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圓學修煉智慧2(1 / 3)

經過一段時間的經營,結果並不滿意。

聚興城銀行董事長兼總經理楊火粲三及時總結原因,結果發現是自己決策失誤。其表現主要是:從聚興城銀行的實力來說,它在四川可以稱得上是老大。但從全國範圍來看,則要弱得多,首先在長江中下遊來比較,敵不過號稱“南三行”的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浙江實業銀行和浙江興業銀行,其次在華北來比較,實力明顯遜於號稱“北四行”的金城銀行、大陸銀行、中南銀行和鹽業銀行。聚興城銀行要打敗這些對手,無異於白日做夢。由此看來,聚興城銀行逐鹿中原,爭奪東南的計劃是不切合實際的。但是,通過分析,也使楊火粲三認識到了自己的優勢,聚興城銀行在四川甚至整個西南首屈一指,同東南沿海一帶相比,四川一帶經濟相對落後,銀行數目雖多但力單勢薄,不是自己的對手,同時西南各省由於資金缺乏,利率較長江中下遊要高,經營工商業存放款有利可圖。

針對上述情況,楊火粲三采取了新的策略,收縮戰線,經營西南,他製訂了以四川為中心在大西南地區建立自己事業根據地的經營決策,將銀行總管理處由漢口遷至重慶,撤銷天津分行,集中人力、資金於四川,在各地遍設辦事處或彙兌所,又在雲南、貴州、廣西、湖南等省設分行或辦事處,依靠自己的優勢,兼並了當地大批小銀行,逐步在西南各省確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

抗戰期間,東南沿海淪為日本占領區,許多沿海企業內遷。加之戰時物價上漲,商業利潤大增,對資金需求迅猛增長。聚興城銀行抓住有利時機,拓展業務,數年之間,資本由原來的300萬元猛增至1000萬元,存款額達到1.9億元。與此同時,聚興城又投資商業,通過控股,掌握了一批工商業的命脈。另外在公債、黃金及外彙方麵均有業績。這樣,聚興城銀行迅速發展成為全國第一流的銀行,令人刮目相看。

聚興城銀行的發展經曆,再次證明了商戰中避實擊虛,及時轉變經營方略的重要性。

2.狡兔三窟,多業並舉

商場如戰場,風雲變幻,難以預料,凡事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

商場如戰,爾虞我詐,充滿鬥爭,在這裏同樣不可能有常勝將軍,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因此,一個企業家,一個精明的決策者,應時刻做好兩手準備,順利時擴大戰果,困難時有辦法應付,始終保持企業在商戰中立於不敗之地。

近現代以來,商業競爭日趨激烈、殘酷,風險不斷加大,市場的變化,會使一個商業經營者一夜之間暴富,成為百萬富翁;也會使一個商業經營者一天之內破產,成為不名一錢的窮光蛋。對於一個人來說,成功了,發財了,一帆風順,也就沒有什麼可說的了,可一旦失敗,就會家破人亡,死無葬身之地,淪入萬劫不複的境地。故對於一個經營者來說,是隻許成功,不許失敗,隻能發財,不能破產。當然,這是從總體上、全局上來說的,並不指一時一事之得失,偶或在某個時期、某項業務中失手賠錢,也是正常的、合理的。但在全局上說,則不能全盤皆輸,那樣就再也沒有卷土重來、東山再起的機會了。因此,企業家決不能抱僥幸心理,貪圖一時之利,冒險去做無把握之事。他必須在順利時也保持警惕,爭取最好的結果,做好最壞的打算,多為自己和企業考慮幾條退路,以備不測。

目前,狡兔三窟的策略已被企業界廣泛采用。

擁有海上之帝美稱的台灣工商巨子張榮發,1927年出生在台灣基隆一個貧困家庭,由做海員起家,勤奮工作,不斷上進。1968年,用自己省吃儉用籌集到的200萬元台幣,購置了一艘老式機船,開辦了長榮海運股份有限公司,從事海運業務,經過20多年的奮鬥,他將自己的公司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集裝箱船運公司,擁有貨船57艘,資產達200億元新台幣,分公司遍布世界各地。

巨大的成功,使他贏得了廣泛的讚譽,被人們視為商界的精英,而張榮發並沒有沉醉於已經取得的成就之中,他深知商海無涯,吉凶無常,無數航運大亨在競爭中被淘汰的教訓使他感到,必須發展多種經營,才能在行業不景氣時優勢互補,安渡難關。於是,他策定了由海上向空中、陸地發展的計劃。

