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應該教什麼

管理·信息

作者:姚衛東

摘要:教師在課堂上要創造學生閱讀和表達的情境和機會,激發學生的思考主動性,從而形成積極、健康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同時要把思考的成果轉化為指導學生進步的理論基礎,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服務。這一過程應是語文教學的基本宗旨與追求。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交流與表達

葉聖陶先生說:“什麼叫語文?平常說的話叫口頭語言,寫到紙麵上叫書麵語言。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麵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麵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隨著時代的發展,今天的人們賦予“語文”這一學科更多的內涵,如有人解釋為:“語文”中,“語”為語言,“文”為文化;有人解釋說:“語文”的“語”為語言文字,“文”指文學教育,等等。無論怎樣解釋,語文教育中,語言文字負載著文化傳承,人生觀、價值觀引導以及審美等情操陶冶的重要使命,這已成為語文教育界的一種共識。

我國的語文教育,經曆過過分重視工具性和過分強調思想性的不同時期,在曆史的長河中也曾多次出現工具性與思想性之間的搖擺和爭論。今天,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語文教育的工具性與思想性在課程標準文本中明確地走向一體,確定了二者的不可分割性與融合性,而不僅僅是兼顧和並存。

有人說,語文課無非就是教學生識字、寫字;有人說,語文課除了識字、寫字,還有聽、說、讀、寫技能。而語文素養是新課程改革提出的概念,它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感受、積累整合、欣賞、思考、理解、應用、開發創新能力等。教師們感覺語文課要承擔的東西似乎變得無限厚重。其實,無論聽、說、讀、積累、感悟、綜合等,歸根到底都是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運用語言這一工具學會理解和表達。“聽”與“讀”是理解,“說”與“寫”是表達,其中,識字、寫字是基礎。有了識字、寫字的基礎,才能夠讀書、理解以及更好地表達。語文課通過讀(學習)一篇篇課文,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進而達到豐富心靈、啟迪智慧、讓學生學會思考的目的。《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要求重視對話教學,對話實際上就是表達、交流與溝通。這主要是為了促使學生思考、表達、交流,實現更深層次的思考和理解,一個人的思考能力在交流中得到提高。

在生活中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沒有豐富的經驗或寬廣的視野,表達和與人交流常常隻在膚淺的層麵上,很難徹底和有效;而經驗和遠見是來自閱讀的經曆和與人交流的過程。表達交流提供了驗證和表現我們想法的機會,讓我們體驗到成就和信心。可見,有效的溝通是一個重要的方式,能促進智慧的豐富,深化人們的思維。因此我們看到“理解、思維、表達”,在語文教學中是一個周期性的、螺旋上升的過程,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正孕育其中,不可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