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說起前輩們的熟悉的名字時,那些名字總是和他們的事業聯係在一起。在曆史的長河中,他們就像星星一樣永遠閃爍不停。
如果你熱愛生命,那麼,請從具體的小事做起,熱愛你所從事的事業,把它做好,做到一般人所難以達到的高度。
隻有事業,才能真正體現一個人存在的價值。
路就在腳下
——善於“挑爭”和接受挑戰的李瑞萍
我自1994年從門頭溝煤礦下崗以來,沒有怨天尤人,更沒有用此而一蹶不振,自暴自棄。我認真地對待麵臨的窘境和困境,堅信天無絕人之路,我在努力重望全新的自我,爭取早日就業。
剛剛下崗那年,孩子僅兩周歲,一切的家務事都要我親自動手,但我並沒有被孩子拖住手腳,而是把孩子送進幼兒園,隻身一人到京城找工作。幾經周折終於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工作,在家俱城賣家俱,月收入隻有500元。我想外地女孩能吃苦,為什麼我不能吃苦,咬著牙就幹了下來。幹了幾個月,又兼職業務推銷,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掌握了一些銷售商品的技巧和營銷知識,業務也不斷提高,得到了老板的賞識,工資收入也有所增加。我沒有沾沾自喜於現狀,為老板做事,總覺得拘束,又缺乏自由。我憧憬著未來有一天自己做自己的老板,隨心所欲,我朝著夢想的方向孜孜以求。
有了這個夢想以後,自己感到知識的貧乏,尤其是自從參加工作以來,工人出身的我隻會幹活,做一個熟練工種,沒有什麼一技之長,也沒有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現在已進入商品經濟社會,沒有文化知識就做不好任何工作。有了這種感受,我就立誌加強文化知識的修養。
首先我報名參加了財會速成班的學習,掌握了財會管理知識,同時工作也有了進展,我由開始為老板賣家俱提升為管理幾個家俱城網點的業務管理工作,工資收入也日漸豐厚,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我並沒有忘記曾經工作了十幾年的“黑土地”,沒有忘記那些仍在下崗的姐妹們,我管理的幾個商業網點需要用人,就積極與“礦勞務市場”聯係,幫助企業減輕負擔,鼓勵那些下崗姐妹們振奮精神,鼓足勇氣,擺脫貧困,闖入市場,體現自我價值,我先後幫助十幾個姐妹闖入市場,安排了工作,擺脫了貧困。
形勢所逼,社會競爭的要求,我又於忙碌中抽出時間參加汽車駕駛培訓,為以後工作和生活準備。
經過三年多的“商海”鍛煉,不但積累了經驗,也積累了財富,他人也向我投來羨慕的目光。但是在這期間,自己也有苦和累。我有自己的小家,有丈夫、女兒。丈夫長期上小班,孩子小管不上,我又整天奔忙,經常到幼兒園接孩子是最後一個。但是各種苦和累都被我克服了。我就是這樣一天一天地挺過來了,但是我又覺得,我比過去充實了許多。
三年的堅苦打拚,奮力搏殺,我省吃儉用,攢足了資金。終於,我實現了夢寐以求的理想。1997年8月份,我在八角地帶投資辦起了自己的“幹洗店”,我成功了,因為我在社會上真正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真正創造了自我,充分體現了自身價值。如果說我是下崗女工的“幸運星”,到不如說我這顆“幸運星”是用辛勤和努力換來的。
從來就沒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隻有靠我們自己。這句話一直激勵著我去努力、去奮鬥、去抗爭,直到成功,到永遠。在這裏,我再一次鼓勵那些曾經和我一樣的下崗姐妹們,不要報怨,丟掉包袱,不要看不起自己,在成為生活的強者,就要與現實命運挑戰,去抗爭,到社會上闖一闖,真正找到自己的位置,鼓足勇氣,創造自我。
人生不會一帆風順,也正由於困難與挫折,當我們以實際行動去解決並超越它們時,我們的人生價值才體現。人生要轟轟烈烈,人生能得幾回搏,“等.靠.要”的思想隻會使自己為社會所淘汰。
財 富 點 拔
“下崗”並不意味著一切都完了,無可救藥,自強不息,知“恥”而後勇方是上上之乘,當務之急。
主人公的經曆體會和諄諄話語,值得我們去慎重思考。當今社會競爭的原則是“適者生存,優勝劣汰”。我們都應該力爭上遊,做生活的強者。
青春奏鳴曲
血氣方剛,身強體壯,這是年輕人的無形資本。機械廠工人盧明正是一位風華正茂的青年人,27歲,一切都正開始。但是,他不安逸和滿足於廠裏按部就班的工作秩序和不景氣的經濟狀況,再加上一大常繁文辱節的規章製度,他忍無可忍。
