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圓學修煉智慧3(2 / 3)

所有天下的事,沒有不因應的,所以也沒有不乘機的。

不僅弱敵可以乘機,強敵也可乘機;不僅敵虛可以乘機,敵實也可乘機。或乘敵方的欲望,或乘敵方的謀略,或乘敵方的安全,或乘敵方的危險,或乘敵方的弊病。

隻要有敵方的存在,就沒有不可因應,沒有不可乘機的。牽製而用它,存於一心罷了。隻要有人的存在,都沒有不可因應,也沒有不可乘機的。運用的神妙,在於一心的神明變化罷了。

所以說,隻有善於懂得因應道理,而先得詳審敵我的情形,觀察天下的情況,量度順時的形勢,通達變化的方法,識別多少的實用,明白進退的機會,才能因應而無所不適。充實而防備它,防備而固守它,才能因應而乘,乘而能抑製。以不扭轉對方的可乘之勢,做自己必勝的把握。

何守法在《投筆膚談》中說:“精通兵法的人,必須先準備些難以預料的情況,然後才能利用敵方不防備之處,乘他對自己人有懷疑時,離間他們;乘他們疲勞時,攻擊他們;乘他們饑餓時,圍困他們;乘他們分散時,圖取他們;乘他們虛空時,驚擾他們;乘亂可取,乘他們未到可擾亂,乘他們未發而先製住他們,乘他們取勝時可打劫他們,乘他們失敗時殲滅他們。所以用兵貴在於乘人,嚴防自己被人所乘。”這就是乘人的道理。

實際上不僅僅用兵是這樣的。這裏引用曆史事實來說明:“懷疑就容易接受讒言,所以可以用離間計。例如田單,利用新王與樂毅有矛盾。疲勞就容易攻破他們,例如越王知道吳國的精兵剛到齊晉邊境就攻擊他們。

饑餓空腹,所以可以圍困。例如楚軍糧食完了,漢王把他圍困在成皋,然後攻破他們。

分散就孤立獨勢,所以可以謀取,例如謝玄乘符堅轉移陣地時,各個攻擊破解。剛到就沒有後援,所以可以擾亂。例如李靖預料到蕭銑的兵力還沒有集結,而使敵人倉促應戰。

沒有發動就容易疏遠,所以能先發製人。例如孟子測度到諸侯想攻打齊國,卻沒有行動,而可以製止他們。取得勝利必然驕傲,所以可以乘機而攻。例如張遼率領幾百精兵直貫敵人兵營。失敗了敵人必退避,可以擊退或殲滅。例如諸葛亮擊敗張合阝,使他全軍返回。這就是乘人的方法。

2.痛打“落水狗”,戒坐失良機

我們以楚漢相爭時劉邦與項羽的實例,套用這個原理,可以說是不差毫厘,合於符節的。

鴻門宴會,項羽如能聽從範增的計謀,狠下心來殺了劉邦,天下怎麼會歸劉邦所有呢?又如韓信,要能聽從蒯通的謀略,不念世俗間所謂的恩,狠下心來叛離劉邦,又怎麼會被劉邦殺害呢?

當初韓信能忍胯下之辱,所以殲擊暴秦,能迅速而乘,因而狠心,唯獨對劉邦這一手,不能下狠心,所以終究還逃不掉劉邦的殺害,這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裏的失策一著。這不能說不是教訓,對於一般的創業人士說來,不得不慎重。

因應之術,純粹是靈活效法於天機,全靠神機妙用。不是上聖大智的人,難以窮究出它的奧妙。必須能見於無形,行於無跡,才能得到它的神用。

在於等待時機而成,大家都看得到的,雖想乘它,已經遲了!世間沒有可乘之機,必須靜得像少女,不動時像一座大山。必須快如閃電,動發如雷霆。這樣的機緣,稍縱即逝。

因應之術,尚有四種要訣。敵強我弱,敵勝我敗,必須因以困而忍受它。時不到,機不熟,勢未成,必須因以靜而等待它。一等時節到,機會成熟,勢力成形,就因它而迅速把握住,狠狠地消滅敵人。