在陸地,他選中了旅遊酒店業,先後在香港、台灣、泰國、馬來西亞和美國等地興建六座觀光飯店。這些飯店起點高,設施全,均為國際一流的五星級飯店,但他並不滿足,又投資30億台幣成立長榮超級冶金公司,生產台灣市場熱銷的特殊鋼材。

在空中,他組建了長榮航空公司,經營國際空運業務,航線遍及亞、歐、美三大洲,總投資達100億台幣。

這種、海、陸、空全麵發展的方針,使張榮發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當然,這裏需要指出的是,狡兔三窟是一種經營策略,是一種應付可能到來的商業危機的一種手段,采用這一策略必須量力而行,適可而止,決不是要求經營者盲目鋪攤子、上項目,不顧實際力量亂發展。這樣不僅不會增強抵禦風險的能力,反而會分散自己的有限力量,加速自己的失敗,這一點,決策者不可不注意,決不能胡亂定方針,任意上項目。必須牢記,理論必須聯係自己的實際,這是永遠的真理。

3.商業籌劃,周密是寶

有一次,周武王問薑子牙有關製定戰爭謀略的最主要原則是什麼,薑子牙隻回答了八個字,“凡謀之道,周密為寶”,也就是說,籌劃謀略的方法,應該以周到、精密為最本質的訣竅。這同《孫子兵法》中:“多算勝,少算不勝,況無算乎!”的觀點如出一轍,都說明了決策計劃周密、嚴密、具體的重要性。

商業競爭如同打仗一樣,也應該細致籌劃巧妙決策,絕不能掉以輕心,草率行事,盲目亂幹,否則,必會招致經營受挫,造成損失。

商業籌劃包括宏觀的和微觀的兩方麵,在宏觀上,要周密注視市場及整個社會經濟變化的規律,發現各行各業不同時期發展的水平與特點,以便及時決定自己經營對象、經營目標和經營方針,抓住時機,果斷出擊,以防止決策失誤造成的災難性後果。例如,某一時期,某一地方,因經濟不景氣,市場酒店業已經飽和,這時,決策者應明確意識到這一點,不可盲目擴大投資。在微觀上,要認真製定各項生產經營計劃,調整好內部資金、人員的分布,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保證企業經營的正常運作,順利發展。

商業籌劃存在於企業經營之前、經營之中和經營之後的全過程中,經營之前要製訂目標和計劃,經營之中要根據市場條件的變化及時修訂和調整,經營之後要加以總結和檢查,發現問題,汲取教訓,為製定下一步規劃打下基礎,提供經驗。

周密籌劃是一項艱辛而充滿智慧的工作,不吃苦,難以掌握信息和資料,無法製定決策,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才智不足,無法對市場得來的信息、資料加以科學處理,由表及裏,發現不了規律和特點,也就不能采取出人意料的奇謀妙計,創造驚人的業績。

正確而周詳的決策,是事業成功的一半。

4.化零為整,統一安排

盧作孚是中國航運史上屈指可數的風雲人物,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周密、詳盡的分析和決策。

盧作孚出生於川東合川縣一個貧寒之家,小學畢業之後,刻苦自學,成為一個有膽有識的實業家。20年代中期,他決定投身於實業。但具體從事什麼行業呢?

盧作孚認為,交通為各業之母,航運業是一切事業之母,中國要發展,必須發展交通,發展航運業,因此決定將創立輪船航運業作為自己的選擇。

決心一定,他就對當時的情況進行了全麵分析調查,最後發現,四川要走向全國,必須充分利用長江這條黃金水道,但是,由於川江航運條件複雜,無論是外資輪船,還是華資輪船,力量均集中於長江中下遊地區,在川江力量極為薄弱,不能滿足航運的需要。因此,集中力量經營川江航運,大有可為,一旦實力壯大,羽毛豐滿,即可走出四川,走向全國甚至世界。

於是,他製定計劃,一步步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1926年6月,盧作孚通過借貸、集資等方式,創辦的“民生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在川東合川縣這個偏僻的小城正式掛牌開張了。公司隻有一艘載重70餘噸,造價3.6萬元的淺水鐵殼小火輪,員工37人,公司沒有辦公地點,隻好將牌子掛在一座破廟辦公。人少,船小,民生公司無力與大公司抗衡,也無力在長江主航道上經營。盧作孚就避開幹線入支流,從事被別的公司忽略了的客運業務。他首先開辟了嘉陵江上重慶至合川的52裏航線,從事客運,結果一炮打響,第一年贏利就2萬餘元。他乘機擴大公司,吸收存股,兩年間公司輪船發展到了3艘,員工百餘人。民生公司在艱難中站穩了腳跟。

