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四:以“變”服帝王
所謂“變”,在於察顏觀色,隨機應變。揣摩帝王意圖,洞悉君主心理,既使自己八麵玲瓏,立於不敗之地,又不見風使舵,順水推舟。
*晏子八麵玲瓏斥楚王
曆事隻有“變”才能得以“通”。在說服他人時,能夠變通,根據不同的對策,這是否能夠說服他人的關鍵所在。
春秋時期,楚國的勢力日趨強大,國王和群臣依靠國力的強盛,非常自大,根本不把比自己弱小的國家放在眼裏。一次齊使晏嬰出使到楚國,楚王對群臣說:“晏子的個子太矮,可是名氣卻很大,這次一定戲弄他一番。”於是就在大門的旁邊開設了個小門,讓晏子從小門進宮。晏子明白楚王的用心,拒絕從小門進宮,並從容鎮靜地說:“我們齊國出使到狗國的人才從狗門進,現在我出使到楚國,不該從這個門進。”楚王被弄得無言以對,隻好改換了道路,讓他從大門進宮。
晏子拜見楚王,楚王又傲慢地說:“怎麼齊國沒人了嗎?”晏子知道這又是在譏諷他,立刻回答說:“我們齊國有的是人,如果人人把袖子張開,就能遮天蔽日;如果人人灑下一滴汗,就如同下雨一般。在我們齊國的大道上,人多得肩並著肩,行人腳尖碰著腳跟,怎麼能說沒有人呢?”
楚王接著說:“既然如此,那麼齊國為什麼要派遣你這樣的人出使呢?”晏子說:“齊國派遣使臣有個規矩,他們當中賢明的人,國家就派他出使到君主非常賢明的國家,不賢明的人,國家就派他出使到君主不賢明的國家。我晏嬰是個愚鈍不賢明的人,所以最適合出使到楚國啦!”楚王聽到這裏麵紅耳赤,隻好陪著笑臉應酬他。
正談著,忽見武士們綁著一個人來到楚王麵前。楚王問:“這綁的人是幹什麼的?”武士回答說:“他是齊國人,是個十惡不赦的慣盜。”這時楚王得意地看著晏子說:“齊國人都是善於偷東西嗎?”晏子離開了座位不慌不忙地回答說:“我曾聽過這樣的事,桔樹生長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北就是桔樹,它們隻是樹葉相象,果實味道卻不同。這所以會有這樣的變化,是生長的水土不一樣啊。樹是這樣,人也是這樣。生長在我們齊國的人都不偷東西,一旦到了楚國就學會了偷東西,莫非楚國的水土使人偷東西嗎?”楚王聽了無言對答,隻好笑著說:“您真是名不虛傳善於言辭啊!看來是不能同聖人開玩笑的,我這真是自討沒趣,先生千萬不要介意。”
楚王三次戲弄晏子,想使晏子下不了台,結果給晏子三次巧妙地駁斥,弄了個自取其辱的下場。前兩次,楚王想暗暗諷刺晏子身材矮小、誣諂他無德無能,晏子並不正麵答辯,而是襲用楚王的說法,將諷刺之火燒到楚王自身。第三次,楚王諷刺齊國人善於偷盜,晏子也不據理力爭,也是肯定楚王的說法,將那個做賊的齊國人(誰知他是不是齊國人)之所以做賊歸咎於楚國的社會環境。晏子這種反駁方法極其高明,絕不是平常人那種“不是不是”簡單而愚蠢的頂牛式口角,有些類似“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所謂“借刀殺人”是也。
而晏子在此精彩的對答中更令人擊節叫好的是其八麵玲瓏,隨機應變的非凡才能。
在社交談話時,我們往往遇意料之外的情況或事件,那麼對應答語的要求就應該是果斷、恰當、得體,做到圓滿周延而無疏漏,恰到好處而無破綻。這就比有計劃、有準備的言語行為的難度大得多。如何隨機應變,化險為夷,這是對當事人的智慧、本領、經驗和適應能力等諸方麵素質的嚴峻考驗。
應變大致可分為三種情況,即行為性應變、心理性應變和言語性應變。這三個方麵是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相輔相成的。本文側重言語應變能力的展示與分析。
所謂言語應變,就是在和對手論辯過程中保持清醒的頭腦,時時刻刻根據有利或不利己方的論辯局勢,臨時調整自己觀點的表述方式或方法,於轉瞬之間就將對手的發難、質問、譏諷消解於無形之中。
當然,言語應變之“變”,也不是生為惡意或敵意的,有些也隻是偶然的,非敵意的。
美國前總理裏根在訪問我國期間,曾去上海複旦大學與學生見麵,有一學生問裏根:“您在大學讀書,是否期望有一天成為美國總統?”
