒,再拾起奏章細看,一連看了三次,感動得長歎不已,將奏章留在身邊好幾個月,對人說:“此人可比得上古代商湯的忠臣比幹,可我並不是紂王啊。”
明代著名清官海瑞買了棺材上疏勸諫嘉靖皇帝改正迷信道教不理朝政的錯誤,在奏章結束語上寫道:“今大臣持祿而好諛,小臣畏罪而結舌,臣不勝憤恨。是以冒死,願盡區區,惟陛下垂聽焉。”此事成為中國史上的千古佳話。海瑞的上疏當然觸怒了迷信日深且剛愎自用的明世宗,他果然大怒,要左右“趣(迅速之意)執之,無使得遁。”而宦官黃錦卻斷言海瑞不會逃跑,因為“聞其上疏時,自知觸忤當死,市一棺,訣妻子,待罪於朝”。君臣短短一個回合的舌辯,立刻顯示了世宗的昏庸糊塗和黃錦的知人之明。
而海瑞買棺上疏,其行為之剛硬,其言語之耿直,皆源於其可昭日月之忠君之心,帝王有可能一下子接受不了,但一旦理解了臣子之心,自然會是感動不已,難怪世宗三看奏章,感歎不已啊!
*有的放矢直接說服對方
說話要有放矢,有針對性,而且還可針對不同的對像直接了當地說出你的意思,這樣的說服方法也並非不好。
元至元十六年(一二七九年)四月,受到元世祖信用的宰相阿合馬,令他掌管的中書省上奏朝廷設立江西榷茶運司和諸路轉運監使司、宣深提舉司。沒有多久,又任兒子忽辛為中書右丞。隔年,中書省報告朝廷說:
“下邊的人說,現在設立宣深提舉司,官吏多到五百餘人。左丞陳岩、範文虎等人說此事騷擾了百姓,而且侵吞了政府應得的財政收入。”
阿合馬反駁道:
“以前皇帝有旨要江南登記上報糧食數目,中書省屢次行文前’去索取,但行省就是不肯上報實數,於是我們才同樞密院、禦史台及朝廷老臣們會集商議,認為設立運司,官多俸重,還不如在諸路直接設立提舉司,由中書省、行省各自委派一人負責此事。如今,行省自己不肯委派人員,便請求朝廷撤銷提舉司,而且歸罪於我們。但是我們委派下去的人員,有的到任隻有兩個多月就檢查計算出行省侵吞中央應得的財政收入一千一百錠。如果以行省管理皇糧四年來統計,他們侵吞了國家多少錢糧?現在設立提舉司還不到三個月,他們下邊就提出要撤銷,豈不是明顯地說明:行省官員害怕自己的貪汙舞弊要暴露了,因而惡人先告狀,以上述那番話來掩蓋自己的罪行嗎!應該讓禦史台派遣得力官員一同前往,凡有違法行為的,都如實上報。”
世祖聽了,說:“阿合馬的話是對的。我現在下令禦史台選派人員下去,向行省官員宣布:自己的事講清楚了,方才可以對別人提出要求。”
阿合馬,回回人。阿合馬是深受元世祖忽必烈寵信的宰相,然而在(元史)中他是被歸入奸臣列傳的。起初,他迎合忽必烈急於使國家富強的願望,千方百計搜刮賦稅,因而博得忽必烈的歡心,逐步晉升高位。他就這樣打著增加中央收入的旗號,打擊異己,任用子侄,專擅朝政,與奸臣郝楨等壓榨百姓,私受賄賂,強占良田,從而引起中央及各地上下的普遍不滿與憤恨,獨獨忽必烈蒙在鼓裏而不能洞察其奸。從本篇他舌戰江南地區行省官員的內容來看,他指責地方所以要撤提舉司,安全是惡人先告狀。而且分析得頭頭是道,處處有理,世祖也被其所蒙敝。
先不論阿合馬其人品如何,單從他的說服力的角度去說,他有的放矢,從而能直接說服對方,達到自己的目的。
*傲岸不屈的田子方“硬”服太子
人應有傲骨而不是傲氣,在下麵一則故事裏,我們可以看到田子方的傲骨,他傲岸不屈的風度及其說服力的話語無不使人受到啟發。
魏文侯治國時,尊崇賢人田子方為老師。
有一天,太子擊乘車出遊,在路上通見田子方,慌忙下車伏在地上拜見。
田子方視而不見,麵色冷漠,並不還禮。
太子擊十分惱火,對田子方說:“是富貴者有資格對人如此傲視呢,還是貧賤者有資格對人如此傲視?”
