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向太空迷宮(2 / 3)

第三,救生訓練。這是指在航天飛機出現故障時的應急措施。如起飛時火箭發動機燃燒不正常,在太空中艙門不密封(在太空中氣壓為零,溫度約為零下60攝氏度)等。但到了太空就得聽天由命了,應急措施一般也就無能為力。不過王贛俊托大家福,用中國話說,“祖上積德”,沒有出事。這是王贛俊的幸運。當然,航天飛機的可靠性是很高的。迄今為止,“哥倫比亞”號、“挑戰者”號、“發現者”號等三個型號的航天飛機,共飛行19次,(王贛俊參加的是第17次)前18次都順利,唯有今年7月的第19次飛行,在起飛時發生了故障,飛機沒有起飛,宇航員全部安全撤離了。如果在起飛後才發現故障,那後果便是不堪設想的!此外,還必須接受逃生、攝影技藝、氣象知識等多方麵的訓練。宇航員人選條件是多方麵的,但很重要的一條是人在難受的情況下,身體感到不舒服,性格變得暴躁時,能否從容不迫地完成自己的任務。因為在太空的時間很緊迫,任何一個人如果停止了工作,就會增加旁人的負擔,並影響整體計劃的實施。

搞太空實驗,還是需要中國一句古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在特殊環境裏,做一項前人沒有做過的實驗,需要有相應的儀器。這次在無重力條件下進行液滴動力學實驗,就是在失重狀態下進行流體動力學研究,王贛俊使用的一台太空實驗儀器,是由門位工程師,用了6年時間才完成的,重量大得驚人,沒有幾個彪形大漢很難抬起它。它在“挑戰者”號進入太空的當天下午,也就是王贛俊實驗開始不久卻發生了故障。當時王贛俊非常著急,心想盼了10年,準備了10年,好不容易到了太空,一旦實驗做不成,那不是給中國人丟臉嗎?!雖說儀器是人家製作的,不是王贛俊的過錯,但實驗做不成,人家總說是華人科學家不行!所以王贛俊下決心要趕快修複它,為中國人爭口氣。怎麼辦呢?這是在失重情況下的維修!王贛俊想,如果把儀器的零件拆開來,那它們會一件件的不翼而飛,因此,唯一的辦法隻有鑽到儀器裏去修。足足兩天半時間,王贛俊的同事隻看到王贛俊那露在儀器外麵倒懸著的兩條腿。王贛俊沉著應付,終於找到了故障,原來是一根細小的電線短路。儀器恢複功能後,分秒必爭,王贛俊加班加點,每天工作十六七個小時,終於保證了實驗的圓滿完成。當然,成功要依靠集體的力量,合作是必不可少的。王贛俊在太空實驗成功,得力於李傑信博士等人在地麵上的密切配合,他們作出的貢獻,絕不可低估。這樣大的一項實驗,靠單槍匹馬不可能成功,是需要靠集體智慧的。

許多人對宇航員的生活既感到興趣,也感到神秘。其實航天飛機上的宇航員,按其職責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負責駕駛,包括指令長和駕駛員,他們負責操縱航天飛機的起飛、飛行和降落,以及同地麵的聯係;一類負責操作,包括飛行工程師和任務工程師,前者負責航天飛機的技術設備和維護,後者負責飛行的具體任務,如開啟貨艙、操縱機械臂、施放和回收衛星或其它航天器;另一類則搞科學實驗,通常是從各科研機構或合作單位挑選來的科學家。宇航員都必須適應太空特殊環境下的失重、真空、低溫、高速、過載、振動等考驗,要具備適應這種環境的身體素質。對指令長和駕駛員身體素質要求最高,例如必須來自噴氣式飛機駕駛員,並有1萬小時以上的飛行經驗。如按每天飛行兩小時算,那就得該有10年以上的飛行經曆才行。航天飛機駕駛員年齡一般在四五十歲,他們具備豐富的飛行經驗和在太空判斷、處理各種複雜現象的能力。對宇航員來說,首先要求心髒功能好,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強。身體運動加速後,心髒工作負擔加重,引起心跳加快,血壓升高;而在身體運動停止後,心髒工作的複原又要求在最短時間內完成。其次是視力要好,因為在太空駕駛航天飛機,除依靠儀表外,仍然需要憑借自力觀察環境、操縱器械儀表,沒有一雙銳利的眼睛是不行的。宇航員允許戴眼鏡,但是要求矯正視力達到標準。此外,腦、肝、肺也要健康良好。對身體高矮胖瘦並無特別要求,但被選上的身材往往都比較高大魁偉。王贛俊身高1.8米,體重87千克多,不嗜煙酒,也算是個魁梧的男子漢了。

太空生活是神秘的,但也不都是有趣的。上了太空,胃口一般都減了。太空食物都是脫水和濃縮食物,(過去是牙膏式,現在改進了)這是為了減重和便於保存。有的做成藥片式,有的跟地球上一樣。肉類和蔬菜吃的時候都要加水,用電爐加溫,但味道總比地麵差。光有營養而少味道,食欲當然不好。因為失重,什麼東西都固定不好,一不小心就飛跑了。因此吃的東西要固定起來,喝的東西要密封起來。同時要用嘴巴去叼食品,而不是將食品塞進嘴裏,真別扭。後來王贛俊學著將食品懸在空中,用嘴巴去咬,效果很好,別人也跟著學,還搶王贛俊的東西吃呢!他們6個人的食欲都不好,隻有一個人與眾不同,胃口特別好。他們吃不完的食物他都拿去吃,大家笑著稱他為“清掃機”。他們飛回地麵時,每人的體重減輕了約2千克,而“清掃機”卻增加了2.25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