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北京應快點建“三型”金融市場(1 / 2)

北京應快點建“三型”金融市場

投資縱橫

作者:張愛萍

北京金融市場體係麵臨著不斷發展和完善的問題,從國家金融改革發展導向來看,結合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特色,未來北京金融改革重點要突出三個方麵,推進建設與實體經濟相適應、與國際化發展相適應、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相適應的三型金融體係。

與實體經濟發展相適應

經過10年探索,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係初具規模,當前仍處在“新興加轉軌”階段。北京金融相較全國而言發達程度較高,但也還存在不少問題。圍繞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係,未來服務實體經濟的金融改革重點在於兩個方麵:

一是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目前北京市金融發展仍然麵臨著“兩多兩難”問題,企業多融資難,資金多投資難,高度依賴間接融資體係。2013年上半年數據顯示,北京市非金融企業融資總額為5631.1億元,直接融資比重達到52.2%,超過間接融資比例。同時,北京也是全國唯一一個直接融資比例超過50%的省份。但值得注意的是,直接融資的絕大部分比重為國有在京央企大額發債占有,中小企業仍麵臨著直接融資渠道不暢的問題。以商業銀行為主的金融體係當中,政府相關企業占有的資源比較明顯,中小企業獲得的服務非常有限。因此,健全結構合理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係,重點之一就是要改變過去多依賴銀行貸款主導的間接融資結構,提高直接融資的比重,增加金融體係的彈性,分散金融風險,滿足多方麵融資需求,以資本為紐帶引導和支持生產要素向新興企業聚集,進一步擴展中小企業獲取金融資源的渠道。

二是引入更多民間資本。目前北京金融市場上活躍著國資、民資、合資、外資等多種性質金融機構,但金融機構的結構還不盡合理,集中表現在國有控股大型金融機構占絕對優勢,民營資本進入金融機構的門檻偏高。北京金融資產增長迅速,截至2012年,僅金融街的金融資產總量就達62.1萬億元人民幣,占全國的一半。但整體來看,金融資產周轉速度較慢,需要深化金融體製改革,把民間資金的活力激發出來,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更為有力的金融支持。

與國際化要求相適應

推進金融體係的開放是金融改革的重要方向,其標誌就是人民幣國際化。利率彙率市場化改革以及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又是人民幣國際化的三項基礎。圍繞利率、彙率市場化,北京市應提前布局,積極謀劃金融市場體係的國際化發展。

一是推進利率市場化。北京市金融業發展程度較高,銀行、典當行、小額貸款公司等金融機構利率競爭程度較高,更加接近於市場化。但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利率市場化是一個需要培育各方麵條件、不斷推進和完善的過程。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盈利增長仍主要依靠利率管製帶來的存貸利差,非利息收入占比較低,僅為20%左右。特別是在當前,各種第三方支付公司積極推出高回報率理財產品,使得北京地區銀行的攬儲受到極大壓力。同時隨著利率市場化的進行,存貸利差將會縮窄,北京市範圍內商業銀行傳統的盈利模式將麵臨挑戰。因此,銀行應該逐步減少利差收入在總收入或者在創造利潤中所占的比重,同時,銀行業應加快轉型,努力開發非信貸資產和非貸款利差業務,通過資產結構和收入結構的轉型,對衝利率化帶來的影響。

二是推進彙率市場化。2005年我國推進彙率改革以來,人民幣彙率市場化機製正在逐步形成。北京市在建設世界城市的過程中,應努力借助境外旅遊、投資、貿易等國際化發展先機,在彙率改革過程中,引領發展方向,成為人民幣國際化、市場化的戰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