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這兩個朋友,你一定不會與B君深交的,因為他不是一個成熟的人。
現在的孩子嬌生慣養,更是養成了與生俱來的受害者心理。在中國,一個三歲的孩子跌倒後,很委屈地大哭一陣,引起父母或旁人的注意,本能地希望有人扶他起來。這就是一種不健康的受害者心理。國外的有些父母一般不會去扶孩子,孩子哭夠了,知道隻有靠自己了,自然就會爬起來。讓孩子有了這種童年時期的鍛煉,他們長大後就不容易具有受害者意識,更為堅強獨立。
看了上述不少例子,你是否很有些感觸呢?每個人都應該走好自己生命的每一步。你隻要活著,就應該放棄受害者意識,敞開自己的胸膛,積極地對待每一天和每一個人。
點滴哲理
放下心裏的包袱,敞開自己的胸膛,積極對待每一天和每一個人。
拒絕爭辯
當本傑明·富蘭克林還是個毛躁的年輕人時,有一天,一位老朋友把他叫到一旁,尖刻地訓斥了他一頓。這位朋友說:“你真是無可救藥。你已經打擊了每一位和你意見不同的人。你的意見變得太珍貴了,使得沒有人承受得起。你的朋友發覺,如果你不在場,他們會自在得多。你知道得太多了,沒有人能再教你什麼,沒有人打算告訴你些什麼,因為那樣會吃力不討好,又弄得不愉快。因此你不可能再吸收新知識了,但你的舊知識又很有限。”富蘭克林接受了那次慘痛的教訓。當時,他已經夠成熟、夠明智,以致能領悟也能發覺他正麵臨社交失敗的命運,他立即改掉傲慢的習性。
從此,富蘭克林立下了一條規矩,他決不正麵反對別人的意見,也不準自己太武斷。他甚至不準許自己在文字或語言上措辭太肯定。他盡量不說“當然”、“無疑”等,而改用“目前在我看來是如此”。當別人陳述一件他不以為然的事時,他也決不立刻駁斥他,或立即指出對方的錯誤。他會在回答的時候,表示“在某些條件和情況下,對方的意見沒有錯,但在目前這件事上,看來好像稍有不同”等等。
富蘭克林很快就領會到改變態度的收獲,凡是他參與的談話,氣氛都融洽得多了。他以謙虛的態度來表達自己的意見,不但容易被接受,更減少一些衝突;他發現自己有錯時,也沒有什麼難堪的場麵,而他碰巧是對的時候,更能使對方不固執己見而讚同自己。
一開始采用這套方法時,本傑明·富蘭克林確實覺得和他的本性相衝突,但久而久之就愈變愈容易,成為他的習慣了。也許隨後的50年,沒有人聽他講過些什麼太武斷的話。富蘭克林在正直品性支持下的這個習慣,使他在提出新法案或修改舊條文時,能得到同胞重視,並且在成為民眾協會的一員後能具有相當影響力的重要原因。因為他並不善於辭令,更談不上雄辯,遣詞用字也很遲疑,還會說錯話;但一般說來,他的意見還是得到了廣泛的支持。
富蘭克林成為了美國曆史上最能幹、最和善、最靈活的外交家。
點滴哲理
如果有人說了一句你認為錯誤的語,你如果這麼說不是更好嗎:“是這樣的!我倒另有一種想法,但也許不對。如果我弄錯了,我很願意被糾正過來。”用這種句子“我也許不對。”確實會得到神奇的效果。
意外
1948年紐約州長杜威和杜魯門競選美國總統,民意調查都顯示杜威遙遙領先,必勝無疑。選舉之夜,杜威勝券在握,準備祝捷時問他太太:“你就要跟美國總統同榻了,感受如何?”
“榮幸之至,”她回答,“簡直等不及了。”
可是開票之後,出乎意料的是杜威慘敗,杜魯門當選連任。第二天早晨,杜威夫婦在旅館裏一麵吃早餐,一麵看報。杜威太太問她丈夫道:“請問,是我到華盛頓去,還是杜魯門到這裏來?”
點滴哲理
發表我們的看法時帶點謙虛,我們便可以隨意改變自己的看法而不用臉紅。人當謙虛,不要讓自己的名字像水塘上的氣泡那樣一閃而過。一切真正偉大的東西,都是淳樸而謙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