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無敵(1 / 3)

信念無敵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端正心態,方能找準自己的位置,承受住風吹雨打,以不變應萬變。

好的心態,不僅能提高人生的質量,而且能避免事業少走彎路。

炒股分身術

劉豹,名如其人,作為深圳家戶喻曉的股市大戶,別人還在拚命掙紮時,他的存款額已逾500萬元人民幣。

當被稱作散戶的普通股民為買賣股票,在洶湧的人潮中擠得汗流浹背,擠掉扣子、擠掉鞋子的時候,劉豹卻悠然自提地呷著茶,隨時隨地呼喚證券小姐為他辦理股票買賣。越有錢就越容易賺錢,馬太效應在他身上得到了應驗,劉豹對此頗感自得。

1991年11月,深圳市溢價發行11家股份公司的股票,總麵值2億元,這次新股認購的原則是公開、公正、公平,新股麵前人人平等,不承認大款的特權。有關部門規定:凡持有居民身份證的18歲以上的公民,均可領到新股認購申請表,最後,再從三百萬張申請表中抽出十萬名中簽的幸運兒,每位中簽者可以購買2000股股票。

九十年代初,在中國股市剛如嬰兒起步,處在初始階段,股票少、幕名而至的股民不以計數,股票緊縮。

得知新股的認購辦法後,一向感覺良好的劉豹失去了往日的悠然,一下子呆住了。百萬富翁成了滄海一粟,憑一張身份證買一張申請表,中簽率隻有3.6%;即使中了簽也隻能買2000股股票,中不了一股也不能買,劉豹的500萬元派不上用場了。他恨自己沒有三頭六臂,又恨自己不能像孫悟空那樣拔根毫毛變出一群劉豹來。但是劉豹豈甘坐失良機。他想:申請表是死的,人是活的,隻要有居民身份證,就可以買到新股認購的申請表;身份證越多,中簽率就越高,就可以買更多的股票,賺更多的錢。

可是,到哪裏去找那麼多身份證呢?他想到了開服裝廠的朋友。哪個服裝廠沒有幾十上百的打工仔?

於是他找到了肌裝廠的老板,花錢“租”來800張身份證,並且雇人連夜排隊,買來800張申請表。800張申請表,就是800個劉豹啊!中簽結果一公布,劉豹的800張申請表有20張中了簽。按說這20張中簽表也能買四萬股股票,夠不錯了,但是這遠遠滿足不了劉豹的胃口。為買到更多的股票,劉豹再一次使出了分身法。他以每張3000~5000元的價格,大量購買中簽表,然後把剩餘的全部資金用來購買新股。

短短幾個月,劉豹所掛股票先後上市,淨賺幾百萬,劉豹大發橫財。

在商店裏,如果有誰拿著十元錢硬要買二十元,人家一定以為他是神經病,可是劉豹先用小錢買申請表和中簽表,然後再把中簽表換成股票,隻是拐了個變,最終達到了以小錢買大錢的目的。

劉豹懶不懶?他購買的申請表、中簽表哪一張不是那些勤快人放棄睡眠、強打精神,連夜排隊熬來的?而這些勤快的夜半排隊人,有誰更比劉豹賺得多呢?

財 富 點 拔

什麼叫分身有術?什麼叫神奇?有時候,一切都是悄無聲息的。

不名一錢卻盡“風流”

住房是任何一個人所必須的落腳點或躲風避雨所在,有錢人大都擁有自己稱心如意的“安樂窩”。

如果現在告訴你,有這麼一個人,沒錢也蓋起了自己的房子,而且不是普通的房,是在寸土寸金的海南省省會的鬧市區,蓋起了一棟大樓,你會相信嗎?現在,這棟16層的大廈就矗立在海口市中心,這位奇跡的創造者名叫羅先友。

當初,他懷揣著5000元人民幣隻身闖海南,現在,麵對平地而起的廣廈千間,像麵對生日宴會上的蛋糕。他躊躇滿誌地開始切蛋糕了:留兩層自用足矣;一至四層出租,每年坐收租金500萬元;其餘10層全部售出,獲購房款4000餘萬元。除去各種費用,羅先友淨賺2000萬元。

高樓萬丈平地起,羅先友用的是懶辦法。

羅先友初闖海南,適逢海南房地產熱,地價瘋漲,要想建房,要麼花大價錢買地皮自建,要麼出資與當地人合建,然後分成。真可謂:有錢出錢,有地出地,沒錢沒地靠邊稍息。羅先友沒錢又沒地,可是他不願靠邊稍息,他想到了租地。

於是,他騎著自行車,到處找可租之地,終於找到了一家即將遷往城外的工廠。羅先友提出,租地七十年,建內江大廈,建成後,每年交廠方11萬元。他特別向廠方強調:“租期內你們將收入770萬元。廠方聽說770萬的租金,比賣地還多不少的錢,挺劃算的,很快就拍板同意了。