裏根顯然沒有預料到學生會提出這樣的問題,但這位政治家頗能隨機應變,他神態自若地答道:“我學的是經濟學,我也是個球迷,可是我畢業時,美國的大學生有1/4要失業,所以我隻想先有個工作,於是當了體育新聞廣播員,後來又在好萊塢當了演員,這是50年前的事了。但是我今天能當上美國總統,我認為是早先學的專業幫了我的忙,體育鍛煉幫了我的忙,當然,一個演員的素質也幫了我的忙。”
裏根這一段精彩回答自有他獨特的魅力,他采取“閃避式”的回答方式,避開了學生提出的問題不談,從其他角度巧妙地回答了難以對答的發問。
領導者在工作、生活中也會經常遇到類似的問題,對這樣的語勢“鋒芒”,采取斷然回避的消極方法固然不行,“意在言外”可以說是一種較高的語言境界。表麵上答非所問,實際上是以退為進。因此可以說是“避鋒”是為了“藏鋒”,“藏鋒”是為了更好的“露鋒”,這樣的語言自然會有較強的魅力。
*巧語妙答說服光武
在說服別人時,肯定會有需要回答別人的問題的時候,而如何巧妙地回答這些問題,就關係到你的說服是否是成功的。
光武帝曾經向太中大夫鄭興詢問有關在京都郊外祭祀之事,說:
“我要用圖讖來判斷這個祭祀大事,你覺得如何?”
鄭興回答道:
“我從不用圖讖。”
光武帝大為惱怒,說:
“你不用圖讖,難道你要對它有所非議和否定嗎?”
鄭興於是惶恐地回答:
“臣子是對於圖讖一類書籍沒有學習過,並不是要否定它們。”
光武帝這才稍稍平息了怒氣。
光武帝劉秀統治的朝代,被人稱為“先武中興”,有人根據他在位期間的一些治政措施,如辭退(而不是殺戮)功臣、任用文官、限製外戚幹政、多次發布解放奴婢的命令、精兵簡政,以及減輕賦稅徭役等,把他稱頌為中國曆史上第一個“賢明的君主”。盡管如此,由於他的登基與先前“劉秀當為天子”的讖語相符,所以他十分迷信圖讖,加重了儒學神學化的傾向,致使迷信思想泛濫,這就理所當然地遭到信奉“不語怪力亂神”孔子儒學的士人、官吏的非議。著名通儒桓譚在回答光武帝想用圖讖決定靈台修建地點的詢問時,直言抗辯說自己不讀圖讖,因為它不是經典,結果招致光武帝大怒幾乎被殺頭,後被貶官於外鬱悶而死。比較起來,同樣是儒生入仕的鄭興,其答語“臣於書(指圖讖)有所未學,而無所非也”就高明多了,可謂避光武之舌鋒而“寓剛於柔”也。能變通,並非不是大丈夫的表現。
古語講“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大凡大丈夫都有這種英雄氣概。一個精明的生意人同樣需要有這種能屈能伸的氣概。“商場如戰場”,在這無硝煙的戰鬥中,每一位指揮官——生意人僅需要智慧,而且還應有涵養和風度,要深諳“商場”技巧。口才在這方麵是一項極其寶貴的資源,它是“戰場”上無堅不摧的“核武器”。
經商,離不開生意洽談,而在業務洽談中,僵局是難免的。如果雙方固執己見,相持不下,都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思想,其結局是不言而喻的。作為一位精明的生意洽談人應努力保持鎮靜,設法緩和洽談氣氛或者改變問題,甚至可以忍痛割愛,終止洽談等待機會,卷土重來。
