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出來的仙樂(3 / 3)

傳說中的“隋作笙”(《世本》)雖不可信,但在戰國時期的《詩經》當中已經有“鼓瑟吹笙,吹笙鼓簧”的歌詞卻是不容置疑的。《韓非子·內儲說》中有一個故事:“齊宣王(公元前342—前324年在位)使人吹竽(笙的一種),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 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這就是大家熟悉的“濫竽充數”的故事。

笙的構造比較複雜,它是以簧片(古代的簧片為竹製,現為銅製)和管中有定氣柱相結合而發聲的樂器。民間的笙有方、圓、大、小各種不同的類型,最流行的是十三、十四、十七簧笙,現經改革,已有二十一、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三十二、三十六簧多種笙出現,現在民族樂隊中使用的十七簧笙音域為c1—g2;二十一簧笙的音域為g—b2;三十六簧的音域為d—#c3。笙的音域比較寬闊,音量宏大。一般將笙發出的音分為三個音區。低音區低沉、渾厚,音量較大;中音區聲音較柔和,音色明亮;高音區聲音較清脆。在演奏中,除偶然使用單音外,絕大多數都用二音、三音或四音互相配合而成的和音,構成獨特的音響效果。它有豐富的表現技法,以表現不同的音樂內容。笙不但用於重奏、合奏、曲藝和戲曲的伴奏,而且已經成為現代音樂舞台上常見的獨奏樂器。《鳳凰展翅》是一首很生動的笙獨奏曲。

葫蘆笙

葫蘆笙是我國西南地區彝、傣、怒、納西、拉祜等族共有的簧管樂器。早在公元前5世紀已在我國南部地區出現。

葫蘆笙是將小葫蘆挖空做音鬥,以葫蘆細長部分的頂端做吹口,葫蘆上插以竹管(現在流行在西南地區的葫蘆笙一般為五管、六管和八管不等),並透過葫蘆(這是和現在常見的笙不同的地方),在靠近葫蘆處開有一個按指孔,每管在插入葫蘆的部分安有一個竹質或銅質簧片。演奏時,口吹葫蘆細端,除按指孔發音之外,同時按住穿過笙鬥下部的管孔,還可以發出另外一個聲音,這個聲音與管音相差二度至三度,若用手指在露出笙鬥底端的管口上輕輕地抹動,還可以奏出裝飾性的滑音。它的音色柔和,音量較小音域也較窄,發音的範圍一般從g—g1。葫蘆笙用於獨奏、合奏和歌舞的伴奏。它是一件別具特色的簧管樂器。彝族的《沙河調子》就是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的民間樂曲。

葫蘆絲

葫蘆絲是流行在傣、彝、阿昌等民族中間的樂器,它用半截小葫蘆做音箱,用三根長短不同的竹管並排插入葫蘆,每根竹管在插入葫蘆的部分都嵌有一枚銅質簧片,中間一根管子較長,上開有七個按指孔。演奏時,口吹葫蘆細端,指按中間竹管的音孔。在演奏旋律的同時,左右兩根竹管發出兩個持續固定的聲音,與旋律形成各種和音。葫蘆絲左邊管子的固定音高為d1,右邊管子的音高為a1,中間管子可以奏出從c1—d2的音。它的音色柔美,常用於獨奏和民間器樂合奏。當傣族的青年吹起葫蘆絲時,人們會情不自禁地隨著它的優美旋律和節奏跳起舞來。《芒市壩子調》是有代表性的葫蘆絲獨奏曲。

蘆笙

蘆笙是我國西南地區苗、瑤、侗、彝、卡佤、水、仡佬等多民族共同使用的簧管樂器,早在西漢時期就已出現,是一件很古老的樂器。

據說在很早很早以前,天上有九個太陽,曬得大地龜裂、五穀不長,人們沒吃沒喝,大家都快活不下去了,便找來一個大力士,用弓箭射下來八個太陽,最後一個太陽害怕了,就被嚇跑了。這時候天黑地暗,五穀還是不能生長。人們要活下去,他們又找來一個富有智慧的人,請他把剩下的一個太陽請出來。這個人便砍了一些竹子,做了一個蘆笙,並用它吹奏起美妙動聽的曲調來。太陽聽見了這麼美的聲音就跑了出來,人們才能見到光明。大夥害怕太陽再跑,就一直不斷地吹奏蘆笙,從此地裏長了莊稼,老百姓有吃有穿,蘆笙也就被一代一代地傳了下來。

蘆笙因民族和地區不同而有差異,它有單管、雙管、五管、六管、八管、十管等多種。大的蘆笙管長有二三米,小的僅有二三十公分。在民間常用的為六管中音蘆笙,它的發音一般有兩種,一種為a—a1;一種為c1—c2。解放後對蘆笙進行了多次改革,先後有十五管、二十管、二十六管、三十六管的蘆笙出現,並將木製笙鬥改為金屬製笙鬥。它的音色比較和諧,高低音也較統一。

蘆笙主要用於歌舞的伴奏。在貴州苗族地區曾經流傳過這樣一句話:“小夥子不會吹蘆笙,就很難得到姑娘的愛情。”因此它也經常用於年輕人談情說愛。苗族的兒童從七八歲就開始學習吹奏蘆笙,每逢喜慶節日,很多蘆笙隊都要彙集在一起比蘆笙、賽唱歌,往往通宵達旦,熱鬧非常。除此之外,在民間的婚喪嫁娶的活動中,也都使用它表達人們各種不同的情緒。

蘆笙曲反映的內容很廣泛,除了與歌舞密切結合之外,有反映曆史事件的;有反映愛情的;也有歌頌民族英雄的。著名的蘆笙曲《諾德仲》記述了打虎英雄的事跡,並廣為傳誦。

在貴州一些地區,與蘆笙經常在一起配合使用的有一種單管吹奏樂器叫芒筒,每根芒筒隻發一個主音,在蘆笙的樂隊中主要起著烘托和渲染氣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