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二】
溫州有個青年,1985年初,他跑到甘肅一個貧困地區聯係校徽標牌業務,跑了許多天都一事無成。原因何在呢?那兒太窮,兩角錢一枚的校徽,學生們一是買不起,二是沒有那個習慣。青年人有些心灰意冷了。這一天,他來到一個建在山梁上的村辦小學碰運氣,學校的老師很熱情,答應訂製一批校徽。說是一批,也就是13枚,因為全校師生隻有13人。講好校徽每枚收費1角2分。他自知這是一筆賠錢的買賣,他猶豫了片刻,最終還是咬牙答應下來。
青年人迅速到鄉郵電所花了3.06元發了一個加急電報,請家裏在3日內趕製13枚校微寄到這所村辦學校。
開模具、製作、寄包裹,這13枚校徽寄到這個小學時,僅成本就花了70多元,而收費隻有2.06元。
幾個月之後,時逢鄉上舉辦中小學生運動會,這所山梁上的村辦小學的12名學生和1名老師戴著亮閃閃的校徽走進了運動場,看著他們胸前引人注目的校徽,其他學校的學生眼饞得不行,當時就纏著自己的老師也要戴校徽。後來由鄉裏出麵,為全鄉數千名小學生從青年人那兒訂製了漂亮的校徽。
受此影響,戴校徽之風刮遍了全縣。一年之後,包括鄰近縣的中小學生的學生幾乎都帶上了青年人代為訂製的校徽。他又趁機在甘肅繼續推廣校徽標牌,開拓了一個長期大市場,此後一年他就從甘肅有了十多萬元的穩穩進帳。
財 富 點 拔
從“花生米大王”和這位溫州青年的例子可以看到,利小、物小照樣具有大市場。不厭其小、薄利多銷的指導思想,必須建立在具有發展潛力的市場基礎之上,小隻是暫時,大才是目的。小本生意的經營者,更應該對小商品小利潤給以更大的關注,勿以其小而不為,隻要適銷對路,一步一步往前走,小生意也會成為大氣候,小雪球也會滾成大雪球,小投入也會賺大錢。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星光印刷集團公司是全香港幾家規模較大的綜合性包裝印刷廠之一,其經營狀況很好。可是有誰知道,星光印刷集團的董事長竟是印刷廠學徒出身。
這家公司的董事長名叫林光如,出生在廣東梅縣。他小學畢業後,沒有能夠進入中學學習,而從大鵬灣泅水偷渡到香港。到香港時,他的全部財產就是身上的一條遊泳褲。他雖然身無分文,又聽不懂香港話,找工作的難度很大,但他一點也不氣餒,決心要白手起家,在香港創出一番事業。
初到香港,他在一家印刷廠當學徒,一幹就是8年。他工作勤懇,認真負責。這8年給了他豐富的印刷工作經驗,也使他對印刷行業產生了深厚感情。1971年,他利用8年積蓄的2萬元自立門戶,成立了星光印刷公司。公司隻有3名職工,全部機器就是一台膠印機和兩部凸版印刷機。創業伊始,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到了1973年發生了全球石油危機,香港股市大跌,經濟衰退,這些打擊使得剛剛呈上升勢頭的星光印刷公司進入了風雨飄搖之中。
林光如毫不氣餒,苦熬了7年,到70年代末,他的生意終於走出了低穀,逐漸有了一些起色。他把積累的資金全都投入生產,改進了技術設備,由活板印刷改成了柯式印刷。這一改進成了星光印刷公司走向成功極為重要的一步。
1982年,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華,同中國領導人討論1997年以後香港的地位問題。這時,許多投資者開始從香港撤資或者處於觀望態度。林光如卻是反其道而行之,大膽投資,首次引進了電子遙控四色機。先進的設備很快帶來了滾滾的利潤,公司不但迅速彌補了過去的損失,而且生意額大幅度增長,成了同行中的佼佼者。
由於擴大投資,從1982年開始,林光如的公司營業額年增長率都在3%~5%之間,生意發展之快,很多幹了三四十年的同行公司也比不上。星光印刷公司很快成了香港知名企業,其產品產量在同行業中高居全香港第二位。
財 富 點 拔
有言道:“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不積跬步,無以致千裏。”林光如從學徒出身到富翁,曆經辛苦的幾十年創業,正是從小做起,積小流和跬步,作為業基。積累是我們做任何事的必經過程,積累得越多、越厚,成功的機會也就越大。“勿以小而不為”,是所有生意人的警句之一,從“小”積累,亦勿不為乎。
點石成金大顯身手
蔡誌勇1931年出生於上海,1947年到美國讀書。他的興趣很廣,尤其對金融學下的功夫最多,因而走出校門沒有多久,就加入一家股票行,擔任證券分析員,對買進賣出股票做起了“評判”工作。也許正是這種不起眼的工作,為他在華爾街的金融巨頭之戰中敢冒風險、大獲成功打下了紮實的金融實踐基礎。
蔡誌勇可以說是個沒有多少本錢的學生,他憑著國際金融知識投資,先後在3個公司供職,業績不俗。但他仍然難以發揮潛在的能量,於是辭職自立門戶。1965年他辦起了“蔡氏公司”,出資200多萬美元。3年以後,根據市場的變化,他突然把“蔡氏公司”賣掉了,個人財富增至3000萬美元。這種“倒買倒賣”的技術令人咋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