要打破僵局並非舉手之勞,這就需要掌握業務洽談技巧。“退一步是為了更好地前進”,想方設法與對方建立心理相容關係,縮小或消除雙方在心理上的“溝壑”,然後在良好的人際關係中重整旗鼓。
菲德爾費電氣公司的約瑟夫S·韋普先生去賓夕法尼亞州與一位富有的農場主洽談用電業務。當他來到這所整潔而堂皇的別墅前去叫門,對方隻把門打開一條小縫,戶主布朗肯·布拉德老太太從門內向門外探出頭來,當她得知來人是電氣公司的業務洽談人,猛然把門關閉了。韋普先生再次敲門,敲了好久她才又將門打開,僅僅是勉強開一條小縫,而且還未等對方開口說話,她就毫不客氣地破口大罵。
雖然一開始就十分不順,但精明的韋普先生卻沒有因此而氣餒,決心以退為進,碰碰運氣。
韋普先生:“布拉德太太,很對不起您,打擾您了。我訪問您並非為了電氣公司之事,隻是向您買一點雞蛋。”
聽到這話,老太太的態度稍微緩和了一些,門也開大了一點。
韋普先生一看機會來了,接著說:“您家的雞長得真好,看它們的羽毛多漂亮,這些雞大概是多明屋克種吧?能不能賣給我一些雞蛋?”
這時,門又開得更大了。
布拉德太太:“您怎麼知道是多明屋克種的雞呢?”韋普先生知道自己的話與老太太建立了共鳴,便趁熱打鐵,接著說:“我也養了一些雞。像您所養這麼好的雞,我還是頭一次見到的。而且我伺養的來亨雞,隻會生白蛋。夫人,您知道吧,做蛋糕時,用黃褐色的蛋比白色的蛋好。我太太今天要做蛋糕,所以我就跑到您這裏了……”
老太太一聽,樂了,眉飛色舞,由屋裏跑到門廊來。韋普先生利用這短暫的時間,瞄一下環境,發現他們擁有整套的奶酪設備。
於是韋普先生繼續說道:“夫人,我敢打賭,您養雞賺錢一定比您先生養乳牛賺的錢還要多。”
這句話簡直說得老太太心花怒放。因為長期以來,她總想把這得意之事告訴別人。“茫茫人海,知音難覓。”她立即把韋普先生帶進來,讓他參觀雞舍。在參觀過程中,韋普先生不時發出由衷地讚歎,還交流了養雞方麵的知識和經驗。就這樣,他們彼此變得親近,幾乎無話不談。
最後,布拉德太太向他請教用電有何好處,韋普先生實事求是向她介紹用電的優越性。兩星期後,韋普先生所在公司收到老太太交來的用電申請書。後來,又源源不斷地收到這個村的用電訂單。韋普先生適時變通,隨機應變,從而說服了客記布拉德太太,從而爭取到了更多的商業利潤。
使用這種方法,要注意自己的話題應該是顧客所關心和感興趣的,否則對方會亮出“紅燈”。如果讚美對方,務必實事求是,切勿“花言巧語”而讓對方知道你是在引誘他而半途而廢。同時要抓住時機,在對方心情舒暢時巧妙地亮出你的絕招——回馬槍。記住“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貽誤戰機隻能使你枉費心機,空忙一場。
*點睛釋疑變不利為有利
劉邦常常在空閑的時候同韓信議論各位將領的軍事才能,覺得各有千秋,評價很有差異。
劉邦問:“像我如果帶兵打仗,能統率多少軍隊?”
韓信答道:“陛下最多統率十萬。”
劉邦問:“若是你可以統率多少?”
