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 卡耐基的為人處世方略1(1 / 3)

第一節 心理態度不同將導致人格與作為的不同

心態不同必然導致不同的人格特征事實說明,對於人格缺陷和社會不良現象,不能隻看作是道德品質和行為規範的問題,而應當從心理態度方麵作進一步探討,才能抓住問題的實質。

如今有些發了財的“大款”爭相擺闊鬥富。30萬元一條狗,有人會買;40萬元一桌宴,有人敢擺;至於上萬元一雙皮鞋,更是屢見不鮮。為什麼這些“大款”們要如此擺闊鬥富呢?根本原因不是錢多了燒得發昏,而是精神上的極度貧窮與物質上的富有,使他們的心理失去了平衡,唯有擺闊鬥富才能尋求一點心理平衡。

我們不妨“設身處地”為某些“大款”著想一下:文人名士可以通過出書、辦展、主演而名利雙收;領導者可以通過講話、報告、電視上露臉、報紙上占版而表明地位,而“款爺”們自己總覺得不在花錢上風光風光,豈不埋沒了自己的價值?所以,這種人格缺陷主要不是由於不明事理而是由於精神貧窮、心態不良所導致的。正如一位擺闊的款爺對指責他的人說的:“荒唐?什麼叫荒唐?不買狗,我買什麼?!”

如此解釋倒也是實情真話。這位擺闊的款爺因為心態不良不以為自己荒唐,同樣,在心態不良而又沒錢擺闊的人看來這不是什麼荒唐事而是實在令人羨慕!

與此相反,象李嘉誠、霍英東這樣的企業家,其財富數以億計,但他們決不屑於拿幾十萬元去買狗,去擺宴,而是拿出巨款去資助社會的文化教育事業和殘疾人的福利。這種大仁大義、大善大智的人格和舉措,是基於深刻理解社會與人生的心理素質和文化素質。

顯然,心理態度不同必然導致人格與作為的不同,而且會有天壤之別。不良的心態是形成不良性格與不良人生的主要根源,一般容易造成膽怯、懶散、虛誇、嫉妒、過分的自我批判、過分的自我膨脹、思想狹隘片麵、缺乏興趣和想象等人格上的缺陷,在對待別人的態度上會有如下的表現:

其一,對強者或權威一味表示迎合、屈從和依附的態度。

這不是那種發自內心的敬佩、信任和服從,而是一種沒有自己頭腦的膽小鬼和奴才式的態度;當麵阿諛奉承,背後又表示不滿,一旦地位上升,有點權勢和依靠,就象媳婦熬成了婆子似地變得神氣活現。

其二,對別人采取挑剔、盤查、貶低的態度。對別人的打算和隱私總有一種不可遏製的興趣,而且總想把打聽到的情況與自己相比較,一天到晚總是窺視別人的一舉一動。對別人的缺點竭力指責,以襯托自己的高明;對別人的優點和成績嫉妒得要命,以此來尋求心理平衡。這種人總是庸俗而愚蠢地發泄對別人的不滿,主要是為了避免感到自己的卑微可憐。

其三,沒有自信心的人容易產生攻擊性和報複性的傾向。

因為這種人內心虛弱,在與人發生矛盾衝突的時候,也就必然對別人諷刺挖苦,打擊報複,攻其一點而不及其餘,以此來掩蓋自己的不良素質,他們往往傾向於自卑或自負以及庸俗狹隘的斤斤計較。這種人格缺陷既有害於自我發展,也有害於人際關係。

相反,一個人心理素質良好,具有真正的自信心而不是虛榮心,他不隻是自己有信心,有較高的追求,而且具有充實的文化氣質和堅強的人格力量;同時也會實事求是、寬容大度地認識和對待別人。這樣的人,也許不把功名成就、職務地位看作是最重要的,而是把“真實做人”和“積極生活”這個特征看作是最重要的。內在的充實感和自信心使他能夠坦誠地正視自己,麵對現實,以健康而平衡的心態做人處世。因而,他不必也不會做作地討好別人,引誘別人,依附別人;他不必也不會挑剔別人,欺騙別人和攻擊報複別人。

