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圓學修煉智慧2(2 / 3)

中庸學認為,記住這點很重要,它可以使一切官人變得清醒一些,不致於做了“烏龜”,戴了“綠帽子”,還為自己頭上的官帽子和“紅頂子”沾沾自喜,恬不知恥。所以,中庸學應該是一切做官的人的清醒劑,而不是當官的興奮劑,這正是中庸學的特殊功效。中庸學不提倡人們都去當官,而是提醒那些想當官和正在當官的人不要忘記自己還是一個人,還披著一張人皮。

2.以勢量事,人盡其能

自古以來,人們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偏見,搞政治的人不是笨蛋就是壞蛋。其實,搞政治的人有些人可能是壞蛋,但絕對不是笨蛋。從古今中外曆史上看,那些大政治家其實都是很有學問、很有手腕的人。《史記》上記載,秦始皇每天處理完公務之後,還要堅持看60公斤重的書簡。當時的書不是印在紙上,而是刻在竹簡或木簡上。故而,當時多以斤來衡量一部書的內容的多少。無論如何,60公斤總不是一個小數目。足見,秦始皇不但能善戰,也是勤奮好學的。這一點,就連被秦始皇所鎮壓和打擊的儒生也是不得不承認的。當時,一個叫盧生的知識分子還以此為罪證來指責秦始皇,說他一天看這麼多書,足見此人狼子野心,貪得無厭。

中國曆史上還有一位多才多藝的風流皇帝,這就是六下江南的乾隆爺。據不完全統計,乾隆皇帝一生共寫了9萬首詩歌。竟然比中國曆史上最多產的大詩人陸遊還要多出1萬多首。乾隆活了80多歲,以他十歲開始寫詩計算,他共寫了70多年的詩,平均每年寫詩要多達1000首至2000首。即,平均每天寫詩要有五六首。且不說,乾隆身為一國之君,每天日理萬機,批閱大量奏折、軍機,即便以一個普通詩人而言,什麼事都不幹,僅以寫詩為職業,每天要寫五六首詩,也著實不容易。由此可見,乾隆皇帝寫詩是很勤奮的。

還有一個例子,世界現代史上鼎鼎大名的斯大林除了辦公之外,每天都要堅持讀500頁的書,從不間斷。所以,斯大林的業餘文化知識是相當豐富的。以致於一些頗為挑剔的傳記作者也不得不說,斯大林能在極短的時間內,信手開出一個有上百種書籍之多、種類多達幾十門學科,乃至包括相當專門的辭典、辭書的書目單子,足見他的知識是相當完備和全麵的。

這些都說明,搞政治的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幹好的。中庸學認為一個政治家必須有足夠的知識,否則隻能當一個騙人的政客,而不能成為一個辦事的政治家。此言當為政治家之一戒。

以勢量事,在實際操作中,要特別注意擇人而任勢,做到知人善任,人盡其能。

3.匿強顯弱,虛實相融

“匿強顯弱”就是誇張地向敵人或對方展示自己的短處、弱點,而誘使敵人或對方上當受騙,使他驕傲麻痹,放鬆警惕,然後達到出其不意、消滅對手的真實目的。這是統治者的至高境界,非凡俗之輩可以為之。凡夫俗子的普遍心態往往是爭強好勝、好勇鬥狠,好像不故作聰明就不能顯得自己與眾不同。所以,凡夫俗子總是不分場合、不分地點、不分時機地大肆炫耀自己的小聰明,總是虛張聲勢地四處賣弄自己的一技之長,以博得眾人喝彩。其實,凡夫俗子這麼做,非但沒有把自己的弱點給掩藏起來,反而使其更加明顯地暴露出來。這樣就給對手留下破綻。非但不能達到出奇製勝的目的,反而給敵人以可乘之機。所以,耍小聰明是最最愚蠢的作為。蠢人都喜歡耍小聰明,真正聰明的人卻往往大智若愚。

統治者要想高人一籌,就不能事事處處都去表現自己,而要盡可能地把自己的鋒芒給隱藏起來,以示自己平常、平凡,甚至平庸。當統治者以弱者的形象表現出來時,他才能迷惑敵人,才能具有最後戰勝敵人的無堅不摧的強大力量。

