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這幾則故事還體現了諸葛恪的另一特點——察顏觀色,把握帝王的意圖和潛台詞。諸葛恪在幾番答語中均是緊緊扣住了孫權的心理,或是讚其賢明,或是表明吳國強大,因而每一次大膽的回答,雖有過火之嫌,卻總能贏孫權的稱讚。
領會上司的意圖、讀懂上司,最能考驗一個人的“悟性”。經常聽到上司說某某人“悟性好,一點就透”,也經常聽到上司抱怨某某人“不靈通,反來複去交代多少遍也不領會意圖”。由此可知,善於讀懂上司也是會表現的重要方麵。
李續賓是曾國藩手下善於揣測其意圖的愛將。一天,曾國藩召集眾將開會,談到當時的軍事形勢時說:“諸位都知道,洪秀全是從長江上遊東下而占據江寧的,故江寧上遊乃其氣運之所在。現在湖北、江西均為我收複,僅存皖省,若皖省克複……”此時,李續賓早已明白曾國藩的意圖,趁勢插口道:“滌帥的意思,是要我們進兵安徽?”“對!”曾國藩以讚賞的目光看了李續賓一眼,“續賓說得很對,看來你平日對此已有思考。為將者,踏營攻寨計算路程尚在其次,重要的是要胸有全局,規劃龐遠,這才是大將之才。續賓在這點上,比諸位要略勝一籌。”李經賓一句話贏得了這麼高的讚揚,實在是高明之舉。
讀懂領導、準確領會其意圖,並非一日之功。曾國藩說李續賓“平日對此已有思考”,一語破的。常言道: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隻有平時緊緊回繞上司關心的敏感點進行思考,才能在把握上司意圖和工作思路方麵有超過其他人的可能。也有才能擁有更多的發展的機會。
*蘇世長盤馬彎弓故不發
韓愈有詩雲:將軍欲以巧服人,盤馬彎弓惜不發。在說服他人的時候,這句詩同樣適用。請看下麵的例子:
唐高祖李淵平定王世充後王世充部將,蘇世長歸順唐朝,被封了個“玉山屯監”的官。因蘇世長是李淵同鄉,所以李淵在玄武門接見了蘇世長。李淵語含譏諷地說:
“你認為自己是奉承拍馬的小人呢,還是剛正不阿的君子?”
蘇世長回答道:
“我認為自己是個愚笨但又正直的人。”
李淵追問道:
“如果你自認為是個忠貞不二的正直之人,那麼,作為什麼又背叛那王世充而歸順於我呢?”
蘇世長不慌不忙地答道:
“陛下平定洛陽,天下歸一。臣智勞力竭,才歸順陛下。如果王世充不死,臣仍然受他的節製,盤踞江南,那時,臣仍然是陛下的勁敵。”
李淵大笑。接著又轉話題,嘲笑蘇世長,說道:
“你的名字叫世長,為什麼名字長而意氣短,口裏說的十分正直而心裏想的卻又十分邪惡呢?”
蘇世長不卑不亢地說道:
“我名字長而意氣短,的確如陛下所說。至於說到那口正心邪,臣則不敢奉詔。從前竇融以他苦心經營多年的河西之地來歸順漢光武帝,他的子孫十世都被封侯;而臣也以廣大山南地區來歸順陛下,蒙陛下恩典,被封為屯監(屯監乃為小官,語含諷刺)。”
李淵聽後,大為高興,就升遷蘇世長為諫議大夫。
李淵曾多次招降蘇世長,然而蘇世長不因與李淵是同鄉而歸附。直至洛陽被唐攻下,王世充遭擒後,蘇世長才歸順唐朝。李淵對此耿耿於懷,不殺蘇世長,已是對他莫大的寬容了,再封他為玉山屯監,更是皇恩浩蕩。然而蘇世長卻不領情,當李淵嘲笑譏諷他時,他卻以竇融來作對比,說明李淵對故人的薄情寡恩,弄得李淵幾乎下不了台。本想以言語損人,卻反遭人損。在這裏,蘇世長用可就是“騎馬”繞圈子,“箭”雖未發卻中其要害,從使得自己獲益。
*奇語妙法——新釋“三陣”
說服他人需要妙語奇語,需要有好的方法,而將舊的說法變換成新的說法來進行說服,不失為一個“妙法”。
唐朝時,有人名叫員半千,員半千從小就通曉書籍文史。曾經隨叔父客居於晉州(治所為今山西臨汾),州裏舉行童子考試,主考官房玄齡對他的才識表示驚異,因為他在應考時已能講解《易經》和《老子》了。成年後開始進入仕途,先是做別人的幕僚,後來做過武涉(今屬河南)縣尉。
有一年,朝廷要提拔遴選一批地方高官,唐高宗親自在武成殿主考,向各地赴京的應考者策問道:“兵家說有‘三陣’,是什麼意思?”
