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菲亞特集團也曾幾經險境。20世紀70年代末在世界性的經濟衰退的衝擊下,菲亞特集團出現了嚴重的經營危機,由於大規模的改革和調整,最終化險為夷,挽狂瀾於既倒。進入21世紀以來,在世界性的經濟衰退的衝擊下,菲亞特集團再度陷入困境。這次危機來勢凶猛,菲亞特集團走馬換將,采取果斷措施,但前途依然未卜。
1.第一次危機的突圍
70年代末80年代初,石油危機造成了汽車市場的極度萎縮,使汽車工業的市場競爭程度更加劇烈。一些廠家為了擴大銷路,降低成本,紛紛采用創新技術,生產車體重量輕、安全係數高、耗油量少、造型更加美觀的新的車型。菲亞特集團在這場殊死的較量中落伍了。它無力購買新設備,缺乏必要資金更換早已陳舊的機器,在危機的泥坑中不能自拔。在菲亞特集團麵臨四麵楚歌的危急關頭,維托雷·吉德拉受命於危難之際,毅然出任菲亞特汽車公司總經理,挑起了挽救菲亞特集團的重擔。
維托雷·吉德拉畢業於都靈工業大學工程學係,於1956年進入菲亞特集團工作,他具有意大利北部皮埃蒙特人獨具的吃苦耐勞、機智聰穎、平易近人的個性,深受菲亞特集團董事長艾格尼龍的器重。他上任後,立即對菲亞特集團的經營狀況進行了詳盡周密的調查考證,並進行了一係列大刀闊斧的改革。針對菲亞特集團四麵出擊、無孔不入,導致經營分散、力量薄弱的弊端,他對公司的機構進行了果斷地改革和調整,關閉了設在意大利的7個效率不高的工廠;把虧損的阿根廷汽車廠和哥倫比亞的汽車廠賣給當地廠商;停止在北美銷售汽車,將那裏36﹪的股票出售給西班牙的一家公司;砍掉了設在南非的分廠和設在南美的大多數經營機構。精簡海外機構,使菲亞特集團甩掉了包袱,為其在汽車市場上衝鋒陷陣、再鑄輝煌提供了前提條件。
針對人浮於事、機構臃腫的現象,維托雷·吉德拉在勞動人事方麵進行了大幅度裁員和調整,公司的雇員由1981年的14.5萬人降到10萬人。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勞動生產率,具體做法是強化工人完成定額的寫實記錄。在工廠和各班組生產線的一端都設有記錄表格,用以記錄工人的編號、每個工作日安排零件的數目、質量要求和時間,車間管理人員據此了解工人的表現和工作情況。同時,采用集體獎勵辦法:一名工人工作的好壞,不僅影響自己和自己的班組,而且影響到全車間。這一辦法增強了工人的集體觀念,提高了工人的工作積極性。維托雷·吉德拉還對管理人員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各部門的管理人員不僅應是技術專家,懂得機械原理並熟悉本部門生產的全麵情況,而且要緊跟時代的步伐,熟悉現代工業中廣泛應用的電子、電腦技術。
維托雷·吉德拉改革了財務製度。以往,經銷菲亞特汽車的經銷商手中的存貨都是由公司墊資,經銷人無需本錢,不需承擔經銷風險,而且,在前一批進貨買賣成交後才提出下一批的訂貨單。新的財務製度規定:經銷商經銷汽車必須先向公司付款,自己承擔一切經銷風險,並且要求經銷商必須預測汽車銷售數額,並提前簽訂正式訂貨單。新的製度提高了經銷商參與市場競爭的熱情,增加了努力推銷的自我壓力。實行這一措施後,淘汰了一些經營不力的經銷商,公司的轎車庫存量減少了2/3。
