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價值在事實世界中的地位(2 / 2)

我們已經概括了人類世界3的思想:廣義的世界3不僅包括我們智力的產物,以及從中出現的意料不到的後果,而且也包括更廣義的我們心的產物;例如我們想象的產物。甚至理論、我們智力的產物,也起源於對神話的批判,神話是我們想象的產物:沒有神話它們是不可能的;沒有發現事實和虛構、或真理和謬誤之間的區別,批判也是不可能的。這就是為什麼神話和虛構不應從世界3中加以排除。這也就把我們引導到包括藝術以及事實上包括一切人類產物,在人類產物之中我們曾注入我們一些思想,並且人類產物體現批判的結果。也包括我們自己,因為我們吸收和批判了我們先驅的思想,並試圖形成我們自己;我們的孩子和學生,我們的傳統和機構,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們的目的和我們的目標可能也是如此。

當代哲學的一個嚴重錯誤是看不到這些事物——我們的成果——盡管它們是我們心的產物,盡管它們與我們的主觀經驗有關,卻也有客觀的方麵。一種生活方式同另一種生活方式可能是不相容的,與一種理論同另一種理論可能是在邏輯上不相容的意義幾乎相同。這些不相容性是客觀存在,即使我們不知道它們。像我們的理論一樣,我們的目的和我們的目標可能是對抗的,可以作批判比較和批判討論。

然而主觀研究法,尤其是主觀的知識理論,認為世界3對象——甚至那些狹義的對象,例如問題、理論和批判論證——仿佛僅僅是認識主體的表達或表現。這種研究法十分類似表現主義的藝術理論,一般地說,它把一個人的作品僅僅看作或主要看作是他內在狀態的表現;並且它把自我表現當作目的。

我正在試圖用一種十分不同的觀點來代替人與他的作品的關係的觀點。在承認世界3隨我們而起源時,我強調它的相當大的自主性,及其對我們的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們的心、我們的自我沒有它不可能存在;它們固定在世界3中。我們把我們的理性、批判和自我批判的思想和行動的實踐歸功於我們與世界3的相互作用。我們把我們的智力成長歸功於它。並且我們把我們對我們的任務、我們的工作的關係以及它對我們自身的作用歸功於它。

表現主義的觀點是我們的才能、我們的天才,以及我們的教養,因而還有“我們整個個性”決定我們的所作所為。結果的好壞是根據我們是否是有天賦的、引起興趣的個性。

與此相反,我認為一切取決於我們自己與我們的任務、我們的工作、我們的問題、我們的世界3之間的交流;取決於這個世界對我們的作用;取決於通過我們批判自己的作為而能放大的反饋作用。正是通過努力客觀地看我們已做的工作——即批判地看它——以及把它做得更好,通過我們的行動及其客觀結果的相互作用,我們能夠超越我們的才能和我們自己。

正如我們的孩子一樣,我們的理論以及最後我們所做的一切工作也是如此:我們的產物在很大程度上獨立於它們的製造者。我們從我們的孩子或我們的理論獲得的知識可以比我們曾傳授給他們的更多。這就是我們如何能夠把我們從無知的泥淖中撥出來,以及我們大家如何都能夠對世界3做出貢獻。

我猜想我們僅僅在同世界3的相互作用中成長並且變成我們自己,如果這個猜想是對的,那麼我們大家都能夠對這個世界作出貢效,那怕隻有一丁點兒,這個事實就能夠給每個人以安慰,尤其是給那感到他在思索時發現了比他應得的幸福更多的人以安慰。

卡 爾·波 普 爾 傳

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