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借力:合作能創造雙贏(2)(1 / 3)

幫助別人,不要居功自傲。幫助時應注意:不要使對方覺得接受你的幫助是一種負擔;幫助要做得自然得體,也就是說在當時對方或許無法強烈的感受到,但是日子越久越體會到你對他的關心,能夠做到這一點是最理想的;幫助時要高高興興,不可心不甘、情不願的。如果你在幫忙的時候,覺得很勉強,意識裏存在著“這是為對方而做”的觀念。假如對方對你的幫助毫無反應,你一定不要生氣,也不要認為,我這樣辛苦地幫你,你還不知感激,太不識好歹了!如此態度甚至想法都不應該有。

如果對方也是一個能為別人考慮的人,就像周瑜,你為他幫忙的各種好處,絕不會像潑出去的水,難以回收,他一定會用別的方式來回報你。對於這種知恩圖報的人,應該經常給他些幫助。

善於和“敵人”合作

成大事者善於培養合作精神,即發揮合力的作用。他們以團結為重,通過團結來加大凝聚力。當然,這需要從自我做起,因為團結是群體的事,不由個人來完成。因此,個人能團結他人,群體的團結才能實現,個人的成功才能實現。

勇於合作,需要有一種主動、積極的態度,不僅僅與我們喜歡的人合作,也包括與我們不喜歡的人合作,因為每個人身上都有我們值得學習的東西。因此,我們不但要有良好的與他人合作的習慣,更要培養與他人開展良好合作的精神。

一位老人坐在一個小鎮郊外的馬路邊,這時,有一位陌生人開車來到老人麵前,陌生人下車問老人:“請問先生,住在這個小鎮上的人怎麼樣?我打算搬來住?”

老人看了一下陌生人,反問道:“你先說說你要離開那個地方的人怎麼樣?”

陌生人回答:“不好,都是些不三不四的人。我住在那裏沒有快樂可言,因此我打算到這兒來住。”

老人歎口氣說:“先生,恐怕你要失望了,因為這個鎮上的人,也和你那兒差不多。”

這位陌生人走了,繼續去尋找他理想的居住地。過了一會兒,另一位陌生人來到老人麵前,詢問同樣的問題,老人也同樣反問他。

這位陌生人說:“哦!住在那裏的都是非常好的人。我在那裏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但我正在尋找一個更有利於我工作發展的小鎮。我舍不得離開那個地方,但是我不得不尋找更好的發展前途。”

老人麵露笑容,說:“你很幸運,居住在這裏的人都跟原來那裏的人一樣好,你將會喜歡他們,他們也會喜歡你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你想尋找敵人,你就會找到敵人;你想尋找朋友,你也就會找到朋友。不善於與人相處的人,到了哪裏,都會認為別人難以相處。善於與人相處的人,與任何人,都會相處融洽。

每個人都願意和自己喜歡的人交往,而不願意和自己不喜歡的人來往。但現實生活卻不可能滿足我們每一個願望。你的鄰居可能正是你不喜歡的。你願意安靜,鄰居則可能每天把音響開得震耳欲聾;你喜歡清潔,鄰居則總是把破破爛爛的東西堆滿了過道;你不願被人打擾,但鄰居卻經常喜歡到你家裏來借根蔥要頭蒜的。在單位,也有你不喜歡的同事,你雖然盡量回避他們,但由於工作關係,你不得不與他們打交道,你總是為此而煩惱。

居家不一定非要沒有壞鄰居的地方不可,聚會也不一定要避開不好的朋友(就是孔子所說的“損友)。這關鍵是一個心態問題,能夠從惡鄰和“損友”的認識上轉變過來。為人處世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自持”——自我控製欲望和情緒。能自持就不怕“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即便生活在汙濁的環境裏,也能保持自己高貴的人品。如果有一個惡鄰和品德不好的朋友與同事,正可以鍛煉自己的修養和定力。再說,惡鄰和“損友”畢竟不是敵人,我們可以設法感化他們,他們身上也許有一些東西還值得我們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