菲亞特轎車成本的60﹪來自購買零部件,而這些零部件的90﹪由本國廠家供貨。為了進一步降低成本和費用,菲亞特集團要求供貨廠家采取隨時供貨的方式,減少零部件庫存量。同時要求零部件供應廠家擔負起研究和開發新產品的任務,減少集團研究費用的開支。這些措施徹底改變了使菲亞特集團“老牛拉破車”的局麵,重新煥發出了青春活力。
企業在擺脫危機的掙紮中,振奮企業精神和緊縮費用開支是必要的,但最重要的“突圍”辦法是打出自己的拳頭產品,有效地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既要“節流”,更要“開源”。
在技術開發和產品創新方麵,菲亞特集團曾有過極其光榮的曆史。1907年,菲亞特集團將鏈帶式改為推進軸式,首創了汽車傳動機構的重大革新。1971年,菲亞特集團也曾推出了風靡全歐的“菲亞特127”小汽車。維托雷·吉德拉親自領導了新車型的設計、開發。經過近5年的努力,菲亞特集團終於在1983年1月推出了命名為“昂羅”的新車型。它與風靡一時的“菲亞特127”相比,車身部件減少了35﹪,焊點減少了36﹪,最主要的是耗油量減少了13﹪,並具有當時世界上最輕的發動機。“昂羅”新型車還采用了先進的電子設備和新材料,使其重量更輕、結構更牢固,生產成本更低。具有先進技術的“昂羅”車問世後,受到了極大的歡迎,很快扭轉了菲亞特集團在市場上的被動局麵。1983年,菲亞特集團在西歐銷售980萬輛汽車,市場占有率達到12.7﹪,銷售量自1974年以來首次躍居歐洲首位。這一年,菲亞特集團在全球的營業額達到128億美元,利潤總額7000萬美元,一舉扭轉了10年來連續虧損的被動局麵。
走出泥潭的菲亞特集團,再次實施擴張政策。1986年,菲亞特集團收購了阿爾法·羅密歐公司;1988年擁有法拉利90%的股份;1989年收購麥瑟拉蒂49%的股份並於1993年全資擁有麥瑟拉蒂公司;1989年和1990年,菲亞特集團的汽車銷量曾一度超過大眾汽車公司而登上歐洲盟主的寶座,以年銷量額347億美元的業績名列全球第九大汽車公司;1996年4月菲亞特集團推出麵向世界轎車市場而開發的“帕裏奧”係列轎車;1999年4月,菲亞特集團與中國躍進汽車集團公司合資成立南京菲亞特公司。1999年菲亞特集團慶祝自己的百歲生日,意大利總理達萊馬在熱氣洋溢的致詞中說,“菲亞特”100年來為意大利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它的曆史就是意大利經濟發展的縮影。菲亞特集團渡過了一次危機,似乎迎來了企業經營的第二春,但更大的危機已經初露端倪。
2.新世紀麵臨的新危機
進入21世紀,在全球性經濟衰退的衝擊下,世界經濟增長放緩,特別是在“9·11”事件後汽車行業受到較大的影響,經濟持續萎靡,菲亞特集團再度陷入困境。2001年,菲亞特集團的其他行業經濟效益都不錯,而作為支柱產業的轎車業卻不能令人滿意。菲亞特集團的汽車銷售利潤率1997年為5.9﹪,2001年則隻有0.2﹪,而同期其他汽車廠家都在5﹪以上。2001年,在世界十大汽車廠家中,菲亞特集團銷售量占第七位,可是純利潤方麵隻能排在最後一位,其負債率相當於其他廠家的4倍以上。2001年,菲亞特集團在歐洲的汽車市場占有率從10年前的15﹪減少到10.4%,2002年更進一步下降至8.8%。
2001年,菲亞特公司虧損5.19億美元,造成經濟狀況的急劇惡化,到2002年一季度像發生了財務“雪崩”似的,虧損高達4.82億美元。導致菲亞特集團虧損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菲亞特汽車公司的虧損額急劇增加,2001年第一季度虧損1600萬歐元,到2002年第一季度虧損驟增至4.29億歐元,致使菲亞特集團淨負債總額高達66億歐元。據報道,菲亞特集團的實際負債總額可能多達約130億美元。
