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交往的文化
一、“閉鎖”與“溝通”
某廠子弟學校初二年級的一位少年,曾向父輩、老師們誠摯地請求:“留給我們一方屬於我們自己的天空吧!”並感歎:“一方心靈的祭壇被打碎了,將永遠無法彌合複原!”這發自心靈深處的呼喊,這出自肺腑的請求,不能不令父母、教師們猛醒——孩子們已經長大了,不再是小鳥依人、口無遮攔的小兒小女了!他們心中已經有了不願為人知道的小秘密了!這奇怪嗎?一點也不!從心理學上講,每個人到了少年時代,也就是上初中以後,就開始變得不那麼愛向別人,尤其是成年人傾訴自己的心理話了,而開始有了自己的心事,有了自己的小日記本,開始把自己關在自己的小房子裏思考問題了。因此有人主張,即使在住房條件不好的我國,最遲在少年十一二歲時,就應當讓他們擁有自己的一間房間,在心理學上稱之為少年的“內隱性”或“閉鎖性”。其實,我敢說,任何一個成年人都會有自己的一點不願為人所知的秘密,允許別人保留自己的那些對社會、他人不構成危害的秘密,是對人的獨立人格的承認,也是對他人尊重的表現,西方叫做個人“隱私權”。那麼成年人能不能允許你們也保有自己的一點小秘密呢?我想這當然是可以的,也是應當的,隻要這些秘密不會給你自己和他人造成危害。
然而,不知道你們想過沒有,承認這種規律、允許你們保留一方心靈的祭壇,並不等於說你們的這種心理特點就是完美無缺的,更不等於說,你們就可以據此為由把自己封閉起來不與成人溝通交流了。因為,有些時候,你們心靈中的那點小秘密,如果處理不當,或許不利於你們的成長呢!而且我不知道少年朋友們是否正確估價過自己的知識、經驗與能力?你們是否能完全正確地認識、分析自己心中的那點秘密的性質、份量、意義和影響呢?萬一出現什麼問題時,你們是否有足夠的力量與經驗去妥善處理、圓滿解決它呢?我想你們的年齡和閱曆決定你們還沒有成熟到足以應付所有你們這個年齡所可能遇到的所有問題的程度。
十一二歲到十四五歲,正是豆寇年華、含苞待放的年齡,這時,你們的生命力旺盛,無論生理、心理方麵都處於迅速成長發育的階段,也是步入青年,走入社會之前的關鍵的質變期,這個時期的成長、變化,直接關係到今後一生的前途。少年期,總的來說正處於生理、心理發展的半成熟、半幼稚時期,也就是說,既不是小孩兒,也不是大人;既似懂事,又並不很懂;既了解一些社會,又不能辯證地看問題,缺乏足夠的經驗和是非觀念。因此又有人把少年期稱為人生成長過程中的“困難期”、“危險期”,稍有不慎,就有步入歧途的危險。也許有些少年自己覺得已經是大人了,不用處處受成人的指導監護了,所以往往自行其事。但是,有時你們的自信也可能是帶有盲目性的,弄不好會出問題的。
有一個男孩兒,一次偶然的機會,結識了一個社會上的朋友,他認為那個青年對他很夠“哥們兒”,因此兩個人經常在一起看錄像、打台球,那個青年對他出手很“大方”,有人欺負他時,那個青年總是毫不猶豫地出麵替他“擺平”,兩人的關係很“鐵”。父母不放心,問他那個朋友的情況以及他們倆在一起都幹了什麼,並且讓他把朋友帶家來看看。他很不耐煩,認為他沒看錯人,倆人在一起也的確沒幹壞事,因此對父母的詢問不滿,認為是父母幹涉太多,管的太寬,對他不信任。那個青年經常去學校找他。有一次,有的同學發現丟了東西,教師和同學覺得他的朋友可疑,問他那天那個朋友來過沒有?他十分自信,以為自己不會看走眼,相信他的朋友不會是個壞人,於是不惜包庇他的朋友,不承認那天那個人去找過他。他認為向老師報告是出賣、背叛,是不講義氣。這事不大,又沒證據,於是不了了之。後來,他這個“鐵哥們兒”終於欺騙了他,在一次做案後攜贓逃跑,沒了蹤影,反而牽連了他,給他找了一身的麻煩。後來他懊悔地說,自己真沒看出來,隻覺得自己連交個朋友的自由都沒有,所以不願意聽父母的意見。早知道是這樣,他就向父母、老師講實話了。
由此不難看出,少年與成人、父母交流思想,溝通看法的必要性了,少年期的孩子,由於自身存在著強烈的成熟感和獨立意向,與自己在社會性方麵的幼稚、軟弱的矛盾,因此,經常會出現一些困苦、矛盾、徬徨和憂慮的情緒,這些都是不可免的。然而,能否及時求得成年人的指導和幫助,結果是不相同的。
有一個女孩,上初中時,受到一個男同學的勒索,向她要這要那,不給就受到威脅。她既害怕又矛盾,開始要鉛筆作業本之類,她給了;後來向她要比較貴的東西,她猶豫了。買,沒錢,又不敢向父母要;拿,他父親雖然有,可她又沒膽量拿,於是情緒低落,心神不定。被母親發現後,多方詢問,了解了實際情況後,與學校教師取得了聯係,解決了這個問題。如果她不向父母說了實情,又將會如何呢?
