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二:以“隱”服帝王(1 / 3)

技巧二:以“隱”服帝王

忠言未必逆耳,逆耳未必忠言。能以尖刻的指責藏在談笑之中,以辛辣的諷剌寓於家常話裏,猶如苦藥包上糖衣,服之雖苦猶甜,綿裏藏針中,柔言慢道理,恰似鋼鞭裹上橡膠,抽之隱痛而不露傷痕。

*話中有話的說服方式

說服他人時,可用比較隱諱的話來表達你所要說的道理,就是常言說的“話中有話”。這樣可以使對方聽到弦外之音,接納你的勸說,而不傷顏麵。

齊國人田讚衣穿著破衣服會見楚王。

楚王說:“先生的衣服怎麼這樣破舊、這樣醜啊!”田讚衣回答說:“我穿的這身衣服還不能算醜,還有比這更醜的衣服呢?”

楚王按捺不住好奇心,連忙問道:“能說給我聽聽嗎?”

田讚衣答道:“鎧甲就比它醜。”

楚王覺得很奇怪,問道:“你為什麼這樣說呢?”

田讚衣說道:“穿了鎧甲,冬天會覺得非常冷,夏天又會覺得非常熱,衣服中沒有比鎧甲更醜的了。

我家裏貧窮,所以穿的衣服隻能是醜陋的。如今大王乃萬乘之主,富有尊貴、天下無敵,然而卻喜歡叫老百姓穿上鎧甲,我實在想不通這其中的道理。

如果大王是為了有個好名聲,那麼穿上鎧甲,必定也就要拿起兵器,去割斷人之頭顱,剖開人之胸腹,衝毀人家的城牆,殺掉人家的父兄。這名聲好像不大好聽吧。

如果大王是為了取得實利,那麼整天考慮怎樣去算計人,別人也會整天考慮如何來算計你;整天考慮著怎樣去謀害人,肯定終日不得至寧。

那大王究竟是為了什麼要百姓穿上鎧甲呢?”

楚王聽了,出聲不得,無從回答。

田讚衣反對楚王窮兵黷武,所以對楚王說,鎧甲是衣服中最醜陋的,其實鎧甲根本就不能稱做衣服,它隻是一種兵器,田讚衣此舉就是要不露痕跡,不動聲色地勸服楚王。

在當今社會裏,很多人都有對自己的事某種錯誤決定固執已見,乃至正常的勸說也難以改變的,如果再一昧地強行說服,有可能會適得其反,這個時候,不妨引用與眼前事件類似的事例或道理,簡潔地用一兩句話表述,給對方以借鑒,使對方在細細體味中得到觸類旁通的啟發。

這種方法,大多以一種形象的手法“切入”,通過簡潔明快的語言,暗示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使對方有如找到一把開啟智慧的解匙,頓悟出解決問題,糾正錯誤的方法。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善用“隱”語來說服他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對方無從反駁,從而達到說服的目的。

孟子對齊宣王說:“在您的臣子中,有個人把妻室兒女托付給他的朋友照看,而自己則到楚國遊學去了,等到他回來時,假如他的妻室兒女在受凍挨餓,那麼,他應該如何對待他那個朋友呢?”

齊宣王說:“和他斷交。”

孟子接著著問:“假若管刑罰的長官不能管好他的下屬,那麼應該怎麼辦呢?”

齊宣王說:“撤掉他的官職。”

孟子又問道:“一個國家假若沒有治理好,那又該怎麼辦呢?

齊宣王無話可答,隻好回過頭去左張右望,把話題扯到別處去。

孟子在這則舌戰故事中,是采用“誘敵深入”的辦法,誘導齊宣王進入他的預設的“陷井”中,致使齊宣王完全喪失了招架之力,隻能“王顧左右而言他”,以求敷衍搪塞。這種辯論力量,比直接指責他沒有治理好國家,不知要強多少倍!