田於方答道:“我正因為是貧賤者才有資格如此高傲。富貴者怎麼有資格對人如此傲視呢?一國之君如果傲視別人,勢必要失去國家政權;朝廷大夫如果傲視別人,勢必要失去家庭。我從未聽說失掉國家政權的君主還會重新擁有權力,失掉家庭的人還會重新擁有家財。須知貧賤的士人,他的主張不被執政者采納,他們行為又不符合富貴者的規範,他隻好告辭而去,因為他原本就一無所有,因此離開後,什麼也不失去。”
太子擊聽了,有所恍悟,連連向田子方道歉。
田子方是個有才能的賢人、隱士,魏文侯尊重他,太子擊當然也隻好尊重他。但是,太子擊並未真正認識他的價值,盡管“下車伏謁”為禮,骨子裏還是充盈著王室貴族的傲氣。當田子方“故意”不予還禮時,“子擊怒”,貴族傲氣就露出來了。田子方的一番話與其說是殺一殺太子擊的傲氣,還不如說是表達了一個貧賤而有才能的士子“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的傲岸人格和骨氣。
*史實理明是說服他人的基礎
說服他人,首先自己要明史理,隻有如此,才能分析透徹,從而達到強有力的說服效果。
孝文皇帝是漢高祖劉邦的兒子,排行在當中。漢高祖十一年春打敗了陳議。平定了代地派孝文皇帝去那兒做代王。後來漢高祖去世,呂後當政,立少帝將其娘家呂姓人如呂產等安置在重要位置上。呂後死去,呂產等人企圖發動叛亂,推翻劉氏政權。大臣們起來將呂姓家剪除,商議迎接代王到京都來做皇帝。丞相陳平、太尉周勃派專使到代地迎接代王。
此時,代王覺得漢朝京城剛萌發生宮廷改變,情況不明,此去吉凶未卜,一時難以決斷去還是不去,便詢問左右郎中令張武等部屬。張武等人說:“漢朝大臣都是高祖皇帝在世時的大將,精通兵事,足智多謀,他們迎接您去做天子並不是真正擁戴您,而是懾服於高祖皇帝和呂太後的威望啊。今天他們剛剛消滅了呂姓權貴們,京城腥風血雨,此時迎候大王去執掌朝政實為沽名釣譽,不可以信賴。希望您托病不去,觀察等待京城今後政局的變化,再做打算。”中尉宋昌聽了很不以為然,勸代王道:“他們的意見是錯誤的。秦朝丟失政權後,各地諸侯豪傑聞風而起,人人都認為自己可以奪取中央政權,可是最後登上天子寶座的是劉姓,天下其他英雄都隻能斷了做皇帝的念頭,這是一。高祖皇帝分封王室子弟,封邑犬牙交錯相互鉗製,使得劉氏政權堅固猶如磐石,天下百姓莫不臣服於劉氏的強大,這是二。漢朝建立後,廢除秦朝苛政,簡化法令,對百姓施行仁義恩惠,人人享有安寧,劉氏政權難以動搖,這是三。呂太後依仗她的權威,分封三個呂姓為王侯,他們專權跋扈,不可一世,可是太尉周勃僅僅持節進入北軍,隻呼喊一聲,士兵們就統統袒露左臂為劉氏政權效命,反戈一擊殺死了呂姓人。這是天意所授,絕不是人力可以決定的。現在,大臣們如果還要變動政局,老百姓是不會答應也不會為之效勞的,叛黨難道能夠專權嗎?如今,高祖皇帝的兒子就隻剩淮南王和大王您了,您年齡又大於淮南王,賢德聖明仁慈孝聞名天下,所以大臣們才順應百姓的願望迎立大王為天子,希望大王您不要再遲疑不決了。”
於是,代王便派薄太後的弟弟薄昭去京城與絳侯周勃等會麵,周勃等人對薄昭詳細說明了為什麼要迎立代王做天子的理由。
薄昭返回代地報告說:“迎立大王去登基完全是真實的,不要懷疑了。”
代王笑逐顏開,對宋昌說:“你的分析果然不錯。”