大凡當官的、做領導的,往往都有一種出人頭地的欲望和感覺。他當了官,去管別人了,就自我感覺良好,以為他比別人本事都大,而且還不是一般的大,簡直要大到天上去了。當官的心裏總是自恃甚高地想“舍我其誰也”。他就不把別人(更不用說下級、部屬)、同僚、甚至自己的老師和上司放在眼裏,動不動就要自以為是地去指揮別人,好像不顯得他能,別人就不知道他有多大本事似的。其實,從曆史上,從生活中,這種當官的大都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因為他們總是好大喜功,製造聲勢。把排場擺得很大,非要把別人一腳踩下去,使自己一人鶴立雞群地露出來,他不知這正是犯了中庸學的大忌,中庸學講究以退為進,以守為攻,以弱為強,以下為上,以愚為智,中庸學的宗旨是要求人們不把事情做絕,不把話說過頭,即,凡做事都要留有餘地,留有退路。不要一頭撞上南牆不回頭,要明辨時機,把握方向,該退則退,該讓則讓,該下則下,該弱則弱,甚至,為了取信別人,討好上司,也不妨弄出一點點錯誤和漏洞,給別人和上司製造一個用來批評自己的機會和借口,這樣就可以打消別人的疑慮和戒心,使對手高枕無憂,從而一舉置對手於死地。

四、為職策略:審時度勢曆滄桑

作為社會中的人,無時無刻不與社會發生著這樣或那樣的聯係,現代市場經濟社會,人們的社會交往愈來愈廣泛、頻繁和複雜,為此,就需要審時度勢,隨機應變,隻有這樣,才能在優勝劣汰的競爭大潮中成為優勝者。天高海闊,方圓術,使人插上翅膀,在海空中翱翔。

1.隨機應變,會意東西

俗語說:“大丈夫識時務者為俊傑。”

天地日月,自然萬物,無時無刻不在運動變化,大到山川河流,小到細塵微芥,宇宙間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我們生存的空間是一個永遠運動,永遠變化著的大係統。生存在變化的環境中,我們也在不知不覺地變化著。

縱觀曆史演變,恰似一瀉汪洋,浩瀚泛波奔湧不息,一刻不停地向前方奔流。隻有螺旋式的上升,沒有倒退式的往複。

春秋更替,寒暑易節。日升星沉,花開花謝,雁去雁歸,草長草滅,雨灑雪飛,月圓月缺,觀自然萬物無不更替,無不變換。

時代在一步步發展變化,社會在一天天向前進步,思想文化、政治生活等等各個領域都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人居其中,不變何為?

有些人在思想中是很反對變的,在他們看來,變就意味著不堅定,變就是背叛,變就是變壞,這種思想是要不得的。特別是為職者更不能有這種想法,為職者更應善於權變,審時度勢,相時而動。

一提到審時度勢,相時而動,大家很容易聯想到牆上草,迎風無力,會意東西。左右搖擺不定,風吹向哪裏便倒向哪邊,大家都喜歡那種迎風挺立的傲鬆,認為勁草不好。其實,說得通俗一點,就是人應有股骨氣。誠然,人缺不得骨氣,並且,我們這裏所說的相時而動,也絕非是要人們學牆上之草,隨風任意搖擺,事物總是具有雙麵性,任何事物都有長處,也都有短處。孔子曰:“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牆頭之草固然是左右搖擺,但這也並不失為一種求存之道。試想幾尺高牆之上賴有一草已屬不易,寸土之上,瓦礫之間,獨出新芽,婀娜於天地之間,豈非奇事。上雖接日月攬照,下卻無甘泉醴水滋養,要想存活,實賴天年。但這牆頭草卻也學得乖巧,自知身單力薄,生性柔弱,便避免與這強風勁吹分庭抗禮。相風而動,因風而搖。都說它錯了,它卻能保存自己,挺立牆頭之上。

海中礁石固是傲然挺立,敢與海浪爭空。排浪滔天,礁石卻迎風頂浪,屹然不動。卻又終落得千溝萬痕,傷痕斑斑,坑坑點點。都說礁石好,卻落得麵目模糊,斷肢殘骸。

因此,我們不能說牆上草就無可取之處,牆上草隨風倒正是為了求存。試想,如果連自身都保不住,還要談什麼宏偉的理想,遠大的誌向,還創什麼宏圖大業。對於為職者來說更是如此,你連自己的職位都保不住,還何談實現自己的宏偉計劃呢?

