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智”者事竟成(1 / 3)

有“智”者事竟成

智者,勝者,強者也。有智,人皆有希望。財富總是和智慧連在一起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隻是,此道非歪道也。

超越無限的起步

20來歲的大學生,在校讀書期間,靠設計個把軟件就能掙個幾十萬,這樣的事,早幾年聽起來似乎是個天方夜譚,可現如今,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卻早已對此司空見慣,屢見不鮮了。

在清華大學裏一間普普通通的學生宿舍裏,筆者就拜訪了一位這樣的“學生富翁”——小莊,一個在大一便以一套期貨分析軟件而淨賺了30萬元的風雲人物。

走進宿舍時,小莊正在“工作”著:隻見他踩在一條缺了個腿的小方凳上。上半身掩在上鋪垂下來的蚊帳內,而一台價值不菲的筆記本電腦則擺在枕頭上,隨著小莊的手指在鍵盤上劈裏啪啦地跳動,藍色的顯示屏上也不停地變幻著字符,據他的同學透露,小莊總是以這種奇特的方式工作。

當問及這位“小富翁”的創業過程時,這位架著黑眼鏡的清瘦男孩靦腆地笑了:“其實我也談不上什麼創業,就是大一時由於在機房裏我的編程能力比較搶眼,恰好被一位師兄發現了,於是便邀我和他一起開發軟件,僅此而已。”小莊的話平淡而杯素,然而就是他,與那位博士合作產品隨即被一家從事期貨信息的公司看中了,僅僅兩個月的時間,小莊便為這家公司開發了一套軟件,而且效果相當不錯,老總當即為他開了30萬元的報酬,並額外獎給了他一台價值不菲的筆記本電腦,還願與他保持長期的合作關係。

其實,在北京的許多電腦公司,已經有很大一批大學生在課餘從事軟件編程,硬件組配和網站技術指導等工作,而小莊,可以說是這批“天之驕子”中的佼佼者,中關村一帶許多的電腦公司,常常便在學校貼出海報,吸引學生報名參加軟件開發,係統集成等工作。即便是聯想這樣的大公司,也不難見到學生的身影。很多電腦公司的老板都透露,他們還是喜歡用學生,電腦業,本來就是年輕人的天下 。

當問及小莊將來的打算時,年輕人聳聳肩,回答得極為簡潔:“賺足夠的錢,學足夠的知識,然後自己做老板去闖一片天。”

看著小莊躊躇滿誌的神態,聽到他充滿抱負的話語,隱然已有了IT新貴的作派。保不準哪天,在小莊們中間真能也闖出幾位比爾蓋茨,李澤楷來。“智”者為王

“一項大學生的成果賣出700萬。”於1997年舉行的第五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科技學術作品競賽突然爆出了這樣一條新聞,而且迅速傳遍了全國,轟動一時——。

1997年11月10日,在南京理工大學圖書館的簽字儀式上,林煒與重慶農藥化工集團公司副總經理楊世倫分別簽定了轉讓合同書,而轉讓費則高達700萬元。

700萬元!這個天價打破了“挑戰杯”競賽中曆次成果轉讓費的最高記錄。。而林煒,也轉眼間成為了轟動一時的風雲人物。

林煒,這個四川聯合大學皮革工程專業女碩士研究生,麵對這似乎突如其來的成功和榮譽,一臉的坦然和輕鬆,她不認為自己有什麼“靈感”和“天賦”,而隻是覺得“水到渠成”,隻是在實習中邊發現皮茸生產問題邊想法解決獲得的成果。說來也挺有傳奇色彩,這位在皮革生產技術研究中取得巨大成功的河南姑娘,一開始選擇專業時卻是“另有其愛”——電信專業,林煒於1991年參加高考,本來一心想學電信專業,哪知道卻陰差陽錯地進了皮革工程專業,小姑娘開始時挺不樂意:“那不就做皮鞋嗎?我可不幹。”為了這事她可沒少懊喪困苦過。但很快,她便得知了四川聯合大學在這一專業設有輕工博士後流動站,而且還有博士學位授予權,其學術地位在全國可屬一流,於是,林煒安下了心來學習。並於1996年隨同導師參加了亞洲國際皮革科學技術會議,在會上,她不僅宣讀了自己的論文,而且成為了會議主持人。那一年,林煒是24歲。