3.料敵先機,戒盲目應付

料定戰爭的勝敗,在於未開戰之前,而不在於作戰之後。

《孫子兵法》上說:“打勝仗的軍隊,總是先有了必勝的把握然後才同敵人交戰;打敗仗的軍隊,總是先同敵人交戰而後企求僥幸取勝。善於用兵作戰的人,必須先修明政治,確保必勝的法度,所以能掌握勝敗的主動權。”

敵我之間的勝負,早已存在,唯聰明的人見於未形,而愚笨的人暗於成勢。

凡是興兵作戰,貴於先知,所以《孫子兵法·謀攻篇》中說:“了解敵人虛實,又了解自己的強弱,百戰都不會有危險;不了解敵人,隻了解自己,可能勝也可能敗;不了解敵人,也不了解自己,那就每戰必敗。”

曾經有人解釋說:“商能滅夏,周能滅商,強弱的情形已確立,興亡的局勢已確定,勝敗的情況,早已存在於湯王、武王的心中。”

再如秦王滅六國,漢王滅楚王,前者擅長於知彼,後者擅長於知己。符堅之所以失敗於晉,南宋之所以失敗於元,前者就在於不了解敵人,後者在於不能了解自己。秦國與六國爭天下時,秦王深知六國的局勢,容易分離,難以聯合,並了解他們不在齊、楚、燕、趙,而在韓、魏之交,所以先以外交手段,使得齊魏攻伐趙國以搗毀他們的縱約,再使用商鞅收取魏國,範睢收服韓國,這樣秦國就奪取了韓、魏兩國,也就能奪取楚、燕、趙、齊四國了。秦國之所以能這樣做,就是明白敵方的情形與謀略運用得當。

楚漢相爭的時候,劉邦深知楚國強大,難以同他力爭,項羽又不是自己可比的。所以首先入關,就約法三章,爭取民心,除去秦代的苛政暴刑,以收取民心;招攬天下英雄,以鞏固根基;離間範增,孤立項羽,並運用謀略,使楚軍東去攻打彭越與黥布,分散項羽的兵力。後來傳檄文三秦,稱兵縞素,又捐送大梁於齊趙,就是明知自己,而巧取楚國。苻堅不聽從王猛的話,不先取鮮卑羌鹵,而急於攻晉,動用全軍去作淝水之戰,終究敗給了謝玄,從而失去了中原的勢力,他失策在不知晉是不可圖取,而王猛早就預言到了。日本侵略中國的失敗,在於不了解中華民族精神,中華民族文化的偉大,全國一致、堅忍抗戰的決心,人多勢眾,物資來源深廣無窮。中國不僅能抗戰,而且越戰越強,所以說日本是自陷於泥坑而不能自拔。

在這些曆史分析中,就能證明天玄子所說的“全知”的重要性,不能僅僅在於孫子的“知己知彼”。能料敵策敵的人,除去能了解敵我以外,凡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局勢,陰陽、隱顯之數,人力、財力之數,各方麵的情況,都須麵麵俱到。所以天玄子又說:“古代善通謀略的人,料人以謀人,料事以謀事,料敵以謀敵,料友以謀友,並能料軍以謀軍,料戰以謀戰,料國以謀國,料天下以謀天下。再加上料時以謀時,料機以謀機,料勢以謀勢,料變以謀變。必須全知存在自己心中,而神明它的數理,再運用於智慧之中,才能算無失策,意無不中,謀則必勝。”

如果僅依仗著自己的力量,而不能自作主張,隻是依仗著自己的力量,而盲目應付敵人,那是百次難有一次成功的。

4.胸有成竹,戒無謀而動

戰爭的事情,不可盲目而動,必須成竹在胸,好謀有成,必須先定勝負之數。

料理國家大事更應該是這樣,也要胸有成竹,好謀有成。先判別強弱的特點,先定成敗的形勢;先預料敵我之數,定天下之交。並且能扭轉強弱、勝敗的形勢,改變敵我之數,翻敵友的變化。

