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老旦

老旦這一行,它不像生(老生、武生及小生)、旦(青衣、花且)是主要行當,亦不能和淨、醜相提並論。因它不是花而是葉,故曆來不被重視,學者甚少。因此,隨著歲月的推移,許多老旦戲,諸如《專母調子》(專諸母)、《陵母訓子》(王陵母,亦叫《陵母伏劍》)、《姚母訓子》(姚斌母,連演《收姚》亦叫《真假關羽》)、《李母訓子》(李景讓母,為《胭脂虎》之一折)、《秦母訓子》(秦瓊母,為《全部麒麟閣》之�折)、《岑母訓子》(岑彭母,亦叫《賜繡旗》)、《徐母訓子》(徐庶母,可連演《徐母罵曹》)、《周母訓子》(周遇吉母,為《別母亂箭》之一折)、《狄母訓子》(狄青母)等訓子戲,以及紮硬靠開打的《戰黃花》(即《黃花國》,後接演《太君辭朝》,過去演辭朝時,佘太君扮相為紮靠斜蟒,戴鳳冠和翎子)、穿打衣打褲的《遊宮射雕》(為花雲之母於《梵王宮》使用杠子開打)、穿褶子手舞雙槍的《乳母教槍》(為《潞安州》與《八大錘》中間之�折),另外還有一出別具特色的《師母教刀》,是勝英之妻,於吃飯之時,用筷子傳授黃三太刀法的故事,當年郭興舟與普時亨演出時,極受歡迎。可惜這些老旦戲,均已失傳了。

許多著名老旦,多因武功基礎較差,僅憑有條天賦的嗓子,便以唱功取勝,後來宗法他們的老旦演員,也就以唱工為主而刀槍不入了,這樣一來,老且不動刀槍也就不練武工、不打把子、不紮靠不蹬厚底靴了。因此也就極少看到老旦紮靠穿蟒、翻打撲跌、刀槍對陣的老旦武打戲了。當年呂月樵演出《目蓮僧救母》,所飾劉清提翻跌撲摔轟動一時,因他亦工武生又能青衣,唱念做打都有著深厚的功底。前幾年根據豫劇移植的《對花槍》,老旦紮靠開打又出現於舞台上,鄭子茹、閔玲梯、袁慧琴等都曾先後上演,極受讚譽。

從同光十三絕的郝蘭田算起,以及稍後的周長順、郭興舟、孫雙玉、陳文起、謝寶雲、龔雲甫、羅福山、文亮臣、應寶蓮、楊瑞祥、徐霖甫、孫甫亭、李多奎以及李金泉、王玉敏等,有成就的老旦演員,是屈指可數的。能翻撲、能武打、能唱頃呐二黃的,已絕跡舞台了。如今活躍於舞台的中、老年老旦演員寥寥無幾。尤其今天能當家的青年老旦演員極為稀少,戲校能接班的尖子老旦,更不多見。老旦這一行,應及早引起重視,多培養老旦演員,多排些老旦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