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思想的快樂(2)(3 / 3)

其實,細節的魅力何止在櫥窗中。我們說過的每一句話,做過的每一件事,一舉手一投足,全部由細節構成。翻開男人的名片夾,能大致知道他的活動範圍;擰開女人的口紅,會發現許多顏色之外的東西。有意無意的瞬間,我們身體的櫥窗就在向世人說話。如此,我們沮喪而深埋頭顱時,倘若芬芳的花束捧到我們懷抱,那絕不是偶然;我們趾高氣揚意氣風發時,倘若嘲諷的譏笑飄向我們耳膜時,那也絕不是偶然。

每個心靈都有一扇櫥窗,不知不覺中你泄露了什麼?

思想的快樂

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

有一個關於哲學家與漁夫的故事:小船上哲學家與漁夫開始了對話。哲學家問漁夫:“您懂哲學嗎?”

“不懂。”

“那您就失去了一半的生命。”

哲學家又問:“您懂數學嗎?”

“不懂。”

“那您就失去了另一半生命。”

這時起風了,刮起了巨浪,即將要把小船吞沒。漁夫問哲學家:“您懂遊泳嗎?”哲學家說:“不懂。”漁夫得意地說,“那您將失去您全部的生命。”

這回要輪到哲學家尷尬了。哲學家的生活就是思想,思想就是他的生命。然而,思想是很少能帶來物質功利的。曆史上,隻聽說過因為思想而失去生命的人,蘇格拉底、布魯諾、馬丁路德……這位小船上的哲學家最多也就是步了前人的後塵罷了。

而且,思想者給人的印象都是很憂鬱的,羅丹的地獄之門前的 “思想者”形象是一個典型。因此 “玩深沉”成為了對思想者不無嘲諷的概括。思想者確實也因為思想而失去了很多生活的樂趣,但思想者的快樂也是不思想者很難體會得到的。

思想者的境界是一個自由的境界。當然也因為 “百思不得其解”而苦惱,但思想的本身正是對自我命運的關注和超越。哲學泰鬥張岱年先生60多年的治學生涯中,每天都要擠出一個小時,靜靜地玄想。他在想什麼,可能是人類的終極,也可能是宇宙的本原,可能是佛老,也可能是儒道、莊禪,我們不得而知,但他以耄耋之年,靜靜端坐窗台前的冥想,本身就是充滿著哲學意味的。這是一種思想的快樂,是自由的安詳,是從容的浪漫。

“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思想的快樂又是以學為前提的。不學而思則隻能是空想;學而不思則可能成為兩腳書櫃。思想者當然也可能終身無獲。但是思想者並不是以獲得利益的多少來衡量其行為的價值的,也並不用目的來評價過程。有一句流行歌曲很能描繪出思想者的從容不迫:“慢慢地跟著你走,慢慢地知道結果。”從這種意義上說,思想著就是一種進步,而進步總是讓人感到快樂。

快樂與哀愁

快樂往往在你為著一個明確的目的忙得無暇顧及其他的時候突然來訪。而哀愁則是害怕不能得到想得到的或害怕失掉已得到的。

一群年輕人到處尋找快樂,但是,卻遇到許多煩惱、憂愁和痛苦。

他們向老師蘇格拉底詢問,快樂到底在哪裏?

蘇格拉底說:“你們先幫我造一條船吧!”

年輕人們暫時把尋找快樂的事兒放到一邊,找來造船的工具,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鋸倒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樹,挖空樹心,造成了一條獨木船。

獨木船下水了,年輕人們把老師請上船,一邊合力蕩槳,一邊齊聲唱起歌來。蘇格拉底問:“孩子們,你們快樂嗎?”

學生齊聲回答:“快樂極了!”

蘇格拉底道:“快樂就是這樣,它往往在你為著一個明確的目的忙得無暇顧及其他的時候突然來訪。”

一個人憂鬱寡歡,骨瘦如柴,似乎一陣風就可以把他吹到天上去。

天使問他:“你為什麼老是不快活?有什麼不順心的事嗎?”

這人說:“人們都說太陽寶石月亮寶石是無價之寶,我什麼時候能得到它們呢?”

天使非常同情,便滿足了他的要求。

過了一段時間,天使又見這個人仍然愁眉不展,比過去更瘦了。又問:“你還有什麼不高興的事嗎?怎麼還是這樣滿麵愁容?”

這人雙眉緊鎖,長籲短歎:“唉,我日日夜夜都擔心失去這些寶貝啊!”

天使攤開雙手,搖搖頭說:“想得到的時候,害怕不能得到;已經得到了,又害怕失掉它。這樣的人,怎麼能夠享受快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