據分析,導致菲亞特汽車公司出現危機的深層原因,主要在技術層麵,與世界14家比較大的汽車生產廠家相比,菲亞特汽車公司在許多方麵都是處於劣勢。一是在市場趨向飽和的情況下,菲亞特汽車公司未能及時做出反應,仍一直保持很高的生產能力,而多數跨國汽車公司都相繼對人員、設備及產量作了多次調整;二是菲亞特汽車公司忽視了對研究開發的資金投入,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相對削弱。據2000年的核查情況,其技術資產的平均利用壽命為16年,而多數跨國汽車集團的平均數已降為11年半;三是產品庫存時間過長,一般廠家的產品庫存時間為50—65天,菲亞特汽車公司的庫存時間卻是200天;四是“風險促銷”過量,超出了安全範圍。從1993年到2000年的7年間,菲亞特汽車公司銷售信貸資金與淨經營額之比,從0.5%驟升到25%,加重了流動資本的負荷和短期債務負擔;五是債務與資產的比例太大,資產負債率過高,利息負擔過重,破壞了經濟效益的有效循環機製,導致連續出現嚴重虧損,以致債台高築。有的分析家指出,菲亞特汽車公司每況愈下的主要原因是放棄了一直以來擅長的低成本汽車市場轉而開拓中價汽車市場的發展策略。菲亞特集團的危機也反映了過去30年來意大利商業模式中的保護主義、無效率、腐敗和折中主義。
為了使轎車產業盡快擺脫困境,2001年12月,菲亞特集團660名高層管理人員在都靈總部召開會議,菲亞特集團名譽董事長喬瓦尼·阿涅利向與會者介紹了集團的狀況和調整轎車生產的計劃,要求與會者堅定信心,落實計劃,減少債務,提高效益,克服危機,爭取在一年後走出困境。
3.危機當前的管理舉措
麵臨舉步維艱危機局勢,菲亞特集團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首先,走馬換將,整合組織。
麵對削減巨額債務的艱巨任務以及菲亞特股東和信貸銀行要求盡快扭轉虧損局麵的強大壓力,菲亞特集團開始走馬換將,以重樹投資者對菲亞特集團的信心。2002年6月10日,菲亞特集團首席執行官保羅·坎塔雷拉被迫宣布辭職,由集團主席保羅·弗雷斯科接任其職務。6月27日,菲亞特集團副主席、掌控菲亞特集團的IFI控股公司和IFIL控股公司的常務經理翁貝托·阿涅利的高級助手卡拉蒂裏正式出任菲亞特集團首席執行官,與弗雷斯科一道成為共同執掌菲亞特集團的雙首席執行官。此外,菲亞特集團還任命意大利比亞焦輕型摩托車製造公司主席巴爾貝裏斯為菲亞特總經理,與卡拉蒂裏一同負責菲亞特的製造業。同時,任命在依維柯公司擔任常務董事多年的波斯凱蒂為菲亞特轎車公司常務董事,取代49歲的泰斯托雷。卡拉蒂裏在財政金融管理方麵有著非常豐富的經驗,自1977年加盟菲亞特集團後,一直從事財務工作,此次與菲亞特集團主席弗雷斯科共同執掌帥印,意大利輿論普遍認為,這將有助於菲亞特集團在投資者中穩固自己的資信地位。