這是羅先友下的一著妙棋:第一、租地不用像買地那樣預付大量的現款,就把別人的地變成了“自己的地”;第二、在租金上占了大便宜。寸土寸金的省會鬧市區,兩畝多地每年租金才11萬,與後來他蓋起16層大樓後僅其中四層的租金每年就500萬元比起來,簡直是九牛一毛。雖說租期內租金共有770萬,但那是要用漫長的70年作分母來除的啊。廠方得到微薄的租金,失去了70年的機會。

羅先友大功告捷,聰明處在於他濃彩粉墨渲染770萬這一龐大數字,漫天過海掩飾僅僅11萬的年租金。

地皮落實後,他馬上又通過新聞媒介向四川各地廣而告之:四川省將在海口市建一“窗口”——內江大廈,現預訂房間。預收房款,使羅先友輕而易舉地集資2000萬元。

羅先友省錢省事搞到了地皮,又走捷徑解決了建房款。建房時,又恰逢海南建房熱急劇降溫,建房大軍無米下鍋,隻要有活幹、能糊口,虧本也願接工程。羅先友把工程包出去,不但不用給承建方工程預付款,而且還要求對方墊支施工,大樓建了一半,承建方墊支了數百萬。

羅先友空手套白狼,未動自身分毫,借雞生蛋,坐擁廣廈千萬間。

而大樓真正的建造者,在羅先友搬進總經理辦公室的同時,又要另找一處工棚去住了。

財 富 點 拔

沒有錢,沒關係,想幹事,得多用腦。不名一錢可享盡風流,這不是難得之事,一個事業有大成的人,總要經曆盆窮的。

三十六小時搞掂幾千萬

股票登陸中國的起點站是上海和深圳。新生事物招來眾多急欲發財的炒股者,一時間,兩座城市更是熱鬧非凡。

那時,武漢真有冒險家,提上血汗錢,不遠千裏去上海,住旅館炒股票,一時為人欣羨。因為當時人們大多端著鐵飯碗,吃著大鍋飯,工資不高但有人管,能到外地住旅館炒股淘金,必然是有閑又有錢的階級。

可是,要說一向以炒股老大哥自居的上海人,居然會專程飛來武漢,也住旅館炒股,倒有些奇了。

1996年夏天,武漢某證券或業部真的來了一位操著上海普通話的人,三十來歲,高高的,黑黑的。他號稱擁有股資4000萬,是上海最早炒股的股民之一。在證券部大戶室的“官員”陪同下,這位上海股民坐進了已有幾位武漢大戶的小房間。

落座定後,他滿不在乎投市行情,舉重看輕。反而神侃起上海的奇聞軼事,頭頭是道,武漢的“同去”時不時歎息自己孤陋寡聞,不見世麵。

閑談中,無意中說出自己剛下飛機,還沒住下。這時,一位武漢大戶馬上用手機給聯係了附近一家高級賓館(那賓館的老總是他的朋友),並關照賓館好好照顧,多給優惠。放下電話之後,又方越聊越投機。收市後,武漢大戶設宴,為這位上海朋友接風洗塵。麵對熱情好客的武漢股友,人生地不熟的上海大戶頓有賓至如歸的親切感。

次日,上海大戶三杯酒下肚,神密兮兮地把此次來漢的目的和盤托出:兄弟此來,擬與另幾位上海股友聯手吃進“三特”公司股票,你們可以跟隨買進,但注意保密,切不可外傳。

看官,你可知道,這“三特”是武漢一家民營科技股份製公司,發行的股票隻在武漢市流通買賣,人們叫作“武漢櫃台股”,尚未在上海或深圳上市。也就是說,該股目前隻有在武漢才能買賣,待上市以後才能異地買賣。

武漢大戶聽了竊竊私喜,財神爺來到了家門口,天上掉下了陷餅,當即拍板跟定上海大戶。

第二天,上海資金空運到漢。當時的“三特”股票價位並不低,但上海人仍毫不猶豫地大量買進,而後便是“滬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這大戶室的幾位武漢兄弟有的堅信不疑,滿倉跟進;有的半信半疑,半倉而已。

幾天後,“三特”打起了擺子,股價一路下滑,竟滑到了7元以下。武漢人大罵上海“小赤佬”。沒買的暗自慶幸沒上當,有的人慌忙“割肉”。

不料,不久之後,股價又上揚到了9元多,這一下被套了幾天的股民又急急地獲利了結。大家忙上忙下,忙進忙出,勤快得不得了。一個月後,虧本的已“割肉”,獲利的已了結,“三特”股票與那位黑臉的上海大戶像孔乙己一樣,漸漸被人遺忘了,隻是偶爾被人當作閑談的資料,說笑一番。不料,到了十月份,“三特”股價像吃錯了藥,瘋漲不已,隻幾天功夫,已漲到了14元,整整翻了一番。聽說“三特”價位在13.50元時,大戶室的報單小姐接到上海電話,委托全部賣出。

黑臉大戶一趨西行,不知不覺間已淨賺4000多萬元,興高采烈地往腰包裏塞。在他所賺的錢中,可有這間大戶室武漢朋友的血汗錢?可人家上海黑臉股友,分明是把秘密透露給你,讓你跟進,讓你賺錢的啊!

