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拚才會贏1(2 / 3)

誰知,上街發傳單,招呼人免費治療這一關,就有人沒過去。王府井工藝美術服務部,憑這單位,就說售貨員也是國家級的,上大街幹這個,好多人覺著麵子上不好看。況且嚷嚷一天不算,還得給人做治療。什麼人都有,哪兒痛都得給治。這份累,“國家級”售貨員過去也很少受過,有些人不幹了,重新拿200元生活費回家呆著去了。

“為人不自在啊”,我也嚐到了給人打工的滋味。像李東這樣幹了幾十年的老職工,在原單位就是和領導戧戧兩句,怎麼說人家也得給點麵子吧!新單位可沒這麼一說,紀律還很嚴,上班不許坐著,不許聊天,要不停地介紹藥的性能,給顧客做治療。沒過多少日子,我嘴裏就長了泡。

但是李東沒走回頭路,不要說家得養,就是自己也得有個生存空間。回家呆著,人還不呆“朽”了!既然是再就業,就紮紮實實從零做起,打工也要打出“樣”來,人隻有享不了的福,沒有受不了的罪。

當時李東五節腰椎和左、右腳後跟都骨質增生,一天八小時可釘可鉚站下來,回到家全身就跟癱了似的。丈夫體諒我,洗衣、做飯、買菜,差不多把家務事都包了。患者腰痛、腿疼還好說,遇上腳痛的患者,有的一脫鞋,那味熏得人直想吐,治完了連飯都吃不下去。快50歲的人了,還抱著人家的臭腳丫子伺候人,背地裏我也沒少掉眼淚。不過,委屈歸委屈,幹歸幹。要想把一件事情辦成個樣子,就必須會吃苦。時間長了,也就習慣了,所謂久聞不知其臭,就是這個理。

年齡大的人再就業,在許多方麵是不如年輕人,可也不是沒有優勢。特別是幹服務業,長相清純亮麗當然賞心悅目,可更多的顧客看重的是和藹可親、體貼周到的服務。為人妻、為人母的中年婦女,前一條沒有,後一條卻不難做到。正所謂各有各的優勢。

有一次,我們店裏來了一位穿著破舊的的老人,他家在河北衡水,來北京當臨時工。老人腰疼腿疼,連著20多天天天來做免費治療,就是不買藥。我們覺著老人這麼大年紀,也掙不了幾個錢,挺不容易的,他隨時來,我們隨時治,每次給他用藥,按摩都格外仔細耐心。最後,老人萬分感激地說:“這麼多日子我光看病不花錢,你們不嫌我煩,也不嫌我髒,現在我腰腿疼好多了,你們的藥好,服務好,人更好”。他不光自己買了藥,還到農村用這藥給鄉親們治病。如今,老人已經回河北了,仍常來北京買藥,衡水的老白幹酒、小米、紅豆等特產,他都給我們帶,就跟走親戚一個樣。

事情就是這麼回事,肯付出,就會有回報。以前,宏仁堂一天也就賣一、兩瓶“酸痛靈”,自打我去了,每天增加到七、八瓶。

領導覺得李東挺有成績,就讓我組織一個“酸痛靈”義診隊,在北京和全國各地做促銷。這期間我認識了哈爾濱“酸痛靈”聯絡處的經理。她鼓勵李東說:“全國那麼多大城市‘酸痛靈’市場還沒開拓,你挺能幹,又幹了一段時間有了經驗,還不如幹脆自己挑攤幹去”。這話讓李東動了心。人一輩子遇到的機遇並不多,到了這個歲數更得抓住身邊的每一個機遇,去嚐試嚐試。

回家一商量,愛人說:“歲數那麼大了,身體也不好,孩子又上中學,你折騰什麼呀,就在這兒湊合幹吧”!熟人、朋友也都是這態度。

李東都認為,幹事業無論年齡大小,隻要有那股勁,很多事情是可以成功的。

女兒特別支持李東說:“這麼好的機會還不試一把,我都這麼大了,能自己管自己了”。

西安是李東到外地建點的第一站。剛去的時候人生地不熟,藥店裏同類藥特多,一般也不輕易進藥。我知道北方人豪爽仗義,就選擇了一家有影響的藥店,開始了“軟、磨、泡”。藥店經理上班,李東上班,他下班,李東下班,就在接待室等他。中午他出來吃飯,李東就向他介紹“酸痛靈”藥的特點說,我已經觀察好幾天了,在你們這準能賣好,你就試試我的藥吧!我這麼大歲數,連著幾天對方也不忍心了,說:“你這個大姐真不容易,左一趟、右一趟在這兒等著,我就試試你的藥,要是藥效不好,可絕不進”。一試,效果不錯,就這麼著,李東先後打進西安六家藥店,建立了“酸痛靈”谘詢點。