因時利導,因勢立功,尋找機會,速定決策,這樣決勝負,就料事如神了。所以說強弱勝敗的形勢,得失勝敗之數,全在於我而不在於敵。要始終把持主動權,牽著敵人的鼻子走,以一略應對萬略,以不變應付萬變。

謀略無窮,變化無窮,使敵方在盲動之中,摸不著頭緒,這才是高明神聖。作為遠大策略來說,貴在於有深謀。這個深謀遠略,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雄圖大計。

料理天下國家大事的人,沒有深謀遠略,沒有雄圖大計,隻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難以稱雄稱霸,甚至是敗亡的命運。

所以決定國家的指導原則,決定國家的建設計劃,必須以後來的發展為首要不可。政治指導原則,戰略、國防指導原則,也是同樣。尤其是當今世界,在這個科技高度發展,戰爭與從前大不相同的今天,更應該注意這點。

總的說來,都要從大處、遠處著眼,而又須在事實麵前,從近處、實處、小處著手,才不會使理想成空想,計劃、謀略成為紙上談兵。然而光圖近小而遺失遠大,又是庸人的作為。而這方麵的有害之處,是難以用語言來表達的。為國家圖謀是這樣,為國防圖謀也是這樣。

《草廬經略論·將謀篇》中說:“三軍的事,以多算勝過少算,以有謀勝過無謀。而孔子評論三軍的事,也說好謀有成。所以古人評論將帥的成敗,不說好謀無斷,則說議論多而成功少,這種說法盡中兵家的要害。凡是作為將帥,攻不必取,不馬虎出師;戰不必勝,不隨便打仗。必勝必取,而後發製人。後攻戰的人,就是孫子所說的勝兵先勝而後戰,也是說先得勝算。怎麼能像庸愚、魯莽的將帥一樣,不估料敵我的形勢,不決斷製敵的機會,不設想欺詐的變化,不講地形的有利有害。統軍盲目而進,偶爾交戰,也許偶爾分出勝負,但不能自作主張。勝敗的定數,先不作測定,怎麼能做三軍的統帥呢?”

5.乘勢而進,戒拘泥於法

天玄子說:“世間沒有千古不變的治理方法,也沒有千古不變的兵法謀略。從政的道理,在於因革損益作為治理手段;作為兵法的道理,在於因應乘執作為取勝的手段。若是拘泥於道就會死於道,拘泥於法就會死於法。所以下等的人效法於法,上等的人鑄造於法,依照法而取勝的叫做明白;鑄造法而取勝的叫做神明。”

因應的途徑很多,但是都不超過“因敵變化”這一大原則。這也就是古人所說的“隨同時間的推移,因隨敵人的變化而變化。”

以謀略學的主要方麵來說,在於“克敵製勝”。要想克敵製勝,就不得不因敵而取勝。所以孫子說:“能因隨敵人的變化而取勝的人,稱做神!”

敵人強大我就使他驕傲,敵人親密我就想法子離間而使他們疏遠,敵人明了我就使他誤解而違反情理,敵人聰明我就蒙蔽他使他愚昧,敵人懦弱我就用恐嚇使他害怕,敵人紛亂我就乘機使他服從,敵人疲勞我就擾亂使他更困乏,敵人貧窮我就給予使他屈服。

至於兩軍接交之際,尤其要能因變化而對應他,用乘機而製的方法。若是不能因敵情、敵勢、敵利、敵害的不同,以講求製勝的方法,就是笨拙。

這就如同趙括之所以空讀兵書,不能取勝;馬謖之所以善談兵法,而不能為將。全在於不明白“因應的原理”,因敵人的變化而變化取勝的道理。

因此諸葛亮說:“奇應莫測,動應多變,轉禍為福,臨危製勝。”這完全是說明謀略學中“因應乘製”的重要性。

6.因敵而用,戒孤立對敵

人不能受孤立,孤立就會困窘;國家不可孤立,孤立就危險。在設謀定策的時候,一方麵要爭取與他國的友好,以防止我與國家陷入孤立的局麵。另一方麵離間敵人與敵國,使敵方陷入孤立的局麵。