菲亞特集團出現的是係統性的危機,既有技術開發不力的原因,也有企業管理落後的弊端,走馬換將是必要的,但不是絕對的。僅僅過了兩個月,即2003年2月28日,菲亞特集團董事會做出新的決定,任命現年68歲的翁貝托·阿涅利為該集團董事長,接替宣布卸任的保羅·弗雷斯科。翁貝托·阿涅利是已謝世的菲亞特集團前名譽董事長喬瓦尼·阿涅利的弟弟,曾長期參與菲亞特集團的經營和管理,先後任集團常務董事和副董事長。這是控股菲亞特集團的阿涅利家族成員時隔7年後重掌集團帥印,此舉表明了阿涅利家族重振這家百年企業的堅定決心。除董事長易人外,菲亞特集團董事會還任命現任總經理阿萊桑德羅·巴爾貝爾斯為集團副董事長,朱塞佩·莫爾基奧為新的集團總經理。翁貝托·阿涅利認為,要使菲亞特集團盡快走出困境,需要政府、銀行和社會各方麵的支持,菲亞特集團也將繼續加強與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合作。
菲亞特集團在高層管理人員調整的同時,對其組織機構也實施了較大規模的整合,進行全麵重組。引入依維柯公司已經證明行之有效的管理經驗,將菲亞特汽車公司的核心汽車生產業務部門劃分為四個獨立的經營單位,即負責經營菲亞特和蘭齊亞轎車的菲亞特-蘭齊亞汽車公司、負責經營阿爾法·羅密歐轎車的阿爾法·羅密歐汽車股份公司、負責售後服務的維修服務公司和負責海外生產,如在波蘭、巴西、阿根廷、中國等地的菲亞特工廠的國際發展公司。
其次,裁員關廠,出售股權。
菲亞特集團為了縮減生產規模,扭轉連年虧損的局麵,決定裁減海外員工6000人,關閉和重組各類工廠18家,關閉的工廠大部分在海外,隻有兩家在意大利。2002年一季度虧損形勢更加嚴重,菲亞特集團首次決定將裁員對象轉向意大利境內的國內員工。5月,菲亞特集團決定裁減國內員工2800人。菲亞特集團主席表示,麵對日益嚴峻的虧損形勢,即便是裁減1萬名員工,也不能被認為是一種“瘋狂”的做法。12月9日起,菲亞特集團汽車公司4個工廠的5600名職工正式離崗2到3年。2002年意大利政府正式批準了菲亞特集團的“危機狀態”申請,並啟動相關的社會保險機製。隨後,菲亞特集團開始對都靈、阿雷澤、卡錫諾、西西裏等地的工廠生產線進行關停並轉,預計削減20﹪的生產能力。2003年,菲亞特集團宣布了一項更龐大的裁員方案,計劃在2006年前裁減1.23萬個職位,並在2003年和2004年關閉12家分廠,其中絕大部分設在意大利以外的地方。采取這些措施希望扭轉近年來出現的嚴重虧損並重振昔日光輝。
菲亞特集團高層也非常清醒地知道,大幅裁員及關閉和重組各類工廠等削減經營成本的辦法並不足以使龐大的負債額立即減少。為了實現“到2003年底將債務總額減少一半,即33億歐元”的削減負債目標,菲亞特集團不得不考慮出售其麾下的“優質”資產的股權,以籌集填補巨額債務的“寶貴”資金。菲亞特集團與意大利商業銀行——“中間銀行”達成協議,“中間銀行”以7.752億歐元收購豪華運動型跑車——法拉利汽車製造公司34%的股份。菲亞特集團忍痛割愛從而籌集到了一筆可貴的資金。根據雙方達成的協議,“中間銀行”有權將其所購的34%股份中的12.5%轉手出售給意大利其他銀行或外國銀行。“中間銀行”將上述股票在近12個月內上市後,如果股票收益高於目前“中間銀行”提供的價格,那麼超出部分的50%至90%將由菲亞特公司獲得。法拉利汽車製造公司目前是菲亞特集團麾下為數不多的幾家贏利企業之一。2001年法拉利汽車製造公司生產的法拉利運動型豪華跑車,銷售比例達到90%,銷售總額約為10.05億歐元。