其實,那位上海大戶也並非具有特異功能,隻不過在當時的情況下,已經上市的股票難以有太大的漲升空間,而尚未公開上市流通的股票價位偏低,一旦上市很可能會向上一躥,加之他可能也了解一些該股票所屬公司的經營情況。正確的分析使他懶得不斷地買進賣出,從而促成了他在股市上的成功。

財 富 點 拔

信心是成功的一半,所謂氣高人膽大,自信心也是發財致富的必要因素。那種畏前畏尾,瞻前顧後,唯唯諾諾,膽小如鼠之徒隻能坐失良機,徒呼“早知如此,又何必當初!”

該出手時就出手,自信者往往能找準有利時機主動出擊,一鳴驚人。

鄭曉超成功創業之道

年輕就是無形的資產;年輕,注力四射,朝氣蓬勃;年輕,渴望闖出一番新天地。

夜色很美風很涼,此時,一艘客輪徐徐地逆長江而上,形爭影隻,沉悶壓抑的機器聲隱約可見。夜,已經很深。

這個時候,五等艙後甲板上當然是毫不例外地躺滿了旅客,橫七豎八的,讓人不禁會有一種殘忍的聯想。好在從這些人那輕輕的呼嚕聲中,才讓我們感覺到生命在這個夜晚還在延續。唯一例外的是,有一個溫州青年叫鄭曉超,也躺在那裏,但並沒有睡。他身材弱小,被周圍那些大漢們不斷壓擠,就顯得更加弱小可憐。他沒有睡,也許是睡不著。他頭枕著兩個鼓鼓的提包。兩個大眼睛一直望著天空,望著天空那片閃閃爍爍的星星,仿佛在憧憬著遙遠的未來。

其實,他是擔心那臨行時母親縫在內褲裏的幾百元錢。這是家裏東挪西借的路費和生活費,他絲毫不敢大意,好始保持高度警惕,惟恐睡著了錢沒了——被人偷走。

1980年的溫州還很窮,溫州青年大多是一副貧窮的外表。但實際上他們的內心都有一股日後被稱之為溫州精神的衝動。那個時候,在溫州青年心中,還隻是一股衝勁,那就是願意受窮,一定要靠個人的奮鬥,闖出一條致富的道路。

於是,在溫州樂清縣柳市鎮,一部分能夠集到資金的貧苦農民,以著名的“前店後廠”的近乎原始的形式,開始了溫州曆史上最偉大開拓之一—低壓電器工業的生產。而別外那些沒有集資能力的青年,則負責把由這樣的工業基礎生產出來的各種低壓電器產品,送到四麵八方的用戶手裏去。

就這樣,溫州第一批推銷員產生了。據說,先後有十萬樂清青年加入了這支大軍。他們浩浩蕩蕩衝出溫州,衝出浙江,跨過長江,跨過黃河……

鄭曉超當然是這支大軍的普通一兵。而且可以說是溫州第一代推銷員。隻是在多年以後,他成了浙江永固金具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兼總經理,管理著一個年產值3000多萬元人民幣的工業企業。而和他一起闖蕩生活的夥伴們,大多數從已經在推銷員的崗位上退休了。

出身書香門第的鄭曉超以優異的成績,讀完了初中,居然被人為地中止了進入高中學習的可能。他父親是一名數學教師,他數學成績也特別好。但當時學校還保留著一條幾近荒唐的慣例——

教工的子女應把深造的機會讓給工農出身的學生。於是,鄭曉超再也沒有機會進學校受教育了。

這一打擊無疑是晴天霹靂,萬般無奈,鄭曉超找了一份會計工作,由於他聰明玲俐,勤勤懇懇,業績異常突出,工資收入也很可觀。隻是,當柳市低壓電器市場正在逐漸形成規模的那些如火如荼的日子裏,同樣憑著他的聰明,鄭曉超敏感到,當小會計不是自己的事業,也不符合他大展宏圖的理想。