他不需要把自己隱藏在虛情假意的後麵,他不需要看到別人吃了虧或是不如自己才會心安理得,因為他所摒棄的正是自卑、怯懦、庸俗、自負、狂妄、懶散、嫉妒等不真實、不美好的自我形象,而自覺地追求和表現真實做人、積極生活、瀟灑自如的自我形象。

人的外部素質是儀表、體態、口才、風度等表現能力與交際能力,也可以概括為口才與交際。它對於我們駕馭生活、改善人生的重要性怎樣估計都不過分。做人處世,有誰不需要和別人打交道,和別人進行有效的交流呢?而且它是最為經濟簡便、廣泛直接的信息交流的手段與方式,尤其對於擔負組織領導、經營管理、宣傳教育、公關文秘、貿易外交、調查采訪、推銷服務等工作職務的人們來說,更是一種特別重要的修養與能力。如今重視口才與交際能力的人越來越多了,但許多人隻重視如何掌握方法與技巧,而不是著重於改變心態,這就沒有抓住問題的關鍵。卡耐基早就強調“語言的突破”是突破心理障礙,發展積極心態。我們應當認準這條規律,口才的問題從敢說到會說,再到妙語連珠的巧說,都是由心理態度所決定的。

一位代表本單位參加演講比賽的年輕姑娘,一站到講台上,臉就漲得通紅,兩腿微微顫抖,說話的聲音變調兒,呼吸也顯得急促起來……突然,她剛說了幾句就忘詞了。她越發感到恐懼,好象所有人的目光都象利箭一樣射向她。她想盡快躲避,但又不甘心臨陣脫逃。她不能當眾出醜,給本單位丟臉,可她唯一能感覺到的是心跳加快,越來越快,而腦子裏一片空白,早已背熟的詞句全都飛得無影無蹤。她象落入了回旋加速器,頭暈目眩喪氣地跑回到自己的座位坐下……直到演講會結束,她也沒敢把頭抬起來……

一位即將畢業的研究生,作為見習老師他第一次登上講台,當學生起立,師生互致問候時,他想好的開場白不知跑到哪兒去了。驚慌中,他用顫抖的聲音說了句:“同學們,再見!”同學們莫名其妙,麵麵相覷,見老師滿臉緋紅,不知所措,不由得哄堂大笑。他一陣冷場,但換來的不是鎮靜,而是腦門上涔涔的汗珠。當他下意識地掏出“手帕”揩汗時,台下又是一陣哄堂大笑。這是為什麼?經一位學生暗示,他才發現自己手裏拿的不是手帕,而是一隻襪子——啊?!真該死!

大概是昨晚洗腳時,不知怎麼鬼使神差地把襪子裝進衣兜了。

他想避開幾十雙眼睛的聚射,抓起板擦擦黑板,整個課堂鬧騰得翻了天。他窘得無法自控,無地自容,隻好跑下了講台,慌亂中一抬腳又踢翻了講桌旁的熱水瓶……

他們的失敗在於自卑心理與消極心態引起的膽怯病。膽怯病大體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精神失常的病態,一種是個性上的自卑心理。對大多數人來說不是生理上有什麼毛病,而是害怕緊張的心理引起了臉紅、心跳、胃痙攣和出汗等生理上的變化。恐懼心理和緊張情緒必然會刺激感應神經係統,使之開始分泌出過多的腎上腺素,使機體處於警覺和緊急狀態。

於是,人體內就發生了異常的變化:心髒收縮的速度加快,隨即出現心動過速的現象。皮膚和脾的血管時而收縮,時而擴張,臉麵就會隨之變得蒼白,而後又變得通紅,並增高皮膚的溫度,造成出汗的現象……一般來說,這是心理素質問題,並不是天生如此,而包括家庭在內的各種因循守舊的精神文化潛移默化影響的結果。

這種當眾表現、與人交際方麵產生的膽怯恐懼心理卻比世界上任何事物更能擊垮一個人。這不是心理病態,而是心態消極。這說明解決口才與交際的問題,改變消極心態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課題。

在演講交際中出現的過度羞怯和緊張的情緒,從表麵上看,好象是一個人害怕當眾表現,或是缺乏臨場的經驗。實際上並不是所處的環境造成的壓力,而是一種害怕自我形象受到某種威脅和損害的消極心態。

