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教師在課堂上應讓學生通過大量的閱讀,各種各樣的表達和交流加深思考,促進其積極、健康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同時應讓思考和表達的結果,為他們的活動和進一步的學習服務。這個過程應該是語文教學的基本目標和追求。

如果每個老師都能明確目標,語文教學就不僅停留在讀、寫、背和識記語文常識等簡單、機械的唯工具論階段。

其實語文能力和語文教學,不需要被總結為一個煩冗的概念,用最淺顯的語句總結,就是讓學生有自己的想法,並願意和能夠清晰表達出他心中所想、所感、所思。這句話看似簡單,但是不容易實現。

有的人說,現在學生經常會通過交流、寫作等形式來表達自己心中的想法。但聽聽學生們在閱讀理解後的回答會發現,很多並不是學生真正的想法和感受,而是故意迎合教師和教材的要求,刻意理解,學生們隻是無奈的複述現成的答案而已。打開學生們的作文,虛假的情感、成人的角度以及工具書上的刻板套話充斥其中,作文內容並不是學生們的真實感受。語文課首先是培養能夠在社會中有質量和尊嚴生存的人,能夠運用語言工具得到他人和社會的理解和認同,豐富他們的生活的人。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語文能力,首先就要使每個學生願意並且能夠把自己的思想有效地表達出來,與人交流溝通。如果語文教學讓學生們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失去表達真實想法的欲望,我們必須重新思考,我們的教學是本末倒置了。

有教師說,當前的應試教育使教師很難擺脫對分數和考試的關注。其實,在國際流行的各種語文閱讀測試,特別是到中學後,越來越清楚地表明,任何準備考試前的突擊都是於事無補的。學生的視野、知識結構、思維能力、分析表達能力,特別是思考和判斷能力已經成為語文考試的焦點,學生的這種能力不是死記硬背和臨時突擊可以瞬間提高的。唯一需要準備的而且必須要做的就是:讀更多的書、勤思考,多與他人溝通。如果大量做題、考試測驗,就讓學生失去閱讀、思考、與人溝通的時間和機會,那不得不說,我們的教學再次是本末倒置了。作為一個語文老師,如果你真的知道閱讀不僅僅是閱讀,理解;學習語文不僅僅是讀、寫、考試,而是為了培養學生對語言和文字的愛,提高表達和與人溝通的能力,尤其是閱讀興趣,這樣的語文課才有更多的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