韓信答道:“我統率,指揮的軍隊數量越多越好。”
劉邦笑道:“你能統率越多越好的軍隊,那為什麼反而被我捉住了呢?”韓信說:“陛下您不能指揮軍隊,卻善於駕馭和使用將領,這就是我被陛下捉住的原因。再說,陛下的權力是老天授予的,不是人力可以爭奪的。”
嫉妒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它打破了人們心理上的平衡,產生了失落感。作為對這種失落感的補償,嫉妒之情油然而生。
針對嫉妒的這種發生機理,對領導施加某種心理暗示,進行心理補償,也會起到減輕領導的妒意,使他達到心理的自我平衡的目的。韓信的一番話正是將劉邦帶兵不如韓信的這一弱點加以平衡,從而使劉邦不致於因嫉妒而怨恨韓信。
領導決非一無是處,必然有其引以為驕傲的地方。下屬就應該抓住這些東西,表達自己的羨慕,進行讚揚,從而使領導產生一種滿足感,覺得沒有必要、沒有理由去嫉妒自己的某一個下屬。
一次,某單位的小王因為成績突出,而在全機關的表彰大會上大出風頭,引起了眾人矚目。相形之下,其領導卻被冷落了。
散會後,小王的領導不無妒意地拍著小王的肩膀,笑問:“感覺不錯吧!”
小王很機敏地回答說:“從沒見過這麼大的場麵,心裏緊張的要命。要能像您每次在台上那麼鎮定自若就好了,您有什麼秘訣呀?”
此時,領導心中不禁覺得好笑,精神大為放鬆,態度明顯地恢複了正常。
可見,無論是領導者,還是被領導者,都是應該研究一下心理學。
能夠適時適當地變通一下,將對方的疑問和憂慮解除掉,從而使自己從不利的環境中解脫出來,不僅是說服的技巧,更是一種自我保護的良方。
*以賀諫君——皇後巧勸
人在生氣和發怒的時候,是最難被別人說服的,這時候,就要求說服者應變一下說服方式,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服你所要說服的對象。
唐朝時,有一天,唐太宗退朝回到後宮,怒氣衝衝地說:“我總有一天要殺掉這個鄉巴佬!”
長孫皇後奇怪地問道:“大家(對皇帝的尊稱)在跟誰生氣呀?”
“還不是那個魏征,竟當著百官的麵來指責我。”
長孫皇後沉默不語,走進房內,過了一會兒,她換了在有喜慶典禮的日子才穿的禮服走出來,朝太宗跪拜。
太宗大驚,忙問:“你這是在幹什麼呀?”
皇後說:“臣妾聽說:隻要皇上聖明,臣子就一定忠良。魏征敢於直言批評您,正是陛下聖德之福,所以臣妾要隆重地向您慶賀。
太宗隨即怒氣全消,臉上露出了微笑。
長孫皇後真是太宗皇帝識大體顧大局的賢妻。對於魏征出於維護唐朝政權長治久安的需要直言諫諍,她深居皇宮也久已聞名,見到丈夫有時因受不了魏征的當眾責備而動怒,她當然要予以勸解。事實上,像唐太宗這樣虛心納諫的帝王,曆史上恐怕沒有第二人了,他有時為魏征當麵廷爭的“火力”太猛而惱怒,這也是情有可原的。然而,長孫氏卻從唐朝的根本利益出發,對丈夫進行規勸,但她一不直言勸阻,二不委婉提示,卻是穿著禮服慶賀皇帝聖明、臣子忠良給朝廷帶來的大福,從而使李世民幡然醒悟,轉怒為喜。這“說服”水平實在是太高超了,可把它稱之為“欲抑先揚,欲擒故縱”。長孫氏真是一位很懂“兵法”的女中豪傑呐。難怪宋代司馬遷主編的《資治通鑒》亦將這個故事收編進去,以供北宋君臣借鑒呢!