2000年,菲亞特集團與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曾經達成協議,菲亞特汽車公司20%的股份被美國通用汽車公司以24億美元收購。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從而成為菲亞特汽車公司內的一個重要股東。協議還規定,自2004年至2009年期間,菲亞特集團有權“以合理的市場價格”將剩餘的80%的股份出售給通用汽車公司,也就是說,菲亞特集團有權將汽車公司的剩餘股份優先出售給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同時美國通用汽車公司也有義務購買菲亞特集團出售的汽車公司剩餘股份。這家“百年老廠”連同意大利人心目中最有名望的汽車品牌——“菲亞特”有可能會讓美國人拿走。菲亞特集團要想擺脫債務困境,被迫割舍汽車製造業自然是其中的一項選擇。掌控菲亞特集團的阿涅利家族處於兩難境地的選擇,要麼苦苦支撐祖宗留下的這份汽車製造家業,要麼另辟蹊徑拓展目前經營業績不錯的金融保險業和政府提供諸多優惠條件的能源工業。菲亞特的汽車公司處於風雨飄搖之中。菲亞特集團的窘境早已引起意大利政府的關注。為挽救意大利汽車工業,意大利的總理曾多次會同政府有關部門官員進行緊急磋商,希望能夠提出切實可行的拯救菲亞特汽車公司的一攬子計劃,其中包括向那些購買低汙染的菲亞特小汽車的消費者提供優惠條件,以擴大汽車銷量。
再次,調整資本結構,加大研發力度。
為徹底解決巨額債務問題,菲亞特集團決定對整個集團的金融資本結構和工業結構做適當調整。賣掉了特克希德鋁廠,出讓了菲拉利公司34﹪的股份和伊塔爾能源公司14﹪的股份,出售了菲迪斯銷售信貸公司、托羅保險公司的部分股份。為了籌集業務重整所需的資金,菲亞特集團還向公眾配售了18億歐元的新股。同時,一項雄心勃勃的“意大利體育運動汽車計劃”正在醞釀之中。據此計劃,菲亞特集團的菲拉利、馬塞拉蒂、阿爾法·羅密歐三家名車公司與德國大眾集團的奧迪公司等組成“豪華集團”,由菲亞特集團控股。鑒於目前汽車消費市場已發生重大變化,菲亞特集團決定將汽車生產由“滿足需要”向“滿足希望”過渡,即適應消費者以更新更好的汽車替換現有汽車的心理衝動。為此,擬在未來3年投資80億歐元用於研究開發,推出20種新型汽車,並擬將技術資產的平均利用壽命從目前的16年縮短為4年。
菲亞特汽車股份公司在中國的近期表現,讓人們對菲亞特集團應對危機的措施充滿了信心。南京——菲亞特公司是1999年4月由意大利菲亞特汽車股份公司與中國南京躍進汽車集團公司組建的合資企業,雙方各持股50%,總資產近30億元。合資公司製定了“一次規劃,滾動發展”的戰略。第一期設計生產能力為年產6萬輛轎車、多用途小型客貨車,擁有兩個生產平台,一是“菲亞特”平台,用以生產“帕裏奧”轎車及未來其他“菲亞特”品牌的車型;一是躍進平台生產“英格爾”和“依維柯”等躍進品牌的係列車型,以滿足國內用戶在不同階段和不同層次的消費需要。2002年1月底,“帕裏奧”轎車正式在南京投放。“帕裏奧”轎車曾經在巴西、土耳其等國家獲得了很大的成功。僅在巴西一個國家,“帕裏奧”轎車一個品種就占到了整個轎車銷量的15%左右,這個比例是驚人的。相對於早早進入中國的德國“大眾”和“雪鐵龍”、“本田”等品牌相比,菲亞特集團要落在後麵很多,但是菲亞特集團邁出了紮實的第一步。“帕裏奧”無論從外形、做工還是駕乘感覺方麵看,都是經得起挑剔的,將基本型配裝1.3升發動機的“帕裏奧”轎車定在8.49萬元這樣價格上,是很有競爭力的。“帕裏奧”轎車以低價殺入家庭轎車的戰場,弘揚了菲亞特集團在低價汽車市場上多年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