1995年3月時,林煒到成都的一家工廠實習,不久,她便發現了製革中采用的鞣劑各有優缺點,能不能有一種更好的新產品呢?這個念頭跳入了她的心裏。從那年的暑假開始,林煒就一頭鑽進了新產品的研究中,新產品成型後,她又一頭鑽進了工廠的試驗,幾個寒暑假幾乎都泡在了工廠裏,和工人一塊吃,一塊住,一塊幹,工人們看了這個不一般的大學生,都禁不住嘖嘖稱讚:“這個女娃吃得苦,不簡單。”

在那段時間,她跑過的工廠就有20多家,至於做了的實驗,怎麼算也有上千次。

1997年,林煒帶著她的成果來到了南京參賽,人山人海的大學生科技展廳裏,各式各樣的成果分外搶眼,而林煒的“KMRC銘鞣粉生產技術成果說明書”迅速成為了展區的搶手材料,眾多皮革企業代表都如獲至寶,而南京、濟南的兩家皮革廠更是當即表示願出高價洽購。最後,重慶農藥化工集團公司以700萬元的轉讓費獨家買斷此項技術成果。

消息傳開後,很多人都表示疑惑與擔心:“一個大學生的成果?這麼多錢?萬一搞砸了怎麼辦?”麵對眾人的疑問,公司副總經理回答得相當簡潔:700萬元,值。事實上,重慶農化集團真正吃到了科技的甜頭:早在兩年前,這家公司還在因為廢料無法自行處理,經濟效益不佳而舉步維艱,但自從試用林煒的新技術後,公司不僅解決了汙染治理的老大難,經濟的效益也更是明顯提高。

獲得了700萬後,一向儉樸的姑娘仍然自我解嘲地說“我一直是素麵朝天”。她很不習慣被稱為“大學生首富”,她一直所想的是:把轉讓費首先用於課題經費,繼續自己的研究。石破添金

1987年春節一過,繆壽良就率領幾個同甘共苦的哥們南下深圳“淘金”,一路顛簸,他們在寶安區安營紮寨。

他把發財的目光,投向了采石場。因為,在當時,深圳的高速發展,建路、修橋、造大廈,沒有一樣離得了采石的。而在五華縣,采石技術堪稱全國一流。要發財,何不由此項去發展呢?

一經醞釀成熟,繆壽良義無反顧地選擇了以石為伍,他對未來之滿倚麗夢想。

但繆壽良沒有資金,沒有朋友,環境是陌生的,語言又不通,咋辦?知難而退還是迎難而上?繆壽良選定了目標,麵對困難信心麵倍,毫不退卻。他說,我雖然沒有資金,但我有智慧,我有不可動搖的意誌。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聽到一位供電局的朋友說:深圳電力嚴重不足,尤其七八月,三天兩頭停電均屬正常。

停電、停電、停電!停電將意味著什麼?繆壽良反複思考這個問題。終於有了明確的答案,那將是意味著一到七、八月,所有的采石隊將出現電力危機,影響正常作業。哦,原來這停電現象蘊藏著不可泄露的商機。

於是,繆壽良心生一計,東拚西湊籌集一筆款項,買了一台柴油發電機,坐觀其變,靜候機會。果然不出他所料,1988年秋天,幾十個采石場與廣深一級公路簽訂的合同全部被廢除。因為受電力不足影響。沒有一個采石場可以保質保量完成任務。

真是天賜良機!繆壽良終於有了用武機全。他的發電機在關鍵時刻大發威力,承攬了全部采廠業務。聰明過人的繆壽良終於一夜之間擊敗了幾十個采石工程隊。當別人醒過來時,悔之已晚了。

物以稀為貴,繆壽良把握了無限商機,石子價格也因為獨家生產而翻一番,原本18元/立方猛炒至36元/立方,他徹底地大發其財——石頭源源去,鈔票滾滾來!