還有一個十二三歲的女孩,給某報社編輯寫了一封信,述說了自己心中的苦悶:她今後最大的願望就是一個人到一個看不到父母,聽不見他們的聲音的地方,永遠不要見到他們,因為她已經承受不了他們的愛的壓力了。一位編輯以自己的切身體會告訴這位女孩:父母之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是全麵奉獻的無私的愛,父母的懷抱永遠是遠航小船的最安全的港灣。她說,身在父母的愛中,厭倦了愛,而隻有當你失去這種愛時,才能體會到這種愛的可貴,但就為時已晚了。她告誡這位學生要珍惜父母的愛,理解父母的愛。這位編輯說,自己才十多歲時,就失去了雙親,要說自由,她真是徹底的自由了,再沒有人管束,再沒有人指責,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按說應當是滿意了吧!然而她說,她絲毫沒有感覺到“自由”和“滿足”,因為她這時才真正地深切地感受到父母之愛的珍貴!這個女孩從這位編輯的開導中,認識了自己的情緒的偏激,開始去理解身邊父母的愛,也使自己與父母的關係有了好轉。
相反,某地有六位小姑娘,因對家庭、母愛的厭倦、不理解,也因為與家庭的矛盾憋在心裏不願訴說,不懂得與家長、成人溝通的重要作用,結果離家出走,跑到了廣州。她們也許以為“外邊的世界很精彩”,一時衝動,走出了家門,以為達到了“遠離父母”的目的。然而出走之後才發現,原來“外邊的世界”同樣也“很無奈”!但後悔已晚矣。後來六位家長報案尋找,幸虧從廣州找回了她們,否則可能毀了她們自己,也毀了這六個家庭!
我們不少少年朋友,都產生過想擺脫好嘮叨的媽媽和嚴厲的爸爸的管束,擺脫老師和紀律的約束,自由自在地飛出去的欲望,但是他們又清楚地知道,無論從生活上、經濟上,還是經驗上都是不可能真正擺脫成人、父母的監護,所以既無離家出走的勇氣,又不願和父母溝通,因此而苦惱、徬徨。其實父母的愛是博大的永恒的,父母的心胸永遠足以包容得下他們的兒女,與父母的溝通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能的。如果真像歌詞裏唱的那樣,你覺得“外邊的世界很無奈”時,那麼你同時還應該記得另一首歌的歌詞:“不要忘了回家的路”,因為你的父母一定會敞開大門等你回家的!因此說,與父母成年人的交往溝通,正是少年健康成長的關鍵條件。
一、日記本與第三把鑰匙
有一個上初二的女孩子,性格偏於內向,平日少言寡語,但心思細密,比較敏感。她不大愛向父母或同伴傾述心事,但每天都寫日記。她寫日記的習慣也是從上了初二後的某一天開始的。她在這屬於她自己的小小天地裏,毫無顧忌地傾訴著自己心底的小秘密,傾訴著自己的快樂,也傾訴著自己成長的煩惱、焦慮與徬徨。因為怕父母發現,經常把日記本藏來藏去。有一天晚上,她父母遞給她一把精巧的新銅鎖,同時給了她兩把鑰匙,很理解地對她說:你長大了,有什麼秘密要記下來就記吧,怕人看就鎖起來好了,兩把鑰匙都給了你,可以放心。於是她十分感激父母的理解,真想大喊一聲:父母親萬歲!理解萬歲!然而,有一天夜裏,她在起夜的時候,無意中聽見父母屋裏有說話聲。她無心偷聽,剛要去睡,突然一個熟悉的男同學的名字鑽進她的耳朵,使她大吃一驚,再細聽父母的談話,恰恰是她藏在心裏的小秘密,也正是困擾著她的事:她知道,她與他的友誼是純真的,關係更是清清白白的,她樂於和他一起走在放學回家的路上,樂於和他輕聲慢語地討論學習上的問題,他們之間沒有說過一句越軌的話,但她就是不懂這種友誼對不對,是不是社會上說的什麼“早戀”。她不願意向誰說,隻是記在了日記本上,父母怎麼會知道的呢?她百思不得其解,輾轉反側,再也不能入睡……借著月色,無意之中,目光所及──新鎖!兩把鑰匙!她猛然起身,摸了摸鎖——好好鎖著,急急去找鑰匙──兩把都在;莫非……她隻覺得腦袋“轟”地一下子,一種被欺騙的感覺衝頂而上,她一反常態,直衝到父母麵前,質問他們,這是為什麼?原來果然不出她所料,她的父親又配了第三把鑰匙!麵對張口結舌的父親,她痛哭一場,毅然燒掉了所有的日記,扔掉了那“騙”了她的鎖和兩把鑰匙……從此,這個女孩更沉默了。原先她還有屬於她自己的一片小小的淨土、禁地——她的知心朋友,忠實的聽眾,她的日記本。而現在,她覺得她連這個都沒有了!“一方心靈的祭壇被打碎了,將永遠無法彌合複原!”這句頗含哲理的警句,倒似乎是專為她而發的!她拒絕和父親同桌用餐,拒絕和父親說話,也拒絕父親的道歉——心靈的創傷,有時不是一句道歉可以治愈的!更要命的是,她拒絕再相信父母,甚至其他一些成年人!後來經過一位她一貫最信任、最敬佩的教師苦口婆心地工作,她的情緒才逐漸平靜下來,但她仍然拒絕與父親說話。雖然她的父親追悔、道歉、保證,都已經無法抹掉留在她純真的心靈中的陰影了!這個陰影也許會伴隨她多年,甚至一生,對她今後的成長、工作、交友無疑會帶來十分不利的影響。