大家楞住了,一時答不上來。員半千從容答道:
“臣子我聽說古人對兵法上‘三陣’的解釋是這樣的:時間和日子配合得當叫‘天陣’;山河的正麵同背麵相輔相依叫‘地陣’;軍隊人員排列彌補縫合緊密叫‘人陣’。可是我卻認為不是這樣,我主張:出兵要講究施行仁義,好像充沛的及時雨下降在久旱的大地上,使軍隊得以得到天時,這叫‘天陣’;部隊豐衣足食,節約開支,又屯耕,又作戰,得到地利,這叫‘地陣’;全軍將士跟隨統帥好像子弟跟隨父兄一樣,得到人和,這叫‘人陣’。如果忘記和舍棄這‘三陣’,怎能作戰,又怎能取得征戰的勝利?”
唐高宗聽了,連聲讚“好”。
無獨有偶,員半千的小舅子李泌也是個能言善辯的“變”才。
李泌天賦極高,從小聰明,七歲就會寫文章。開元十六年(七二八年),唐玄宗召集所有能講論佛、道、儒教的人,在皇宮內相互對答爭辯。有個叫員?的小孩,隻有九歲就登上講壇侃侃演講,在座的人無不欽佩。玄宗讚賞他才華過人,便說:
“員半千的孫子,本當如此籲。”又問:“孩童中還有像他這樣聰慧的嗎?”
員半千連忙跪下上奏:“臣子我的小舅子李泌也是。”
玄宗即刻派人迅速召喚李泌入宮。
李泌到來時,玄宗正同燕國公張說一起看別人奕圍棋,於是示意張說試探李泌的才能。張說便道:
“你能用方、圓、動、靜四個字來比喻奕棋的道理嗎?”
李泌有些遲疑,說:“請大人把要求再說得明白、具體點。”
張說於是講道:“方如棋盤,圓如棋子,動如棋活,靜如棋死。”
李泌即刻接口答這:“方如實行仁義,圓如運用才智,動如施展才能,靜如暗自得意。”
張說聽了,驚歎李泌的敏悟,便祝賀皇上獲得了一個神童。
玄宗興奮不已,便賞賜給李泌五匹絲織物,並對他家裏人囑咐:“好好照看,撫育他長大。”
員半千應對唐高宗李治的殿堂策試主題“三陣”,不拘泥於古人兵法定論,而是獨抒己意推陳出新,頗有創造性地解釋和運用了“天時、地利、人和”這一著名兵法命題,這就將兵家所說的“三陣”內涵大大拓寬加深了,其敏捷的舌才和穎悟的見識理所當然地使高宗連聲稱“善”。不管他是不是書生式的紙上談兵,單是當堂殿試,“眾未對”,而獨有他能應聲答問,就顯得他鶴立雞群了。
俗話說:“從小看看,到大一半。”李泌成人後從政於李唐朝廷,在唐朝內憂外患的嚴重形勢下,以其類似於諸葛孔明的文韜武略為鞏固唐朝政權作出了特殊貢獻,尤其是對唐德宗李適提出並實施“北和回紇,南通雲南,西結大食、天竺”以圍困吐蕃的計謀,從而使李唐皇朝消除了吐蕃的威脅,更是他一大政治成就。聯想到本篇中他敏捷而出色地應對張說關於圍棋“方圓動靜”題目的考問,可見他從小就胸懷韜略,善於運用才智,但他卻能緊扣題意,給予發揮,可謂“從心所欲不逾矩”了。
綜觀員半千和李泌的答語,其突出的特點就在於他們都有獨立的見解,用新義釋舊題,正是這一點,才使得他們鶴立雞群,卓爾不凡,為皇帝所大加讚賞。