觀古今中外,凡是剛直之士,莫不死得慘烈,大凡隨機應變,靈活之士莫不享盡天年。誠然,我們無意貶低忠臣良將,更不是要褒揚奸臣之輩,我們也不可一棍子將其打死,認為他一無是處,其實,越是奸佞之輩,其處世哲學越是有可取之處。

讀者不要誤會,不要以為筆者是要為職者學貪官奸臣,個個吃國家俸祿,陷害忠臣良將,魚肉百姓,搜刮民脂民膏。筆者是想提醒大家,刀槍可以殺人,也可以防身,關鍵在於我們怎樣去利用它,怎樣去認識它的作用。刀槍自身並不是惡物,之所以有人恨它,是因為它被有些邪惡之徒操縱利用了。而槍到了警察手中不也成了製止犯罪,打擊邪惡的功臣嗎?所以說,奸佞之臣的處世方法本身並不一定是不足取的,我們是可以批判地借鑒過來,為我們服務。

為職者審時度勢,隨機應變,對於協調處理各方麵的關係大有好處。事物在變,環境在變,周圍的人群也在變,隨著人們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的演變,為職者墨守成規的結果必然會是四麵楚歌,成為海中孤嶼。

過去,我們身著青一色的軍裝綠和海天藍,單調乏味,現在,顏色不斷翻新,花色繁多,數不勝數,活潑多樣,孰好孰壞,不言自明。難道我們還要在現在大聲疾呼軍裝綠的回歸嗎?過去男人和女人相敬而遠,不敢當眾拉拉扯扯,現在,街頭鬧市到處是相擁而行的雙雙麗影,而我們還要去舉棒高喝,鴛去鴦離嗎?顯然,那樣做是滑稽可笑的。我們隻能接受這一現實,並調整自己去適應這一現實。為職者的觀念必須能夠及時地適應變化了的形勢,把握時勢動態,並據之調整自己,方能立足於社會之中。

2.謹言慎行,保持冷靜

為職者謹言慎行,便須學會自律自製。為職者,尤應善於控製好自己的情緒情感,把握好自己的心境心態,約束好自己的言語行動。在遇到不同程度的刺激時,都能夠始終保持冷靜、沉著、平和的心態,而不至於因為衝動而喪失理智,做出不該做的事情,造成無可挽回的局麵。

做大事者必須有高度的忍耐力、紀律性、組織性,善於節製自己,時時保持冷靜清醒的頭腦,不盲目衝動誤事。

我們敬愛而偉大的周總理給我們展示了偉人的風範。

有一次在中南海接見外賓,當時,建國之初,我國各方麵還不很完善。接見外賓時的服務工作人員都是剛剛急訓出來的,還不曾真正碰到過這麼嚴肅的場合,所以服務班的工作人員都很緊張。

其中,有一個年輕的工作人員,因為一次端幾個茶盤茶杯的技術不熟練,再加上心情緊張過度,在送茶盤的途中失手,一盤茶杯都摔在地上,在當時無異於一聲炸雷,在場數千名記者、訪華外賓都聽到了。

當時,周總理正與外賓談話,別人驚愕地回頭看時,周總理卻眼睛都沒眨一下,依舊泰然自若,仿佛什麼事也沒有發生似的,態度十分鎮靜,繼續談笑風聲地與外賓親切交談。

總理的鎮定,使當場的氣氛平靜了許多,那位失手的工作人員趕緊收拾碎片,很快換了一套又端送過來。

後來,那個工作人員哭著向總理作檢討,總理卻拍著他的肩頭笑道:“這沒什麼,人難免有個失手,再者,你們心情緊張也是可理解的。但是在外國人麵前,尤其是我們中國剛剛建立,我們不能不注意在小事上也不能讓外國人看我們的笑話。遇到這種意外事件,千萬不能慌張,要冷靜,時刻提醒自己要冷靜。”

周總理遇事沉著不亂,一般的為職者也應如此,不能稍有刺激便大動感情,情緒激動。德國著名的哲學家黑格爾曾經說過:“一個誌在有成就的人,他必須如歌德所說,知道控製自己。”

然而,有些為職者卻容易感情用事,好衝動,常常不能很好地控製自己的情緒和行為。一旦遇到某種刺激便異常興奮、異常激動或者大動肝火,處理問題輕率魯莽,意氣用事,不計後果。這是為職者的大忌。

除了控製情緒外,還要控製自己的欲望。一個人如果不能很好地控製住自己的欲望,便走到了危險的邊緣。尤其為職者,地位、權勢這些先決條件又往往是使私欲膨脹的催化劑,一個為職者如果不能很好地控製住私欲,則極有可能走向極端,逐漸陷入犯罪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就是這個意思。到時,無論說什麼都晚了,非但私欲難以滿足,即使是原有的好處也盡散盡失,丟了車也保不住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