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圓學修煉智慧4(1 / 3)

2.居位待人,力戒驕心

天玄子說:“作為領導,居在大位而像無位一樣,胸懷大德卻像沒有德,有大智慧卻像沒有智慧,有大功卻像無功。既不以君臨天下而傲視天下,也不以老師的態度麵對天下而發訓示,更不能以威風臨天下而怠慢天下。這都是自亡而喪失天下的道理!”所以要虛心待人,以恭敬的態度敬人,以謙下的態度下人,這就是限製驕心。

什麼是驕心?驕心也就是慢心與傲心,隻要稍微有點才華、稍微為有點成就的人就容易犯這個驕傲之心,君臨天下的人最容易犯。以劉邦的豁達,對士人尤其害怕有驕傲的心理,何況不及他的人呢!因為最高領導人的手上操縱著名利、爵祿、賞罰、奪予、生殺的大權,可以使人寶貴,也可以使人貧賤,甚至要你死就得死,要你生才能生,所以很容易傲視天下,認為天下誰人都不如我。於是,便容易產生奴役天下,或者是師臨天下的觀念,這都是領導人的最大禁忌。奴役天下,招來的都是奸詐小人之才;師臨天下,招致的必是犬馬庸碌之才。像那些得一人便可安天下的聖賢人才,絕對不會甘願老死荒野。

從前魏文侯的太子,在路途中遭遇田子方,向田子方施禮,田子方卻不還禮,太子大不高興,於是對田子方說:“請問是貧賤的可以驕傲呢,還是富貴的可以驕傲?”田子方說:“貧賤的能驕傲!富貴的怎麼敢驕傲呢?做君主的驕傲就會敗亡他的國家,大夫驕傲就會滅亡自己的家族。貧賤的人不得意,放手就可以走,到哪裏還不是貧賤?”所以老子說:“執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金玉滿堂,無法藏守;如果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禍根。一件事做得太圓滿了,就要含藏收斂,這是合乎自然規律的道理。”又說:“不自我表揚,反而能明顯;不自以為是,反而能彰明;不自我誇耀,反而能有功勞,不自我矜持,所以能長久。”“從道的角度上看,以上這些急躁炫耀的行為,隻能說是剩飯贅瘤。因為它們是令人討厭的東西,所以有道的人決不這樣做。”這就告訴人們,作為領導,決不能自見其見,自是其是,自矜其德,自伐其功,這都是領導要克服的。

處在萬人之上,就非得去驕傲之心,要以下人為德,下人就得人,下士就得士,下聖賢就得聖賢。所以老子又說:“江海所以為百川河流所彙聚的地方,就是由於它善於處在低下的地位,所以能成為百川之王。因此,聖人要領導人民,必須用言辭對人民表示謙下,必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後麵。所以,有道的聖人,雖地位在人民之上,而人民並不感到負擔沉重;居在人民之前,人民並不感到受害。天下的人民都樂意擁戴他而不感到厭倦。”“所以,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礎,因此侯王們自稱為‘孤’、‘寡’、‘不穀’,這不是以賤為根本嗎?所以最高的榮譽無須讚美稱譽。不要求王錄王錄晶晶瑩像寶玉,而寧可珞珞堅硬像岩石。”這都是老子的領導學原理。

3.評事斷理,力戒偏心

天玄子說:“要想戒去偏心,隻有以自己的公心對待天下人,以自己的正心對待天下的事,以自己公平的心了斷天下的理,以自己的虛心應付天下的萬物。”這樣,自然能全心虛靜靈明,沒有什麼東西遮擋得住,自然是不偏不失,能適中。人心這個東西,不能有所擊,有所執,有所蔽,有所固。擊就使它勞累,蔽就使它不神明,固就使它呆板,執就使它拘泥。這都有損於內心的虛靜靈明。

人之所以不能端正自己的心,就是有了這個偏心。不能直心,就是有邪惡的心。好惡之心,人人都有;知見之心,人人都有;愛憎之心,人人都有;親疏之心,人人都有。有了這些心,必然會執守這些心,執守這些心就會拘泥這些心。這都是產生偏心的依據。

固執就有所失,拘泥就會閉塞,就會死板。作為領導,不偏向於自己的喜好、知覺、溺愛、親疏,就不會失於自己的所憎惡、親疏與不知,不僅是這樣,還要有人之常情,還要有民心所在。

