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的例證還有:產業革命“在不到兩百年的時間裏改變了西方人的生活,改變了西方社會的性質以及它同世界其他民族的關係”(蘭德斯1969,1);“人類社會的生產力在人類曆史上第一次擺脫了束縛自己發展的桎梏,因此能夠持續地迅速地向前發展,從而達到今天人、商品和公用事業的無限製的增加”(霍布斯鮑姆1962,45)。霍布斯鮑姆(1968,13)斷言:“產業革命標誌著有文獻記載的世界曆史中人類生活的最根本的轉變”。甚至在湯因比的書中也可以找到相當平凡的例子。專門論述“革命的主要特點”的一章開始的兩句話是;“產業革命的實質是用競爭取代以前控製和決定著財富的生產和分配的中世紀的規則。因此,它不僅是英國曆史最重要的事實之一,而且,歐洲兩大思想體係——經濟科學以及與之相對應的社會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也都歸功於它”(P.58)。在這,湯因比強調人口的迅速增長和“土地革命”,這兩者“在18世紀末偉大的工業變革中發揮了製造業中的革命——通常人們更注意這個領域的革命——所具有的同樣巨大的作用”(p.61)。
20世紀伊始,一些著作家即開始設想其他的工業革命。《社會科學百科全書》(1932)提請人們注意兩部著作。在這兩部著作中,作者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朝向合理化的努力以及由於電力和新的化學工序的出現和進步而發生的變化”看作是“新的產業革命”(W.米金)和“第二次產業革命”(H.S.傑文斯)。這兩部著作還提出,甚至在這次產業革命開始之前,已經發生了其他的工業革命。早在1894年,J.R.格林夫人就曾寫到15世紀英國的產業革命,而且在我們自己所處的時代中,H.範韋爾韋克已考慮過11世紀的一種“產業革命”,而V.戈登·查爾德則在自己的著作中談及青銅器時代末期的一次“產業革命”。這個設想產生過其他工業革命的過程與科學史學家們關於已經發生過不止一次科學革命的討論不無相似之處。
產業革命與科學革命的相似之處還在於這樣一個方麵,即一些曆史學家傾向於把這兩種革命看作是連續的過程,一直延續到2O世紀,甚至延續至今。因此,埃裏克·霍布斯鮑姆(1962,46)特別指出,產業革命“的確不是一個有開始有結束的事件。問它將在什麼時候‘結束’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它的實質在於,自此以後,革命變革成為規範,它仍然在繼續”。
依據這些多變的概念,幾乎所有論述產業革命的作者都認識到,需要使他們的術語更精確。戴維·蘭德斯(1969,1)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相當細致而廣泛的討論。他指出:“‘產業革命’(小寫)這兩個詞通常指技術創新的複雜性。這裏所說的技術創新用機器代替人的技能,用無生命的力量代替人的和動物的力量,從而促成了由手工藝業向製造業的轉變,而且也因此產生了一門現代經濟學”。這種“產業革命”“已經使許多國家發生了變化,雖然變化的程度各有不同。”蘭德斯進一步說:
這些詞有時還具有另一種意義。它們通常被用來概指任何迅速的重大的技術工藝變革,而且,曆史學家們已經談到一次“13世紀的產業革命”,一次“比較早的產業革命”,“第二次產業革命”,“南部棉花產區的產業革命”。在這個意義上,那麼,我們擁有多少曆史地劃定的產業革命的順序,加上那些將會在未來出現的順序,那麼,我們就會經曆多次“革命”;例如,有這樣一些人,他們說,我們已經處在第三次產業革命之中,第三次產業革命是自動化、空中運輸和原子能的革命。
最後,蘭德斯注意到當把兩個詞大寫時產生的第三種意思。產業革命這個術語通常“指從農業和手工業經濟轉變到以工業和機器製造業為主的經濟過程的第一個曆史證明”。這次產業革命“是18世紀在英國開始的,然後又以不同的方式傳播至歐洲大陸國家及海外其他幾個地區”。
當G.N.克拉克(1953,29)1952年在格拉斯哥就產業革命概念進行講演時,他不禁斷言,“從曆史編纂學的觀點看,產業革命的思想已經衰頹了”:
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個名稱通常所限定的那個短暫的時期,是一個迅速變革的時期……產生了令人驚奇的新的機器;人口的大規模增長和流動;一種新的社會不滿。然而,這些都不是可以用一句話的公式來概括的經濟生活中一個獨特的突變和盛衰的方麵。
特別是,克拉克發現,產業革命是有先例的,所以它並沒有什麼明顯的開端。而且,實際的時間表在不同的——雖然是相近的——地點或場合也是不一樣的。最後,他問,什麼革命可能從17世紀開始,而到20世紀仍然尚未完成?我們將會看到,當20世紀的曆史學家深入研究科學革命的時候,這些同樣的考慮幾乎都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