對於這樣的環境與工作狀況,他早萌發了走人的念頭,或許少剩幾個人倒會有活兒幹,何必等到大家都沒飯吃才散夥呢。盧明想,憑自己的年齡與身體,哪兒掙不到300塊錢,他很自信,也很樂觀。寫了一紙辭職報告,就與工友“拜拜”了。
很快他在一家個體書店謀到一份差事,幫老板進貨和清理倉庫,月薪450元。每天上午8點鍾上班,但7點他就得出門趕車。從前這時還在床上,原來廠子是在住家對門,七點半起床也不會遲到。書店的活兒很重,平均每兩天就要到火車站或批發市場提貨。老板圖省錢,每次都讓他騎三輪車,並且自己裝卸。書這東西挺沉,要是上街雇三輪,沒20元沒人肯拉。盧明算了一下,這活兒挺累人,又沒得一個星期天,而且得早晚趕車,每月的工錢根本剩不下多少了。在一氣之下他又辭了職。
他重拾舊日的記憶,懷念那段廠裏的日子,但“男兒誌在四方”,他立誌要開創屬於自己的天地。
給別人打工效勞,行動上有約束,工作沒有自由。他決定自立門戶。
當老板,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首先,必須具備業務知識。他計劃開一個書店,各當其中必然學會售書的經營之道。
他為了盡快入門,還跑到各大書店去看人家如何擺置書架,如何給圖書具體分類等細節。又在許多書店搞了一下調查,看哪類圖書暢銷,哪類圖書批發價低等等。
有了初步的準備,他在一所中學的附近租了一間房間,開始了他當老板的夢想,並命名為“窮孩子書屋”。當然,幹什麼都得有本錢,辦書店更是如此。他為了辦這個書店,把準備結婚用的幾萬塊錢都投了進去。父母和朋友都勸他別傻幹,先結了婚再盤算如何謀生,現在錢花完了,拿什麼結婚。
其實,27歲的他何嚐不想要一個溫暖的家。隻是他想,就一個人他都撐不起來,再加上一個人恐怕更慘。要是拿了這些錢結婚,結婚之後怎麼辦,總不至於喝西北風吧。他辛辛苦苦做好了父母的思想工作,才算辦起了這個書店。開始時,他的成本有限,進的貨挺少。但他所在的地段好,緊挨著學校,銷售狀況令人欣喜,資金運轉較快。在兩個月後,他的生意做得象模樣了。他在顧客少的時間讀了很多書,在精神上充實了自己。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在盧明的苦心經營和努力策劃下,他自己的書店很快就贏來熱愛知識的顧客。“窮孩子書屋”聲名鵲起。
他盡力擴大圖書類別,滿足眾多的讀者的需要。有人需要他沒有的書,他便登記下來,幫顧客去找。如果購書超過200元,他便利用早晚的時間送貨上門。
現在,盧明的“窮孩子書屋”已為很多人稱道,都認為買他那兒的書是最佳的選擇。
盧明本人也說:自己這個小書店不可能使他暴富,但對於過小日子已很稱心了。他現在心裏也頗充實,與書打交道就是不一樣,他感覺自己已與書結下了緣份。在夜深人靜時,泡一杯清茶,拿一本自己喜愛的書,簡直是神仙過的日子。
財 富 點 拔
“相信我自己,因為我年輕”有一首歌如此說。年輕,就是最大的資本,隻要你勇於挑戰,爭取有所作為,麵對困難不言退縮。盧明的成功之道值得我們借鑒。
自強不息的女勞模
1996年6月7日晨,全國紡織係統勞動模範、安徽省特困企業安徽絲綢廠下崗女工吳龍霞,早早地來到“商之都”。她要和廠裏的80名姐妹一起,跨進安徽最大的零售商場做商嫂了。這天,省、市和有關方麵的領導,也來送她們上崗。
吳龍霞再次成為眾多媒體的焦點,人們廣泛關注她的境遇情形。眾說紛紜,美食一是。
三口之家月僅280
1980年,22歲的吳龍霞懷著對美好生活的無限憧憬進廠,在絲綢車間當擋車工。她曾為自己能進入這個1958年建廠、在全國紡織行業舉足輕重、在省紡織係統稱雄的企業而自豪。
她憑著心靈手巧,把師傅傳給的一手絕活兒做得錦上添花。出徒後,她獨當一麵,人均產值在車間名列前茅,1994年成為全廠唯一的全國紡織係統勞動模範。
勞模,與升職,增資,住房存在著紐帶關係。但吳龍霞依舊風裏來雨裏去,盡職盡責,沒半點恃強白天的架勢,工作熱情高漲……由於絲綢行業不景氣,廠子一下子變成特困企業,1995年7月,廠裏作出除噴織車間外,其餘車間全部停產的決定,她作為“先頭部隊”下崗了。
這是她很難理解更難接受的事實。此前,廠裏“吹”過不能按時發工資的風,誰想到這麼大的廠說停產就停了?是啊,15年了,整天圍著機器旋轉的那雙腳,不是你讓它停就能停下來的。她食不香睡不眠,就像變了個人,她從心底還企盼著機器能轉起來。
然而,她盼來的更糟糕,在同一車間做維修工的丈夫也下崗了!上小學的女兒看著閑在家的父母,心裏不是滋味:“爸爸媽媽,今後就別給我買新衣服了,把錢給我存好,供我上大學用……”
女兒是天真爛漫,年幼無知。她哪裏曉得父母現在的困難,一個月剛280元的生活費,怎能養家糊口啊!