俗話說:樹要皮,人要臉。所謂“要臉”,就是特別關注自我形象在別人心目中是個什麼樣。每個人都有一種理想的自我形象,總是希望別人都以讚許的目光看待自己;每個人還都有一種社會的自我形象,總是希望在群眾中和社交中大家都能喜歡自己;每個人也都有一種性別上、年齡上、職業上、家庭上,以及經濟上的自我形象,總是希望自己在各個方麵都能得到愛護和發展。這種關注和維護自我形象的意識,對於剛剛踏入社會、經驗很少的年輕人來說,更是十分自然而強烈的。年輕人總有一些從未體驗過的欲求和不便公諸於眾的弱點和心願。於是,自信與自卑、開朗與煩惱、大膽與怯懦、立誌和消沉等互相矛盾的心理在他們身上往往混合存在,交替出現,因而他們也就特別關心自我形象在別人心目中會是什麼樣子,對周圍的一切也就特別敏感。當某個人與陌生人接觸,與異性交往、與權威人士交談,或是當眾講話,以及參加某種比賽活動的時候,他就會不由自主地意識到自我形象麵臨著某種威脅和危險,總是擔心自己說話不當、舉止失措或是什麼地方不如別人而當眾出醜,貽笑大方;既害怕別人罵自己是“笨蛋”、“蠢貨”、“沒水平”又不願聽別人議論自己是“愛出風頭”、“好表現”。總之,由於害怕丟麵子,被人說三道四,所以才膽怯、靦腆、驚慌和恐懼。

有一年,在北京舉行第5屆世界杯技巧比賽,我國的一位男選手奪取了全能冠軍,為祖國爭得了榮譽。中央台記者當場采訪他,出人意料的是這位世界冠軍麵對記者的發問,竟張口結舌,不知所措,除了斷斷續續地說了十來個“這個”、“這個”和重複了幾遍“我很激動”之外,一句象樣的有實際意義的話也沒吐出來,實在令人遺憾。

一個年輕的部隊幹部經人介紹和一個相當漂亮的女護士相識。姑娘對他的個頭、模樣也還稱心,倆人就談上了。姑娘到外地出差去了,倆人就靠鴻雁傳情,好在小夥子肚子裏有墨水,他在寫信上下功夫,征服了姑娘的心。姑娘回來後,正趕上一個好友要調走,她便約小夥子一起參加聚會,為好友餞行,並且不無得意地給大家做了介紹,還有意讓小夥子代表她倆發表祝酒辭,給他一個當眾表現的機會。這下子小夥子懵了。平時他在單位就是個老實巴交的“悶葫蘆”,不講又怕姑娘掃興,隻好結結巴巴、語無倫次地說了幾句,自己都不知道說了些什麼,姑娘更是感到丟臉,表情立刻“晴轉多雲”。第二天,小夥子就收到了姑娘寄來的絕交信,倆人就這樣分手了。

這種膽怯心理,不是少數人的問題,而是大多數人都程度不同地存在,其比例數字相當高:在青少年中大約占80%以上,而在已經工作多年有一定閱曆的人當中差不多也占50%以上。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社會性的難題。

記得1984年10月,我國接待了3000名日本青年來訪。

在中日兩國青年的友誼聯歡中,人們發現,不論是大庭廣眾場合的演講,還是三五一夥的分散交談,日本的男女青年大都灑脫大方,善於言談。相比之下,我國的男女青年卻大都顯得過於拘謹,有些木訥,有些人甚至是“足將行而趔趄,口將言而囁嚅。”即使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聚會交際,許多人也往往是金口難開,過於拘謹的。在你推我讓之中,小夥子變成了忸怩靦腆的大姑娘;而大姑娘更是“猶抱琵琶半遮麵,千呼萬喚始出來”。有些人甚至把不善言談與交際當作為人老實正派的一大優點來標榜。如介紹對象時就常說:“我女兒呀可老實了,真的,連話都不會說!”不會說話有什麼好呢?如果大家都是懦弱膽怯的“悶葫蘆”,那就談不上國家的現代化和人的高素質呢?

