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對這件事有什麼想法呢?我就這件事問過一些少年朋友,他們的回答、看法雖然不盡相同,但大多數人覺得她的做法欠妥——何必讓父母著急操心呢?也有幾位少年說,她太不理解父母的心理。的確是這樣,人與人之間貴在理解,子女對父母也要理解。所以我們說,理解父母是少年與父母溝通,少年與父母、成人交往的第一要素。能否理解別人,也是一種能力的表現,是成功地與他人交往的關鍵。所以,你們要成功地與父母溝通,超越代溝,就要理解父母,理解父母的愛子之切,理解父母望子成才的良苦用心,理解父母所處的時代,所受的教育與你們的不同,理解父母為人父母的“慣性”——好以教育者自居,可能會用居高臨下的口吻,可能態度嚴厲生硬,也可能會不厭其煩地嘮嘮叨叨,甚至會采用一些不太正確,甚至不大光彩的手段。但是,隻要你們明白,他們這都是為你們好,你們也許會心平氣和一些的。比如那個故意晚歸的女孩,如果能理解母親的愛心,想到母親不見她按時回來時的焦急心情,能夠設身處地為母親想一想,設想一下:如果我是母親……也許就不會那麼做了。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社會角色置換”,也就是站在對方的立場上,為對方著想,想一想“如果我是他”會如何呢?這樣人與人之間就好溝通了,所以“角色置換”是理解別人、與別人交往的很有效的方法。當然父母也應當理解你們,開頭的例子,如果女兒與父親能夠互相理解,盡可能地溝通,也許就不會發生那種事了。當然,公正地說,事情的主要責任在父親,是他采取了錯誤的方法,但是,如果女兒能主動地與父親交談,知道如何超越代溝,也許事情會好一些。
其次,應當理解父母所處的時代。五、六、七十年代培養出來的人不同於你們八、九十年代的人,他們的思想行為習慣難免有保守的一麵,然而他們的處事經驗和做人的精神卻無疑是可取的。比如,現在生活水平雖然提高了,但卻還沒有富裕到趕上世界發達國家的人均收入水平,聽一聽老一輩的“想當年”,對培養我們艱苦奮鬥的精神並沒有什麼不好。其實西方發達國家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比如荷蘭與日本,都很發達,但都以節儉聞名於世,荷蘭的一般家庭每周才吃兩三次魚、肉;日本人從不隨便請人吃飯,自己也從不大吃大喝。穿衣服除了正式場合,一般也很隨便。我認為母親的“想當年”式的教導,對我們也是有益的。
第三,應當理解父母習慣的行為方式和嘮叨。中國的長輩,目前還不能像西方的父母那樣與兒女做朋友,互拍肩膀直呼其名。因為他們受幾千年封建意識的影響,總是有點“居高臨下”的架式。對此,你要理解,並且要接受的是他的愛心和教導的內容,不要去計較他們的方式、態度。至於嘮叨,多數是媽媽,也許是愛子心更切的表現吧!
少年人與父母、成人交往和溝通的第二要素是正確地認識、對待自己。古語雲:“知已知彼,百戰不殆”,少年朋友們培養自己與父母、成人的交往能力,除了理解他們之外,還要正確地認識自己,克服少年期的心理閉鎖性,認識到自己的知識與經驗的不足,正確理解自己與成人、與父母交往的必要性。這一點上文已經涉及,在此就不細說了。
少年與父母、成人交往的第四點是應該注意克服不正確的“逆反心理”。請看下麵的例子:有一個初中的男孩對我說:“當我吃完飯剛要拿起掃把掃地,而聽到母親叫我‘掃地去’的時候;當我看完新聞聯播,剛要去做作業,就聽到父親在嗬斥‘還不去做功課’時;當我正為自己穿球鞋的臭腳而難為情,準備去洗,又同時聽到母親罵我‘腳這麼臭,也不知道洗’時,我便感到那麼的掃興,那麼的窩火,那麼的煩躁,於是我扔掉掃把,放下書本,穿上球鞋,氣哼哼地扔下一句:‘我找同學玩兒去了!’便揚長而去。”還有一位西方教育家說,如果你連續三次誇讚一位小學生是個好孩子,那麼他會很高興,明天會做得更好;如果你同樣誇讚一位高中生,他會不以為然,不為你廉價的讚揚所動;而如果你這樣去讚揚一位初中生的話,那麼他會在第二天做出一件壞事,以證明你對他的誇讚、評價是錯誤的。