盧作孚信心大增,不失時機地提出了“化零為整,統一川江”的戰略決策。他利用自己公司的實力和威信,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把川江上從事經營的7個小公司兼並,接收輪船11艘,大大增強了自己的實力。在這種形勢下,他一方麵繼續兼並,收買川江航線上其他公司的輪船,另一方麵,利用自己占有天時、地利、人和的有利條件,同外輪展開競爭。至1935年,民生公司共收買華商輪船28艘,外輪11艘,公司共有船隻44艘,總計16000餘噸,員工達2836人,資產730萬元,經營了川江航運的61%,基本上實現了自己的戰略目標,成為中國屈指可數的大型航運公司。

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大片國土淪喪,民生公司受到沉重打擊,步覆維艱,但盧作孚堅信,中國的抗戰一定能取得勝利,民生公司一定能渡過難關,早在1943年抗戰最艱苦的歲月裏,他就開始籌劃抗戰勝利後航運業進一步發展的問題,提出了“把民生公司的旗幟插到太平洋去”的宏偉構想。

1945年抗戰勝利後,盧作孚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機,快速出擊,向加拿大、美國訂造、購買各種船隻數十艘,與金城銀行合作組建太平洋輪船公司,開辟東南亞及日本航線。短短的幾年間,他不僅經營中國沿海各大港口的航運,而且開通了越南、泰國、菲律賓、新加坡、日本等地的航線。這時的民生公司已擁有各種船隻達150餘艘,共計72000噸,員工9000餘人,成為中國頭號民族資本航運公司。

盧作孚的成功,是同他正確決策、周密籌劃分不開的。

三、從政策略:藏鋒匿強隱心機

一朝在高位,一呼百諾,威風八麵,眾星捧月般地壯觀聲勢,誰不想擁有?那麼,怎樣才能獲得高位?或言之,為官之道又是什麼?我們可以從馭手駕禦烈馬中得到啟迪,烈馬之力大於人,然而人卻可以自由地支配它、命令它,原因就在於人用韁繩拴住了馬的鼻子。由此可見,為官之道,馭人之術,不能全憑強力,還得盡藏鋒芒,若能因勢利導則是上上之策。

1.欲帥先從,開合自如

從本能上講,人們都有一種統治他人的欲望,也就是說,人人都想當統治者而不願當被統治者。但事實上,畢竟隻有極少一部分人才能經過種種艱難險阻而爬到統治者的階梯上。整個一部人類文明史,乃至包含沒有文字記載的史前史,從根本上說,也都是這樣一種權力階梯的上下流動過程。某一部分人爬上去了,某一部分人摔下來了。又有某些新的人爬上去了,又有某些新的人摔下來了。爬上去的也會摔下來,摔下來也可能再次爬上去。這樣的無限過程就構成了人類的曆史。用毛澤東的話來說:“一些階級勝利了,一些階級失敗了。這就是曆史,這就是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

事實上正是如此,為此之故,無數仁人誌士才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後繼,去攀登那至高無上的權力高峰,才不怕流血犧牲地舍生忘死地攫取權力。權力的誘惑實在是太大了,很少有人能抵擋住它的強烈誘惑。現代大哲學家羅素為此還專門寫了一本《權力論》,專門論述權力在人類曆史上的廣泛作用。羅素甚至斷言,權力在人類社會就如同能量在自然界一樣,是一種永恒的現象,必須加以重視。

從曆史上看,不論是從大處著眼,還是從小處著眼;不論是從正麵看,還是從反麵看,權力和統治乃是人之常情,也是人類社會的常態。故而,人們熱衷於它,也就不是什麼奇怪的舉動了。為了達到這個掌權的目的,或為了達到擁有更大的權力的目的,人們不擇手段,雖然卑鄙下流,卻也著實令人稀奇。有一個漢奸,他曾不無心得地總結出這樣三個竅門。他對他的老婆(實際上也是另外一個比他更有權勢的漢奸的情婦)說:“要想當官,少不了三條路。一是‘黃道’(黃金),一是‘紅道’(即女人),一是‘黑道’。我現在就隻能走‘紅道’。”說著,他暗示她老婆去找她的情夫給他活動一下,謀求一個更大的官職。另外一個大漢奸得知此事,樂不可支,問道:“那他給我什麼好處呢?”這個女人說:“人家不是把我這個大活人給你送來了嗎?”此大漢奸得意地說:“他不送也不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