我們的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盡管有所發展,學科很多,唯獨最廣泛實用又最能促進人的口才與交際的學問被忽視或輕視了,幾乎是一塊空白,一片荒野,這不能不說是極大的遺憾。不要說一般的院校沒有開設這門課,就是專門培養教育、宣傳、文秘、法律和經營管理人才的院校也沒有開設這門課。

這種重知識、輕能力,重理科、輕文科,而在文科中又重寫輕說的傾向,已不利於提高人的素質和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每個人都有一張嘴,一是用來吃飯,二是用來說話。能吃,而且能吃到美味佳肴、山珍海鮮,可謂有口福;善說,而且能說得妙語連珠,深入人心,可謂有口才。隨著生活的改善,口福不淺的人是越來越多了,可是口才上乘者卻寥寥無幾,百裏挑一。人類文明的顯著標誌正在於語言能力和心理素質,我們如果隻重口福而輕口才交際,那真有些對不起造化,而隻能退化了。

長期以來,有一種習慣的看法,就是不把口才與交際能力看作是真才實學,也就更不會看作是人生的基本功和必修課了。有些人甚至認為能說會道、善於交際算什麼?不過是耍嘴皮子、見麵就熟。其實,這是一種偏見和誤解。至於“禍從口出”、“言多必失”和“少說為佳”的一類老話,更是一種自我束縛、自我壓抑的消極心態。在實際生活中,確有一些人整天說空話、吹牛皮,很少講真話、幹實事,但這些人的毛病不在於“耍嘴皮子”,喜歡交際,而在於不學無術,言行不一,華而不實。這種表現與我們所說的口才與交際藝術不僅不同,而且是根本對立的。至於緘口藏舌、怯於交際,這並不是人的本性和欲望,而是封建傳統觀念所造成的無形繩索對人性的束縛,對人際關係的扭曲。口才與交際藝術的本義正是博學多才、勇於進取、性格開朗和情趣高雅的人才能具備的素質和能力。人人都有一張嘴,為什麼有的人說話空洞無物、枯燥乏味,不能傳播真善美,而隻能令人生厭呢?

究其實質恰恰是心態不良、淺薄無知、沒有真才實學的庸俗表現。所以說口才的好壞是一個人素質高低的顯著標誌;喜歡交際並不等於言談隨便、舉止輕浮,而是一個人自由平等、灑脫自如的生活方式。我們學習掌握口才與交際藝術不僅是增加了一種實用的知識和技能,而且是獲取了開發潛能、提高素質的無價寶,構建起做人處世、走向成功的立交橋。關鍵就在於觀念更新、心態開放。

口才與交際能力的關鍵在心態,不僅是指克服膽怯與恐懼的心理障礙,而且在提高口才與交際能力的方麵,依然需要積極心態、成功心理的主導作用。

毫無疑問,高超的口才與交際能力當然需要具備豐富的學識,掌握語言的藝術,而且要有靈活巧妙的即興構思和表達方式。然而,人們在日常說話、當眾演講和與人交際的時候,不是直接依靠你所學到的各種知識和方法去表達或交流,而是憑借你的觀念、意識和情感去進行感應。如果觀念不更新、心態不開放,你怎麼可能做到語言有魅力,交流有成效呢?

就拿演講來說,本該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但你的個性與自我意識淡薄,不會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摘抄報刊上的文章,去講別人說過的話。這樣做,即使你的辭句相當精美,也隻不過有一種書卷氣,而不會有鮮明的特色和生動的力量。而個性與自我意識的強弱就是心態問題,顯然,心態不開放的人,其口才也不會出色。

再說幽默感吧,這是現代人應該重視和具備的一種修養和能力。有些青年朋友很喜歡幽默,經常學一點幽默小品或是摘抄一些富有情趣的箴言妙語,這是很好的學習和愛好。但是如果我們隻把幽默看作是言語的藝術或遊戲,那就很難幽默起來。因為現實生活中總會發生一些叫人不順心、不如意的事情,因為任何人的自我形象和所處的境遇都不可能是無可挑剔、十分理想的。如果你心境不佳,你還會發現生活中的美好之處嗎?如果你斤斤計較別人給你的刺激,你還能隨機應變、輕鬆自如地運用語言的藝術嗎?假如你已經謝頂了,腦袋光光的,容易引起別人的嘲笑,你心胸狹小、生性多疑,必然會窩火憋氣,不是躲避別人,就是和別人惡語相間。這還談什麼幽默呢?與此相反,你豁然大度,心態開放,既能放棄完美,熱愛不完善的自我,又能選擇控製自己的情感,具有吸引意識,那麼每次遇到有人嘲笑你的光頭,你就會這樣輕描淡寫來說:

“怎麼,我這腦袋象燈泡嗎?謝謝諸位的讚美。”

“讚美?”對方一時還摸不著頭腦。

“是啊!沒聽說嗎?熱鬧的馬路不長草,聰明的腦袋不長毛嘛!”