龍霞在家呆了幾日,突然明白了些許。丈夫更有見識——別爭,咱們不是有手嗎?倆人一合計,拾掇些工具,買了打氣筒,在馬路邊擺攤修自行車,從此開始了艱難的自救:充氣、補胎、換鏈條……直忙到街上流光溢彩才回家,女的匆忙為女兒做飯,男的則打開紙盒,悉心數著皺巴巴的毛票和硬幣。
“今天‘收成’不錯,純利5元多。”丈夫說。那夜,吳龍霞說是她下崗後睡得最香的一夜。她還告訴我們,隻要看到路上奔流不息的自行車,就想到紡機上的梭,她很想有個梭子能停在眼前……
剛有一條生路,一天,幾個工商局人員來到他們前警告說要取締無證經營。夫妻倆無可奈何,默默地收拾工具,心裏盤算明天又走向何方,以什麼來養家過活。
主動放棄上崗
她有“病”,就是那勤快的老毛病!家裏家外收拾得再幹淨不過,還幹哈呢?
鄰居曉得她的脾氣,便推薦她去一家私營企業,那裏辦公室正缺一個搞行政的。她滿懷信心地去試試,可與老板一照麵,老板就不提辦公室的事了。好心鄰居事後才得知,人家是要招小姐,怎會看上這37歲的吳龍霞?看到龍霞的誠心勁兒,鄰居隻好推說老板出差。龍霞想清楚後,為不負鄰居好意,又主動上門幫鄰居找“台階”:“別去問了,我不想幹了。”
同年10月,吳龍霞有幸被通知回廠上班。原來,廠裏準備開幾台機,照顧雙職工特困家庭,她符合條件。她太看重這個崗位了。她說,聽到那隆隆機鳴,心裏就寬慰許多。但是她很快就放棄了這個絕好的機會,因為她得知有更加窘迫的姐妹,她真正做到了舍己為人。
在待崗那段痛苦難熬的日子裏,同事親戚都勸她:你是勞模,為廠裏做了不少貢獻,為什麼不去找領導?她認為,領導有領導的難處,還是大家共度難關吧。
她再度下崗了,當然,是她主動要求的。
隻要有活幹,不在乎苦累
勞模是勞動者的模範,畢竟不是“萬金油”。作為專業技術工種的吳龍霞下崗後,感到自己的專長不再有價值,倒是有些懊悔,當初為什麼沒多學些其他本領?然而,敬業的龍霞,上班時全身心地投入,回到家後你還有精力學習嗎?矛盾呀……
為了維持生計,夫婦倆省吃儉用,盡量縮減開支,但對於品學兼優的女兒,他們卻是從沒吝嗇,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這是1995年冬季。吳龍霞不敢批發新鮮蔬菜,因為她沒那麼多本錢。挑前撿後,隻批發了易儲存的芹菜、大蔥。她心腸太好,把芹菜外幫全扯掉,省得買菜人再扯;人家向她還價,她太好說話,隻要不低於批發價……同樣菜蔬,菜販子一會兒功夫就賣完,她居然用了3天。回家數數錢,連本也沒討回。
“我簡直是個廢物,呆頭笨腦!”她撞胸頓足,欲哭無淚,凜冽的寒風侵襲她那性悴的臉,可她已然麻木。
丈夫卻滿麵笑容,“一切都會好的,麵包會有的。”她默默地點頭,但顯得異常沉重。
一愁莫展之際,朋友們把她介紹到中國科技大學陽光寫字樓工地。老板聽說是勞模,極爽快地把她留下,委以重任,掌管倉庫和工地所有房間的鑰匙。丈夫怕她分不清上百把鑰匙的用途,給做了個編了號的特大型鑰匙夾。
從此,工地上多了一位整天提著鑰匙奔忙的人。她每天早早趕到,把所有該開的房門打開。她管理的倉庫井井有條,物品進出,賬賬相符。下班後,人家都走了,唯見她檢查每扇門窗是否關好。勞動模範再次閃光了……
可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度。工地收工後,她再次失去了工作。不到一年的時間,一波幾折,吳龍霞嚐遍下崗自救的苦衷,隻是更堅強了。她自信地說:“我就怕閑著,有事幹,幹什麼咱都行。”