西安市場基本穩定,李東決定再到成都去闖,到了成都沒地方住,先是住朋友家,人家10多口人,李東就睡在地板上。後來租了一間房子,和藥睡一塊,藥味重,熏得李東天天頭疼。我知道,和不同地方的人打交道得用不同的方法。南方人做買賣特精明,不見真佛不燒香。李東對藥店經理說:“咱們先試試,頭一個月我們免費做治療,你們賣藥,賺錢歸你們。如果賣得好,你們就答應我們建點進藥。”人家在藥店緊靠門口的地方放了兩張凳子,下雨全潲進來,等於淋著,太陽一出就曬著,但對這一席之地我們格外珍惜。當時就李東和一個成都小姐,每天早上藥店還沒開門,他們就到門口等著去;晚上人家關了門,他們還舍不得走。治療免費,服務耐心,很快他們就遠近聞名了。有位舞蹈演員不小心崴了腳,剛巧兩天後又有演出任務,她讓人攙著來到谘詢點。他們想方設法給她治療,結果還真沒誤了她演出。經過這件事,連藥店經理都對他們另眼相看了。一個月試下來,“酸痛靈”的銷售額超過了同類藥品。

前後不過兩個月功夫,20多人“酸痛靈”谘詢點相繼出現在各藥店,成都聯絡處建起來了,我當上了經理。

記得頭一次上外地搞促銷時,李東連火車票都不敢自己買。假如當時沒勇氣邁出第一步,自然不會有今天了。路,就是要靠自己去闖、去走,否則不會有現成的事業等著你!

許多下崗待工人員都有以下特點,一是年齡大,二是技能單一。但是,隻要實事求是的幹,肯下功夫,就一定會有收獲。

剛開始做谘詢員時,李東就一點點把“酸痛靈”的用途、用法、用後的反應等都想方設法弄明白,同時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知識,有關的醫療、醫藥書籍,養生健身之道都琢磨,時間一長,李東也快成半個大夫了。一次,一位戴金戴銀的小姐來到我們店,開口就說:“我買你幾瓶藥不在乎,但治不好病我可不答應”。我利用掌握的知識為她測病、敷藥、按摩,她還挺信服,買了兩瓶藥高高興興地走了。望著她高高興興遠去的背影,李東笑了,認為她的努力沒有白廢。國內外的營銷書我也看了一些。通過優質服務,讓顧客自覺自願接受你的產品,這一招就是從書上學來的。

人在社會上闖蕩,像李東這麼大歲數的人了,也難免不會牽掛家裏。每當這時,她總是把痛深埋在心底。

幾年來,李東走南闖北,增長了見識。南方人就業觀念很新,吃苦耐勞的精神很強。他們不怕丟人,不怕吃苦,什麼都能幹,大街上有很多縫紉機攤,他們在那縫縫補補,做一些床罩、窗簾,大街上擦皮鞋的也非常多。在成都買菜,土豆、萵筍都削了皮,栗子剝成肉,他們方便了群眾,自己也有收益。現在我們一些北京的下崗職工的擇業觀念還沒改變,挑挑揀揀,工資少不幹,髒了、累了不幹,有人說給三、五百元養不了家就不幹。可下崗就想掙大錢是不可能的,天上不會掉陷餅,要從基本的幹起。首先要給自己找一個生存的空間,就拿廈門東風製藥廠北京聯絡處來說,在工藝美術服務部招了三十多人做谘詢員,但幹到最後就剩下四、五個了,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吃慣了大鍋飯,受不了那份苦那份累,他們寧願拿著生活費在家舒舒服服,天天打牌、逛市場,也不願找份工作幹,勇敢地邁出第一步。

財 富 點 拔

年齡大、技能差,都不是再就業的主要障礙,關鍵是要走出自己心理上的誤區。人這一輩子,撅著嘴是過,樂著也是過,幹嘛不笑對人生呢!隻要人老心不老,敢於麵對現實,肯於付出,同樣有希望在再就業的崗位上做出成績,實現自身價值。我要說,是再就業給了我第二次青春。

巾幗何須讓須眉

與張曉燕一樣有下崗遭遇的李麗、楊丹、彭緩緩生活境況似乎比她好了一些。三姐妹原來都是一家毛紡廠的職工,李曉青和彭淑蘭原來在廠中做檢驗員,楊豔麗在車間搞生產。三個人由於家住得較近,平時挺要好,她們是那種無憂無慮的女孩子,似乎從不覺得生活的深重。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在1994年8月,她們所在的廠破產了,三姐妹成了待崗職工。從不知生活酸甜苦辣的三姐妹一下子懵了,心裏頓時不是滋味,手也不知道擱哪兒好。平時從不把幹活當回事兒,廠子效益盡管不好,但沒為之付出過多少的她們根本不在乎,反正她們也沒過高的生活要求,有點兒錢夠化妝,日子就高高興興打發了。沒想到現在沒活幹了,“養活自己”的微薄的工資也沒了,回到家裏吃閑飯,心裏不怎麼舒服,別人衝你笑笑,都覺得是在瞪你。