不久,代王就進京城正式登基,史稱漢文帝。
宋昌遠在代地做代王劉恒的臣子,卻對專權的呂後去世、大臣們趁機鬥殺諸呂以後的京城政治形勢了如指掌。他力排眾議,打消代王疑慮,分析利害頭頭是道,力勸劉恒接受大臣周勃等人迎立君主的請求,認為他們的迎立是真心的,絕無詐騙之嫌。這說明,他早就認識到呂後及諸呂的擅權跋扈已經招致天怒人怨,將年齡居長而寬厚仁孝、劉氏皇族正宗子孫劉恒迎就帝位,代管那由呂後強立的冒名劉姓的少帝是順應漢朝老功臣們意願的事。可見,僅僅擅長口舌之才不過是個表麵的東西,關鍵是否真有通曉形勢和事理的真才實學,離開了後者,即使巧古如簧,也隻不過如長舌婦之快嘴利舌而已,不足為法也。
*不卑不亢說服他人
在說服他人時,有時會涉及到尊嚴的問題,這時就要保持一種“硬”度,不卑不亢,顯出英雄本色,使說服更具效力。
五代之際,北方民族契丹,至耶律阿保機為首領時逐漸強大起來,漸有覬覦中國之意,與中國時戰時和,然而兩國使者仍往來不絕。
後唐莊宗死後,明宗派遣供奉官姚坤去契丹,向他們發出訃告。耶律阿保機在穹廬中接見了姚坤。阿保機問道:
“聽說你們在河南、河北各有個天子,真有此事嗎?”
這話問得極富有挑釁之意。所謂河南天子即莊宗李存勳,河北天子是指明宗李嗣源,阿保機暗暗譏諷李嗣源造反,篡奪了帝位。
姚坤答道:
“天子見魏州軍亂,就命總管令公(北李嗣源)帶兵討伐這魏州叛軍。想不到京城洛陽起了禍亂,天子被弑,所以我今天給你們帶來了這人神共憤的凶險消息。總管知道後,立即從河北帶兵回京,如今總管已經是眾望所歸、軍心所向。”
阿保機仰天大哭道:
“晉王(指李克用,李存勖之父)與我結為兄弟,河南天子,也就是我的兒子。前聞中國內亂,我想以五萬人馬去中國幫助我兒平亂,然而渤海(國名)還未剿除,所以隻好作罷。”
接著,又說:
“我兒既死於禍亂,後事應該來和我商量,新天子(指李嗣源)怎麼可以自說自話地就當政了呢?”
姚坤反駁道:
“新天子帶兵二十年,位至大總管,所領精兵二十萬,不管是天時還是人事,都注定他要當萬民之主,我們怎能違背天意、拂逆人心呢?”
阿保機的兒子突欲這時在旁說道:
“使者不必多言了。打個比方,當別人的牛不小心踏進了你的農田,你就趁機把這牛據己有。這種行徑不是太過分了嗎?”
姚坤毫不示弱,答道:
“新天子應天順人,怎麼可以拿匹夫之事來跟他作比較呢?還是考慮考慮你們的所作所為吧:天皇王(指耶律阿保機)得到了整個國家以後,就取消了他人擁立的規矩,難道這天皇王的位置也是強搶得來的嗎?”
在阿保機之前,契丹首領是由八個部落的頭人推選出來的,並可以不斷更換。阿保機當上契丹首領後,便卑鄙地用計殺死了各部落的頭人,這樣阿保機的首領位置就再也無人來替代了。而姚坤的回答正刺著了阿保機的痛處,阿保機連忙對姚坤好言相慰:
“新天子即位,應該應該!”
阿保機終於承認了李嗣源已是後唐天子的既成事實。
姚坤不辱後唐明宗的使命,使耶律阿保機承認了唐明宗的地位。消除了契丹以處理莊宗後事而入侵中國的藉口,使兩國之間保持了短暫的和平。當然,這也是因為明宗尚有一定的軍事實力為後盾,使契丹不敢貿然挑起戰爭,否則,阿保機會在姚坤麵前退讓嗎?因此,勸說也要懂得依“勢”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