獨立的見解是一個人膽識、經驗、能力和態度的綜合反映,上司決策時很希望下屬出謀劃策,想出一點“點子”供他參考。當然,這些見解並不一定被采納,但它至少可以啟發上司的思路,幫助上司修正他的決策。隻有這樣,上司才能重視你。
獨立的見解需要用合適的方式發展,要掌握好交談的節奏,通過啟發誘導並給福特以充分考慮的時間和空間卻,讓自己也有所思考。
*對答如流說服高宗
我們常常用“對答如流”來形容一個人的才思敏捷,善於變通,口才好。在勸服他人時,正是需要這樣的變通式思維。
唐高宗永徽(六五○~六五五年)初年,令狐德重新被任命為禮部侍郎、弘文館學士,又命令他監修國史,升任太常卿。
高宗曾經召集宰相和弘文館學士們在中華殿開會,他問:
“要怎樣做才能成就王業和霸業?這兩者,應該以哪一個為先?”
德盞答道:
“成就王業要施行德政,成就霸業要講究刑罰。古代夏、殷、周三代,皆是推行德政而成就王業,而秦國卻是專門施行刑法而成就霸業,到了漢朝就是王道與霸法雜用,但自魏、晉以來可說是王業、霸業都失去了。如果施政,我認為王業當為最優先,這樣就不會有災難了。”
高宗說:
“如今什麼事是最重要、最須急辦的?”
德盞說:
“古代賢君治政,以清靜無欲、簡化事務為本。而今天下太平無所憂慮,穀物又連年豐收,我看隻有以少聚斂賦稅、省去征戰徭役最為要緊。”高宗又問禹、湯、桀、紂等人所以興亡的原因,德盞答道:
“古話說:‘禹、湯罪己,其興也勃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禹、湯歸罪於自己,所以迅速勃興;桀、紂歸罪於別人,所以迅速敗亡)。’桀、紂迷戀女色,誅殺進諫者,建立炮烙的酷刑用來對待人民,這就是他們滅亡的原因。”
高宗聽罷很是高興,便給他重獎來感謝他的回答。
令孤德盞博通文史,是唐朝有名的文人、學者。隋末大亂之後的唐初,文史書籍失散,是他請求朝廷重新搜集、購置天下遺失的經史典籍,並設置專史來整理修補,又建議及時修撰快要湮沒無傳的南北朝及隋朝的曆史,在延續中華文化傳統上,他可說厥功甚偉。本篇寫他回答高宗關於王道霸業“孰先”的谘詢時,口若懸河,應對如流,而主要題旨卻在於他說的“王任德,霸任刑”六字,顯然他是信奉儒家寬刑薄賦的王道(即孔孟主張才“仁政”)的。
由此可見,變中亦要有不變,才能抓住主旨,舌綻蓮花,說服對方。
*舌綻蓮花式的說服變化
舌綻蓮花,形容一個人能說會道,能言會辯,而且在說的過程中靈機變動,從而達到目的。
何妥小時候十分聰明,八歲時他曾到國子學(相當於今天的國立大學)遊玩,助教顧良開玩笑地問他:
“你姓何,是荷葉的荷,還是河水的河?”
何妥應聲反問:
“先生您姓顧,是眷顧的顧,還是新故的故?”