怎麼辦,三姐妹整天逛市場,想看看哪兒有發財之道。愛吃水果的她們發現別人賣水果能賺錢,而且成本不大,私下一合計,就開始賣水果了。三個人象模象樣認真幹了一星期,不知怎麼搞的,一塊錢進來的水果賣一塊五六還賠了錢進去。可自己也沒吃多少,大家嘻嘻哈哈說笑一陣,又轉移了目標,覺得賣菜也許能賺錢。可賣菜比賣水果辛苦多了,淩晨四點多到菜市批發,六點上市。她們又太嫩,總遭別人算計,賣菜時別人一還價就不知所措,她們平時的瀟灑勁兒一點兒也沒了。這次堅持了兩個星期,三個人一算帳,還算不錯,淨賺68元,一個人分20元還可剩8元買水果慶祝勝利。

雖然賺了錢,可三姐妹覺得她們有更廣闊的天地去發展。於是決定開一個絲織廠。

家裏人見三個青年折騰了一陣子沒了動靜,也忙著給她們找工作。誰知她們三人竟要辦廠,就憑她們賣菜時所表現的那點本事,豈不是窮折騰。在她們軟硬兼施、死纏硬磨之下,各自家裏人答應給她們每個人一萬元,以後是好是壞就不管了。有了三萬元,加上三人平時的積蓄,也近4萬元,足夠她們折騰一陣子。

首先她們在原來破產的廠裏申請到兩間小房作廠房,花兩萬元買了兩台機器,針織廠就辦了起來,並命名為“三鳳”針織廠。萬事開頭難,三姐妹實在是碰上了難題,但由於這次投入大,再說想到她們自己的計劃都已經向家人和朋友說明了,不好撒手不幹,隻好咬著牙進行她們的事業。

這個小作坊式的廠,一次進二三百元的紗,自己織成布,拿到外麵染好,然後自己裁剪自己縫紉。蒼天不負有心人,當第一條褲子做出來時,三個人簡直高興瘋了。第一次她們生產了600條線褲,找商家推銷出去,淨賺了800多塊錢。800塊錢,與她們工作時的艱辛,推銷時所忍受的白眼及冷嘲熱諷比起來,並不是一個大數字,但這意味著她們成功了。

活兒多的時候,她們三個人幾天不回家,困了就輪流打個盹兒,機器是不能停的。在冬天沒有暖氣的時候,就搬回家幹,從早上一直幹到晚上十點,腿都發軟了。但是三姐妹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就以苦為樂。

三姐妹之間也精誠合作,生怕別人累著,有活兒搶著幹,到外地進貨,也爭著去。進貨時,她們都坐硬座,住便宜的小店,帶上一大包方便麵,用熱水一泡就是一頓飯。用她們的話說,就是她們在“榨錢的汁水兒,自己的辛苦錢,誰也舍不得多花。”三鳳針織廠在三個能吃苦的姑娘的經營下發展了起來。她們還特留意流行趨勢及各種節日,設計有圖案的文化衫,情侶衫,結果銷路挺好。在“三鳳針織廠”發展風頭正旺時,她們又拓展了廠地,多租了幾間廠房,並招聘了五個姐妹,和她們一起撐起了這個由作坊發展而來的廠子。

三姐妹在談起她們的成功之路時,總笑笑說:都是逼出來的。人就是有惰性,以前吃大鍋飯時,誰都不做,現在為了生活,當然是越做越來勁,法子越多。

“誰說女子不如男”,三姐妹憑自己的努力開辟了一塊天地。這對於每個下崗工人,每個關於下崗政策的製訂者,都是一種激勵。

我們應該感謝李麗、楊丹、彭緩緩這三個有誌氣的工人,她們為國家的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做出了貢獻,也為我們每個人下崗職工樹立了榜樣。“人人有本難想的經”,但這有時也決定於每個人的想法。三姐妹的奮鬥曆程,不正證明了“樹挪死,人挪活”的正確性嗎?我們期待著更多像李、彭、楊三姐妹一般的人物冒出來,也希望下崗工人盡快找出一條適合於自己的謀生之路。

