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十二月 你要感謝告訴你缺點的人(2)(2 / 3)

一位先生要雇一名勤雜工到他的辦公室做事,他最後挑了一個男童。

“我想知道,”他的一位朋友問,“你為什麼挑他,他既沒有帶介紹信,也沒有人推薦。”

“你錯了。”這位先生說:“他帶了很多介紹信。他在門口時擦去了鞋上的泥,進門時隨手關門,這說明他小心謹慎。進了辦公室,他先脫去帽子,回答我的問題幹脆果斷,證明他懂禮貌而且有教養。其他所有的人直接坐到椅子上準備回答我的問題,而他卻把我故意扔在椅子邊的紙團拾起來,放到廢紙簍中。他衣著整潔,頭發整齊,指甲幹淨。難道這些小節不是極好的介紹信嗎?”

點滴哲理

想要認識一個人,請你注意他的小節;想要把自己介紹給別人,小節就是最好的介紹信。僅僅根據小節看人,可能有窺豹一斑的嫌疑,可小節確實是一個人真實麵貌的顯示。

真實的建議

1848年,那不勒斯的一家報紙刊登了羅西尼答複一位先生提問的公開信。

那位先生的信是:“我有一個侄子是音樂家,他不知道怎樣給他作的歌劇寫序曲,您曾寫過這麼多歌劇序曲,是不是可以給出出主意?”

羅西尼在他的信中幽默地提出了七個建議,其中之一是:

“我寫《奧賽羅》的序曲時,是被劇院老板鎖在那不勒斯的一家旅館的小屋內,屋內有一大碗水泡煮麵條,連根綠菜都沒有。這個老板是頭最禿、心最狠的老板,他威脅說:如果不把序曲的最後一個音符寫完,甭想活著出去。讓您的侄子試試這個法子,不讓他嚐到鵝肝大餡餅的迷人香味……”

點滴哲理

真正的藝術無不包含了一個人一生最痛苦的經曆以及一個人的所有心血。真正的好作品是人性的苦難的結果。一個整日吃香喝辣腦滿腸肥之人是無法體察到自己的真正需求的,也更不知道自己所要表達的是什麼。

弱者意識不可取

我們在現實中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景:當一個人拎著沉重的東西登上公交車後東張西望地期待有人為他讓座時,往往沒有人會去理睬他;而當一個人滿頭大汗抱著重物久久站立著時,卻會有人向他招呼道:“請到這兒來坐。”

也許讀者會很奇怪,同樣是背負著重物的人,為什麼他們坐遭到不同的待遇呢?道理其實很簡單。前者心存受害者意識,希望有人來同情他所處的境況,這反而引起了他人的反感;而後者則持有積極向上的態度,博得了他人的敬仰,於是給予了他及時的幫助。

從這一小小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簡單至極的做人哲學:我們應當放棄受害者意識。有人說女性是弱者,很大程度上是指女性是生活、感情上的受害者。

比如一個妻子發現丈夫有外遇之後,便開始哭哭啼啼,一副可憐的委曲樣兒。說句實話,當丈夫看到妻子這副受害者的架勢,反而更加心存厭棄,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喜歡懦弱的人。還有一種妻子幹脆大吵大鬧,還尋死尋活地說:“我是一個受害者!”這時她的丈夫多半不會及時回頭,他的心裏也是很不情願的。

如果處於當時境況的她,心裏放棄受害者意識,以一種自尊自強的形象出現在丈夫麵前,她的丈夫又會怎麼做呢?他一定不會像剛才那樣心存厭惡,反而滋生憐惜了呢!隻怪懂得這種心理的妻子實在不多啊!

時下大都市裏開通了不少情感專線,以便感情上的迷惘者尋找到生活的支點。

其中不乏感情上的受害者,但他(她)往往不是向主持人詢問以後生活的方向,而是滔滔不絕地訴說著自己的受害經曆,更有甚者一直哭哭啼啼地說上一個多小時。主持人一定也聽得很累。這不是針對他(她)的發泄內容,而是這種方式極不可取。以一種極端受害者的形象來表現自己的痛苦,隻會使變得醜陋,潛在地暴露出無能與自卑。而且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什麼,改變什麼。

再看兩個不同心態的下崗人,我們也可有所啟示。A君下崗後,覺得自己還不到退休的年齡,於是到處求職,終於覓得一份裏弄工作的差事。平時,他出出黑板報,打掃打掃辦公室,工資雖不高,卻也做得有滋有味,得到了居民與裏弄幹部的認可與好評;B君呢,自從下崗後,心裏就很不平衡,天天悶悶不樂,逢人就念自己的苦經,發泄對社會的牢騷,久而久之,朋友們便不再上門,妻子也對他這副生活模樣感到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