4.身肩重任,力戒欺心

天玄子說:“隻有誠心可以破去天下的欺偽之心,也隻有拙可以破去天下的巧,也隻有真實才能破去天下的偽詐,也隻有忠實才可以破去天下的虛假。”這是不可變更的經典。所說的欺心也就是偽心、假心。一個人懷著的是虛偽心,就不能有真誠的心。心不誠,必然是欺。因此,《大學》中告誡人們“不要自欺欺人”。偽心不僅最可恥,也最不道德。

一個人有一分偽心,便有三分虛假,而他的言行舉止都使人不相信。一個人心中有虛有偽有欺,肯定就有私心、偽心、欲望心、得心、貪心存在,又害怕人們發覺,再裝飾起誠心、真心、實心,用來蒙蔽天下人的耳目。實際上他不知道,人可以欺而心不可欺,心可欺而天不可欺。

人一生做的事,曆曆在人眼前,眾眼所見,眾手所指,除了能欺自己以外,就是欺騙了一人,不可欺騙十人,百人,不可欺騙天下所有的人;欺騙一時,不可欺騙一生一世,不可欺騙百世千世。所以儒家以“慎獨”為教,免除人們少受一分欺騙。作為領導的心中,要常係萬方視聽,常係著天下的安危。因此,背負著重大的使命,尤其不能欺天,不能欺地,內不欺騙己,外不欺騙人。凡是存心動念,舉手投足,都得光明磊落,沒有什麼不敢說,沒有什麼不可讓人知道的,這才適當。

5.麵對賢才,戒妒心

王安石深受排擠、打擊、詆毀的痛苦,很有感慨地說:“詆毀生於嫉妒,嫉妒生於不能勝過他人。”王陽明說:“掩蓋他人的善處,以便作為自己的長處;揭發他人的隱私,還私自以為自己正直;以陰險的手段排擠、打擊他人,還說自己是嫉惡如仇;任意放情縱欲,還說這是共同愛好。”嫉妒與詆毀,曆來就是有識之士深惡痛絕的,做人沒有嫉妒之心,沒有詆毀之心,自然心境豁達、光明正大、磊磊落落,自然能與任何人和平共處、相洽相融。

然而,做人總難免妒嫉之心,可是對他人卻無損害,對自己卻大大不利。這兩點對領導來說,最應該戒除。應該像《大學》中所說的那樣:“他人有技能,看做像自己有一樣。別人精明強悍,我從內心喜歡,這種喜歡的心情,就像從他人嘴裏說出的一樣。確實能容納他人。”有成功不認為是自己的功勞,這樣嫉妒之心就沒有;有先人後己的德操,這樣嫉妒之心就沒有;有人們都能勝過我的心念,這樣嫉妒之心就沒有;我在領導著天下,而實在沒有在領導天下的心念,這樣嫉妒之心就沒有。

領導應該以用天下、包容天下的廣博胸懷作為自己的誌向,絕對不能存半點嫉賢妒能、好大喜功的心念,以限製自己、克製自己為緊要,使天下人都成為聖賢,都有成就。隻要我能任用他們、容納他們,這就是偉大,這樣天下何愁不好治理?還有什麼嫉妒?如果嫉妒他人的特長而製裁他,嫉妒他人的善就詆毀他,嫉妒他人的賢才就陷害他,嫉妒他人的成就而抑製他,這樣來治理國家,能治好嗎?領導是這樣,下麵的官員更會效仿。

6.委托任用,力戒疑心

疑心的生出,來源於偷心,來源於多心。俗話說:“多心就會多疑”。總的歸納起來,就是自信心不堅強、不剛毅、不鞏固。古代的哲士說:“自信的人不懷疑人,自疑的人不相信人。”疑人就無功,疑事就不成;能信任自己,就應該信任他人。古聖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唯有信能夠製住天下的疑”。

所謂的信,就是心口如一,言行如一,時空如一,這就是要內外的道能合一。誠心於內的,必然信任於外,信任於內的,必然表現在外。誠信統一,偷也能定,猜也可以止,多也能夠一。把它引伸擴充來說,對方也可利用,叛逃的人也可以懷柔,違逆的也可以順從。我誠信於人,他也會以誠信對我。我不信任他,他也不會信任我。對人推心置腹、肝膽相照、襟懷坦白,天下沒有不可信任的人。所以陸贄說:“誠信一虧損了,做一切事情都會漏洞百出;疑心一生出,天下百姓沒有不擔憂害怕的。”

