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出來的仙樂(1 / 3)

“吹”出來的仙樂

吹奏樂器在我國樂器發展史上是出現比較早的一類樂器。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龠、和(小笙)、竽等樂器名稱的出現。在周代民歌總集《詩經》當中有簫、管、龠、塤、 、笙六種吹管樂器的名稱,發展到近現代已有百種之多。現在的吹奏樂器根據演奏方法和樂器構造的不同,大致可以分為三種,即無簧哨的吹奏樂器,如笛、簫、斯布斯額(哈薩克族豎吹木笛);帶簧哨的吹奏樂器,如管、嗩呐、巴烏;以簧和有定長度的管配合而發聲的簧管樂器,如笙、葫蘆笙等。下麵將常見的吹奏樂器介紹如下:

笛是我國最常見的吹管樂器之一,早在春秋末期已經出現。在廣西出土的西漢時期羅泊灣墓葬中的笛已經有一個吹孔和六個按指孔,與今天使用的笛很相似,粗算起來,它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曆史了。兩千多年流傳的過程中,它的形狀和構造變化不大。在北魏時期開鑿的雲崗石窟裏,曾經出現過一種義觜笛,與今天西洋樂器長笛的吹觜部分大致相同,那時正是為了演奏的方便而創造出來的,可見古代樂工的聰明和才智,也可看出樂器製作的高超水平。

現在一般的笛為竹製,上麵開有吹孔和膜孔各一(也有不開膜孔的笛,稱“悶笛”),按指孔六個,能奏出兩個多八度的音。由於笛子構造簡單,音色悠美動聽,曆代相傳,創作了大量的樂曲,並出現了不少著名的笛子演奏家,還引出不少繪影繪聲的故事。

據說,唐明皇非常喜愛音樂,他選了幾百名音樂家,成立了一個專門的音樂機構,稱做梨園。在梨園中有一個享有盛名的笛子演奏家李謨,吹得一手好笛,還藏有幾支稀世的煙竹笛,但是他仗著自己的一技之長高傲自大。一次,他的姐夫黃伯泰請李謨到越州去玩,備下酒席,邀了幾位親友同遊鏡湖。李謨乘興吹起煙竹笛,悠揚清脆的笛聲在湖麵飄蕩,吸引了不少遊客。笛聲剛落,掌聲和讚歎聲四起,使得李謨越發覺得自己了不起。這時,他發現坐在船頭的一個老頭態度冷淡,便裝著謙虛的樣子請老頭指教。老頭也不說什麼客套話,指出李謨吹的《涼州曲》功夫還不到家,最高的音還沒有吹上去。大家請老頭做示範,他也不謙讓,也吹起李謨剛才演奏的《涼州曲》,聲音高亢嘹亮,透人心脾,使得在場的聽者如醉如癡。曲剛過半,老頭突然停住,大家茫然。他對李謨說,若再吹上去,笛子恐怕就要裂了。李謨知道,這正是自己剛才吹錯的地方,忙說笛子不算什麼,老伯吹吧!老頭便接著演奏,當吹到《十三疊》時,周圍的一切好像隨著他的笛聲都在微微顫動。忽然“叭”地一聲,煙竹笛裂了。他的高超技藝使李謨拜服。從此,李謨更下功夫練習吹笛子的技巧,虛心向別人求教,技藝大進。

笛因流行地區不同而有差異,流行在我國北部地區的笛較短,因為它常用於梆子腔一類戲曲的伴奏,所以又稱它為“梆笛”。它的音域一般為兩個八度左右,在五線譜上記為d2,至f4音(為了記譜的方便,曲笛和梆笛都采用低八度音記譜,實際音高比記譜要高八度);流行在我國南部地區的笛略長,因為它常為昆曲伴奏,俗稱“曲笛”,在五線譜上記譜的音域為a—d3。笛子發出的音可分為三個音區:即低音區、中音區和高音區。其中中音區音色明亮,音量變化幅度較大,易於發揮具有抒情性的音樂特點,高音區聲音清脆,富於光彩。一般來說,梆笛比曲笛高四度,梆笛與曲笛又各有相差半音的兩種。在我國絕大多數少數民族地區,笛子的流行都相當普遍,長期以來受到各族人民的歡迎,並且形成各種不同的演奏風格。《喜相逢》、《鷓鴣飛》新疆的《古廉木汗》都是很有特點的樂曲。

蕭是我國民間流行很廣的一件樂器,由於它的音色深沉、優美,音樂大多深刻內涵而受到人們的喜愛。蕭的名稱古今含義不同,今天的蕭在漢魏六朝時期稱為 (即笛),那時的簫指編管樂器排簫。簫在古代從西北羌族地區傳至內地,最初隻有四個按孔,以後逐漸增至六個按孔。唐代以後才將 改稱為簫或洞簫。

簫為竹製豎吹單管樂器,在上端竹節處開一吹孔,按指孔前五後一,魏晉南北朝時期,已用於獨奏、伴奏和器樂合奏。它的音域為d1—e3。低音區善於表達深沉的音樂旋律,中音區善於表達優美的抒情性音樂。

斯布斯額

斯布斯額是哈薩克族古老的吹管樂器,它的前身是用草原上生長的“叢文依草”(類似蘆葦)製成,現在多用鬆木製成。斯布斯額中空無簧,管開三孔、四孔或五孔,管外紮以細線,有的還套上羊腸用以保護木笛。吹奏時將吹口置嘴中,用舌尖堵住管口大部,留一小口為吹孔。在樂器發音的同時,還用喉頭發出一個持續低音,形成兩個聲部。樂曲大多由五聲音階組成,節奏較自由,高音靠氣息控製,能奏出泛音。它的音量較小,音色柔美。由於樂器沒有固定的規格,音域一般為f1—b2。有些牧民在寧靜的草原上演奏時,往往把遠處的鹿引來,遠遠靜聽斯布斯額的演奏,當它們發現不是自己的夥伴在召喚自己的時候,才慢慢地離去。哈薩克族的《額爾齊斯河》描寫了額爾齊斯河的自然景色,是一首有代表性的斯布斯額獨奏曲。

?

嗩呐

嗩呐又名喇叭,小嗩呐又稱海笛。在兩晉時期(公元265—420年)開鑿的新疆克孜爾石窟寺第三十八窟的壁畫中就已經出現了演奏嗩呐的繪畫,在北魏時期開鑿的雲崗石窟(公元460—494年開鑿)中也有演奏嗩呐的雕刻形像。在明代已經廣泛地運用在民間的吹打樂隊中。明王盤在《朝天子》這首詞中寫道:“喇叭、鎖呐,曲兒小,腔兒大,來往官船亂如麻,全仗你抬身價……”每逢民間的喜慶節日,在吹打和鑼鼓樂隊中大多少不了它。嗩呐不但用於獨奏,也用於戲曲、歌舞的伴奏,現在的民族樂隊中它也是很重要的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