嗩呐流行的地區很廣,在新疆南部流行著一種木嗩呐,它的管身和擴音器是一個整體,音色渾厚,獨具風格。在中原地區流行的嗩呐大多是在錐形的木管前端加一銅質擴音器,聲音高亢嘹亮。
在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等地流行的嗩呐有大、中、小三種,現在經過改革,製成了高音、中音和低音嗩呐,在民族樂隊中它有著獨特的音響效果,高音嗩呐的音域為#f1—d3;中音嗩呐的音域為a—a2;低音嗩呐的音域為A—d2。嗩呐的低音區聲音較渾厚,中音區具有豐富的表現能力,高音區較響亮,若控製不好,會發出刺耳的聲音。有些地區經常使用哨子和嗩呐的擴音器(即銅碗)相結合進行哢戲,加上嗓音和氣息的控製,一人能模擬奏出戲曲中各種角色的唱腔,這就是俗話說的一人一台戲,它在民間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小開門》、《一枝花》、《且比亞特木卡姆》都具有不同的地方特色。
管子
提起管子,使人們很自然地聯想到在民間的喜慶節日的樂隊裏,一個雙簧豎吹的樂器。它的聲音高亢明亮,粗擴樸實,它演奏的樂曲時而慷慨激昂、時而圓潤優美、時而如泣如訴,表現能力極為豐富,在樂隊中往往起著領奏的作用,它就是管子。管,南北朝時期稱篳篥,現在民間稱它為“管子”和“頭管”,由於它流行的時間悠長,曾引出不少動人的故事。
唐代段安節著的《樂府雜錄》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在唐德宗(公元780~805年在位)時,幽州著名的篳篥演奏者王麻奴,持藝倨傲,他聽說在長安身居顯宦的新疆於田貴族尉遲青演奏篳篥技藝超群,便持篳篥前去相會。王麻奴先用高般涉調吹了一首《勒部羝曲》,曲終汗流浹背,但還洋洋自得,以為自己露了一手,尉遲青用平般調也演奏了這首樂曲,聲音娓婉自如,優美動聽,使不可一世的王麻奴折服,從此他再也不敢驕傲了。
唐代很多詩人寫了很多記述演奏篳篥的詩篇。其中李頎寫的《聽安萬善吹篳篥歌》在當時傳為佳談,詩中寫道:
“南山截竹為廚 篥,此樂本自龜茲出。
流傳漢地曲轉奇,涼州胡人為我吹。
傍鄰聞者多歎息,遠客思鄉皆垂淚。
龍吟虎嘯一時發,萬籟百泉相與秋。
忽然更作漁陽摻,黃雲蕭條白日暗。
變調如聞楊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由此可見安萬善演奏的篳篥技術之高、音樂意境之深,在南北朝時期它已很普及了,到了唐代,它的演奏技藝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並且具有相當的藝術魅力。
在民間,管有大小之分,而且還有單管與雙管的區別,現在經過改革,有的還加了音鍵,擴展了音域,目前在樂隊中經常使用的有中音管,音域為#f1—d3;低音管,音域為A—d2;加鍵管,音域為A—a1。它的低音區聲音顯得寬廣;中音區明亮、高亢;高音區演奏技術較難,聲音也比較緊張,它的音量表現幅度很大,有著豐富的表現能力。著名民間樂曲《江河水》就是用雙簧管演奏的。《放驢》、《柳葉青》具有不同的特點和風格。
喉管
喉管主要流行在廣東、廣西地區,它的構造是在竹製直形管的上部安一葦製雙簧哨片,下部承接一個喇叭形的擴音器,音色低沉、渾厚,多用於戲曲的伴奏和民間器樂合奏,由於它的音域較窄,隻能奏出從d—d1的八個音,在使用上受到了一定的限製,經過改革,它將是一件很有特色的樂器。
巴烏
巴烏是流行在我國西南地區彝、苗、哈尼等族的單簧吹管樂器,巴烏用竹管製成,有八個指孔(前七後一),在吹口處置一尖舌形銅質簧片,演奏時橫吹上端,振動簧片發聲。巴烏音量較小,但音色柔美,西南地區的人們稱它為會說話的樂器。
據說在很早很早以前,哈尼族有一對年輕人在熱戀著,姑娘美麗純潔,小夥子健壯勇敢,村子裏都為這一對情侶能結合而感到高興。不久,一個不幸的事發生了,魔鬼掠去了姑娘,並霸占了她,魔鬼害怕姑娘把這事說出去,就割去了她的舌頭,然後把她扔進了深山。姑娘在深山裏時刻都在思念自己的家和親人。她的不幸遭遇感動了小鳥,小鳥便告訴她竹子會說話,這樣姑娘便砍了一段竹子,用它製成了巴烏,她就用這支巴烏向親人們訴說了自己不幸的遭遇。後來,村子裏的人為姑娘報了仇,她又回到自己的親人身邊。
巴烏現在經過改革,擴展了音域,增大了音量,原來它隻能演奏一個八度多一點的音,現在加了音鍵之後,能演奏出從e—f2的音,並保持了原來具有抒情性的音色,成了目前經常使用的獨奏樂器。
笙
笙是我國古老的簧管樂器,在曆代的音樂當中,它都占據著一定的地位,自從有了象形文字以來,就有關於它的記載,可謂源遠流長。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它就傳到日本,成為中日文化交流的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