溫州人本能的衝動告訴他,闖蕩去,才會有出息。他很快和一些生產廠家聯係,願意推銷他們的產品。在與廠家簽定有關合同的同時,他毅然辭去了原有的工作,開始了艱苦的推銷生涯。現在,他的人生和這條長江上的客輪一起在漂泊。對這個個子不高的溫州青年來說,如何把手中的產品推銷出去,他對此一無所知,更加可笑的是,他對自己要推銷的產品規格、型號、性能、用途也幾乎一無所知。他心中隻有一點很明確,我要把這堆還叫不出名稱的玩意兒變成錢,帶回家鄉去。

憧憬著美好燦爛的明天,鄭曉超臉上浮現出了笑容。不知不覺間,他已酣然入夢,輕風吹拂著他瘦弱的身體,可他全然不覺。

平生第一次拿到自己辛勤勞作而獲取的“血汗錢”,他的眼睛濕潤了,攥著鈔票的手微微的顫抖,心潮澎湃。

已經成為樂清市知名的民營企業的鄭曉超時常回憶起他當產品推銷員的這段曆史。因為這段人生的經曆對他將來的事業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然而,更讓鄭曉超自豪的是,溫州繁榮的今天,和一代一代推銷員的努力是分不開的。而自己曾是這推銷大軍裏的排頭兵,現在自己的企業正在為溫州的繁榮昌盛添磚加瓦。

一個從未接受過培訓的推銷員第一道難題就是要對產品的熟悉,要有豐富的產品知識,否則,如何使客戶認識產品並決心購買呢?但這一切,對大多數農民出身的溫州推銷員來說,有多麼困難。好在鄭曉超初中畢業,腦子又好使;死記硬背,加上理解能力,總算把這堆複雜的低壓電器全記住了。

實際上,這個過程並沒有那麼簡單。他在輪船的五等艙裏,在火車硬坐車廂的過道,在山區公路的汽車上,在肮髒的大客車裏和飛滿蒼蠅的小飯館裏,一有空,他就摸出各個廠家的產品說明書,一邊讀著,一邊對照實物,直到對產品的名稱、型號、性能等知識完全記住為止。

和其它同行一樣,他們每天都肩負兩個鼓鼓的貨包:一個準備填飽肚皮的食物,另一隻才是急欲推銷出手的樣品。他們走街竄巷,四處奔波,累了席地而坐,稍微歇息又敲開另一客戶的大門。

他們的臉上,永遠帶著忍辱負重的微笑,他們永遠帶著一種堅定卻又有分寸感的神情,操著一口發音十分奇特的不標準普通話對客戶說:“請您一定試用我們的產品。先試用,用好了,再定合同;一定不想用,也沒有關係,交個朋友,這是我們家鄉的土特產,不成敬意,隻是表達交朋友的誠意,請一定要收下。”

當然,日複一日重複如此繁重的體力運動,這對於文質彬彬的鄭曉超簡直是受刑。但是,比較那些虎背熊腰,身材魁梧的壯漢而言,文化知識較高的他又占了有利位置,頭腦靈活,能說會道,他的行動舉止給客戶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當然,大多數情況得到的是生硬的回拒:“不用,快出去,溫州人無孔不鑽。”

“對不起,那我先出去了,不過,我會再來麻煩你的。”

當客戶下班時,鄭曉超已經在單位門口等著他:“和長,我保證你會喜歡我們的產品。”

“小夥子,你真是有心人。不過,我們的用量很小。”

鄭曉超一看對方口氣有些鬆動,趕緊接上去:“沒關係,我們幾十塊錢的合同也可以定。”

他當推銷員的第一個月,靠著幾十塊錢、幾百塊錢的一張張合同,積少成多,居然還有500多元的收入。拿著這些錢。鄭曉超激動不已,忘記了這一月的辛苦和疲勞。他一遍又一遍地數著這些還浸著汗水的濕氣的鈔票,把它們緊緊握在手心裏,仿佛要在這些錢裏擠出水來。

推銷員的生活不言而喻是非常艱苦,遭白眼,受冷遇是家常便飯。而作為柳市低壓電廠的推銷員,他們更是倍嚐酸甜苦辣。由於假冒偽劣產品,多如中毛,媒體又頻頻曝光,在前沿陣地衝鋒陷陣的推銷員的信心和積極性受到巨大的挫傷。

當柳市的低壓電器一度成為假冒偽劣的代名詞以後,可以說,所有在全國各地艱苦奮戰的推銷員經曆了他們幹這個行業以來最嚴峻的挑戰。他們紛紛從各個用戶單位裏被趕了出來;一些曾與他們有過合作的用戶也紛紛拒絕他們來。鄭曉超的境遇也是一樣。在這種大背景下,他是無法超脫的。其實,很早的時候,他就非常重視產品的質量問題。每次回到柳市,他都要把市場情況反饋給生產廠家,要求他們保證產品質量,提高產品質量,讓外地的用戶滿意放心。他總是選擇一些質量信得過的產品,盡可能地把好產品推銷給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