孤立敵人的方法,在謀略學中,在謀略戰上,在政略戰上,在外交戰上,都是一個重要的原則。

“孤就不可依恃”,“隻任用自己人的愚昧”,敵方的勢力孤立了,便有可乘之機。敵勢強大,依仗著獨自的強大而戰,除了從事“拚命戰”與“糊塗戰”以外,絕對難以從事“勝利戰”與“必勝戰”。在戰爭還沒有開始之前,就要用孤立敵人的方法,在戰爭過程中,更須用孤立敵人的方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之所以失敗,除了非正義的因素以外,自恃強大而孤立作戰也是一大原因。

或因敵人的弱小而孤立他,或因敵人的強大而更加孤立他;或因敵人的內,或因敵人的外;或因敵人的政治,或因敵人的外交,都以孤立他為上策。這是從古到今,不可改變的經典。

最後,不論是誘敵的方法,還是驕敵的方法,或是離間敵人的方法,困敵的方法,擾敵的方法,欺敵的方法,凡是用計謀策略的人士,都會全力講求的。

“給敵的必有所取,能取到敵必順從,有利於敵的必會爭奪,有害於敵的必定推卻”,務求我主動敵人被動,我想要他來,他不得不來;我想要他去,他不得不去;我想要他怎樣變動,而他不得不怎樣變動。敵想進,我就因敵人的進而利用它;敵人想退,我就因敵人的退而利用它。敵人想戰,就因戰而利用它;敵人想和,就因和而利用它。和戰攻守進退,都隨著敵人的所想而利用他們。

再者,敵人聰明就因他們的聰明而利用,敵人愚笨就因他們的愚笨而利用;敵人正確就因他們的正確而利用,敵人錯誤就因敵人的錯誤而利用;敵人強大就因他們的強大而利用,敵人軟弱就因他們的軟弱而利用。像這樣因敵而用,沒有不成功的。

7.因勢利導,戒不懂變化

在因應的原理中,以“因勢利導”這一法則來說,《草廬經略》中有詳細的記述:“凡是兵法,都定有一勢,隻有因隨勢而利導的人能得到它,算準它。在於敵勢的萬變而變;善於作戰的將領,都能隨勢應對。而我方沒有死定的格局,就是勝於易勝。

“敵人欺負我就驕縱它,敵人害怕我就恐嚇它。敵人勇猛而愚笨就使它犯錯誤,敵人輕狂而浮躁就使它疲勞,敵人過於謹慎而畏懼,就使它疑慮多,敵人上下猜疑就離間它。敵人好用偷襲,就假裝沒有準備使它上當受騙。敵人好侵擾,就以利來引誘它,敵人好猛進,就設埋伏使它自落陷阱。敵人一意在退卻,就開辟險地而襲擊它。

“什麼事都這樣,難容悉數,都以因敵情而引導它。敵人既然陷入我的計謀之中,乘勢出擊,避開鋒芒突襲,消滅他們就易如反掌。”

凡是謀略的方法,都在因勢而把握好機會,乘時勢,乘有利而動的人,則無往不勝。

謀略的基礎,主要在於明白自我及天下的形勢與情況,並能預料將來的變化,以這些作為謀定策略的依據。

謀天下的人,先必須明白天下;料天下的人,先必須透徹天下。先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然後尋求必勝的策略,再本著必勝的策略,縱橫捭闔於天下。

根據因應變化,謀求萬全之策,才能防備難以預料的事發生。這在政治戰略中,它的成敗之機,卻常隱伏著難於被世人所看到,而在軍事戰略中,一經指明,人們都能明白這種謀略。

所以天玄子說:“謀略的要旨,首先在於求‘全知’。知天時,知地利,知敵知己,知時勢,知陰陽,知友鄰,知變化,知過去,知將來,知明顯,知隱伏。務心謀求知道敵人的詳細情況,而使敵對我方隻有最少的了解。

“所以說處在暗處而明白,‘全知’才可以應付天人,乘時才能為勢,把握住了機樞,才能應付萬變。這才是立於必勝,而不會失敗的策略。”