疑心出來了,天下沒有一個可以任用的人。就是父子兄弟,也覺得不可靠,又會信任誰呢!這就會一事無成,也難以治理好國家,也難以保存住國家。古人說:“君主有二心生出,害得左右不和睦,毀敗天下的事,不外乎有猜疑心。”這也是領導必須注意的一個方麵。

7.事出所料,力戒躁心

諸葛亮說:“非澹泊無以明誌,非寧靜難以致遠。”然而躁心的滋長,出自於急心,出自於浮心,出自於競爭心,都是從不能清靜自己的內心開始的。急心、浮心、競爭心最容易損害公理,最容易敗壞事業,難以應付紛繁複雜的環境,也難以通達周密細微。隻有靜心才能破除躁心,隻有澄心才能破除浮心,也隻有安定才能破除急躁。

《清靜經》中說:“人的精神善於清靜,心就不受幹擾,心善於恬靜而牽掛就少有。能夠經常排除欲望,心就自然鎮靜,澄下心而精神自然清朗。”清靜在心,而神明在躬。《定觀經》上說:“有事無事,經常像沒有心事;處在靜處,處在吵鬧處,隻有保持自己的心誌不動。控製不放,放而不動;處在吵鬧的環境也不討厭,遇到事情也不煩惱,這就是真正的鎮定。”

真正的鎮定在於心,內心鎮定就能虛靈不昧!虛靈不昧、神明在躬,決斷天下的事,就不會出現錯誤,預料敵人就不會失敗,用天下就不會有偏差。治天下的道理也就能適中。

《道德經·十六章》說:“盡力使心靈的虛寂達到極點,使生活清靜堅守不變。萬物一齊蓬勃生長,我從而考察它們往複的道理。萬物紛紛紜紜,各自返回到它們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清靜,清靜就叫複歸於生命。複歸於生命就叫自然,認識了自然規律就叫聰明。不識自然規律的輕舉妄動,往往會出亂子、災凶。認識了自然規律的人是無所不包容的,無所不包容就會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長久,終身都不會有危險。”《道德經·二十六章》說:“厚重是輕率的根本,靜定是躁動的主宰。因此,君子終日行走,不離開載裝行李的車輛,雖有美食、勝景吸引著他,卻能安然處之。為什麼大國君主,還要輕率躁動以治天下呢?輕率就會失去根本,急躁就會喪失主導。”

作為領導,宜當持重而不輕浮,就能收到以重製輕的功效。宜當鎮定而不急躁,就能收到以靜製動的功效。

8.修煉定力,力戒雜心

《玉樞經》中說:“人道的人知止,守道的人知謹,用道的人知微。能知微就會生出慧光來,能知謹就能像聖人一樣知道全麵,能知止就能泰然安定。”所以凝神澄心,無思無慮,無念無欲,以修煉“止功”而培養定力,這是領導不動心的一大法寶。

人心原本是清靜的,由於受到外在條件的影響而產生感動。心靜就能虛,虛就能靈,靈就能明。動就會昏,昏就會昧,昧就會惑。動於物就會昏亂於物,動於名就會昏亂於名,動於欲就會昏亂於欲,動於利就會昏亂於利。作為知見而動於心,就會被知見而昏亂於心;作為得失而動於心,就會被得失而昏亂於心;作為天下而動於心,就會被天下而昏亂於心;作為生死而動於心,就會被生死而昏亂於心。要想不昏亂自己的心,唯一的方法是滅去動心。要想心不動,隻有排除欲心而重現澄心,排除欲念心就能安定。心安定了,就可以製止天下的動!定心於一,定心於道。定心於善,認識就會大不相同,了悟就有新境界,氣象也就不同了。

排除欲望的方法,首先必須少欲,最後達到無欲;排除雜念的方法,首先必須少念,最後達到無念。起欲望是病,抑製是解藥。起邪念是病,製止是解藥。這就是“息心”的要訣。也就是心息萬事息,心無萬事無。竇持說:“悟心容易息心難,息得源頭到處閑,鬥轉星移天欲曉,白雲依舊複清山。”心能息,就自然能清清靜靜,穩穩不動。心不動,就自然一心不亂,慧光高照,靈明自現。惟一的根本方法就是,萬事無心罷了。