在新的崗位,她兢兢業業
1996年5月,才開業5個月的“商之都”商場決定在安徽絲綢廠招聘100名下崗女工。大紅色招聘啟事就貼在廠裏,許多下崗女工聚集在一起,有700多名女工條件適合。湧動著再就業熱望的人們真到麵試那天又猶豫了:盡管下崗,好歹還有國營企業工人,有個靠山,而“商之都”送來的並不是“鐵飯碗”……
是進是退?她陷入了極度的沉思,回顧下崗後的辛酸苦楚,她昂首闊步去報了名。報名的共有165名女工。
她通過了麵試,在筆試中也名列前幾名,可偏偏年齡超過了招聘規定。此事,被特別注重“以人為本,以德興店”的總經理楊昌德知道後當即拍板:勞動模範是“商之都”求之不得的優秀人才,不但要招進吳龍霞,對其他先進人物也要大開“綠燈”。
於是,以吳龍霞為首的一批紡織勞模、“三八”紅旗手、“新長征突擊手”、操作能力、生產標兵等均被聘為商嫂。在上崗儀式上,省委領導叮囑吳龍霞:要把好傳統帶到商場,在新崗位上再爭當榮模。
所謂“隔行如隔山”,麵對全新的陌生的工作環境,沒有經驗的吳龍霞能否勝任呢?
在車間上班一天8小時來回奔走不覺累,在櫃台裏站不到10分鍾,她額頭上就直冒汗;顧客問這問那,她急得說不出話,直往後躲;還五花八門的價格,記住那個,忘了這個……吳龍霞決心一切從頭開始,悄悄地寫了決心書:
“我是共產賞員,又是紡織係統全國勞模,從企業轉為商業,隨著工作服務對象的轉變,我有決心再幹好,珍惜現有的工作,把產業工人吃苦耐勞的精神帶到商業來……”
當我們明查私訪她的近況時,全廠職業無不誇口稱讚,領導更是讚不絕口:勞模就是不同凡響!
財 富 點 拔
沒有了“鐵飯碗”做保障,失業下崗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結果。麵對這一嚴酷的現實,下崗職工應轉變觀念,增強自身素質,以重新再就業。
吳龍霞為我們作出了鮮明的榜樣——自強不息,永不放棄!
年齡不是問題
李東原來在王府井工藝美術服務部工作。下崗那年我45歲,在單位下崗人員中,李東差不多是歲數最大的了。單位和我們這些老職工簽了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和勞務輸出協議,社會保險該上的還給上,為的是讓我們安心到社會上去闖練。
“其實不想走,其實我想留”,真的,當時我真不願意走,幹了快30年了,半輩子的心血都流在這兒了。可又一想,我們“老三屆”這一代人,什麼風風雨雨都闖過來了,現在企業有困難,就再為國家分一次憂吧!
年齡大,又沒專長,李東的個人條件要再就業根本沒有選擇的餘地。我抱定一個信念,隻要能找到個工作就去幹。苦、累李東不怕,文革時那麼困難的時期都過來了,現在這點累怕什麼。
正巧廈門東風製藥廠北京聯絡處,招“酸痛靈”藥的谘詢員,單位介紹李東去,同時對李東說:“用人單位得挑人、麵試,你這麼大歲數,用不用可沒準”。來招人的是北京聯絡處的經理,他問李東為什麼願意當“酸痛靈”谘詢員?李東說:“醫和藥連著,從小李東就想當大夫,現在沒戲了,以前我還學過手診,能簡單看點病,隻要要我,這個工作我就能做好”。
對方還真要了李東。就這麼著,我下了崗又馬上上班了。
經過短期培訓後,李東在東四宏仁堂藥店當了一名谘詢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