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機電一體化專業“課堂進企業”的思考
學術交流
作者:馬 明 蘇紅衛
【摘要】隨著職業教育的大力發展,校企合作已經得到廣泛的認可,且學校和企業都在努力探索校企合作的多樣形式。本文從“課堂進企業”開展的動因分析入手,闡述了“課堂進企業”的實施效果;給出了“課堂進企業”具體實施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就“課堂進企業”提出了自己的思考。針對“課堂進企業”活動提出了自己的可行性方法。
【關鍵詞】課堂;企業;以教助企;以企輔教
一、引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指出,“職業教育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課堂進企業”是“校企合作、工學交替”的一種具體的工學結合的實踐形式。此項活動是專業教學模式改革與課程改革的創新,隻有不斷探索校企合作多樣形式,才能使得我們的教有創新,學有意新,研有革新。
二、“課堂進企業”開展的動因
1.新形勢下社會對機電專業教學模式與課程教法與學法改革的要求
“課堂進企業”有助於深入開展我校機電專業的專業教學模式的改革,加強學生對企業的直觀認知,增強學生的職業定位意識和就業觀,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動手能力。“課堂進企業”不僅為學生實習、實訓、就業提供更大空間,更為實現“廠中校、師進企,課進廠、教中研、做中學、學中做”的教學模式改革,探索出一條新的課改之路。
2.解決企業階段性用人急需和產能急增的需求
企業往往臨時性任務比較急,階段性出現用工荒,在此情況下學校積極配合企業,把課堂搬進企業。本著“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雙贏,共同發展”的原則,充分發揮校企雙方的優勢,發揮職業教育為社會、行業、企業服務的功能以及為企業培養更多高素質、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3.師資隊伍實踐能力提升的要求
每年專業教師按要求分批分段到有關企業基層參加機電產品生產操作,設備維護、中層管理崗位輪崗實習等,結合教師所承擔的專業課程,定崗實習並參與生產管理。特別是年輕教師理論水平高、動手實踐能力較弱,所以要求青年教師深入到企業實踐第一課堂,參與到企業項目任務的內容中去,隻有這樣才能使專業教師在課堂教學內容上針對性會更強,對學生也起到良好的示範作用。
指導教師結合企業產品的生產過程,結合本校教學條件,總結、思考將產品生產轉化為可實施的教學項目,從而做到學以致用,使學校教育與企業的生產實踐結合更密切。
4.校企合作從形式到實質的探索
這種校企合作的形式是基於真實的產品生產為載體,按生產過程提煉教學項目作為教學內容,按項目運作要求製定課程設置與標準,結合項目的實施開展教學活動。以此引領的相應課程的項目活動,使學生和老師在完成工作任務的同時,培養具備電子工藝理論及專業實踐技能、愛崗敬業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良好的工作習慣的高技能人才,同時鍛煉老師在技術和管理方麵的才能,是校企合作實質性開展的完美體現。
三、“課堂進企業”的實施效果
1.學生進企業
安排學生到相關企業見習一個短時間的教學實習和實訓,在實踐教師指導下實現輪崗實操實習,提升職業崗位技能,熟悉企業一線相應崗位的實際操作標準與要求。讓學生了解生產流程和設備設施工作原理,初步熟悉企業環境,感受企業文化熏陶,體驗企業生活。這樣有助於學生理論聯係實際,培養學生的企業意識,為以後的就業做好心理和技能準備,增強學生專業學習的針對性,提高學習興趣和培養愛崗位敬業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