這當然是個比較少見的事例,但正如那位某廠子弟學校的同學所說的那樣,偷看、偷拆子女日記和來往信件,像審“賊”似地考查子女的交往、行蹤的事,卻是屢見不鮮的。事情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那事情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來聽聽你們的父母是如何說的吧!他們心神不安地告訴我們,過去兒女小,依賴父母,有什麼事都向父母說,雖
然他們年幼無知,但是我們當父母的可以及時地教導他們。而現在,兒女的翅膀還沒硬呢,就想自己飛了,就不願意向我們講心裏話了。現在社會那麼複雜,他們心裏在想什麼?他們在外邊都在幹什麼?他們都與什麼人交往?他們會不會被壞人引誘?我們心中沒底,實在是不放心呐!你們的父母也知道有些做法不合適,甚至是錯誤的,但那也是為你們好,他們寧願讓你們去怨恨,但也不能讓你們“一失足成千古恨”哪!所以我們在批評他們做法失當的同時,也不得不歎一聲:“可憐天下父母心”了!
反過來,我們再聽聽那小女孩兒和她的小夥伴們是怎麼說的。她們冷靜下來之後,也不無自責和困惑地說,她們自己也不明白,為什麼隨著年齡的長大,好像與父母之間的距離也拉大了,他們和父母之間,似乎彼此陌生起來,覺得與父母之間沒有共同語言,有些心裏話寧願憋著,或者向小夥伴們講,也不願向父母說。有時也知道應當改善與父母、成人的關係,但卻無從下手,不知如何去做。這也許就是所謂的“代溝”吧!上文我們談了少年與成年人溝通、交往的作用和意義,現在我想和少年朋友們談談如何培養自己與成年人,尤其是與父母溝通的能力。在這裏,我們姑且不去評判父母教育方法的是與非,我們隻從少年本身這一方麵談談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們來看看影響少年與成人、父母正常交往的因素有哪些,也就是“代溝”為什麼會形成?
“代溝”問題,其實是個老問題了,說它“老”,是說不但你們與你們的父母之間有代溝,我們與我們的父母之間、子女之間也有代溝,將來你們與自己的子女還會有代溝的。明白這一點,是培養你們與成人交往能力的第一步。代溝,不隻指成年人不理解少年人,同時也包含少年人對成年人的不理解,任何代溝都是雙方麵的。所以說,雙方的不理解,是造成代溝的因素之一。其次,從少年自身的特點來看,少年的心理閉鎖性,是造成代溝的第二個原因。所謂少年的閉鎖性,是針對成年人而言的,少年的閉鎖主要對成年人,而對同齡人之間,這種閉鎖就要少得多了。第三,代溝形成的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是父母與子女所處的時代和年齡差異所形成的心理差異本身造成的。時代不同造成不同的觀念和習慣,不同的年齡不同的閱曆,則又造成心理的差異。比如,有的少年就特別反感於父母動輒就說:我們那時候如何如何。有一個男孩兒就說過:“我最怕爸爸媽媽憶苦思甜了,動不動就‘想當初’,總把我跟他們那時候比,他們是什麼年頭?我們是什麼時代?能比嗎?誰讓他們生不逢時呢!”這大概就叫“沒有共同語言”吧!可是你們的父母卻看不慣你們的一些太“開放”的行為,嫌你們大手大腳,不能吃苦耐勞,總說:“如果他們能過一過以前的苦日子,也許就好了!”這種兩代人之間的差異,構成了溝通的障礙。
那麼我們應當如何來超越這種障礙,達到兩代人溝通的目的呢?這也就是少年與成人,與父母如何交往的問題。
有一個女孩投書報社,說她實在受不了父母的愛了,她已經被父母的愛壓得喘不上氣來了。從每天早上為她拿來衣服鞋襪,遞上毛巾,端上早餐,到催著她換下髒衣服,甚至內衣、襪子,從每天不厭其煩地追問學校內外的瑣事,到天天嘮嘮叨叨地叮囑她“放學早點回來”。終於有一天,這個乖女兒,晚上9點了還不回家,急得她母親團團轉,急得她父親到處找。直到她若無其事地進了家門,一家人才安靜下來——免不了招來父親的斥責,母親的更多的嘮叨。她說,就是要叫母親著點急,誰叫她那麼嘮叨呢!自己也要試一試,看看晚回家,路上會不會遇上壞人!