這證明,初中生的逆反心理,也就是對反暗示的感應能力比較強。而這種逆反心理,這種較高的可暗示性,正是不成熟的表現,當然也是少年培養與成人交往能力的一個障礙。既然是障礙就得排除,隻有克服了這種逆反心理,才能較好地培養自己的交往能力,尤其是成功與成人、與父母溝通交往的能力。所以少年朋友不要以為隻有與父母、與成年人對著幹,隻有標新立異,隻有不聽從父母的支配,才叫長大,才叫成熟,才叫有獨立人格。這是一種幼稚的想法,這不但不能標誌我們的成熟。反而更顯示了我們的不成熟!那麼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我想,這可能是少年成長過程中的焦慮、急躁、迷茫、徨的情緒的渲泄,也是少年想擺脫成年人的管束而又無力擺脫的矛盾心理的錯位。這種渲泄或錯位是可以理解的,是事出有因的。然而,事出有因並不等於事出有理。可以理解,也並不就是可以放任。倘若你們知道了自己為什麼會有這種情緒的原因,克服起來也就容易了。
第五,要注意克服自身的“閉鎖”心理,讓別人理解自己。如果你們覺得父母和成人不理解你們的成長和能力,仍把你們當小孩子來照顧,使你們感到不自在,甚至感到透不過氣來的話,那就應該讓別人理解你們,了解你們的成長和需要。我想父母如果理解了你們的感受,了解了你們的能力,也許就不會出現那些不愉快了。而父母也隻有理解了你們的煩惱,才能有的放矢地幫助你們。
要想得到別人的理解,就要有正確表達自己的能力。具體說,要尊重自己、尊重父母,學會正常交往的方式,培養和提高成功交往的能力。所謂尊重自己,就要在交往中相信自己的能力,不能喪失信心、吞吞吐吐,更不能出言不遜、行為不儉。要自尊自愛,不做有損自己形象、人格的事。其實尊重自己,也就是對別人尊重的表現。所謂尊重別人,指的是尊重別人的人格,尊重別人的知識、經驗,尊重別人的曆史,更尊重別人的意見。比如,要尊重父母的社會、家庭地位,有話好好說,絕不能出言不遜,盲目自傲,把父母長輩說成是“老保守”、“傻老冒”。另外,要尊重父母的經驗和知識,不能認為他們的東西都跟不上形勢而加以輕視。事實上,老一輩的經驗是很可貴的。俗話說:“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不要輕易地急於否定父母、成年人的意見,要善於涉取任何人的任何建議中的合理成份。
要想成功交往,還必須注意謙虛待人,爭取做到“虛懷若穀”。過去講“不恥下問”,現在對父母,則是“上問”了,那又有什麼可羞恥的呢?
最後,要成功地與父母、成人交往,還必須注意方式方法、語言、態度,要有交往的藝術。是否講究方式方法,效果是大不相同的。比如,有兩個初中生都愛好航模,參加了課餘航模小組,要用課餘時間做航空模型。兩個同學的家長怕耽誤學習,都反對他們做航模。當遭到父親生硬的製止時,其中一位是不理不睬、出言頂撞。結果航模被毀,父子矛盾加深,還影響了學習。而另一位知道父親是出於好心,於是他耐心地向父親解釋參加航模小組的好處,並且保證先要做好功課,絕不會影響學習。結果父親理解了他,被他說服了,不但支持他做航模,還溝通了父子感情,也促進了學習。由此可見,代溝可以超越,父子可以溝通,少年成功地與父母、成人交往完全是可靠的。當然,講究方式方法並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在前邊幾條的基礎上才能發生作用的。
少年朋友們,認清與父母、成人交往的規律,從自己做起,培養自己的社會交往能力,為今後步入社會準備好自己吧!
三、坦誠、自然、大方
某同學的一位中途輟學參軍的同學來了一封信,被爸爸、媽媽接到了。爸爸、媽媽商量了半天拆還是不拆,最終還是決定不拆開看好。中午,她看信的時候,媽媽問:“女兒,你的同學在信上說了點什麼?”沒反應;又繞了圈問:“軍營的生活是什麼樣啊?”這位同學看完信後就到自己屋裏去了,什麼也沒對父母講。等她午睡的時候,爸爸、媽媽實在按捺不住,就偷偷在她的屋裏找起信來,結果沒有找到。兩個人後悔還不如給拆了呢,究竟在信上那個男同學寫了點什麼呢?
