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爾德雷克的形態發生場的不足
對可以把生命科學(也許還有心靈科學)同新物理學的統一理論結合起來的組織原理來說,謝爾德雷克的形態發生場似乎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形態發生場在係統的過去、係統的環境和係統的進化之間建立了一種因果關係,正因為這種場的存在,自然界中由於臨界漲落所產生的形態和結構就不再受偶然的支配:有利於產生可靠的和經過考驗的結果的漲落具有更大的可能性。
然而進一步的觀察發現,謝爾德雷克的形態發生場理論也遇到了困難。這種理論的一個重大問題是它的保守傾向。這種場力圖在現在的形態中保持過去的形態棗正是基於這一理由,謝爾德雷克把他的一本書題名為《過去的現在》。但是如果情況的確如此,即某一結構或行為過去出現得越多,現在也必定重現得越多,那麼要理解真正的創新為什麼能自我誕生就非常困難。新的結構和行為方式在它們還未發展成為自身的有效形態發生場之前就會被“過去”這隻大手碾碎。
這種理論的另一個問題涉及到與支配物理現象的規律是否一致。諧振是一種真正的物理現象(一個物體與另一個物體以相同或相近的頻率振動,這個物體的振動就會加強),在弦和超弦理論中諧振具有重大作用,但是物理學上沒有任何跡象表明這種現象能獨立於某種形式的能量而起作用。然而,謝爾德雷克認為,對每一個原子、分子、晶體或已經在自然界中形成的有機體來說,有一種非能量的形態發生場。這就意味著,不僅對老鼠和兔子來說,而且對誇克和所有誇克組成的費米子和玻色子來說,對所有由費米子和玻色子組成的小行星、行星、恒星、星係和星係團來說,都會有一種形態發生場,整個宇宙以一種神秘的非能量方式與自我加強的場共振。
謝爾德雷克的理論解答了在自然科學中所遇到的許多難題,它的假設盡管過於大膽,但具有值得注意的啟發功能。然而這種假設也許不是唯一具有這種功能的假設,也許確實存在一種普遍存在的信息場,它能夠影響有機體、分子,甚至人腦並使之具有特性,而且降低進化過程中的隨機性。但是,這種場不大可能起重大作用而沒有某種形式(也許非常難以捉摸)的能。而且,形態記錄、保持和傳遞的普適場也不大可能依靠諧振起作用。場還能利用其他的方式編碼、貯存和傳送信息,而這些方式比諧振更廣泛,更有效和更精確,因此它更有可能成為自然界中自組織的引導過程。
當前建立用觀察和實驗能夠檢驗的關於世界統一理論的企圖似乎顯現出了曙光,雖然它們還未產生出確定的理論。原則上,現在的缺陷可以克服,不存在內在的理由可以說明能夠解釋物理和生命世界所有顯現現象的理論為什麼不能被構建出來,以及為什麼科學不能創立一個說明宇宙中所有(或接近所有)事物的圖景。從嚐試這一事業的理論中得到的教訓可以指引一條路。
主要的結論是,一般進化論現在正處於暫停狀態,但它必須前進。它們需要處理隨機性和偶然性的隨機分散問題,要這樣做,必須認識與引力、電磁力、強和弱核力不同的相互作用的場和力的存在。在自然界中除了四種場和力外,還存在其他形式的場和力嗎?可能確實存在,例如,可能存在超弱力,而它還未被物理學家當前使用的儀器測量出來。然而這些力可能會作用於量子世界的非決定論的居民,也作用於宏觀領域的高度複雜的和超感覺的係統,還作用於基因、人腦和神經係統以及其他係統。當用“第五種力”來解釋原子和分子的宇宙如何能在概率上而不是隨機地構建起更高的形式和組織領域時,它的作用引起了極大注意。在宇宙的內部起作用的第五種力(即超弱力)可能微妙地把基本粒子、原子、分子、細胞、有機體和整個生態聯結在一起。由這種力產生的聯結不僅可以使在自然界中出現和進化的許多係統在其內部分散,而且還可以使它們在更高層次的係統和共同係統中聚合,從而既解釋了我們在經驗中所發現的分散,又解釋了秩序。它將引導我們發現自然進化的統一的和一致的基礎,它把微觀量子逐級構建為宏觀有機體,最終構建為心靈和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