我們都知道“自相矛盾”的故事。事實上,其中包含著十分樸素又非常深刻的處世道理和說服方法。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就是抓住對方邏輯矛盾和論證破綻,巧妙地加以引申和鋪陳,使其觀點中的某些謬誤和蒙弊之識的荒唐性和片麵性得到再現,從而使對方能夠反觀自身,得以自悟。

因此,以對方的話作為你評價事物的標準,會使你在說服對方的過程中處於一種安全,有利的位置,因為對方絕不會反對別人引用自己的觀點的,而且,此舉還會激發對方的心理認同感和成就感,心生欣悅,或者至少不會有所反感。這樣,再把對方的觀點加以引申,最後得出一個顯而易見的結論,就會使對方得以醒悟,同時也使你的觀點得以巧妙的表達。因此,聰明的人是不會忽視這種委婉卻十分有效的說服方法的。

當然,雖然這種勸說術有很強的說服力,但它也是一柄“雙刃劍”,用不好也會自傷其身的,因此在使用時務必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要注意場合。以對方的話來批駁他的某些觀點,最好是在私下場合裏用,而不宜在公開場合或是有他人在一旁的情況下運用,因為在私下場合裏,即使你對對方有所觸痛,但如果言之有理,對方也會采取比較寬容的態度。而如果在公共場合,這就會演化為對方的尊嚴和權威問題,就會使對方的情緒壓過理智,麵子壓過道理,這對你自己無疑是自找麻煩,好心難得好報。

第二,要注意語氣適當,措辭委婉。因為“自相矛盾”法就是要提醒對方注意自己的言行的不一致性,或者是對其論點作出某種程度的否定,這無疑會涉及對方的尊嚴與權威,尺度掌握不準,搞的不好就會有嘲諷、犯上之嫌,被領導誤以為心懷不滿,另有所指。所以你一定要注意使自己的口氣比較和緩,顯示自己的誠懇和尊敬之情。特別是在使對方明確的認識到,你的所作所為都是出於做好工作的動機,是為對方設身處地的著想,而不是針對對方本人有何不恭的看法。

第三,盡量言詞簡短。俗話說:“言多必失”。因此你在說服時,隻要指明大意就已足矣,其中的推理不妨由對方自己來做,越是語言簡短,越是語意含蓄,就越能引起對方的深思,又不致於引起對方的猜忌。而且,言辭簡短不致於使你引用的對方的話淹沒在解釋論證的海洋中,要知道,正是這些引用極大地滿足了對方的成就感,當對方清楚地了解到,一句他本人也不曾在意的話卻被你鄭重地記在心上,或者他十分重要的觀點的確受到了你的重視,他一定全增加對你的好感,多幾分欣賞和認同,少幾分敵意和對立,從而能夠仔細地傾聽你的建議,對你的相反的看法鄭重對待。因此,言簡意賅,不失為引起對方重視和好感的一個好辦法。

*潛移默化的說服可潤物於無聲

在不知不覺中將你的觀點傳輸給他人,潤物於無聲,這樣的說服方式雖然隱諱但產生的效果卻是明顯的。

崇禎十五年(一六四二年),禦史劉熙祚、給事中薑?交相上奏,讚揚複社領袖張溥行為正直、學問淵博,編纂的經史著作對聖學(儒學)是有貢獻的,應該拿來作為皇上晚上備讀之書。崇禎帝便向輔政大臣周延儒詢問張溥、張?兩人的情況。周延儒對答道:

“他倆是讀書做學問的好秀才。”

祟禎帝說:“張溥已經死了,張采不過是個官職卑微的小臣,言官(指劉熙祚、薑?)為什麼要如此推崇他們的著作?”

周延儒說:“這兩人喜好讀書,又能寫得一手好文章。據我所知,劉熙祚等言官在做舉人時就拜讀了兩張的文章,歎惋他倆的文章未能盡量發揮其教益作用,這才推薦給皇上的呀。”

祟禎帝不以為然,說:“他們的文章未免有些片麵。”

周延儒說:“皇上說的也有道理,他們所寫文章的觀點都有些偏激,不過因為他們善於讀書,所以惋惜他們才能的人是很多的。”

崇禎帝點點頭,同意了周延儒的看法。

明末宦官專政,廠衛(特務機構)肆虐,政治腐敗,為改良政以挽救明王朝的滅亡,張溥、張?等著名文人合並江南若幹文社,稱為複社。這是繼東林黨而起的又一江南士大夫文學、政治團體。作為複社的領袖人物張溥,博學能文,“名高一時”。建立複社後,名聲更是大震,遭到朝廷權臣的猜忌,狀告兩張“倡複社,亂天下”。即使張溥死去,朝廷都不放過,還要予以追究。張?上奏自辯,幸而輔臣周延儒與張溥有師生之誼,對他加以辯護,才使他免於致罪。在本篇中,周延儒對崇禎帝朱由檢的談話,委婉而機敏,巧妙地讚揚張溥、張?,並為之辯護,終於打動了這個個性非常固執的朱由檢。