二、圓通世故,戒圓中無方

一個人為人處事,隻有圓,沒有方,處處“打太極拳”,說話態度不鮮明,讓人摸不著頭腦,模棱兩可;行為上不果斷,猶猶豫豫,則讓人覺得過於圓滑,沒有個性,或缺少魄力,也難得到別人的真正尊敬,同時也很難真正在社會上成就一番事業。

1.立誌高遠,戒一曝十寒

如果把人的理想和心願比作“圓”,那麼就要以恒心和毅力為“方”。有恒心才是成功的根本,沒有恒心的人,遇到困難就容易灰心,遇到險阻就會中途放棄。

俗語說: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這個有心,就是有恒心,有了恒心,最難的事也做得成功。沒有恒心,則將一事無成,最容易的事也會成為最難的事。

天下事最難的不過十分之一,能做成的有十分之九。要想成就大事大業的人,尤其要有恒心來成就它,要以堅忍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撓的精神,排除紛繁複雜的耐性,貞固不變的氣質,作為涵養恒心的要素。

一個人之所以成功,不是上天賜給你的,是日積月累自我塑造的,然而千萬不能存有僥幸的心理。幸運、成功永遠隻能屬於辛勞的人,有恒心不易變動的人,能堅持到底的人。事功如此,德業也如此。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從這個自然現象中就能體現出恒心來。一日曝之,十日寒之;一日而作,十日所輟,成功的概率,幾乎等於零。

梁啟超自我反省說:“我學習上的毛病在於愛好廣泛,學識膚淺,最大的毛病就是沒有恒心,有獲得馬上就會失去,其他的事還可以效法我,這兩樣不能學我了!”事業和學問,都是在時間上累積而成的,用了一分時間,就有一分收獲。

他還說:“啟所學廣博而荒疏,嗜好種類也繁雜,每治理一個事業,都沉浸到裏麵去。集中精力,拋棄雜念,經曆若幹時間,又進行其他事業,則又拋棄以前所學的東西,以集中精力於此,所以常有所得,又有隨時可棄的緣故,所以研究不深透……有識之士說我如果能裁斂學問欲,專工精於一二點,就會在思想界有更大的貢獻。”

人們如果把全部生命的時間都用在這一點上,絕對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水滴石穿,綆能斷臼,隻要能專注於一點上,持之以恒,毫不放棄,就能結出豐碩成果。曆史上對於事業成功的人,沒有不是對事業有一種恒心,不改變堅持到底的精神。

《易經》中說:“君子有恒心,他的德行就忠貞不變。”雖天地之大,沒有恒心則無物;事業眾多,沒有恒心則無成。這是貫穿天地不可磨滅的真理。所以古代人都能以“一日感到不滿足,用一個月來繼續;一個月還不能滿足,用一年來繼續,長久地堅持著,守住它不改變,怎麼會沒有大成的道理呢!”

哥白尼之所以成名,因他對天文學的鑽研,有一種持之以恒的決心;拿破侖之所以成功,就是他對軍事上有一種持之以恒的決心;哥倫布之所以成名,就是他對於新大陸的探索有一種持之以恒的決心;發明蒸汽機的瓦特,發明輪船的富爾敦,以及愛迪生、馬可尼等等無數成功成名的人物,都是對自己所研究的事業,有一種特有的持久之心。政治家、哲學家、文學家,也都是如此。

2.凝神集一,戒分心神馳

辦實事的人求實效,求實效的人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方就是方,圓就是圓。集中精力在一點,是千古以來所有偉大人物成功的要訣之一。也就是道家的“凝神集一”的功夫,在心性修養中,妙用無窮。

凝神寂照,便會一靈獨長;凝神寂行,便會一靈獨運;並能乾陽潛滋,氣質潛移,慧悟大開,有出神入化的功效。在事功方麵也是如此。要造就自己成為偉人,在內要集中全部心神,全部精力,全部生命在這方麵;在外集中全部可用的時間,可用的財力,可用的物力在這方麵。這樣使心性修為達到上乘境界,前所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