“哈哈哈……”

一句話引起了一場歡笑。顯然唯有心態開放、襟懷坦蕩的人才能具有幽默的法寶,掌握高超的口才與交際藝術。

我們很重視自己的身體健康、生存能力,也很關注自己的學習成績、智力開發;我們要掌握一定的職業或專業技能,也想修煉正直、高尚而又豁達的人格,具備揮灑自如的口才與交際能力……這一切都是做人處世、爭取成功的重要因素和必備條件。然而,決定這一切的神明不是無法預測的命運,而是我們自己可以改變的心理態度。所以,我們要樹立成功心理,開創美好未來!

人要發展不僅要突破環境的局限,還要突破自身條件的局限。自身條件包括諸多方麵:家庭出身、身體素質、學曆智力、專業技能、外在形象和待人處世的修養與能力等,甚至還有年齡、性別和職務等。其中有許多方麵,作為個人隻要自信主動,自強不息,都是可以突破、提高,令人刮目相看的。唯有長相、個頭兒這個“命裏注定”、無法選擇的自身條件似乎讓人無可奈何。

有個美國外科醫生,善作麵部整形美容手術。他創造了許多奇跡,把許多醜陋的人變成了漂亮的人。但他發現,某些人接受了成功的手段術後找他抱怨自己在手術後還是不怎麼漂亮,說手術成效不大,自感麵貌依舊。於是,這位醫生悟出這樣一個道理:美與醜,並不僅僅在於一個人的本來麵貌如何,還在於他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在於他的氣質如何。這位醫生悟出的道理對於一個人突破自身條件的局限和看待問題具有普遍而深刻的意義。一個人的長相如何,除了麵部整形美容的可能之外,一般是無法改變的。但他如何看待自己,卻決定了他的真正的美與醜。我們還是用事實來說明問題吧。

一個姓孫的同誌曾給中國青年報寫信,訴說他內心的痛苦:我大學畢業後進廠工作已兩年,現任助理工程師。業務水平還可以,可長相誰也不敢恭維,因為我相貌醜陋!因為醜陋,別人都對我不屑一顧。我怕進商場,商場裏鏡子太多;

我沒有勇氣和別人說話,就是不得不說時,也不敢正視對方,以致別人對我形成了這樣的印象:冷淡、不合群、任性、無能。就這樣,我在痛苦中艱難地掙紮,偷生混日。我的勇氣全給這張醜臉摧毀了,我覺得這世界太不公平了!我活著沒有任何樂趣。我命裏注定低人一等,注定我要影響別人的視覺和想象。我活著還有什麼意思?我真想死,真想報複這不公平……

如果死可以報複世界的不公平,這倒不妨一試。但人類還沒有辦法向“自然”災害“報複”,但在“自然災害”麵前卻可以采取抵抗的態度。這種抵抗,不是不承認事實,而是你如何看待自己!你對自己的價值怎樣感覺和判斷比什麼都重要。說起醜陋的人,你絕醜不過《巴黎聖母院》中那個敲鍾人卡西莫多,更醜不過美國電視劇《俠膽雄獅》中那個人身獅麵的文森特。這兩個極醜的人卻得到美貌非凡的埃斯美拉達和凱瑟琳的信任和愛戴。這足以證明,一個人的價值和整體的美與醜絕非單是麵容所決定的,而是由儀容儀態、學識修養、氣質性格、智慧能力等多種因素構成的,最主要的是如何認識自我,采取什麼樣態度。一個人如果自慚形穢、萎萎縮縮,他即使長相不錯,也不會成為一個漂亮人;同樣,如果他不覺得自己聰明,他也成不了聰明人;他不覺得自己心地善良,也就不會是個善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