在說服他人時,指責對方隻會得到拒絕、反感甚至敵意。麵對固執的人時尤為如此。

不論你用什麼方式指責別人——你可以用一個眼神,一種說話的聲調,一個手勢,就像以話語那麼明顯地告訴別人他錯了——而如果你告訴他他錯了,你以為他會同意你嗎?絕不會!因為你直接打擊了他的智慧、判斷力、榮耀和自尊心。這會使他想反擊,但決不會使他改變心意,即使你搬出所有柏拉圖或康德的邏輯。”

富蘭克林是美國最成功的外交家之一,當富蘭克林還是個毛躁的年輕人時,一位教友會的老朋友把他叫到一旁,尖刻地訓斥了他一頓,情形大致如下:

“班,你真是無可救藥。你已經打擊了每一位和你意見不同的人。你的意見變得太珍貴了,弄得沒有人承受得起。你的朋友發覺,如果你不在場,他們會自在得多。你知道的太多了,沒有人能再教你什麼;沒有人打算告訴你些什麼,因為那樣會吃力不討好,又弄得不愉快。因此你不可能再吸收新知識了,但你的舊知識又很有限。”

富蘭克林的優點之一是,他接受了那次慘痛的教訓。他已經夠成熟、夠明智,以致能領悟也能發覺他正麵臨社交失敗的命運。他立即改掉傲慢、粗野的習性。

“我立下一條規矩,”富蘭克林說,“決不正麵反對別人的意見,也不準自己太武斷。我甚至不準許自己在文字或語言上措辭太肯定。我不說‘當然’、‘無疑’等,而改用‘我想’、‘我假設’、‘我想象’一件事該這樣或那樣;或者‘目前我看來是如此’。當別人陳述一件我不以為然的事時,我決不立刻駁斥他,或立即指正他的錯誤。我會在回答的時候,表示在某些條件和情況下,他的意見沒有錯,但在目前這件事上,看來好像稍有兩樣等等。我很快就領會到改變態度的收獲;凡是我參與的談話,氣氛都融洽得多了。我以謙虛的態度來表達自己的意見,不但容易被接受,更減少一些衝突;我發現自己有錯時,也沒有什麼難堪的場麵,而我碰巧是對的時候,更能使對方不固執己見而讚同我。

我一開始采用這套方法時,確實覺得和我的本性相衝突,但久而久之就愈變愈容易,愈像我的習慣了,而也許五十年以來,沒有人聽我講過些什麼太武斷的話。”

永遠不要這樣開場:“好,我證明給你看。”這句話大錯特錯,等於是說:“我比你更聰明。我要告訴你一些事,使你改變看法。”

那是一種挑戰。那樣會揭起戰端,在你尚未開始之前,對方已經準備迎戰了。

即使在最溫和的情況下,要改變別人的主意都不容易。那為什麼要使它更不容易呢?

為什麼要使你自己的困難更加一層呢?如果你要證明什麼,不要讓任何人看出來。技巧要到家,使對方察覺不出來。

“必須用若無實有的方式教導別人,提醒他不知道的好像是他忘記的。”

三百多年以前意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說:

“你不可能教會一個人任何事情;你隻能幫助他自己學會這件事情。”

正如英國十九世紀政治家查士德·斐爾爵士對他的兒子所說的:

“如果可能的話,要比別人聰明,卻不要告訴人家你比他聰明。”

蘇格拉底在雅典一再告誡門徒:“我隻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無所知。”

如果有人說了一句你認為錯誤的話——是的,即使你知道是錯的——你若這麼說不更好嗎:“唔,是這樣的!我倒另有一種想法,但也許不對。我常常會弄錯,如果我弄錯了,我很願意被糾正過來。我們來看看問題的所在吧。”

用這種句子“我也許不對。我常常會弄錯。我們來看看問題的所在。”確實會得到神奇的效果。

因此,如果你要使別人同意你的觀點,一定要尊重別人的意見,不要公開指責對方。潛移默化的力量絲毫不比其它方式差,反而還要比強硬的施加方式更好一些。

*堯以天下說許由

恰當地運用比哈來說服對方,使其中紀念的道理充分顯露出來,是一個說服的好方法。

堯想把天下讓給許由,說道:

“日月都出來了,天已大亮,一片光明,而燭火還沒有熄滅,想與日月比個高下,看看誰亮,這不是很難嗎?大旱之後,及時雨剛好從天而降,而有人卻還在挑水灌溉,用這樣的辦法,來潤澤禾苗,豈不是太勞累了嗎?