旁邊的人聽了都很驚異他口才的機敏。
北朝周武帝時,何妥被任命為太學博士。周宣帝即位,想冊立五位皇後,為此曾詢問儒士辛彥之,辛彥之答道:
“皇後同至尊(指皇帝)夫婦同體共為尊貴,不應該有五位。”
何妥反駁道:“古代帝有四位妃子,虞舜有兩位妃子,可見,妃子的數目可多可少,並不固定。”
因而被周宣帝封為襄城縣伯。
隋高祖禪代北周登基後,何妥被任為國子博士,加通直散騎常侍。當時的納言(官名)蘇威曾對高祖說:
“我的先父曾告誡我說,隻要熟讀一卷《孝經》就足夠用於立身治國了,何必再多讀其他的書。”
高祖聽了表示讚同。何妥駁道:“蘇威所學習的東西,一定不止一卷《孝經》。他父親如果真有說過隻要熟諳一卷《孝經》的話,那麼蘇威不遵守父囑,這是不孝順;如果他父親沒有說過這種話,那麼蘇威是當麵欺騙陛下,這是不誠實。不孝不誠,怎麼能夠為國君做事?況且孔夫子說過:‘不讀《詩》沒法交談說話;不讀《禮》沒法立身處世。’他父親蘇綽教育子女怎能公然違背聖人的教訓?”
此後,何妥又上書皇上批評蘇威。於是兩人結下仇怨。開皇十二年(五九二年),蘇威主考評定文學(官名,相當於今天的教官),又與何妥相互毀謗。蘇威勃然發怒道:
“沒有何妥,朝廷不愁天下沒有博士!”
何妥應聲答道:
“沒有蘇威,朝廷也不愁天下沒有執事大臣!”
何妥不愧為隋朝國立最高學府的博士(相當於今天的教授)、祭酒(何妥後來升任此職,相當於今天的大學校長),其辯才可謂罕見,本篇人物傳記載了他從小到大與人四次舌戰的情況,他都是贏家。研究一下他所以贏人的奧秘,恐怕除了天賦機敏之外,主要還在於他有紮實的人文學問根底。所謂從山泉中出來的都是水,從血管中出來的都是血,肚裏有多少貨色,嘴裏才會吐出多少花頭。
台上三分鍾,台下十年功。
要想蓋一幢漂亮的房子,即使你能繪出美麗的藍圖,假如沒有磚瓦、灰、石、沙等基本的材料,也是不能成型的;要想出口成章,隻有良好的願望,沒有一定的知識素材,也是很難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不是嗎?!
不要忘了,出眾的口才都是建立在紮紮實實的學習基礎上的。別以為學習僅僅是掌握課本上的知識,這是遠遠不夠的,隻有博才廣學,讓自己深深紮根在知識的土壤中,才能信手拈來,即興發揮。要使自己排除上台無話可說的困境,就要努力使自己充實起來。
大家知道,美國第16任總統林肯,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演說家之一,他的《葛底斯堡演說辭》隻有短短幾百字,卻被用青銅鑄成銘文,陳列在英國牛津大學圖書館,作為永垂不朽的演說經典。而上帝的演說辭,最高規格也隻是印刷在羊皮紙上。幾乎可以這樣說,林肯的每一次演說都足以成為經典,每一個聽過他說話的人,無不為他淵博的知識所傾倒。那麼,這位隻上過小學的總統,是從哪裏獲得各種知識的呢?正如他後來所說,他的學問是“隨手揀來”的:
他時常跑30英裏,到法院聽律師的辯護詞;
他傾聽雲遊四方的傳教士聲震長空的布道演說;
他深入鄉村酒吧,記下鄉民們富有鄉村氣息、富有寓意、風趣幽默的渾詞小調;
他甚至在南北戰爭期間,還要從繁忙的軍務中抽出時間,臨睡前翻閱幾頁莎士比亞的優美詩句。
林肯的勤奮造就了他的天才,他的言辭深邃、優美,卻又雅俗共賞。
培根曾經說過,隻要能為我所用,都可以稱作知識。所以如果你沒有真正認識到知識的重要,請你馬上行動起來,建立自己的“數據庫”。
*見機而變說服桓帝
古語講:語時務者為俊傑。能夠認準時勢,見而動,才會取得最佳的利益。在說服他人的時候,道理也是一樣的,見機而變支,從而取得好的效果。
漢恒帝時,有一天,桓帝遊覽皇家狩獵的禁地——上林苑,隨意詢問陪遊的侍中爰延道:
“我是個什麼樣的皇帝?”
