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電路分析與應用教學方法改革
教學園地
作者:張豔陽
《電路分析與應用》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其主要任務麵是培養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知識和很強的實踐操作能力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傳統教學理念顯然不能適應當前電子專業教學的要求,往往導致一些自我學習、自我控製能力較差的學生從起初的對電子專業感興趣,很快變成厭學、懼怕,甚至於和教師對立,使電子專業教學達不到應有的效果。這就要求我們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積極探索,尋找一些有效的教學方法。本文從以下幾方麵談談電路分析與應用教學方法改革。
一、製定《電路分析與應用》新課程標準
隨著社會需求和人才素質與結構的變化,對傳統的課程體係提出更合理的改革,這種需求顯得越來越迫切。另外,注重課程體係間的相互聯係也非常重要。所以現在出現了把“電路”與“電子技術”或其他課程以模塊方式組合成一門課程,這是一種已經開始推行並被大家認可的課程體係改革。高職教育實際上是大眾化教育,培養的是有一定理論基礎的實用型、職業型技術人才。職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對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本人認為動手能力和基本技能實際上是一種綜合能力。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學科間的交叉和滲透越來越明顯,利用傳統的《電路分析基礎》課程體係,甚至模塊式課程體係實現教學目標存在一定的困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筆者提出一種更加新穎的《電路分析與應用》課程的改革思路,即將某些相關學科內容,如電子測量技術與儀器儀表使用、元器件及工藝等,融入《電路分析基礎》課程。職業教育應著重於職業知識技能的訓練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根據這種教育觀念,《電路分析與應用》課程在課程內容的設置上應該打破傳統課程的學科單一性,而將相關的學科知識和技能與電路分析基礎知識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樣就能很好地給《電路分析與應用》課程的實踐教學環節提供相關知識與技能,使《電路分析與應用》課在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上,得到根本的以及應有的支撐,也為後續課程在提高職業知識技能的訓練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上,開辟一條綠色通道。
在新課程標準中,應強調基本理論的學習,基本方法的掌握,基本概念的理解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則。教學重點應放在強調基礎、弱化難度;強調基本概念、弱化解題難度;強化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掌握及準確運用定律和公式,弱化某些推導和公式記憶上。比如,在講授電路的基本分析方法這一塊內容時,對於通信、電子專業應該重點講授電路的等效變換(如電阻的串、並聯,兩種電源模型的等效變換,戴維南定理,疊加定理等),網絡方程法選擇一兩種講授即可,且重點在“方法的運用”,而非“推導過程”。課程標準的製定,傳統做法往往追求單一學科知識結構的完整性,麵麵俱到。然而,麵對現今理論課時大幅壓縮、學生的素質較差這樣一個現實,按傳統做法,很難實現使學生掌握完整的知識結構體係的目的,反而弱化了基本知識和重點知識的掌握。所以一定要根據專業需求和培養目標,從“廣而博”的電路分析學科知識中進行選擇,重構“少而精”的教學內容。這對編寫課程標準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麵要與相應專業的教師緊密溝通,另一方麵應該對該專業的知識結構和內容有一定的了解和理解,即具有較廣的知識麵和工程技術能力。
二、加強一體化電子技術實驗室的建設
電子技術實施一體化項目教學,是“以就業為導向”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體現。專業教師分析論證現代電子企業相關工種一線員工應具備的知識和能力,按照就業崗位細化,在實驗課中進行項目教學,采用實驗操作平台與仿真實驗平台相結合的理實一體化實驗教學,把講課、演示和實驗生動、直觀地結合起來,具有精度高、重複性好的優點,是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建立科學、完善的理實一體化實驗室教學評價體係是電子技術專業理實一體化教學改革的關鍵和重點。教學方法改革是實現專業教學向能力本位轉變的迫切需要,選擇理論水平高、操作能力強的一體化教師擔任任課教師,重點以職業技能為主,突出技能訓練,確保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