財 富 點 拔

機遇最愛光顧獨具慧眼的人。坐享其成又不肯動智用腦的人要想發財不啻是癡人說夢。繆壽良既有敏銳的觀察力,又舍得下本錢去牢牢把握這一天賜良機,他怎會不發財呢?!慧眼識稍縱即逝的機會

社會的出現具有偶出性和易逝性。但精神強幹,反應靈敏的人往往能抓住稍縱即逝的大好良機,一舉成名。

80年代初,美國大地卷起了一股可怕的“黑旋風”——艾滋病!任何藥物都阻止不了性接觸後可能帶來的恐怖後果——死神的光臨。既想保持開放的性觀念又怕見上帝的美國人後來發現,有一種小玩意能夠有效地抵擋死神的進襲,那就是——避孕套。而當時,美國國內自產的避孕套一時不能滿足市場需求。遠在東半球這一邊,嗅覺敏銳的兩位日本商人立即發現了那座“金山”,立即要極短時間內,開動本公司的機器,加班加點生產成箱成箱的橡膠避孕套,火速運往美國大陸。剛一上市。美國眾多的銷售部門人潮蜂湧,熱鬧非凡,兩億多隻避孕套不幾日便“脫銷”,喜上眉梢的日本人生產相伏——為生意的成功

財 富 點 拔

捷足先登常用在幸運人的身上,其實,用來比喻抓住機遇的經營者最為恰當不過了。能把性工具避孕套的生意做到異國並大發橫財,這樣的經營者腿腳實在快捷。這住這樣一句話:一旦有機會,先於別人抓住並利用,你就已經成功了99%。獨辟蹊徑

農民楊是上海一工廠的合同工人,一次偶然的機會使他發現賣瓜子能賺大錢。他知道心動不如快行動。

回到家鄉後,他利用周日到附近做了一番調查研究。由於附近有較近的葵花籽來源,生產成本不會過高。他想自己所在鄉和附近的三四個鄉總共有6萬多人,一年說不定能賣出十萬斤瓜子,扣除原料和加工費,每年能淨賺2萬多元。

經過一番策劃和計算,他躊躇滿誌,具體操作應運而生:他買了一個大炒鍋,又買來一些生葵花籽來試製,經過多次反複試驗,終於炒出了脆而不焦、味道很香的瓜子。他抓住農村過春節對瓜子需求量大的機會,雇人來和自己一起炒瓜子。春節過去後,楊一結賬,發現售出的瓜子竟達到20噸,賺了一大筆錢。

一試即靈,龍橋瓜子聲名遠播。楊馬不停蹄,趁熱打鐵——炒出了葵花瓜子,五味瓜子等品牌。楊十分喜歡看毛澤東軍事著作,這次做生意他又特意研究了各種兵書,把兵法上學到的東西運用到經營管理上。他吸收了中國革命成功的經驗,走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經營路線,先讓自己的產品廣泛地占領了農村的貿易站、個體商店、國營商店的瓜子櫃台,然後昂首向城市挺進。他先讓產品打入江蘇、浙江一帶,接著又讓“龍橋瓜子”這塊招牌在上海站穩了腳跟。在擴大經營範圍的同時,楊十分重視對產品質量的把關和產品種類的開發,使得龍橋炒貨由單一的炒瓜子發展到現在包括有核桃、鬆子內在的近30種炒貨,年產量也由最初的350噸增長到3000多噸。

炒貨是季節性食品,一到夏天,炒貨廠便到了淡季。龍橋炒貨廠是鄉辦企業,用的工人大都是臨時工,一到淡季,由於沒什麼工作可作,工資少,許多臨時工都辭職到別處找工作去了,而且往往就不再回來。這樣,當炒貨旺季來臨時,企業又不得不花費時間和精力重新培養熟練工人。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深謀遠慮的楊決定投資生產冷飲的設備,充分利用炒貨淡季時間來賺錢,並留住熟練工人。他自籌資金4000萬元,迅速上馬三套生產冷飲的流水線。兩個月後,楊首創的果仁冰淇淋麵世了,這種冰淇淋以葵花籽、鬆仁、花生仁等為配料。由於當時電視上正推出深受兒單喜愛的電視劇《小龍人》,楊就以“小龍人”作為龍橋廠係列冷飲的商標。這種產品投放市場後,立刻受到了消費者的喜歡,尤其是小朋友們十分喜歡,讚不絕口。經過這一係列努力,龍橋廠終於成了上海市為數極少的沒有淡季的食品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