另一位同學考入重點中學。暑假裏,兩個小學時的女同學來找他一起看了場電影,後來讓老師知道了,把他找到辦公室,對他說能上重點中學是多麼不容易,隻有好好珍惜這個機會才能不辜負老師和家長的期望。而且作為一名班幹部,竟和女同學們隨隨便便一起出去看電影,影響有多不好!這位同學對老師的一番話大惑不解,不知道“影響有多不好”。
以上的兩種情況很常見,老師和家長對於男女同學的交往問題是加倍注意的,有的同學對此很反感,索性故意
“表演給老師看”。你越是不允許這樣做,我倒要非做給你看。那麼,如果當真按照老師的意圖去做,又是什麼樣的結果呢?這裏有一個例子:班主任老是強調男、女同學不可以互相來往,而且這位老師是出了名的嚴厲,同學們嚇得不敢越雷池一步;非但沒有來往,連話也不說了,整個班上氣氛死沉沉的,倒是讓老師省了心。畢業後,一位同學說:“我們班上沒有幾個人喜歡老師這種作法的。那幾年過得簡直讓人窒息!我們就像小老頭兒和小老太婆似的,就差沒長皺紋了。”那麼我們又該如何做?是不是老師和家長管得完全不對呢?其實我們自己也清楚老師和家長也自有自己的道理:怕我們不成熟,怕影響精力,怕……那麼,怎樣進行男女同學的交往才能被老師、家長認可,又能使我們既保持了友誼,又避免發生那種超友誼的感情,不僅不影響學習而且有利於成長呢?
第一,全班的同學都是兄弟、姐妹,不要瞧不起某個同學,同時也不能夠認為某個同學比誰都強。我們要一視同仁地對待班裏的每個同學,不要因為人家是女同學就欺負人家,也不要因為他是個男同學就躲著他。有一個女同學,因為她父母很有錢,在學校裏就盛氣淩人,無論對男生還是女生都頤指氣使,後來幾個男同學就抓來蟲子放進她的書包裏,要不就在放學路上偷偷地攔住她,衝她揮揮拳頭。後來,這個女同學被嚇得害怕了。可是幾個男同學還覺得不解氣,非叫她每天給每個人帶一塊泡泡糖和一瓶“喜樂”乳酸飲料。女同學的媽媽發現女兒每天吃七塊泡泡糖,喝七瓶“喜樂”覺得不對勁。後來老師問那幾個男同學為什麼要這樣做,其中一個說:“誰叫她先欺負人的,反正她家有錢,拿幾塊糖算什麼。”像這樣的做法是不對的,男、女同學之間不應該互相欺負,而要互相幫助,有意見善意提出才對,就像對待自己兄弟姐妹一樣,大家在一起才能很快樂。
第二,要擴大和男、女同學交往的範圍,不要局限於個別的同學。這樣做對於學習、活動各方麵都是有利的,因為這樣可以從不同的同學那裏學到更多的東西,也可提高自己的社會交往能力,有助於培養自信心。比如,就拿郊遊來說吧,能盡量多約幾個同學一起去,就比一兩個或兩三個去更開心。大家在一起說說笑笑,話題內容也多,你一言,我一語,這樣的交往比較容易,比就兩三個人要更隨便、更自然些。
第三,男、女同學在一起時候,要大方、自然。有的同學在小時候和女同學一起玩,上了中學倒變得不自然了,這大可不必。因為無論男同學之間,女同學之間還是男、女同學之間的交往都是正常的,有事兒沒事自己先忸怩起來,自己給自己設置障礙,那就怨不得老師和家長了。有的人說怕別人多嘴,可越是心虛的樣子就越容易讓別人把無說成有。所以,男、女同學交往的時候要大方、自然。
第四,如果看到兩個男、女同學在一起,不要亂開玩笑。例如,某班的班長為了班集體工作常常和文娛委員在一起,班上的一名“搗蛋鬼”拍著班長的肩膀,陰陽怪氣地說:“喲,班長看上人家啦?”說完還擠擠眼睛。接著,班裏的幾個同學就嘻嘻地笑起來,班長也覺得再見了文娛委員很別扭,索性就把班工作放下不幹了。班主任教師覺察到了問題,就了解真實情況,原來是讓同學們哄的。老師找來“搗蛋鬼”,“搗蛋鬼”老實交代:“我知道班長和文娛委員兩個人根本就沒事兒,我就是想跟班長開個玩笑。”他可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搗蛋鬼,和同學亂開玩笑,弄得別人非常不自在,班級工作受到影響,才肯放老實。所以,當看到男、女兩個同學單獨在一起時,不要煞有介事地亂開玩笑,如果影響了他人的正常交往,那麼自己的行為不就太不光明磊落了嗎?
第五,如果能感覺某位異性同學對自己有特殊好感,自己不必驚惶失措。要知道,每位同學都有自己的喜愛和厭惡之心,但是,同時應該清楚自己是個學生,在中學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刻苦學習文化知識,不要讓其他事情來分散自己的精力。當然,要是覺得自己沒有能力來解決這一問題,或是說服不了對方,也不必心急,隻要請老師和家長來幫助就可以。要注意的是:不要把事情弄得很大。因為一是沒有必要這麼做,二是應該考慮到同學的自尊心,以免使同學的學習、生活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