如今,先生一站在那個位置上,天下便要安定了,而我卻還占著這個位置不放,自己真覺得慚愧,請允許我把天下讓給你吧!”

許由回答道;

“您治理天下很有成效,天下已經太平了。而現在卻要我來代替你,難道我是為貪圖君主這個名位嗎?要知道,名位不過是實質內容的外表,你難道要我放棄實質內容,而去追求虛名嗎?

像鷦鷯這種小鳥在茂密的森林裏修築巢穴,隻需要一根樹枝就足夠了,鼴鼠到河裏去飲水,實際上所需也不多,最多也不過裝滿肚子就行了。你還是請回吧,我要這天下做什麼呢?我隻要能順適己意,始終生活在悠遊自在、無掛無礙的環境中,就心滿意足了,我要這天下有什麼用呢?

打個比方吧,當舉行祭祀大典的時候,掌勺的廚子雖然不肯幹活,主祭的人也不會越位去代廚子烹調的!”

堯、許由都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人物,“堯讓天下於許由”,當然也不一定真有其事,隻能姑妄聽之。然而“越俎代庖”這個成語倒是流傳廣泛,至今,還常掛在人們的口邊。但能有幾人真正理解它的含義?

有能力的下屬,最喜歡幫助上處理問題。如果是在上司的要求下或者得到了上司的同意,那當然是很好的事,是鍛煉自己的好機會。但是,切忌不可以越位,切忌不可以擅自處理領導職權範圍內的問題。

情況往往是這樣的:能力較強的下屬幫助上司處理問題可能比上司自己處理的還漂亮,這對他來說是最開心的事。但這種情況對上司來說,卻是最不開心的。令夫·傅玫妮在《上下級禁忌99》中說了這麼個故事:有個秘書,在書記外出的時候,替書記處理了全部事務,等書記歸來,辦公室已收拾得幹幹淨淨。當秘書把處理好的文件呈給書記時,書記十分尷尬地說:“你很能幹啊,到底是年輕人。換了我,這麼多文件一天可看不完啊。”秘書聽出了弦外之音,猛然想起,往日下班鈴響時,書記桌上還是文件成堆,他一邊看,一邊苦笑,但又十得意地與眾人道別:“你們先走,你們先走,我這兒還沒完呢。”眾人也隨口讚頌:“書記辛苦,書記辛苦。”秘書大驚失色,知道自己做錯了事。第二次,又遇到書記外出,秘書便隻去幹好自己分內的事。等書記回來,他把一大堆文件往書記跟前一堆,皺著眉頭說過:“書記啊!這麼多文件,我可沒法子對付,虧你天天怎麼處理的!”書記並不責怪秘書,反而拍著秘書的肩膀,和藹而自豪地說:“年輕人嘛,慢慢學。”

這個故事說明:越位、擅權是費力不討好的事。

千萬不要以為,你越位行使上司權力範圍內的權力,問題處理得比上司自己處理的還好,上司一定會歡迎和感激。不,這類問題,你處理好與不好沒有什麼區別,隻能使上司不開心,甚至招致他內心的不滿和怨恨。

所以,上司如果沒有委托你做什麼事,你除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外,剩餘時間可以翹著二郎腿喝茶看報。隻有在完成上司分配、委派你的工作時,不侵犯上司的權限的前提下,你才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把任務完成得漂亮些,更漂亮些!

*“隱”而不發——孟子說服惠王

說服他人時,讓對方知道你的“言下之意”,也就是利用“隱”而不發的隱點術來讓其明白你話中的涵義。

梁惠王對孟子說:“我高興接受您的指教。”

孟子答道:“用棍子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兩者之間有什麼不同?”

惠王說:“沒有兩樣。”

孟子說:“用刀子殺人和用政治殺人有什麼不同?”