《玄閣秘論》說:“無心於心,就會無事於心,所以能心靜生慧”。白玉蟾說:“大道以無心為本體,以忘言為實用,以柔弱為根本,以清靜為基礎。”“淡薄滋味以養氣,除去憤怒以養性,處於卑下以養德,守住清靜以養直。”

八麵玲瓏∶方圓學中外典故

方中有圓者,謂之圓方;

圓中有方者,謂之方圓。

——《算經》

一、陰陽變化,方圓有術

章法在手,方寸不亂,萬變不離其宗。右手畫方,左手畫圓。方是圓的骨,圓是方的肉。隻有能方能圓,為人處世才能有骨有肉。天地交泰,萬物生靈得以繁衍孕育;方圓互用,人生事業才能順暢通達!

1.方圓賺錢,商不嫌奸

方圓之人,其手腕之靈活,令人咋舌。請看《北京青年報》1997年12月10日黃一丁寫的一篇新聞報導《大贈機風波》:

近日,南京尋呼業爆出該行業最大的一起競爭爭端:10月24日南京電信尋呼公司一日之內贈送BP機突破萬台,引發了當地社會尋呼台的普遍恐慌。認為占整個南京市場“半壁河山”、用戶多達38萬的南京尋呼機“老大”的這一舉動,完全是低於成本傾銷並據此搶占市場的“不正當競爭行為”,且已經直接威脅到眾多社會尋呼台的基本生存。據了解,此次大贈送是被稱為“郵電局尋呼真情回報老用戶”的全省性活動的起始動作。根據贈機條件,凡本市有線電話用戶中號碼尾數為“0、4、7”者均可於當日受贈128、129省網數字機一台。當日領機場麵相當“火爆”,領機者長龍環繞,人頭攢動,並不得不在發送了尋呼機實物後又發“領機券”。眾多社會尋呼台對此景甚感憂心,認為此舉若繼續進行,南京一地的贈機量就將高達18萬台,後果難料,經多方奔走呼籲無效後,7家聯名訴諸法律,並將電信尋呼公司送上省高法法庭。

是不是“回報老用戶”?

社會台原告方對電信尋呼贈機之舉是“真情回報老用戶”一說持強烈反對,認為所謂“老用戶”實際上是有線電話市話網的,而不是無線尋呼的老用戶,已有BP機的用戶也沒必要再花一份服務費領取新機。因此,電信尋呼此舉完全是利用其獨家壟斷經營有線市話的行業優勢,促銷擴展新增用戶行為。電信尋呼公司則認為,第一,贈機活動有利於消費者,得到了他們廣泛的響應;第二,我們利用市話網資源啟運尋呼市場,而不管哪一家啟動市場,通常都會起到帶動整體的市場作用;第三,一些社會台,如南京聯通、華鷹台等今年都搞過“買商品贈BP機”活動,也沒有限量,為什麼卻沒人出來指責?若說“市場競爭中使用同一規則”,那麼為什麼對人對我卻是兩種標準?

社會台方麵則認為關鍵在於電信尋呼憑借有線經營沒有放開的優勢並作為競爭手段和依托,因而加大了而不是減小尋呼市場的原有的不公平基礎。這是根子所在。電信尋呼公司在利用有線電話資源一事上則認為,國家給予的經營權利就應該理直氣壯、充分利用,是經營思路的開拓;社會台沒有有線資源,但變換方式後也可開拓自己的經營思路。

贈機算不算低價競銷?

電信尋呼公司堅決認為不能算。把對用戶的回報與低價傾銷混為一談是誤導。沒賣錢怎麼能說是“銷”,通訊業的贈機現象在市場經濟國家極普遍,可說是國際慣例。說到尋呼機價格,電信公司告之,直到今年上半年,我們的售價都是最高的,直到下半年才下調到中等水平,不也是長期以來忍受別人對我們的低價競爭?社會台方麵則認為電信尋呼的“贈送”,實際上是用免掉呼機費用的手段來推銷他的隨後服務。說到“國際慣例”,他們認為像香港尋呼界的銷售構成與國內就全然相反,機器價低、服務價高,高達3600港幣一年,因此不可照搬照引。

此次贈機活動由江蘇省郵電管理局發文啟動,社會台方麵認為是“利用行政力量參與市場競爭”,以全行業優勢排擠單一領域中的競爭對手,也即不正當競爭的明證。電信尋呼公司對此表示,省郵管局的事他們無權表態,但國家對郵管係統本來就有組織電信生產的職能要求,他們不去完成豈不失職?

