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國際餐飲特許經營業務發展盈利模式
企業論壇
作者:黃蕾
在餐飲業、酒店業、零售業和服務業中,特許經營是一種主導形式,事實上也證明,這是這些行業中進行業務拓展最成功的模式,隨著市場全球化的愈演愈烈,國際特許經營讓品牌更容易走向世界,在更廣大的空間得以發展。本文主要拆解對當代國際餐飲特許經營的業務發展模式和收入結構,並對此進行分析。
餐飲品牌的特許經營品牌通常有兩種形式同時結合:一種是公司直營,另一種是以加盟授權形式存在的特許經營。
2012年QSR Magazine對全球前十大快餐品牌進行排名:
1.麥當勞(McDonald’s)
2.肯德基(KFC-Yum! Brands)
3.賽百味(Subway)
4.必勝客(Pizza Hut-Yum! Brands)
5.星巴克(Starbucks)
6.漢堡王(Burger King)
7.達美樂(Domino’s Pizza)
8.唐恩都樂(Dunkin Donuts)
9.冰雪皇後(Dairy Queen)
10.棒約翰(Papa John’s)
在以上全球最為著名和成功的十大快餐品牌中,在全球經營範圍內,都采用了特許經營的模式發展業務。除了賽百味和棒約翰,其餘的八家均屬上市公司持有品牌,在他們對投資者披露的年報中,無一例外都體現了特許經營在業務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一、特許經營品牌的業務模式
品牌根據各自不同的戰略和企業實際情況,針對本土市場和國際市場的特許經營和企業直營的比例各不相同,有部分品牌的特許經營比例幾乎達到100%,如漢堡王。縱觀整體,品牌在國際市場的發展中,特許經營或合資經營占有更主要比重。
一般而言,品牌直營的方式比較有利於對消費者提供的服務和產品質量進行控製,對營運進行標準化的規範,以及供應鏈的高效調配等。因此,品牌的企業直營門店除了為企業帶來銷售收入以外,更承擔了品牌營運標準的示範作用,新產品、新模式的試點和調研,也是優化品牌形象的好選擇。而通過特許經營的方式,則更有利於品牌的加速拓展,同時減少了在高速發展中對大量流動資金的要求,很大程度上規避了經營風險。
(一)本土經營
特許經營在品牌本土經營中所占據的比例通常與品牌管理層認定的經營戰略和企業自身情況有關,並各不相同。
對於品牌知名度非常高,企業自身的資金充足,並且在企業體係內,整合上下遊業務組合更有利於企業發展的品牌,會選擇較高比例的品牌自營模式,自營門店數平均約占門店總數的60~70%。比如:星巴克公司在美國本土市場擁有的主營業務除了品牌自營和特許經營門店以外,還有CPG(Consumer Packaged Goods)業務向市場提供包裝咖啡和即食飲品,和FSP(Foodservice)業務向食品服務型企業提供咖啡豆和茶原料獲得銷售收入。在控製能力更強的美國本土擁有更高比例的自營門店,無論從服務和產品角度,能為顧客提供更好的消費體驗,同時也更有利於推動星巴克其他各項業務的發展。
(二)國際市場拓展
品牌在進行國際市場拓展時,通常大比例選用特許經營的模式,一方麵是資金方麵和業務開拓的風險投入比較小,另一方麵,選擇有經驗的當地特許經營者對當地消費者的定位會更加準確,對當地的法律法規政策的理解和實施也更加有效。國際市場拓展最常見的特許經營合作模式有以下三種:
1.直接的特許經營。在這種形式下,品牌篩選當地資金、經營經驗等方麵都合適的特許經營加盟商,授權該地區的品牌使用權、相關知識產權的使用等,以品牌方所要求的營運模式和產品要求進行營運。
2.以一定比例注資現有當地加盟商,成為合資企業。很多品牌在初期發展時,也許並不具備在當地成立合資公司,在這種情況下,比較常用的是在當地直接找合適的加盟商進行業務拓展。
當品牌在當地發展到一定規模時,特許經營加盟商需要更多的資金去擴大業務,同時品牌方也希望能夠更大程度的控製品牌營運,在雙方都有這種意向時,就會有品牌方以一定比例注資當地加盟商。如果品牌方處於強勢地位,或在適合的時機下,會逐步收購加盟商對該品牌當地合資公司的所有股份,成為該品牌在當地的一家子公司,該子公司同時具有對該區域內的次級特許經營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