惠王說:“沒有兩樣。”

孟子說:“現在您的廚房裏放著美味的肉食,馬棚裏養著健壯的馬匹,可是您的百姓卻都麵有饑色,而野外還躺有許多餓死者的屍體,這不等於趕著禽獸去吃人嗎?人們十分憎惡禽獸們自相殘殺的這種行動,但那些稱作父母官的當政者,在處理政策時,卻不免做出類似驅趕著禽獸去吃人的事情來,試問,他們做父母官的意義何在?孔子曾說:‘第一個用木偶、土偶來殉葬的、一定會絕子絕孫!”為什麼他這樣痛恨此事呢?那是因為木偶、土偶很像人的形貌,而人們卻用它來殉葬。用偶像殉葬尚且不可,更何況況百姓饑餓而死?”

梁惠王說:“魏國是當今諸侯國中最強大的,這是先生您知道的。但自從我繼承王位後,東麵被齊國打敗,我的大兒子也因此喪了命;西麵割給秦國七百餘裏土地;南麵又被楚國搶去許多領地,我覺得這是很大的恥辱,盼望著能為那些死於戰爭的人報仇雪恨,您說要怎麼辦才能達到這個目的呢?”

孟子答道:“隻要有方圓百裏的小國就可以實施仁政,從而讓四海歸順,更何況魏國這麼一個大國呢”您如果向人民實施仁政,廢除苛刑峻法,減免苛捐雜稅,督促百姓深耕細作、勤除雜草,又在農閑的日子裏教年輕人懂得孝順父母、尊敬兄長,辦事勤謹、待人誠懇的道理,並運用這些道理在內侍奉父兄,出外侍奉上司長輩,這樣哪怕是拿起木棒也可以打敗秦楚披著堅甲拿著尖利武器的強大軍隊。

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秦、楚二國經常在農耕的有利季節強征境內百姓去勞役;使得他們不能及時耕種來奉養父母,招致父母受凍挨餓,兄弟妻子離散。秦、楚二國將自己的百姓陷於水深火熱之中,一旦大王率軍征討秦、楚二國,當地百姓歡您都來不及了,還有誰會與您為敵呢?所以古人說:“‘仁義之師無敵於天下。’大王不要再懷疑施行仁政的力量了!”

孟子勸說的中心就是需求施行仁政,而梁惠王則生活驕奢淫佚,國境內卻路有餓殍,孟子要主張施仁政,當然要批判這種行為,但梁惠王作一國之君,孟子又怎能直言相斥?因為一旦惹怒了梁惠王,孟子又去哪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呢?因此,孟子在這番勸說中運用了隱點法。

所謂隱點法,就是在對話中為了兼顧某種原因或是從某種目的出發,有意不把話挑明,而用隱蔽,暗示的形式,把本意寄寓於“平常話”中。

隱點術大多適用於雙方在友好和平的氣氛中點出一些心照不宣的話題,尤其是在外事交往中有特別的使用價值。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鬆訪華,周總理在一次酒會上的一段演講就是用下麵一句話開頭的:

由於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中美兩國隔絕了20多年……

真可謂“絕妙好辭”。其中“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就是一句隱含著大量內涵的“隱語”。

從周總理的談吐中,人們不難捕捉到其“言下之意”。“由於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其“原因”當然無需點破,點破了,會使客人尷尬?而周總理則以廣博的情懷,將“原因”歸之於大家都知道”,這樣既觸及了敏感問題,又緩和了氣氛,還表明了己方的原則立場。周總理此“隱”處,含金量有多高?當然誰的心裏都再清楚不過了。

外交家由於某種原因,不方便直接明白地表示自己的態度,又希望對方了解自己的意圖時,就需要用這種隱言術,它既可畫龍點睛挑明話意,又可隱隱地威懾對方。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是十分複雜且微妙的。外交家在涉外活動中出言的得與失,往往會產生相應的國際影響。因此,外交家們為了在外交活動中占據主動地位,常常運用隱言術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意向。

事實上,隱點型所擅長的正是一種給雙方都留有餘地的說服技巧。它在外交上,能很好地體現“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統一,做到“進可攻,退可守”,真可謂曲徑通幽。巧妙地運用隱點型點石成金術,能起到協調氣氛、化解衝突、增強理解,使人與人的相處多一份溫情和一份真誠的作用。

*借事言理王癮以問說服太宗

借事言理,是用“隱”的說服術的另一種方法,王癮以差別的方式來說服太宗李世民,就是這樣的例子。

有天,侍中王癮進見唐太宗。有一個美人站在太宗旁邊伺候著。她原是廬江王李瑗的姬妾。

太宗指著她對王癮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