同時,長孫皇後在勸說中使用“親切和悅”的態度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大約在一百年前,林肯就說過這個道理。
“當一個人心中充滿怨恨時,你不可能說服他依照你的想法行事,那些喜歡罵人的父母、愛挑剔的老板、喋喋不休的妻子……都該了解這個道理。你不能強迫別人同意你的意見,但卻可以用引導的方式,溫和而友善地使他屈服。”
“曾經有個格言:‘一滴蜜汁比一加侖的膽汁更能吸引蒼蠅’,如果你想說服一個人,首先要讓他認為你是他的至友,然後再逐漸達到說服的目的。”
有一則關於太陽和風的寓言。太陽和風在爭論誰更強而有力,風說:“我來證明我更行。看到那兒一個穿大衣的老頭嗎?我打賭我能比你更快地使他脫掉大衣。”
於是太陽躲到雲後,風就開始吹起來,愈吹愈大,大到像一場颶風,但是風吹得愈急,老人愈把大衣緊裹在身上。
終於,風平息下來,放棄了。然後太陽從雲後露麵,開始以它溫煦的微笑照著老人。不久,老人開始擦汗,脫掉大衣。太陽對風說,溫和和友善總是要比憤怒和暴力更強而有力。
古老的寓言依舊合乎現代的意義,太陽的溫和使人們樂意脫去外衣,風的冷峻反而使人們更加裹衣取暖。相同的,親切、友善、讚美的態度,更能使一個人擯棄成見,拋下私我而麵對理性,這是人性的自然流露。
請記住:“一滴蜜汁比一加侖的膽汁更能吸引蒼蠅。”
所以當你想要說服別人時,別忘了以親切和悅的態度改變不該有的強硬態度,軟化對方的防衛,以收到說服的效果。
*致辭巧變贏得機會
在生活中,能夠根據實際情況致辭巧變,才能夠順應時勢,從而取得讚揚和成功。在勸說他人時也如此。從下麵幾個小故事中,便可以看出這一道理。
諸葛恪是吳國大臣諸葛謹的兒子、蜀國丞相諸葛亮的侄子,從小就以聰明過人而知名。有一次,孫權宴請群臣,詢問諸葛恪道:
“你父親和叔父,哪一個較賢能?”
諸葛恪回答道:
“我父親要好一些。”
孫權奇怪地說;
“為什麼?”
諸葛恪說:
“我父親知道應該為誰服務,我叔父不知道,所以我父親比叔父賢能。”
孫權高興地大笑起來,便叫諸葛恪為大家依次斟酒,斟到張昭麵前,因張昭先已有了幾分醉意,不肯再喝,對諸葛恪說:
“這不是敬養老人的禮節。”
孫權對諸葛恪說:
“你如果能讓張公理屈辭窮,他就應當幹了那杯酒。”
諸葛恪便反語張昭說:
“過去師尚父(即薑太公)九十歲還舉旗執鉞,帶兵打仗,仍然沒有告老。如今行軍打仗之事將軍您在後,喝酒吃飯的事,將軍您在前,怎麼可以說我向您斟酒是不敬養老人呢?”
張昭果然答不上話,隻好幹了那杯酒。
不久,蜀國使者到來,吳國群臣集會,孫權對蜀使說:
“這個諸葛恪喜愛騎坐良馬,你回去告訴諸葛丞相,為他物色一些好馬。”
諸葛恪馬上跪地謝恩,孫權說:
“良馬還沒有到來,你就拜謝我,這是為什麼呀?”
諸葛恪說:
“蜀國是陛下外麵的馬廊,今天有詔令下去,良馬一定會到來,我怎麼能不跪下謝恩呢?”
孫權又是大笑。
諸葛恪是吳國中期執掌軍政大權的人物,在孫吳眾多文武大臣中可說是出類拔萃的。但比之他叔叔——蜀國丞相諸葛亮,他還缺乏管理全國政務的素質和氣魄,由於他少年得誌,因而恃才傲物、剛愎自用,最終導致失去人心,被人誅殺的悲劇。諸葛恪一死,吳國宗室內鬥複雜,政治局勢每況愈下。本篇記敘了諸葛恪小時候敏於應對的三件小事,充分顯示了他過人的智慧和對答的群才,陳壽寫道:“恪文才捷,皆此類也。”可說是突出了諸葛恪的主要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