孰是孰非?讀者恐怕亦難明斷。

機智之人回旋於商場之上,彼此免不了要鬥武比法,看看誰能勝過誰,兵家不厭詐,商場不嫌奸,誰的本領技高一籌,誰就會戴上勝利的王冠。

方圓之術大顯英雄智慧,賺取錢財。商家不可不去用心學習。

2.炮製方圓,談判出手不凡

日本某公司與美國某公司進行一次技術協作談判。日本公司與美國公司采取了兩種不同的談判方式,也許正是兩種不同的談判方式才導致了此次談判雙方成功與失敗的迥異。

談判伊始,美方首席代表便拿著各種數據、技術保證、談判項目、開銷費用等一係列的材料,滔滔不絕地發表本公司的意見,完全不顧日本公司代表的反饋意見。而日本公司的代表則一言不發,隻是埋頭仔仔細細,從頭到尾地做著筆記。當美方代表講了幾個小時之後向日本公司代表征詢意見時,日本公司代表卻顯得茫茫然不知所措,好像對此事項一無所知,隻是反複地重複著“我們不清楚”,“我們還沒有做好準備”,“我們事先根本未搞技術數據”,“請給我們一些時間再回去準備一下”之類的話。跡象表明日本公司對這次談判根本沒作什麼準備。雙方的第一次談判隻能這樣不明不白地結束了。幾個月後,雙方的第二次談判又開始了。美方公司代表卷土重來,而日本公司則以談判不得力為由撤換了上次的談判代表團而另派代表團。因對上次的談判結果一無所知,一切和上次談判一樣,日本人顯得在這個談判中準備不足,最終還是日本公司以研究為名結束了這次談判。

幾個月後,日本公司又如法炮製了第三次談判,再一次令美國代表無功而返。這樣,美國公司的老板大為惱火,認為日本人在這個項目上沒有誠意,輕視本公司的技術和基礎,於是就下了最後通牒:如果半年之後日本公司仍然如此,那麼兩公司的協定則不得不被迫取消。其後不久,美國公司便解散談判團,封閉所有的技術資料,以逸待勞,單等半年之後雙方的最後一次談判。

沒想到,幾天之後,日本公司竟然主動派出由前幾次談判團的首要人物組成的龐大的談判團,不請自來,直飛美國要求談判。美國公司在驚愕中倉促上陣,匆忙將原來的談判團成員召集起來與日方談判。這次談判日本代表一反常態,不但掌握了以往談判中美方代表說出的技術數據,而且詳詳細細地說出了日方技術數據及相關的資料並進而拿出雙方協定的草樣,要求立即進行雙方公司的合作。美方代表一下子就暈了,談判團自解散之後就根本未再就這個問題在一起進行過磋商和分析,因而美國公司代表猛地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地位。日本代表卻得勢不饒人,咄咄逼人,美國人不得不按日本人的設想在協議上簽了字。但當協議發生效力時,美國人才發現自己這一方根本就受到了對方的欺騙,雙方獲利不均,但卻又悔之晚矣。

3.方圓策略,可口可樂遍地開花

可口可樂公司自創業以來長勝不衰,這家公司銷售的可口可樂占全世界汽水消費量的47%,是百事可樂公司銷售量的兩倍多。

1995年,可口可樂公司80%的營業收入來自國外,比4年前增加了50%,現在這家公司在日本的收入比在美國的收入還多。

美國的公司屢屢栽在日本人的手裏,一向以老大自居的美國人自然是萬分的惱火,總想在某一方麵蓋過日本人。可口可樂公司在這個問題上可算是給美國人掙足了麵子。

可口可樂公司海外銷售智囊團采用接二連三地發動廣告、包裝、銷售等無情猛攻的辦法拉攏全世界的消費者。這種方法在美國被證明是相當成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可口可樂公司以愛國姿態隨著美國軍隊進入了歐洲和日本。美軍撤退之後,可口可樂卻在當地安了家,建立起了自己的灘頭堡,成了在國外許多地方都能買到的首批美國產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