爰延說:
“陛下您是漢代中等水平的皇帝。”
桓帝說:
“為什麼這樣說?”
爰延答道:
“您信用尚書令陳蕃對,政清人和;您信用中常侍黃門時,朝政紊亂。由此我知道陛下可以做好事,也可以做壞事,所以我說您是中等水平的皇帝。”
桓帝笑道:
“從前朱雲這個忠直的臣子在與成帝爭論時,為了堅持自己的意見將宮殿欄檻都攀折壞了,今天你這個侍中當麵指出我的不是,我很敬重你,也知道自己的缺陷了。”
於是桓帝拜爰延為五官中郎將,以後升任他為大鴻臚。
麵對帝王之尊,爰延敢於不避斧鉞,當麵品評皇帝,並指出他信用宦官導致朝政紊亂的錯誤,這是一種令人欽佩、正直無畏的官德,總算桓帝還稱大度,龍顏沒有大怒,反而升遷了爰延的官,依筆者看,爰延勸殊之日正是桓帝遊覽上林苑興致很好的時候,加上爰延被大尉楊秉推舉為“賢良方正”,已是有名的儒官,所以其意見才幸而被肯定,據《後漢書》,記載,桓、靈兩帝都有重用他的跡象,隻因爰延身體不好過早病逝而作罷。
由此可見,見機而動,抓準時機也是十分重要的“變”啊!
*乘機進言——姚崇說服玄宗
說服他人時,見機而動,更要乘機進言,抓準時機將該說的話說出去,產生最佳的說服效果。
唐玄宗即位時,正好26歲,年輕氣盛,麵對武則天晚年弊政造成的天下衰敗的形勢,一心想把國家恢複到“貞觀之治”的局麵,整日為治國用人之大事憂心忡忡。
梁縣侯姚崇,文武雙全,曾在武則天和睿宗時任過宰相,因奏請太平公主出居東都,觸怒睿宗而被貶職。玄宗聽說後便有複其相位的念頭。一天,風和日麗,萬木複蘇,玄宗召姚崇一同打獵。圍獵休息時,玄宗便將年過半百、精神爍的姚崇叫到自己的身旁說:朕若封你宰相一職,令你輔佐朕,振興大唐,你該作何打算?姚崇大吃一驚,慌忙跪倒在地,說道:微臣才疏學淺,不敢當此重任!玄宗笑了笑,雙手將他扶起,道:朕已觀察很久,宰相非你莫屬!姚崇知道唐玄宗銳意治國,為堅定其誌,莊重地說:多謝皇上賞識!隻是,我若為相,皇上必須答應我十件事!玄宗忙問:哪十件?
姚崇重整衣冠,從容說道:
第一,須以仁義禮智治國,不能專任刑法。皇上能做到嗎?
玄宗聽了,忙道:我請你為相,就是為了國泰民安,有何不能做到?
第二,對外不求邊功,至少在國家富足之前,您能做到嗎?
玄宗馬上說道:如今民不聊生,發展生產才是第一要緊之事,哪有工夫去修邊功。
第三,不許宦官幹涉國政。
話未了,玄宗忙點頭道:朕早有此意。
第四,皇親國戚不能當達官重臣,免得兵權被奪。
玄宗道:可以。
第五,皇帝的寵臣觸犯法網,必須嚴懲不貸。
玄宗道:朕可以保證做到。
第六,除去法定租稅以外,不能額外征收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