財 富 點 拔

我們每個人都有天限的潛能,隻要盡力挖掘,就一定能在商業上有所成就。

愛拚才會贏

王文才,一個憨厚的東北漢子,光憑他樸質的外表,人們可能無法將他與精明的企業家聯係起來。然而就是這個老大學生,從技術員、主任工程師、工程處主任、公司副經理,公司總經理一步步走過來,並以他那戰略家思想和求實的工作,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跡。這位建築工程公司成功老總的經營理念,卻可以用三個普通的比方表示出來。

羊肉串理論

“如果我手中隻有100元錢,到商店去買東西,有電視機也有羊肉串機,而我選擇了羊肉串機,也許有人認為我是個禁樂主義者,但他們錯了,的確,電視可以讓人享受,但羊肉串機才可以給我們賺到更多的電視機。”這就是王文才的羊肉串理論,就在公司資金極度短缺的情況下,他毅然拍板買回了各型號塔吊29台,這種大氣魄的投入,在全國同行業中也是少有的,而結果也正如他所預料的,公司於1995年便煥然一新,這個僅有管理人員400名,職工2000人的企業,年產值突破了1億元,利潤2832萬元,讓人驚歎不已。

拳頭理論

“雙手拚擊一個東西當然比一隻手打擊一個東西晚有力,而如果能打出一組漂亮的組合拳,那威力必將更大。”

由於市場形成的不斷變化,王文化自然不會死守陣營,在成功的盤活了一建公司,打出了有效的第一拳後,他開始打出漂亮的組合拳,一口氣組建了石膏板線廠,大理石製品廠,建築塗料廠,水磨石製品等八家邊緣實體,不僅自給,更是以質優價廉搶占市場,數年內,他們就研製開發出建築塗料,水磨石製品等六大係列數千種的裝飾塗材料,一舉成為當地規模最大,品種最全的裝飾材料廠家。

饅頭理論

“如果一個人吃完3個饅頭後打起飽嗝,你能說前兩個饅頭不應該吃嗎?”

王文才是在取得巨大成就,各種榮譽誇獎鋪天蓋地而來時打了這個比方,他動情地說:“一建公司之所以取得這份業績,是前幾屆班子,幾千名職工共同努力奮鬥的結果啊!我隻是恰恰作了這第三個饅頭而已,沒有公司這幾千號人,我這總經理給誰當去?”王文才一貫的宗旨就是——蓋好房,買設備,長工資,不欠稅。這些,都充分地體現了他作為一個領導者的大家風範。

財 富 點 拔

王文才成功的原因雖然不能從這三個比方中全部表現出來,然而這卻蘊含了其經營理念的精髓——德、才、誌。

具有良好服務信念,對顧客、對公司、對職員、對社會懷有滿腔的服務熱忱;堅定必勝信念,永遠保持創業的那種謙虛——這是他的德。

膽大心細,創業時既能小心翼翼縱觀全局也能當機立斷大膽出擊,並能敏感地捕捉研究動用各方麵的情報信息以作出科學謀劃決斷——這是他的才。

氣宇宏大,不計較於一城一池得失,而將眼光放得長,放得遠——這是他的誌。

商戰即人戰,一個有著如此高素質領導者的企業,焉能不在商海中傲視群雄?

劍膽琴心話儒尚

現如今,中國商界似乎開始盛行“儒商”所謂“儒商”,一般是指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新一代既有知識也有能力,既懂文化也長於商業的新型商人,而其最重要也最可貴的特點便在於——賺錢的同時並未放棄文化追求。

北京的呂君就是這樣一位“儒商”早年的呂君畢業於某著名大學的中文係,在大學期間便打定了為“繆斯”奮鬥終身的誌願,但畢業後真正融入了生活,他的觀念才漸漸轉變了——物質的貧乏注定了精神品質的被傷害,詩人們因為生活所迫而變得憤憤不平急功近利甚至將詩歌變為他們泄憤的工具,這樣一來,詩人應有的內容與大度遠離而去,其詩文也就不可避免的變得浮躁和淺陋。

於是,早在80年代中期,呂君便在某大學附近開了一家氣勢不小的書店,但與其他普通書店不同的是,呂君首先便是把辦書店看成一種文化活動,其次才是商業行為,他還自信地表示“如果以商業成敗論英雄,我自知沒有什麼,天賦,若以文化的角度來指量,我覺得問題不大。”

很多人對此就不甚理解,辦書店不為賺錢,那是為了什麼?呂君麵對此問題時變得有些許的沉重:“我是把書店的前提定為傳達思想的場所——書是用來傳播思想的,作為文化人我們當然希望盡可能多的讀者能通過閱讀來與作者們進行思想對話,可是現實卻不那麼滿意:一方麵凶殺、色情、武俠之類的書充盈於大小書店,而另一方麵呢,我們的一些固定讀者卻為了買到一兩本自己想看的書而跑遍全城書店卻不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